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麦与不同谷物混合发酵制乙醇的工艺研究_郭孝孝.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6218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与不同谷物混合发酵制乙醇的工艺研究_郭孝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麦与不同谷物混合发酵制乙醇的工艺研究_郭孝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麦与不同谷物混合发酵制乙醇的工艺研究_郭孝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酿酒科技2023年第4期(总第346期)LIQUOR-MAKING SCIENCE&TECHNOLOGY2023 No.4(Tol.346)DOI:10.13746/j.njkj.2022056作者简介:郭孝孝。小麦与不同谷物混合发酵制乙醇的工艺研究郭孝孝1,2,3,苗春雨1,2,刘佳卉1,2,姜明雪1,2,田杨柳1,2,张春雪1,2,曲雪1,2(1.吉林省博大生化有限公司,吉林 吉林 132000;2.先进生物制造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21;3.国投生物能源(铁岭)有限公司,辽宁 调兵山 112000)摘要:研究了小麦与玉米、小麦与糙米按照不同混合比例发酵制乙醇的工艺特性,认

2、为木聚糖酶的使用对小麦原料或者掺混小麦原料至关重要;无论是玉米还是糙米,随着小麦掺混比例的增加,酒精度均会下降,残总糖、清液悬浮物均会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小麦混合比例低于50%时,小麦与糙米混合使用的效果要优于小麦与玉米混合使用,当小麦混合比例高于50%时,反之。关键词:小麦;玉米;糙米;乙醇;木聚糖酶中图分类号:TS261.2;TS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286(2023)04-0040-05Production of Ethanol by Wheat Combined with Other GrainsGUO Xiaoxiao1,2,3,MIAO Chunyu1,2

3、,LIU Jiahui1,2,JIANG Mingxue1,2,TIAN Yangliu1,2,ZHANG Chunxue1,2and QU Xue1,2(1.Jilin Boda Biochemical Co.Ltd.,Jilin,Jilin 132000;2.Jilin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Bio-manufacturing,Changchun,Jilin 130021;3.SDIC Bioenergy(Tieling)Co.Ltd.,Diaobingshan,Jilin 112000,China)Abstract:The production proce

4、ss of ethanol was studied with wheat as the main raw material,combined with corn or hulled rice indifferent proportions.It was found that the use of xylanase was key to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the alcohol content decreased and theresidual sugar and suspens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rop

5、ortion of wheat.When the proportion of wheat was below 50%,the fermentation effect of wheat plus hulled ric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wheat plus corn;when the proportion of wheat was above50%,the contrary happened.Key words:wheat;corn;hulled rice;ethanol;xylanase乙醇是全球重要的化学品,可广泛应用于车用燃料、食品、化工、医药、电子、化妆品

6、等领域,其中作为燃料乙醇的用量最大。作为最成熟的汽油替代能源1-2,燃料乙醇 2021 年全球产量达到8193万吨3。现阶段全球的乙醇生产原料主要有玉米、甘蔗、木薯、水稻、小麦等,玉米和甘蔗用量最大4-5,技术也最为成熟6,纤维素乙醇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7。我国燃料乙醇产业起源于消化陈化粮8。近两年除了玉米外,陈化水稻和陈化小麦也逐渐用于燃料乙醇的生产。陈化水稻使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稻壳对设备的磨损较大,脱壳处理后以糙米为原料时,与玉米的生产工艺差别不大9-10。使用小麦原料时,问题多,难度大,主要表现在:液化醪黏度高,输送困难,废醪液量大,清液悬浮物高,糖浆黏度高、干物低,蒸发和干燥能力要求远

7、高于玉米和水稻原料等11。这些问题导致小麦的掺混比例始终比较低。河南天冠有长时间以小麦为原料生产乙醇的经验,在原料处理环节脱除了小麦中的谷朊粉12-13,其他部分企业也曾低比例添加过小麦作为补充原料,添加比例一般不超过10%14-17。可以看出,如果按照常规的玉米乙醇生产工艺进行生产,以小麦为原料仍有不小的问题需要攻克。很多研究者进行了研究,都对工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许4040宏贤18、王年忠等19研究了小麦乙醇生料发酵工艺,赵银峰等20研究了小麦清液发酵工艺,俞建良等21研究了脱麸皮预处理对小麦酒精发酵的影响。在不改变现有工艺的条件下,小麦与不同谷物混合使用时有没有最佳的混配关系,仍未见到相

