资源描述
【语文】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金海实验小学小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试题(含答案)
1.看拼音写词语
hú dié wū yí zūn zhòng zhǎn xīn shī xíng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解释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今天的阳光明晃晃(huàng) 的,澄(chéng)澈的湖水碧波荡漾。
B.即使共产党人被俘(fǔ)虏、威吓(hè),他们也没有屈服。
C.听到爸爸没有回来的消息,小明的目光暗然下来,绰(chāo)起了他的书包就出门了。
D.没头脑对很多事都不甚(很)在意,而不高兴对待事情却是矜持不苟(马虎)。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刘胡兰大义凛然地走到铡刀前,吓得刽子手心惊胆战。
B.因为准备充分,王明在比赛中显得胸有成竹。
C.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姐姐手忙脚乱地随着唱起来。
D.学生听完老农有关种菜的奥秘,个个都跃跃欲试。
4.下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D.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
B.从小学到现在,你一定有过被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的时候。
C.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D.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B.“一个星期吃一次。”队长声音小了。
C.《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
D.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7.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就在这时,我看见我的同桌站在队伍的前面,好像在向我打招呼。
①购买车票的队伍长长的,轮到我得好久。
②我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呢,心里十分着急。
③我灵机一动,悄悄地走到她身旁,趁势站在她前边。
④站着站着,我想到《小学生守则》,感到很惭愧,悄悄退回原位。
A.①之前 B.①一②之间 C.②一③之间 D.③一④之间
8.小练笔。
下面这句话应怎么改成人物对话?表演时应加上哪些表情和动作?谈谈你的看法。他(曹小三)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能传情,能言志。诗中有孩童之趣:“________,________”那群在桑阴下学种瓜的少年多么天真烂漫,“________,________”那位横坐牛背的吹笛少年多么悠闲自在;诗中有爱国之情:那是杜甫“________,________”的喜悦之泪,也是陆游“________,________”的失落、悲愤之泪;诗中有离别之意:“________,________”是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
10.补写诗句。
(1)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稚子金盆脱晓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千仞岳上摩天。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闻涕泪满衣裳。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早在商代,筷子称为“挟”,后来改称“箸”,上百年后又改为“筷”。“筷子”的“筷”与“快”是同音字。“快”表达了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美地吃起来。
今天,在全世界,凡吃中餐者,都用筷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给予中国的筷子很高的评价:“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双中国的筷子作为纪念。小小筷子传播了友谊,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材料二】
【热点背景】
江苏省泰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指出公勺公筷为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以舀(夹)取菜(点)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并从长短、颜色、标识等方面规定了公筷的制作要求。
【热点聚焦】
不光是泰州,不少省市都发出了使用公勺公筷的倡议。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卫健委发出《争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议书》,建议市民尽量分餐进食,使用公勺公筷。上海市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上海首批100家餐厅对外承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
疫情之下,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成为人们的共识,打喷嚏时遮挡口鼻、排队时保持距离等不少细节都已成为人们的习惯。人们对生命健康高度重视,健康意识被唤醒,在此契机下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无疑会事半功倍。不过,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只有规范标准和餐厅的承诺还不够,还需要每个人切实地参与。在一项有21万人参与的投票调查中,针对“你外出聚餐有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吗”这一问题,有5. 7万人选择“会用,已成习惯”,有6. 4万人选择“没有,嫌麻烦”。有网友留言说:“有时候提出用公筷,对方用一副我们不讲义气的样子拒绝,也不好意思再提。”“我想用但怕他们觉得我做作,也就忍了。”
【材料三】
11、读材料一,“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这句话中“长”的意思是( )
A.《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筷子作的评价很长
B.筷子的传播距离很长
C.筷子的历史悠久,关于筷子有很多话可说
1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使用公筷公勺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
B.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有利于人们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C.使用公筷公勺是小题大做,完全没有必要。
13、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筷子”的“筷”与“快”是同音字,表示中国人吃饭很快而且很快乐。( )
(2)从调查结果看,有6. 4万人觉得使用公勺公筷太麻烦。 ( )
(3)材料三的宣传图片中,“吃饭新风尚,健康好习惯”告诉我们只要进餐时使用公筷,就不会得病。 ( )
14、上海市出台了《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红红认为在自己家也要使用公筷公勺,而爷爷却认为在自己家不用这么做。你认同谁的想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5、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漫浪:_________________
