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建筑群对自...塑造——以蕲黄地区山寺为例_张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3778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建筑群对自...塑造——以蕲黄地区山寺为例_张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建筑群对自...塑造——以蕲黄地区山寺为例_张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建筑群对自...塑造——以蕲黄地区山寺为例_张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1 2023.03/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适宜,自然环境优越。自两晋起,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纷纷在山上建寺立宗,加之此区域也是僧人躲避“佛难”的首选,蕲黄地区的山林中寺院星罗棋布,广济的灵山被冠以“小西天”之称,黄梅的四祖寺和五祖寺更是被尊为中国禅宗祖庭。蕲黄地区山寺建筑群作为文化实体,在不同文化团体对山地空间环境的感知、表达和构建中,使山体的自然性减弱,文化性增强,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表征,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佛教的文化意义,这也是文化地理学热衷讨论的内容。本文从文化地理学与此次研究的联系出发,依次探讨文化塑造团体的作用和文

2、化塑造最终呈现的征象。1 文化地理学与本研究的联系1.1 文化地理学的相关解读文化地理学关注人文现象在地理环境中存在原因、过程及特点,即通过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关系来解释现存的、可见的文化景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新的文化地理学研究框架之后,学界更加注重人的主观意识形态对景观进行文化塑造的影响,即强调从对地方的研究转移到对地方之再现及其含义的研究3。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景观形态学,还要结合社会学与文化理论。1.2 文化地理学对本研究的适应性山寺建筑群的营建过程是包括山寺主体建筑、建筑小品、构筑物等在内的整体环境塑造,与文化地理学中“文摘要山寺建筑群是人工构

3、筑改造自然环境的典型例证。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下,也是讨论文化实体对自然实体塑造的典型样本。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湖北蕲黄地区是山地寺院营建的独特而重要的区域。本研究通过对蕲黄地区相关地方志、寺志等文献的梳理,挖掘此文化塑造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关键作用和塑造结果的丰富表征,为解读区域性建筑群的文化塑造能力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山寺建筑群;蕲黄地区;禅宗;文化地理学中图分类号T U-0 9 2文献标识码ADOI1 0.1 9 8 9 2/j.c n k i.c s j z.2 0 2 3.0 3.3 9Abstract Mountain Temple complex is a typical example

4、 of artificial construction reform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y,it is also a typical model to discuss the shaping of cultural entities to natural entities.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Qihuang area in Hubei Province i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area for the

5、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temples.By combing the relevant local chronicles and temple chronicles in Qihuang area,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key role of cultural group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shaping and the rich representation of shaping results.It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

6、cultural shaping ability of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omplexes.Key words mountain temple;Qihuang area;Chan School;cultural geography本文研究的蕲黄地区,即截至清末黄州府的区划范围。该地区位于大别山南麓,“地连云梦,城依大江水,西望夏口,东往武昌,通接巴蜀,襟带湘汉,介乎淮楚之交”1,2,地理位置十分利于人员的聚集和流动,且气候作者简介:张奕(197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文化。通信作者:李审笑(1994-),女。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文化。作者单位:武汉

7、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建筑群对自然山体的文化塑造以蕲黄地区山寺为例Cultural Shaping of Natural Mountains by Architectural Complex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y:A Case of Mountain Temple in Qihuang Area张 奕 李审笑Zhang Yi,Li Shenxiao182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3化景观”的概念不谋而合。山寺建筑群的营建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较大,建造成果反映了人

8、地关系,具有鲜明的区域人文特色。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文化地理学关注不同人群的观念主张对文化景观的作用,以及文化景观对人的反作用创造和引导感官情绪4。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下,文化团体的作用步入建筑学的研究视野,山寺建筑群的文化塑造有了更加丰富的表征(见图 1)。2 山寺建筑群的文化塑造主体蕲黄地区的山寺往往由僧、士、官、民多个团体协力维修和重建,他们或主导寺院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或贡献资金建言献策,或贡献劳力和匠作技能。在山寺建筑群建设、经营过程中,不同社会团体的文化主张发生取舍和交融,达到了对山体共同进行文化塑造的效果;佛教文化在此过程中不断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塑造,