8、关的研究报道。本试验以小麦为研究主体,分别研究了小麦与玉米、小麦与水稻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发酵时的工艺变化情况,旨在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为乙醇行业生产一线及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数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试剂及仪器原料及耗材:陈化小麦,江苏省;陈化玉米,吉林省;陈化水稻,黑龙江省;高温液化酶(14万U/g)、糖化酶(40万U/g)、酸性蛋白酶(10万U/g)、高温木聚糖酶(1760 fxu/g),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浓醪干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仪器设备:WF-20B 万能粉碎机,江阴市亿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BIOTECH-5JG-7000发酵罐,上海宝兴生物设备工

9、程有限公司;NDJ-5S旋转黏度仪,上海昌吉地质仪器有限公司;1260高效液相色谱HPLC,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ST40离心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1.2试验方法分别将小麦与玉米、糙米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作为原料,对乙醇生产工艺进行全流程模拟,对比各环节参数的不同特点,考察不同谷物混合比例下的工艺参数变化趋势,每组实验至少重复 3次,试验结果取平均值。1.2.1样品处理用万能粉碎机分别对陈化小麦、陈化玉米、生产线上取回的脱壳糙米(脱壳率80%)进行粉碎,获得3种原料粉备用,筛片孔径选择2 mm。1.2.2操作步骤分别按照小麦粉玉米粉、小麦粉糙米粉=100 0、80 20、

10、60 40、40 60、20 80、0 100 的比例进行混合,在 5 L 发酵罐中配置 30%干物浓度的粉浆,加入高温淀粉酶0.15 g/kg原料、高温木聚糖酶 0.05 g/kg 小麦粉,粉浆在 400 r/min、85 下液化 3 h。随后用质量浓度为38%的硫酸溶液将pH值调节至 4.2,液化醪降温至 32,加入糖化酶0.33 g/kg原料、酸性蛋白酶0.1 g/kg原料,按醪液总量分别加入3 mg/L青霉素和0.1%的浓醪干酵母,在300 r/min、32 下厌氧发酵6472 h。取100 mL成熟醪加入100 mL去离子水,采用回流冷凝装置进行蒸馏,蒸取100 mL酒精溶液后剩余的

11、为废醪液。将废醪液用离心机1700 r/min离心90 s,取上清液作为清液,下层固体部分为湿糟。1.2.3分析检测水分、淀粉、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分别按照食品中组分的标准方法测定22-26;黏度用旋转黏度仪法测定;发酵醪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7;清液悬浮物采用水质悬浮物标准测定方法测定28。2结果与分析2.13种原料的成分对比对小麦、玉米和糙米的组分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看出,淀粉含量糙米最高,其次是玉米,小麦最低,蛋白含量则正好相反。从原料组分可以推测,相同条件下糙米产乙醇最多,DDGS最少、粗蛋白最低,其次是玉米,小麦产乙醇最少,DDGS最多且粗蛋白最高。可

12、以看出小麦的木聚糖含量明显高于玉米和糙米,将导致小麦发酵制乙醇过程中物料黏度过高等问题。2.2液化指标对比液化醪黏度是生产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对3种原料的液化醪黏度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表1小麦、玉米、糙米成分对比表(wt%)组分粗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木聚糖含量小麦59.113.31.52.30.6玉米64.08.33.22.90.03糙米65.37.82.41.90.03郭孝孝,苗春雨,刘佳卉,姜明雪,田杨柳,张春雪,曲雪 小麦与不同谷物混合发酵制乙醇的工艺研究4141酿酒科技2023年第4期(总第346期)LIQUOR-MAKING SCIENCE&TECH

13、NOLOGY2023 No.4(Tol.346)从图1可以看出,玉米和糙米的液化醪黏度基本相同,小麦原料在不添加木聚糖酶时,液化醪的黏度高达 1240 cp,在生产中是无法正常运转的。但是添加0.5 g/kg小麦的木聚糖酶后,小麦液化醪的黏度降至424 cp,基本达到与玉米、糙米液化醪相当的水平。事实上,实验过程中发现如果不加木聚糖酶,小麦乙醇的全过程黏度都显著高于玉米乙醇,因此小麦乙醇在液化阶段添加耐高温的木聚糖酶对于生产的稳定运行十分必要。后续实验都在添加了木聚糖酶的条件下进行。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谷物混合比例下的液化醪黏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随着谷物混合比例的变化,液化醪黏度变化不大,