②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急:_________________
16、读书中的“三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是只要专心读书,眼与手就会积极配合好的。
B.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式强调“心到”的重要性。
C.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19、你喜欢读书吗?说说你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背书
上学时,我是住校生,喜欢早早地起来到校园背书。那时没有手表,一觉醒来,便不敢再睡。有时起得太早,开门一看,天上繁星点点,亮亮的月儿还挂在半空中。轻轻地掩了宿舍的门,走过校园那条长长的甬道。月光下的校园,影影绰绰,迷迷蒙蒙,一片肃静。不到起床时间,学校不供电。所以我早起背书时,手里便提一盏煤油灯。我的煤油灯是自己做的。一个普通的墨水瓶,一绺(liǔ)棉纱,一枚废弃的平板车轮胎上的气门芯。气门芯当灯芯,上边有螺母拧上拧下,灯光便可大可小,可明可暗。为了防风,我又在煤油灯外罩了一圆肚短颈的玻璃罩。有时,一阵夜风吹来,上了罩的煤油灯,闪闪烁烁,提着它,真像提着一颗星星在走。
我是个爱静的人,( )是早起背书,( )喜欢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我选中了校园墙角的一个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方。石子铺的小道,青石砌的围栏,薄薄的雾气,冰凉的青石板。坐在上面背书,真是清新爽快。除了背诵文史地英语外,还有一本我日日必背的书。那是本很旧的《唐诗三百首》,发黄的麻纸,竖排版,繁体字,石印。一首一首,一页一页,在晨风轻拂的油灯下,我慢慢地都背过去了;日子,一个又一个的日子,都从油灯下,从我琅琅的背书声中翻过去了。
到了冬天,起早背书就不那么惬意了。冷风从低矮的围墙呼呼而入,为了煤油灯不被风吹灭,我只好挡在风口。手麻了,脚麻了,耳朵也麻了。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一边跺着脚一边背书,直到天亮。有时遇到下雪天,片片雪花飞旋而下,无声地落在灯罩上,发出咝咝的声响,像无数飞着的小蛾子。放寒假后,我回到家,母亲看着我冻得红肿的手背,心疼得直掉眼泪。我的两只脚也溃烂成疮,袜子与脚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
现在,人们早已不用煤油灯了。但每当耳旁听到有人说:上了几年学,混了几年,啥也没学下。我便想起求学的那些日子,那些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日子。
20、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1、及时概括句段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的速度。请概括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3自然段中描写了作者在冬天背书的场景,想象当时的画面,我能从中感受到________
23、联系上下文,说说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作者爱读书背书,古人对读书也有深刻的见解,比如宋朝朱熹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_________、_________。”
25、表达与交流
题目:那是一次 的尝试
雏鸟尝试着振翅飞翔,幼儿尝试着蹒跚学步,我们尝试破解生活的奥秘……“尝试”,打开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大门。在尝试中我们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引导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请选取你在生活中曾经经历的一次尝试,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将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恰当运用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写出人物的心情;3.写完之后,准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1.蝴蝶 无疑 尊重 崭新 施行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蝴蝶”“疑”“尊”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理解识记。本题要结合题干中的句子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A有误。明晃晃(huàng) 应为“huǎng”。
B有误。俘(fǔ)虏应为“fú”。
C有误。暗然应为“黯然”,绰(chāo)起应为抄起。
故选:D。
3.C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A项,心惊胆战:形容十分害怕的样子。符合题意。
B项,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符合题意。
C项,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不符合题意。
D项,跃跃欲试:形容急切地想试试。符合题意。
4.B
【解析】B
考查诗句感情理解。
A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B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为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C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意为初闻涕泪满衣裳翻译: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表达了作者听闻大捷时的喜悦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D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为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达了作者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A、C、D项都是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B项表达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5.B
【解析】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在解答时首先需要熟知病句的类型。
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把“通过”或“让”去掉。
C.搭配不当。“优美的舞姿”不能“在耳边回响”。
D.成分残缺,可在“已”后加上“成为”。
故答案为B。
6.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根据每句话的不同选项选出标点符号的有误的是A项。这句话应改为:“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7.C
【解析】C
【详解】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结合句子“我灵机一动,悄悄地走到她身旁,趁势站在她前边。”可知前面的句子应为:就在这时,我看见我的同桌站在队伍的前面,好像在向我打招呼。
8.曹小三边向身穿黑衣的师傅投去钦佩的目光边对师傅说:“您这身黑色的衣服真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啊!”