9、山区因此迸发出强大的文化功能,成为蕴藉深厚的人文丛林。2.1 常住僧团僧人注重寺院建筑功能的完善和修行的便利,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寺院来满足日常使用和管理的需求。如北山宝相寺经觉昶、德卫两任住持的建设终于达到“凡丛林有用之室莫不大备矣”5的局面。住持作为一寺之主,在寺院的选址和建设方面往往起着主导作用。黄安县志记载了冲然禅师获国师宏觉禅师器重传法后,来黄安县素山创建兰若的情形:“以祖六沉避暑亭地延建上方寺,寺成殿梁甚巨,工人力尽不能起,义用杖指之立上,寺后有罗汉松,工匠锯将倾势已压新宇,义亟呼山神得反风向北得无恙。”6虽然后段记述有神话色彩,但可以反映出寺院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都是由

10、住持设法解决的。一些高僧大德拥有出众的建筑文化素养和堪舆技能,他们住持修建的寺院和环境和谐相融,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宋代元祐绍圣年间,杨岐派五祖法演禅师在寺院扩建工程中,将原本散落布置的寺院建筑全部迁建于东山山腰的一块斜坡地上,依山势集中布局,使寺院更便于管理。寺院前右侧西南隅有座名“白虎”的小山丘,高于东侧名“青龙”的小山岭。从地理方位角度看,“青龙”应高于“白虎”,其自然环境先天不足。法演禅师将通常位于天王殿两侧的钟鼓楼合并建于青龙山。该钟鼓楼三层飞檐,高近20m,从而使“青龙”高于“白虎”,扭转了先天环境的不利7。高僧们同样注重对景观的营造和利用。据 黄梅县志记载:“北山乔木是名娑罗树,

11、在北山寺,无迹祖师手植,大可数十围,枝叶丛生,僧于其下甃圆池,月光下射,树影倒池中,俨如月窟。”5师植树,徒造池,北山寺的僧众共同营造了一处优美的景观。道一和尚在白臬山建立道场时,将此山分为上中下三院,上院建于“白臬飞泉”景观旁:“山顶有石壁,泉从罅出,稍下为石所截,激怒有声,喷玉溅珠,飞白半空,千丈一落,匡庐瀑布不可复奇矣。”82.2 地方士绅地方士绅阶层拥有较雄厚的财力,其所在的社会关系网可助其招募可观的建设资金,他们作为维护民间地方秩序和家族利益的主要群体,通常积极介入寺院建设中。重修石鼓寺记载:“郡中贤士大夫慨然有修葺之议,予遂嘉与维新捐资助役,共襄盛举。”9重修凤山禅林碑记中记述了士

12、绅的募集和号召的盛况:“甲戌春廼招集士绅及贸迁近郭者捐廉以倡,士民踊跃乐助,得緡钱如千数。”9在寺院的规划中不仅考虑建筑的私密性,还考虑景观的营造:“乃属士绅等就寺旁重建祈祠宫三楹,右为客座为僧寮,翼然一新,座前缭以短垣,勿碍遐瞩,又其旁隙地留蒔花种竹之所。”地方士绅对历史和传统具有较强的保护和传承意识,翻新时往往尊重建筑原貌,注重新建建筑和原有建筑和谐统一的关系,且契合自然环境。如修建石鼓寺时,“殿循旧宇规制稍更,缭以周垣,可御风雨”。可见其重建时态度的审慎。同时,他们是寺院周边筑亭建阁的主要人群,以满足赏景享乐的需求。如广济县知县刘允昌因经常在大藏寺前的洪源桥上看水流湍湍,在桥上修建了杯渡

13、亭:“尝步洪源桥顾视,上流一桥宽平倍洪源,作亭其上。”绅士董其役在乾明寺建设时,因寺前宽阔景致极佳,便修涌月楼供登临凭眺。2.3 匠人乡民匠人乡民出于信仰往往会自发参与寺院的营造,或出体力,或出技术。寺院建筑的施工既依靠他们系统程式化的施工工序,又有赖于他们个人艺术素养的表现发挥。在匠人乡民的参与下,寺院建筑融合了传统建筑样式、建筑雕刻和彩绘艺术等地域性的文化因素。五祖寺的毗卢殿:中门牌楼结合了荆楚格局和北方制作形制;殿檐利用砖材特点,按“跳头”“檐椽”“角齿”图1 山寺建筑群文化塑造的概念梳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山寺建筑群文化实体文化性塑造过程文化团体山体 自然实体 自然性施工、参访策划