14、均在280430 cp之间,属于生产允许的正常范围。这也说明,配合使用高温木聚糖酶后,小麦的混合使用对液化不会造成影响。2.3发酵指标对比发酵是乙醇生产的关键环节,成熟醪酒精度、残糖及副产物指标的高低都直接关系淀粉转化率及最终的生产成本。表2和表3分别展示了小麦与糙米、玉米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发酵后的液相色谱数据。通过表2、表3的色谱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小麦混合比例的提高,成熟醪中琥珀酸、乳酸和乙酸的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酒精度、色谱总糖和甘油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见图3。由图 3 可以发现,无论是与糙米还是玉米混合,随着小麦混合比例的升高,酒精度均逐渐

15、下降,在相同混配比例条件下,小麦与水稻混合的酒精度要略高于玉米,这主要是因为糙米中的淀粉含量最高,其次是玉米,小麦中淀分含量最低。通过图 4 可以看出,随着小麦混合比例的增图13种原料的液化醪黏度图2不同掺混比例下的液化醪黏度对比表2小麦与糙米不同混合比例发酵液相色谱数据(g/100 mL)成熟醪指标DP4+DP3DP2葡萄糖木糖琥珀酸乳酸甘油乙酸乙醇(%vol)小麦 糙米0 1000.6070.5050.5980.0730.0230.1220.061.2540.11715.46620 800.6420.5350.5410.0550.0550.1180.0481.220.11314.73640

16、 600.7780.540.4690.0370.0720.1210.0581.1730.10314.48360 400.9920.6690.5160.0250.1020.1150.0421.1690.13914.26680 201.530.4890.3490.0140.1080.1030.0551.1480.12814.106100 01.6410.1440.2110.0150.1270.1250.0371.0870.16513.547表3小麦与玉米不同混合比例发酵液相色谱数据(g/100 mL)成熟醪指标DP4+DP3DP2葡萄糖木糖琥珀酸乳酸甘油乙酸乙醇(%vol)小麦 玉米0 1000.

17、4750.2020.5150.0190.0820.1440.0521.2650.09515.24020 800.720.4290.4870.0390.0830.1350.0481.2590.09514.73140 600.9250.4860.460.0390.0960.1240.0551.1930.07814.33460 401.1810.4380.4370.0560.1010.1210.0581.1570.08213.88580 201.3550.2930.23-0.1370.1350.0471.1290.11513.710100 01.6410.1440.2110.0150.1270.12

18、50.0371.0870.16513.5474242加,色谱总糖均有上升趋势,随着小麦的增加,不能被酵母利用的戊聚糖及木糖随之增加。还可以看出,与糙米混合时,小麦混合比例低于50%时,色谱总糖变化不大,当超过50%时,色谱总糖会显著增加;与玉米混合时,随着小麦比例提升,色谱总糖逐步上升,当小麦比例超过 60%时,基本达到峰值,小麦比例再增加,色谱总糖变化不大。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小麦掺混比例的提高,甘油均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酒精度逐渐走低,对酵母的渗透压下降引起的。当小麦掺混比例低于50%时,与糙米掺混的甘油含量要低于与玉米掺混的结果,当小麦掺混比例高于50%时反之。2.4清液指标对比清液悬

19、浮物的高低是影响蒸发浓缩倍数的主要因素,悬浮物越高,浓缩后的糖浆黏度越高,浓缩倍数越低。清液中的悬浮物主要是蛋白质,小麦中的蛋白含量较高。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小麦掺混比例的提升,清液悬浮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对蒸发浓缩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为了保持蒸发器正常运转,必须降低糖浆干物,导致糖浆量显著增加。发现当小麦掺混比例低于50%时,与糙米混合发酵后的清液悬浮物要显著低于与玉米混合的结果,当小麦比例超过50%时,与玉米掺混的清液悬浮物变化不大,效果更优。3结论3.1小麦液化黏度显著高于糙米和玉米,添加木聚糖酶能够显著降低小麦液化黏度,在不同掺混比例下均能够达到生产所需的要求,这对使用小麦为原料生产乙醇

