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在识别煤田小断层中的应用_邢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7720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在识别煤田小断层中的应用_邢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在识别煤田小断层中的应用_邢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在识别煤田小断层中的应用_邢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6 9 卷第 2 期2 0 2 3 年 3 月地质论评GEOLOGICAL EVIEWVol 69No 2March,2 0 2 3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2174157)、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JKY202216)、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编号:5600B2021000004)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编号:DD20211343)的成果。收稿日期:2022-03-21;改回日期:2022-08-28;网络首发:2022-09-20;责任编辑:刘志强。Doi:1016509/jgeoreview202209011作者简介:邢涛,男,1983 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

2、从事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研究及技术管理工作;Email:xingtaocumt 163com。通讯作者:韩建光,男,1987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波偏移成像及深部探测方法研究;Email:hanjianguang613 163com。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在识别煤田小断层中的应用邢涛1),韩建光2),朱广辉1),刘志伟2),牛云飞1),祝玉函1)1)北京探创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67;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内容提要:煤层中发育的断层构造不仅破坏煤层的连续性,而且往往与冒顶、突水、瓦斯突出等事故伴生,小断层等微幅构造的精确探测一直是煤田安全生产研究的重点。三

3、维地震技术是目前获得煤区构造特征、识别小断层最有效技术手段之一,但常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难以满足现阶段煤田勘探精度的需求。笔者等针对煤田采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特征,提出一种有效的煤田三维地震数据精细处理技术,通过对静校正、叠前去噪、振幅处理和反褶积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试验,提高煤田三维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进而更好地识别小断层等微幅构造。通过对实际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处理测试表明,笔者等提出的精细处理技术对于煤田三维地震资料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在现有三维地震叠后偏移剖面基础上可以识别出煤层中 5 m 以内的小断层,验证了研究区煤田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的有效性,体现了精细处理技术在煤田精细勘探中的

4、重要作用。关键词:煤田;小断层;三维地震;精细处理煤层中发育的断层构造不仅破坏煤层的连续性,对机械化采煤的效率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在煤矿开采、掘进过程中,小断层、小构造往往与冒顶、突水、瓦斯突出等事故伴生,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威胁(王赟等,2010)。准确探测小断层、小构造对于煤矿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更加合理地布置采区内的工作面、指导巷道设计,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有效地避免冒顶、突水等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回收率。随着煤田勘探技术的发展以及煤矿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煤矿对小断层等微幅构造的勘探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三维地震技术在煤田勘探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获得煤区构造特征、识别小

5、断层、采空区以及目标煤层展布最有效技术手段之一(陈同俊等,2007;高远等,2011)。地震数据处理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地震解释的精确度,在实际三维地震勘探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结果不尽如意,使得后期解释的各种地质构造在实际的矿井揭露中存在差异,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周俊杰等,2016)。目前煤田三维地震勘探要求解决地质构造的精度越来越高,一般要求识别落差5 m 左右的小断层,为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提出更大的挑战。随着地质勘探目标的复杂化和勘探要求的精准化、细致化,传统的煤田三维地震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煤田勘探开发的生产需求与精度要求(侯泽明和杨德义,2020),只有采用高

6、精度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才能更加准确地识别微幅的地质现象。尽管煤田三维地震勘探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在煤田地质勘查、巷道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煤田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并未得以革新,通常采用常规的地震处理技术对煤田进行地震成像处理,难以获得高精度的成像剖面,从而导致地质构造认识产生分歧。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煤田采区三维地震资料,挖掘数据潜力,发展高精度的煤田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是煤田勘探工作的发展趋势和迫切要求。针对煤田采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特征及当前煤田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笔者等基于我国某煤田实际三维地震资料,提出一种高精度的煤田三维地震数据精细处理技术,重点从静校正、叠前去噪、振幅处

7、理和反褶积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煤田三维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进而识别微幅构造和小断层。通过三维地震叠后偏移剖面准确的识别出目标煤层中 5 m 以内的小断层,验证了笔者等精细处理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1原始三维地震资料分析笔者等研究的煤田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为束状 14 线 4 炮,中间放炮,每线 60 道,道间距 10m,线间距 20 m,纵向偏移距 10 m,纵向最大炮检距300 m,横向最大炮检距 190 m,最大非纵炮检距 355m,工区勘探范围如图 1 所示。本数据的最大偏移距较小,不到 400 m,这隐含着目的层准确成像潜力深度不超过 400 m,这对三维数据处理中动校正