【详解】本题考查间接叙述改为直接叙述。直接叙述句是指直接叙述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面对面的对话。说话人应当站在自己的角度,用第一人称跟听话人表述自己的意思。这时候,听话人相对于说话人而言,是第二人称。说话人所说出的每一个字、词、句,都是说话内容,应当用引号引起来,表示直接引用说话人的说话内容。
本题中说话人是曹小三,他说话的大概内容为: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应使用引号表示出来,本题还要加上说话的对象。
本题可以使用神态与动作描写,将曹小三对人物说话时的的神态与动作描写出来。如:曹小三边向身穿黑衣的师傅投去钦佩的目光边对师傅说:“您这身黑色的衣服真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啊!”
9.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详解】①②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原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③④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宋代雷震《村晚》。原诗: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⑤⑥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⑦⑧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⑨⑩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10. 也傍桑阴学种瓜 彩丝穿取当银钲 三万里河东入海 剑外忽传收蓟北 孤帆远影碧空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默写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学过的课文知识与课外积累,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即可。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自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原文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出自宋代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原文是: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原文是: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C
【解析】11、C
12、C
13、 × √ ×
14、我认同红红的想法。在家里使用公筷公勺也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降低家人生病的风险,还有利于培养好习惯。
【解析】
11、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
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体会这句话中“长”的意思,它指的是中国人使用筷子历史长、内容多,有很多话可说。故答案选C。
A.错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筷子作的评价很高。
B.错误;筷子的传播距离跟筷子本身没有关系。
12、本题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A.正确;北京市卫健委发出《争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议书》建议市民尽量分餐进食,使用公勺公筷。就是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
B.正确;上海市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上海首批100家餐厅对外承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这样有利于人们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C.错误;使用公筷公勺是对我们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并不是小题大做。故选C 。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筷”:筷子,吃饭时夹食物的用具。“快”:速度高;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短(跟“慢”相对)。虽为同音字,但是字义不同,不能放到一起去理解。故此项错误。
(2)正确;符合材料二,一项有21万人参与的投票调查中,针对“你外出聚餐有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吗”这一问题,有5. 7万人选择“会用,已成习惯”,有6. 4万人选择“没有,嫌麻烦”。
(3)正确;材料三图片中宣传的标题就是“吃饭新风尚,健康好习惯”。
14、本题考查观点论证。
上海市出台了《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就是倡导大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使用公筷公勺,所以我们应该认同小红的想法。
可以围绕“使用公勺公筷不仅干净卫生,而且能够预防疾病”,“不使用公筷,实际上大大增加了疾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风险”等方面来写,言之有理即可。
A
【解析】15、 随意 重要,要紧
16、心到、眼到、口到
17、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8、A
19、喜欢。边读边想,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分析】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5、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意思是: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漫浪”的意思是:随意。