14、、招募183 2023.03/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等重复排列;“双狮滚球”“蛟龙戏水”等圆雕和殿前的石雕栏技艺极精,体现了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10。毗卢殿又名麻城殿,相传清初复修此殿前,僧人到麻城县募化,麻城人民将一砖一瓦、一树一木运送到五祖山修成该殿,充分反映了民间力量在寺院建设中的作用11。斗方禅寺祖师殿:山墙面尖山混合式硬山顶、门口内收式小檐廊都具有当地典型的民居特色;其柱梁檩及墙体均为石质,采用卯榫搭接,结构十分精致巧妙;门前石柱上刻有盘龙云纹浮雕,花纹精美;体现了蕲黄地区匠人专业技艺素养。2.4 文人游士山因寺显,文人多因拜访寺院

15、而登山游山,触景生情,吟诗作文,或是赞叹山寺巍峨的建筑群,或是流连于山寺设计的景观流线中。接踵而至的游人通过诗文阐发文化意趣的同时,赋予了自然山体丰富的文化内涵。游人在景观节点留下石刻、碑刻,这些笔迹成为其所处景观的一部分。万奇芝在游似马山云台寺记中描述摩崖石刻的景致:“于风洞前见有昂然如马者,岩壁镌天马行空,坦然如床者,石上刻棲云枕石,又有驾风鞭霆不好登、别天等字题于如石壁。”6这些石刻不仅吟咏了山寺及其周围景观,其自身也极具艺术价值:“或蝌蚪篆文,或行草楷体,皆前贤法书,笔力遒劲,刊镂精工。”借助山势的奇险完成了自身独特的景观营造:“石刻均在悬岩绝壁间,人迹所不到,究竟如何书如何刻竟不可得

16、。”(见图 2)四祖寺灵润桥同样也留下了历代文人的墨宝,黄梅县志记载:“碧玉流,在四祖山灵润桥下,中有小石矶,状如鱼泼泼欲上,唐柳公权书碧玉流三大字,刻石现存。”12其附近摩崖石刻近 30 幅,留有历代名人贤士的题咏,形成了迄今为止蕲黄地区最大规模的古石刻群。常住僧团主导策略规划;地方士绅长于招募资金,并辅助策划;匠人乡民负责施工营建。这三种文化团体在建设寺院建筑及小品时,影响了其对自然山体的文化塑造;文人游士则在参访寺院的过程中产生如此文化行为(见图 3)。3 文化塑造表征之“象”景观序列山地的建设开发强度较低,山寺及景观构筑基于登山路径布局,占自然山体的比例很小,在各团体的塑造下形成较为典

17、型的线性景观序列。景观序列体现着人文构筑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最终作用于游者,引导和左右着他们的感官。为了在论述时直观地表达观者的情绪体验,笔者引用刘滨谊等学者提出的“景观空间感受时空模型”13,结合文献史料具体分析。3.1 址于山麓的景观序列营造当寺院选址于山麓时,寺院的建设受制于山地环境影响较小,建筑物沿山脚线性水平铺开,整个山体成为山寺的背景和“后花园”。空间的高潮发生在景观序列的起点(访寺)和终点(登顶),登山的过程中的节点空间以依托自然景致设置观景点为主,为满足沿途休憩、座谈、品茗等活动需求,往往会建置小型的亭台廊桥(见图 4)。玉山脚下的芝佛寺与寺前龙潭湖的“钓鱼台”为当地胜景。寺

18、院沿山脚的水面修筑环竹篷,整饬沙滩渔岬,于滩右而西起登山小径至搴云洞,洞口之上至绝顶曰柏坞,出坞东可观赏“临水岩势斗绝曰小赤壁”,再百余步到达景观序列的高潮松邱,“由松邱踰岭下则逶迤深邃,耦耕谷在焉”8。凤棲山脚下的清泉寺,前有溪流潺潺,虽无山林的掩映却在路径上设计使“曲径久芜没行迹,转盼得招提”,寺院沿山脚修建的王羲之洗笔池和泉水潭成为历代游客必赏之景。寺因泉生,景观路径顺应山泉的流经展开,在登顶的途中可经过因品茗而生的凉亭,因景致立的楼阁,“倚画栏观峭壁赏乱花听雨声”,更往前寻可得“千尊石佛藏山雾”,踏上山顶迎来空间序列的高潮“山巅落月照耀佳山川,千峰秀削,四望旋簇簇,宛若千叶莲”14。图

19、 4 址于山麓的景观序列空间感受模型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空间轴AT1T2T3T4T5T.T*BCX时间轴感受过程感受量历时感受历时感受历时感受历时感受瞬时感受瞬时感受瞬时感受瞬时感受图 3 文化主体参与文化塑造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自然山体之 文化特征常住僧团地方士绅匠人乡民文人游士建设参访策划招募 施工山寺建筑群图 2 黄安县志中似马重峦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云台山寺摩崖石刻184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33.2 藏于山中的景观序列营造当寺院选址于山中时,亭台廊桥一般设置在寺院主体建筑群周围,由登山路径组织成空间序列上的节点。这种