20、至关重要。3.2由于小麦中淀粉含量最低,随着小麦掺混比例的增加,发酵酒精度会有所下降,甘油会有所下降,由于戊聚糖和木糖的增加,残总糖会有所上升。当小麦掺混比例低于50%时,与糙米掺混的图3不同混合比例发酵制乙醇酒精度变化曲线图4不同混合比例发酵制乙醇色谱总糖变化曲线图5不同混合比例发酵制乙醇甘油变化曲线图6不同混合比例发酵制乙醇清液悬浮物变化曲线郭孝孝,苗春雨,刘佳卉,姜明雪,田杨柳,张春雪,曲雪 小麦与不同谷物混合发酵制乙醇的工艺研究4343酿酒科技2023年第4期(总第346期)LIQUOR-MAKING SCIENCE&TECHNOLOGY2023 No.4(Tol.346)发酵指标要略

21、优于与玉米掺混,当小麦掺混比例高于50%时,与玉米掺混更优。3.3随着小麦掺混比例的增加,清液悬浮物上升,当小麦比例超过50%时,与糙米掺混的清液悬浮物低于与玉米混合的结果,当小麦比例超过50%时,与玉米混合使用更优,与发酵指标得出的结论一致。此外,随着小麦混合比例的增加,废醪液和糖浆的量都会有所增加,实际运行中要确保足够的蒸发能力和干燥能力。参考文献:1林海龙,林鑫,岳国君.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新进展J.新能源进展,2020(3):165-171.2王梦,田晓俊,陈必强,等.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工程科学,2020(2):47-54.3RFA.Annual world fu

22、el ethanol productionEB/OL.2022-02-16.https:/ethanolrfa.org/markets-and-statistics/annual-ethanol-production.4郭孝孝,罗虎,邓立康.全球燃料乙醇行业进展J.当代化工,2016(9):2244-2248.5米多,姜日元,董欢.国内外燃料乙醇生产及市场分析J.化学工业,2019(5):42-46.6郭孝孝,武国庆.玉米燃料乙醇技术进展J.生物产业技术,2017(1):95-99.7邓立康,袁润鹏,于子涵,等.纤维素乙醇的生物炼制及研究进展J.生物加工过程,2022(5):507-520.8

23、刘新春.陈化粮的新出路J.粮食流通技术,2001(3):11.9于斌,潘忠,许克家.陈化水稻生产燃料乙醇发展趋势和现状J.中国酿造,2018(2):19-23.10苗春雨,张茂芬,陈光伟.陈化水稻掺混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J.化工管理,2021(4):169-170.11王芳.小麦燃料酒精工艺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3.12杜风光,陈伟红,闫德冉,等.小麦综合利用生产燃料乙醇概述J.酿酒科技,2003(2):49-50.13李胜,路明,杜凤光.中国小麦燃料乙醇的能量收益J.生态学报,2007(9):3794-3800.14丁春磊,常先利.陈化水稻中添加陈化小麦生产燃料酒精的工艺研究J

24、.轻工科技,2021(3):34-35.15刘晓峰,李莉,刘新颖.陈小麦和水稻共发酵生产乙醇的效果研究J.酿酒科技,2021(8):65-67.16周娜娜,李永恒,孙振江,等.超期储存小麦与水稻混合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J.中国酿造,2021(8):169-173.17李永恒,何太波,周娜娜.糙米与陈小麦混合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J.当代化工,2021(8):1999-2002.18许宏贤,段钢.以小麦为原料的乙醇生产方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12):98-103.19王年忠,赵二永,王芳,等.陈化小麦生料酒精发酵的中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4):81-85.20赵银峰.小麦酒

25、精发酵新工艺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21俞建良,尹博,王学领,等.脱麸皮预处理对小麦酒精发酵的影响J.酿酒科技,2021(11):65-71.2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3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2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淀粉的测定:GB 5009.9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2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 5009.5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2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26、:GB 5009.6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2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GB/T 5009.1020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27GODIN B,AGNEESSENS R,GERIN PA,et al.Composition of 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in biomass:Precision of a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 using aneutral detergent extraction and a charged aerosoldetectorJ.Talanta,2011,85(4):2014-2026.28国家环保局标准处.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GB 11901198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29INGLEDEW W M.The alcohol textbookM.5th ed.Nottingham:Nottingham University Press,2009.欢迎订阅酿酒科技44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