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生国学经典认知及教育引导_韩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3418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生国学经典认知及教育引导_韩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生国学经典认知及教育引导_韩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生国学经典认知及教育引导_韩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时间 2021-04-28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语境下国学经典教育实践机制研究”(18YJA710013);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任务“以经典学习为导向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究”(20Z76)。作者简介 韩丹(1977),女,辽宁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022年12月December,2022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以国学经典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传承和创新国学经典的重要使命。基于大学生对国学经典

2、的认识、阅读与学习现状的调查,文章提出课程设置、教学渗透与校园建设的国学经典教育方式,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学经典的价值,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氛围中提升综合素质。关键词 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引导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176-03现代科技以强劲姿态助推多种文化的传播,打破了各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文化是“民族、国家的灵魂”,其影响无处不在,抵御文化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冲击,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标识,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高校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需要转

3、变教育观念,有效推进国学经典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目前,国学经典教育在部分高校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加之新媒体环境与“快餐文化”的影响,国学经典与大学生的“距离”越拉越大。厘清国学经典的内涵,了解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引导措施,能使国学经典在大学生群体中落地生根,实现国学经典教育的时代价值。一、国学经典的内涵及教育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学经典的根基,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对于什么是国学经典,解释却莫衷一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反映民族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的内容会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形成独特的传统。中华民族在学问形态上的反映即国学,表现在天文、建

4、筑、中医、饮食、服饰、艺术等方面,这是国学广义的解释;狭义的国学指中国固有的学术,特指古代的“经、史、子、集”。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随文化融入民族血脉之中。国学历史悠久,体系庞大。古今中外对经典的解释大体一致,均指“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经典具有原创性,能够穿越时空,启迪智慧和提升境界。从对“国学”与“经典”内涵的理解来看,国学经典是指那些反映人类社会最深层次的并能在心灵中产生强烈共鸣的中国固有学术。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的历史、精神与价值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著作中,国学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礼义廉耻、融合汇通、和而不同的精

5、神特质。如唐代魏征曾提出,“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 教也;疏通知远,书 教也;广博易良,乐 教也;洁静精微,易 教也;恭俭庄敬,礼 教也;属辞比事,春秋 教也”。国学经典蕴含着提高个人品质、振奋民族精神的价值,历经朝代变迁的国学经典,早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在 习近平用典 一书中,论语 礼记 孟子 荀子 尚书二程集 等经典著作多次被引用。教育是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验,以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

6、传承文化,让国学经典走向现实。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生国学经典认知及教育引导韩丹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176University Education二、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现状国学经典是最有价值、最具典范性的原创著作。长期浸润于国学经典教育中,能感受和体味经典世界里的智慧和力量。从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实施情况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每个维度设置一定的问题,综合测量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状况和高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情况,有助于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一一)对国学经典概念的认识对国学经典概念的认识受“国学热”的影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国学经典有一定的接触。对“什么是国学经典”的调查显

7、示,有53.5%的学生认为国学经典“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认为国学经典“是儒家思想”的学生占33.8%,认为国学经典“是 四书五经”的学生占7.2%,表示“不清楚”的学生占 3.6%,认为国学经典“是文言文”的学生占 1.9%。其中,对国学经典概念认识“不清楚”的回答中,理工科类学生占92.3%。由此可见,理工科学生受专业限制,接触和学习国学经典的机会相对于文科类学生少,需要有意识地教育引导。(二二)获取国学经典知识的渠道获取国学经典知识的渠道部分大学生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思想活跃、认知多元,但学习国学经典的主动性不足,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想引导。从国学经典知识“获取渠道”的调查显示来看,

8、58.1%的学生选择“学校”,29.7%的学生选择“网络媒体”,选择“家庭教育”的学生占3.8%,选择“自学”的学生占8.4%。对于“是否看过 国学大讲堂 栏目”的调查中,有53.2%的学生表示“看过”,“不喜欢看”的学生占34.5%,“没听过这个栏目”的学生占12.3%。对于“国学大讲堂 栏目受欢迎”的原因,35.8%的学生认为是“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滋养心灵、培养文化自信”,37.5%的学生认为是“故事生动、道理深刻”。在“期望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国学经典知识”方面,大学生最赞成通过书籍了解国学经典,占比 49.7%;其次是讲座,占比22.0%;选择网络的有 23.9%;选择教师、家人和身边同学的

9、有 4.4%。这说明,大学生对国学经典教育是认可的,对国学经典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兴趣,期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三三)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阅读作为一种高级认知行为,宏观上看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微观上看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2。阅读不仅能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而且能提高自身的理解力、鉴赏力、审美力等。关于“是否愿意阅读国学经典”的调查显示,45.7%的学生表示“愿意”,其中感到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占7.4%。关于“阅读过哪些国学经典著作”的调查显示,看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占28.7%,其中文科类学生比例为94.8%;对于 论语 的阅读,72.3%的学生表示会“偶尔翻翻”,“完