20、情况下空间高潮发生在景观序列的中部(访寺)和终点(登顶)。人们在该序列中的视觉感知会经历两次较大程度的突变(见图 5)。洪良品在游五脑山记中,在山脚视觉界面开阔“左睨右看峰峦万状,远观五脑山,寺顶远出,如望蓬莱宫阙在烟霞缥缈间”8,景观路径先经过古凤桥,再穿一小山,行半里经过一小坡,坡上有“浅草一树独立”之景,接着“树渐远,径渐高,乱石嶙峋,峭壁矗立,寺忽不见”,此时不见寺影仅能听到山风之声,接着经过“峰转径通千行百折”这一空间感受的渐变,忽然“仰面突见一亭,翼然如鸟之翔空”,在静心亭中观坐,“四望群峦拱立,万象在下”,蹑石梯数百步至一天门来到了第一个空间高潮:“入佛殿丹壁辉煌,金虬铁凤,衔楹

21、翼柱。”继续拾阶而上可见寺院布置的“奇花异果,怪石古木,药草竹箭,四时彩禽异兽之音咸接于耳岚翠飞入数百里川原历历在目中”。寺院于高潮节点之间通过路径的设计和亭台的设置有节奏地安排了可以引起小规模突变感受的空间节点,并在景观序列中对主景或藏或露,改变观赏视线的角度,给游者带来了丰富的体验。3.3 座于山顶的景观序列营造当寺院选址于山顶时,由于登山过程漫长,人在自然空间的内部的感受时间较长,且节点空间变化幅度较小,获得的感受量较少。但山寺主体建筑群和山顶无限风光这两个空间高潮的合二为一,人在景观序列的终点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感受量。这种极致的先抑后扬和旷奥对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瞬时感受(见图 6)。李祖

22、材在 游飞泉寺记 中,先在山坳处“所见殊不远”,对后面景致的期待使得他“小憩便拂衣起”,途中“霜径细石,角攲短草屣敝喘息再四”,绝望之时峰回路转,当面一处一线狭斜绝壁,又撑杆踏席攀缘一段陡峭的山路,此时他的感受已是“诗狂酒豪到此都不知消,归何有矣”,又行数里逶迤而西,前为一块较平整的台地停歇赏景,紧接一段盘绕无尽的石阶路,使其“惶怖之余酸及两股”,最终石阶的尽头发现一老僧踱步时,飞泉寺赫然于眼前,作者用“竹巅松顶之上正是倦飞敛翩时也”表达了欣喜之情14。在寺院中,作者漫步于佛殿、禅房、客堂中,赏琴下棋,并在小沙弥的指引下在寺后绝顶观景,发出“从碧宝中四望大抵可与此山抗体者不过一二”的感叹。寺院

23、虽修建在山顶,但在登寺的路径规划上充分利用了视域的开合、空间的收放、视线的远近等旷奥对比达到对自然景致有条件利用的效果。3.4 散于山体的景观序列营造当寺院规模较大时,寺院主要建筑根据功能的不同会分置于山脚、山中或山顶多处,同时为了营造“佛境”“佛国”的氛围,在登山道路的关键景观节点部位会设置人工构筑物,如牌坊、亭阁、石桥、廊台等。如此的景观序列会贯穿多个高潮节点空间,人在行进之中视觉感受会经历多次“不变渐变突变”的循环往复,空间感受积累而成的总感受量是包括前述几种景观序列营造中最高的。毛德輶在九峰寺读书记中,提到九峰寺的主要佛殿建筑群位于山之麓,沿路登山有数十里松柏“龙麟黛色”,跟随野桥流水

24、“绕折百十回,听鸟音相答作声”,穿过“古屈婆娑的茶树”后,一座山门矗立眼前,山门的左右皆设有长二里许的爬山游廊“幽间僻静曲屈与山相倚并与柏影掩映”,在这里不仅可将视线聚焦于廊壁的彩画,亦可将视线远眺山景,视域收放自如。游廊的尽头是弥勒殿、雪室、僧房、禅室等组成的以僧人生活修行为主的建筑群,规模宏大“多金碧色,僧饭时山足烟起如万壑云蒸”,景观序列的终点藏经阁为最后的高潮空间“山之巅金碧合成,阁上有巉岩怪石,秃木千株”8。九峰寺在登山的景观序列中不仅设置了桥、游廊等建构,还有意在沿途培植松柏、茶树、秃木等植物,营造寺院周围的环境氛围(见图 7)。图5 藏于山中的景观序列空间感受模型图(图片来源:作