②“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是: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急”的意思是:重要,要紧。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及信息提取。
根据文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知,读书中的“三到”指心到、眼到、口到。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即可知,这句话即说明了“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文章最后一句话“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这句话用反问句式强调“心到”的重要性。A选项“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是只要专心读书,眼与手就会积极配合好的”说法错误。
19、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要先回答自己是否喜欢读书及自己好的读书方法。
我喜欢读书。边读书,边批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20、即使 也
21、“我”坚持早早地在校园的一角背书。
22、作者读书的刻苦、勤奋。
23、表达了作者对早上读书的喜爱之情。
24、 眼到 口到
【解析】
20、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通过阅读可知,“早起背书”和“喜欢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之间是假设关系,可用“即使…也……”等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连接。
21、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概括。
抓住关键句概括,通过文中“我是个爱静的人,即使是早起背书,也喜欢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我选中了校园墙角的一个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方。”可知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坚持早早地在校园的一角背书。
22、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第3自然段中描写了作者在冬天的清晨背书的场景,从“手麻了,脚麻了,耳朵也麻了。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一边跺着脚一边背书,直到天亮。”“母亲看着我冻得红肿的手背,心疼得直掉眼泪。我的两只脚也溃烂成疮,袜子与脚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我从中感受到了作者读书的刻苦、勤奋。
23、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喜欢早早地起来到校园背书”“有时起得太早,开门一看,天上繁星点点,亮亮的月儿还挂在半空中。轻轻地掩了宿舍的门,走过校园那条长长的甬道。月光下的校园,影影绰绰,迷迷蒙蒙,一片肃静。”可知作者早上起床的时间太早,月亮还挂在半空中,校园一片寂静,而起这么早是为了背书。体现了作者对早上读书的喜爱之情。
24、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积累,结合积累作答。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25、 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有尝试,才有成功。不管是否成功,我们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在生活中,我们只有敢于尝试,才能够收获更多。
上个星期六,我看见院子里有不少小朋友都在滑轮滑。他们脚穿轮滑鞋,头戴头盔,时而往左侧,时而往右倾,轻松自在地在地上滑来滑去。看着看着,我也忍不住想要试一试,便让妈妈给我买了一双轮滑鞋,尝试着滑滑轮滑。
我先换上轮滑鞋,扣好扳扣,试着保持平衡,站起来。我一手扶着墙壁,慢慢放下手,还好,我能够稳稳地立着。然后,我微微弯下身体,轻轻地抬起了左脚,身体很快就失去了平衡,整个向右倒去,我急忙扶住身边的墙壁。站稳了之后,我决定先试着在地上遛一遛,能掌握平衡后,再滑。我轻蹲身子,把两脚由前向后撇成了一个“八”字形,身体往前倾,就这样靠着墙边慢慢遛。我摇摆双臂,右脚轻轻抬起,在快要摔倒时,右脚立刻着地,左脚抬起,双腿用力向前滑,我渐渐地能在路上滑行了!很快,我就像其他小朋友那样,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左右滑动,就仿佛在平地上滑行了!很快,我就像其他小朋友那样,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左右滑动,就仿佛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轻松。终于,我的尝试成功了,我会滑轮滑了!
尝试,需要勇气,需要拼搏。这次滑轮滑的尝试让我明白了:没有尝试,也就没有了成功。有信念,能坚持,敢于尝试,那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要求以“那是一次……的尝试”为写一次难忘的尝试。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忘的尝试,想想哪次尝试你印象最为深刻或最有意义,然后根据选材补充题目,如可补充“难忘”“有趣”“成功”“失败”等。根据所选择的内容,确定写作顺序、方法等。怎样开头、结尾?哪些详细写,哪些内容略写?运用哪些修辞、描写方法才能使人印象深刻?结合所写内容认真构思。叙事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记叙尝试的过程,注意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结合选材进行构思,开头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运用题目的一个字来点题。也可开门见山,引出所要写的内容,也可通过回忆来开门。
中间部分:写清楚这件事。要注意事情的六要素,确定详略,经过为详写的部分,可以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
结尾要照应开头,可写自己的收获,可以得到的教训,让感情得以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