10、整读过”的占8.4%。完整背诵过 论语 道德经 的占2.7%,“非常熟悉”的占24.5%,“知道一些”的占72.8%。关于“是否阅读过 四书五经”的调查显示,有73.2%的学生表示“在中小学课本里学过”,“完整读过”的占 4.5%,“从未读过”的占6.6%。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进入大学后,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涉猎明显不足,能抽出时间完整阅读国学经典的学生较少。从“是否有明确的国学经典阅读计划”的回答来看,“没有”的比例为87.3%,在“阅读国学经典时间”的选择上,“利用假期时间”的占69.4%;关于“阅读国学经典的理由”,回答“自己喜欢”的占16.8%。这说明,大

11、学生选择自主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尚未形成内在的阅读动机。(四四)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国学经典教育是以国学经典著作为教育资源和教育载体对学生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3。与专业教育不同,国学经典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与文化品位。美国学者布鲁姆提出,要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理性危机,就应该“回到传统,阅读经典”4。从调查来看,关于“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问题,有87.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认为“国学经典跟自己的专业不相关,没必要开设”的占3.6%。支持“国学经典进入必修课教育体系”的占62.3%,支持“国学经典进入选修课教育体系”的占 28.6%,选

12、择“不支持”的占 7.1%,认为“无所谓”的占2.0%。在“是否愿意参加国学经典社团活动”的调查中,表示“有时间就参加”的占52.5%,“很期待”的占25.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国学经典超越时空的教育价值,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它们。朱子治家格言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高校要积极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以启发智慧。三、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教育引导路径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下,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国人的共识,国学经典教育源于坚定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将国学经典贯穿高等教育体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我们要认识到,高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引

13、导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从课程设置教学渗透校园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强化,使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一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国学经典课程的开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学经典教育在高校的推广程度。目前,国学经典课程除在少数国学院(班)、文史哲专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外,部分高校仅将国学经典作为学校通识课的一部分,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177容的随意性很强,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部分高校往往偏重于专业课程设置。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再加上文化全球化造成部分大学生喜欢“吃西餐、看大片、玩动漫、过洋节”,国学经典没

14、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高校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十分有必要。“必修课”或“选修课”都是国学经典课程设置可采用的形式。必修课主要是选择适合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的国学经典资料,有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选修课则以文化概论、名著导读、艺术赏析等形式呈现,在学习过程中列出适合阅读的书目和参考书,设置具体的学分,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激发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内生动力。国学经典教育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原因在于,国学经典多为文言文,学习起来容易产生倦怠感。教师可以将国学经典的教育内容通过现代化传播媒介,实现大学生与经典文献的“零距离”对话,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国学经典的智慧和力量,让大学生参悟人生哲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15、化。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实现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探究为辅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将国学经典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二)教学渗透教学渗透国学经典包含丰富的哲学道理,它所体现的精神超越时空的界限,在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中,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思政课教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挖掘国学经典教育资源,将“天人之辩、知行之辩、形神之辩与义利之辨”等思想灵活地引入思政课教学,让课堂更具人文气息,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华民族深受 论语 影响,“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 中渗透着深刻的为人处世、治学修身道理,强调做人要做君子,而君子要有“仁义礼智信”,

16、只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切实发挥好论语 的教育功能,将 论语 学习常态化、自觉化。(三三)校园建设校园建设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校园表面上看来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但是深挖校园环境蕴含的价值我们会发现,它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在校园环境中融入国学经典,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恢宏气派和独特风格,而且能使大学生深切感知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开展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在文化长廊开辟国学经典专栏,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讨论与辩论会,提高大学生对国学经典文本

17、的熟悉程度。把国学经典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儒润当代”“文脉千秋”“道济古今”“诗意人生”“人文之美”等国学经典教育系列品牌,通过宣传、征文、比赛等形式,在全校营造学习国学经典的氛围。围绕国学经典的学习、阅读、竞赛等内容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国学经典系列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领会和感悟。将国学经典教育与校园互联网平台有机结合,营造学习国学经典的网络氛围,使国学经典教育更有活力。四、结语丹尼尔 贝尔说,人们一旦与过去切断联系,就绝难摆脱从将来本身产生出来的最终空虚感,信仰不再成为可能6。国学经典教育担负为着中华民族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的重任,高校肩负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应在

18、传授系统化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推进国学经典教育。西南联大曾探索出一种以民族文化为主体、整合西方思想的教育范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性的诠释与现实性的转化,在文化变局与乱象中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的奇迹”。今天,面对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高校应总结、传承西南联大的发展经验,以国学经典教育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累积进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代代的传承发展中绵延不绝,开花结果。参考文献1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一辑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3.2 丘东江.图书馆学情报学大辞典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10733 王莉娟.国学经典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践超越 J.教学研究,2018(5):77-81.4 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M 缪青,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6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M 赵一凡,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97.责任编辑责任编辑:李香莲李香莲2022年12月December,2022University Education1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