8、拉伸切除的定义提出苛刻要求,稍有不慎将伤害到有效目的层。另外,束线滚动满覆盖次数为 24 次,意味着 CMP 叠加次数较小,这可能会使通过普通叠加来提高信噪比的能力有限。同时可以看见,采用 10m 的小道距接收,意味着地震数据具有较大的波数空间,假频折返频率较大,对噪声压制方法选择给与较大空间。从图 1 中可以看出本工区地表高差横向变化比较大,选取图 1 中典型地表位置的 6 个单炮进行分析,分别位于 FFID 76、FFID 208、FFID 347、FFID642、FFID 817 和 FFID 1197 位置。原始单炮记录的初至波跳动剧烈,线形特征失真严重(图 2);地震反射波“双曲线”

9、形态畸变严重,无法识别有效反射。与地表高程比较得知,这种畸变形态与地表高程落差相互关联,说明本次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将面对明显的静校正问题。从单炮记录上可以看到,受近地表条件变化和采集过程中各种复杂人为因素的影响,采集获得的地震记录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干扰波,这些干扰波降低了地震信噪比和分辨率,影响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为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质量造成困难。尤其是在高精度目标处理中,这些干扰直接影响到地震记录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特征,综合分析和有效压制地震噪声是资料处理工作中最基础也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往往决定处理的成败。通过对不同位置单炮的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区噪音类型主要包括面波、声波、线性和异常振幅。

10、面波速度小于 1000 m/s,频率大概范围在 515 Hz,声波速度 300400 m/s,野值和随机噪声能量较强,对有效信号存在较大干扰。图 1 工区勘探范围及地表高程Fig1 Exploration scope and surface elevation图 2 原始单炮 FFID 642 记录Fig2 Seismic record of the original single shot FFID 642综上所述,工区地表条件复杂,相对高差大,静校正问题比较突出。地表条件和采集因素的不同,不仅造成研究区干扰波严重,而且有效反射动力学特征(振幅、频率和相位等)变化大,给提取相位特616地质论

11、评2023 年征带来困难。如何有效保护反射信号,合理压制各种干扰波,是数据处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此外,从频率分析可知,地表地质条件复杂,不同激发点的地震数据在频率、能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突出煤层顶、底板振幅信息和地震岩性响应特征,是数据处理的又一重点问题,其实质是保幅处理问题。此次目的层较薄,地震资料要有很高分辨率才能识别出细微的微幅构造和小断层,因此提高速度分析精度、求取准确剩余静校正量,保证剩余静校正处理精度也是数据精细处理的重点。2数据处理流程及关键技术21数据处理流程针对工区三维地震资料特点,并结合地质目标,制定如图 3 所示的精细处理流程。本流程中重点除了野外静校正外,主要包括叠

12、前噪声压制、反褶积、速度分析与反射静校正迭代和叠后偏移。图 3 处理流程图Fig3 Flowchart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22关键技术221静校正处理技术静校正在地震勘探中不仅是资料处理的必要手段,也关系到采集方法设计和资料解释方案思路的制定(Marsden,1993a,b,c)。近年来,无论是线性算法还是非线性算法,地震数据处理解决短波长静校正问题方面效果显著。然而,在复杂近地表模型下长波长静校正方面却不尽人意(戴云和张建中,2020)。针对复杂近地表模型,表层调查模型静校正方法是一种直接静校正方法,但鉴于钻井难度和采集成本等因素,往往整条或全区测线控制点密

13、度不高;同时,地震数据折射波初至含有丰富的长波长信息,但折射波静校正方法解决复杂近地表模型下长波长问题效果并不佳。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依据费马原理,利用实际数据和理论模型的地震波初至时间差反演近地表风化层速度和厚度,进而计算静校正量。层析反演静校正所用的初至时间包含直达波、折射波和回折波,各种不同性质的初至波体现了不同近地表模型,直达波主要体现均匀介质模型,折射波体现均匀层状介质模型,而回折波体现了连续介质模型,由此可见,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适合于任何复杂 近 地 表 模 型(冯 泽 元 等,2005;樊 满 仓,2008)。根据扰动理论,影响层析反演结果的关键因素在于建立的初始速度模型。通过表层

14、调查和初至折射波信息共同约束构建初始表层速度场,利用层析反演静校正可以解决大部分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林依华等,2003;谭昌勇等,2009)。笔者等野外静校正采用三维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三维层析反演静校正主要试验以下参数:V0,炮检距,平滑参数,耦合参数,其中重点试验炮检距范围。主要监控图件: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风化层厚度;高速层速度与单炮初至速度是否吻合;应用三维折射波静校正后的叠加剖面;不同炮检距叠加剖面拼接,检查 t0时间。具体步骤如下:为了提高拾取质量,在拾取前首先应用高程校正,拾取完后用拾取时间减去高程校正量;通过叠加试验确定最终基准面 1330 m,低降速带速度参数 V0=500