25、者自绘)图6 座于山顶的景观序列空间感受模型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空间轴AT1T2T3T4T5T.T*BCX时间轴感受过程感受量历时感受历时感受历时感受历时感受瞬时感受瞬时感受瞬时感受瞬时感受空间轴AT1T2T3T4T5T6T.T*BCDX时间轴感受过程感受量历时感受历时感受历时感受历时感受历时感受瞬时感受 瞬时感受瞬时感受瞬时感受瞬时感受185 2023.03/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4 文化塑造表征之“意”基调与内涵4.1 文化基调的奠定僧人的活动足迹以寺院建筑为核心遍布山体各处,基于修行和生活的需要对自然山体进行改造,奠定了整座山体的

26、文化基调,使人常有“入此山如入佛境”之感(见图8)。宗紱在住持修建五祖寺法堂时,表示“此堂倚白连峰,下瞰九江,前揖庐阜,清静爽垲,具胜妙境。而水鸟林峦,炽然常悦,墙壁瓦砾,咸助发机”11。山体的自然环境不单纯是寺院的背景,而且走向前台,成为参禅悟道的对境。寺院的主体建筑虽仅占山体的很小部分,但僧人的修行足迹却不限于寺院内,他们或借助自然山洞、石台,或就地取材搭建简易的“草庵”“竹室”等,成为有寺之山独特的文化景观。斗方山寺西的罗汉洞人迹罕至“肘腹接苔徙”,因其“嵌空俯万仞,旷望纷无纪”被僧人辟为坐禅之所,洞内起塔,洞内的攀缘植物成为塔前的帷帐,“窟转犹旋塔,萝牵作薄帏”14,颇有禅意。同时,寺

27、院践行在山林中自养自足的丛林规则,僧众通过对自然山体的改造以满足日常耕作的条件,形成独特的农业景观。三角山寺“锄山数亩于礧砢众石中,杂得沃土可茗可蔬矣”;“药圃尚肥当日草,春云偏上昔人台”,古建寺“看花游客少,种菜老僧多”,长乐庵“庵门竹树围,鸟陪僧种麦”,均体现了禅宗对耕作的重视和山林中的农禅之意,渲染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氛围。4.2 文化内涵的衍生游人观览山寺建筑景观时的诗作在流传中会引起后继游人的参观兴致,他们在一些经典的景观节点追思前人的足迹,表达自己对景致的感受和理解,输出着自身的文化意趣。如此在历史演进中,自然山体借助于游人的力量不断再生着自身的文化内涵。如清元寺于山腹修建禅院

28、,山顶建置宝塔,并在重要的景观节点上筑亭植梅。其“塔山秋色”“老塔唐梅”古已列入罗田八景之中,引得历代文人纷纷吟咏:“灵宫露红紫廻岩”“浮图依岭角”“玲珑一塔悬”“浮图恍浥金茎露,兰若如逢祗树林”“梅花香动小亭隈”1。不同视角山洞、草庵等建构要素菜园、药圃等景观要素寺院主体建筑空间轴AT1T2T3T4T5T6T7T8T9T.T*BCDEX时间轴感受过程感受量历时感受历时感受 历时感受历时感受历时感受历时感受瞬时感受 瞬时感受 瞬时感受 瞬时感受 瞬时感受瞬时感受图7 散于山体的景观序列空间感受模型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8 山体文化基调形成的要素网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下为清元寺描述的叠

29、合增添了清元寺建筑群的文化意境,达到了“二次塑造”的效果。“云阁松涛”之景所指寺院虽不可考,但其将佛阁建于山顶平台处,平台之下遍植松柏,在天空的映衬下形成了一处佳境:“禅关深锁白云中,尽日松涛卷碧空。”“涛起凌虚阁下排,漫倚闲云天上坐。”“云阁深藏万壑中,清风谡谡出乔松。”1历代对佛阁吟咏阐发新意,使整座山体的文化内涵持续叠加。5 结语借助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和理论,可以从传统建筑学对人工构筑之于自然环境的讨论,上升到文化实体之于自然实体的讨论,更全面、更准确地窥探人地关系及空间意义的形成机制。在不同主体合作参与下,山寺建筑群对自然山体的塑造具有多重层面的文化表征:选址建设、理景造景等为山体营造丰

30、富的景观序列,基于僧人修行理念的一系列营建活动奠定了山体的文化基调,游人观览山寺建筑景观时的意趣叠加促使着山体的文化内涵不断衍生。进而言之,中国人山林文化观念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山林传统,左右着山寺建筑群的形成,塑造着山体的文化属性。建筑群和山体分别作为文化实体和自然实体的体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具有丰富的人地关系内涵,值得深入探讨研究。注释:蕲黄地区包括现湖北省黄冈市所辖的一区(黄州区)、二市(武穴、麻城)、六县(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从秦至元,蕲黄地区一直为两郡并治。明洪武十一年(1378 年)十月,明政府将蕲州归属黄州府,实现“蕲黄合一”,结束了自秦至明 1500 余年鄂东地域两

31、州、道分治局面。参考文献1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21 光绪罗田县志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大清一统志 M北京:中华书局,19863刘大平,李晓霁中国建筑史与文化地理学研究 J建筑学报,186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32005(06):68-704王敏,江荣灏,朱竑新文化地理学中的非表征与再物质化研究进展 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02):153-1635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24(光绪)黄梅县志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6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

32、府县志辑19(光绪)黄安县志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7张奕宋元时期湖北佛寺建筑历史研究 J法音,2020(11):39-438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民国麻城县志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9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23(光绪)蕲州志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0 高介华“西来四叶”:中国禅宗之源的黄梅五祖寺 J南方建筑,2008(01):52-5311 五祖寺志 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 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25(同治)广济县志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3 刘滨

33、谊,张亭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 J中国园林,2010,26(11):31-3514 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22(光绪)蕲水县志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受中原传统耕读传家文化的影响,在盘头内刻有“耕”“读”两字,甚至采用“日”“月”等来记录建造的时间18。北部的安阳地区盘头砖雕更为华丽,多数侧立面呈抛物线形,正中以单朵花卉或单个文字为装饰,大型宅院的民居戗檐下设置镂空花篮的神台或荷叶墩,以求祈福、消灾之意18。文化是建筑形成的基石,受中原文化影响,明清豫北平原地区的民居不仅以“礼”为准则,注重相地选址和造型结构,而且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力求达

34、到建筑美与自然美互相融合的境界。这是豫北人民在处理建筑和自然关系上所体现出的独特环境意识。3 小结基于对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豫北平原民居的探究,发现地域建筑形态特征的形成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作为华夏文明的腹地,中原文化对豫北平原地区的传统院落、建筑单体和细部特征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如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筑形态的表达需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希望通过对中原文化影响的研究,为以后探讨豫北平原地区的民居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启示。参考文献1庄昭奎 豫北平原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52焦盼盼河南民居建筑的现状研究 J居舍,2017(24):6,813王

35、亚敏,刘宏成,刘健璇“新旧并存”的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豫北小店河村为例 J建筑与文化,2018(07):220-2224丁康,王子晴,李运远明清时期豫北传统民居的智慧营建模式研究:以寨卜昌为例 J古建园林技术,2021(02):81-855左满常,白宪臣河南民居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沈晨阳,李嘉华,龚彦俊豫北民居院落空间格局探究:以新乡市获嘉县中和镇为例 J城市建筑,2021,18(27):77-797刘振普基于气候控制原理的豫北传统民居的研究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8丁康,王子晴,赵鸣 明清时期豫北民居的建造风格演化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

36、会 2019 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6479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10 徐健生,刘林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建筑创作中的体现:记河南济源王屋山道境文化景区项目设计J 古建园林技术,2022(03):3-711 房丹 河南、山西和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8):8312 黄源成,许少亮防御性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空间策略研究:以明清社会动乱下的漳州地区为例 J古建园林技术,2022,(01):67-7013 LIANGFT.ValueReconstructionofLingnanTraditionalV

37、illageCulturefromthePerspectiveofPhilosophicalSpeculationJ.CulturalCommunicationAndSocializationJournal,2022,3(1).14 李诫营造法式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15 赵晓亮,李军环,阿鑫生态价值观视野下三江源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营建智慧研究 J古建园林技术,2022(02):10-1316 刘超杰河南鹤壁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D郑州:郑州大学,201817 崔垠硬山民居建筑的地域技术特色比较 D上海:同济大学,200718 刘晓萌安阳地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D郑州:郑州大学,2014(上接第 13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