15、m/s,校正速度为 2500 m/s;通过初至波拾取和叠加剖面确定层析反演炮检距范围 75375 m;通过试验确定层析反演网格尺寸、高速层平滑参数。三维层析反演静校正结果如图 4 所示,与近地表高程相比较,二者均呈现镜像关系,但相比于高程静校正的精度,层析静校正量的分辨率更高。对各种校正量进行长短波长分解,加载短波长分量,对比典型单炮校正结果,层析反演静校正使该地区的长、短波长静校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通过图 5 的校正对比发现,层析反演静校正无论是初至波和反射波均变得光滑,一致性增强,表明层析反演静校正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222叠前去噪技术针对原始资料中存在的主要干扰波,在反褶积之前进行针对性

16、去噪处理,提高反褶积因子的精度(Baan,2012)。通过试验,主要选择的干扰波压制方法包括:针对野值和异常振幅采用分频异常振幅716第 2 期邢涛等: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在识别煤田小断层中的应用图 4 三维层析反演静校正炮、检点总校正量Fig4 3D tomographic inversion static correction amount压制方法;针对面波试验了自适应面波衰减技术和图 5 单炮 FFID 817 静校正对比:(a)校正前;(b)层析反演静校正后Fig5 Static correction comparison of single shot FFID 817:(a)befo

17、re correction;(b)after tomographic inversion static correction区域滤波技术,通过对比采用自适应面波衰减效果较好;针对随机噪声,采用叠前 NA 随机噪声衰减技术。在振幅保真的前提下,有效去除噪音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是保证准确成像的基础。针对资料存在的面波、强单频干扰、脉冲干扰、随机干扰、高频噪声等噪音,处理选择方法将在叠前和叠后不同道集,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模块设计,逐步提高资料信噪比,保持相对振幅不变(图 6)。具体处理方法技术如下:(1)相干噪声压制。根据规则干扰与有效波在频率和速度上的差异,基于 FX 域信号预测理论,利

18、用 FXCNS 模块,把相干噪声从记录中分离出来,再与原始道集相减,获得有效反射信息,从而达到去噪的目的。(2)地表一致性噪音衰减技术。野外记录的异常振幅或能量较强的干扰会影响叠加质量,造成偏移画弧,影响偏移成像效果,必须进行有效的压制。地表一致性噪音衰减技术是基于强能量的统计,对有效信号特征没有任何改变,是相对保真处理,近年来在油气地震岩性处理中得到很好地应用。地表一致性噪音衰减技术在共炮点、共检波点、共偏移距和共 CMP 域方面对信号能量进行统计,通过设计均方根振幅、平均绝对振幅、最大绝对振幅或方差极大振幅的能量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分析与应用时窗、门槛值等有关参数,自动计算振幅能量,816

19、地质论评2023 年并对能量分别分解到炮点、共检波点、共偏移距和共CMP 域,使得不同类型噪音得到压制、平滑、充零等处理,达到消除脉冲噪音及强振幅噪音的目的。这4 种振幅统计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噪音类型,通常情况下采用均方根振幅值计算方法,但对于强脉冲噪音一般使用平均绝对振幅,当噪音振幅与有效信号差值较小时使用均方根振幅,当数据含有脉冲高振幅时,使用最大绝对振幅与方差振幅计算法。(3)检波点域、炮域强干扰处理技术。针对50Hz 工业电干扰固有频率和能量稳定的特点,利用实际地震记录提取子波和能量衰减曲线,然后合成理论 50Hz 记录,再将实际地震记录与理论 50Hz 合成记录进行相关分析,当相关

20、系数达到给定的门槛值时对该地震记录进行陷波处理。该方法与简单的陷波处理相比,不会伤害地震记录有效信号信息。图 6 单炮 FFID 416 综合去噪对比:(a)去噪前;(b)综合去噪后Fig6 Comprehensive denoising comparison of single shot FFID 416:(a)before denoising;(b)after comprehensive denoising强单频干扰通常在炮域很多记录上都普遍存在,但分布不集中,而在共检波点域表现非常明显,把资料从炮域转到检波点域,从中将干扰严重的分选出来,单独对其进行分离,这样既能分离出了干扰,又能较好地

21、保存下有效信号。通过在炮域和检波点域对强单频干扰的分离处理,将使得各层的信噪比得到明显改善,为断点和剥蚀点的准确成像打下了基础,对落实断裂系统,查清小断层和低幅度构造具有积极作用。(4)随机噪音去除。通过叠前噪声衰减和 CMP叠加,剖面的信噪比会得到明显改善,但随机噪声和高频噪声等仍较强,那么在叠后应用适当去噪手段是必要的。三维随机噪音衰减技术,从平面纵横两个方向将地震信号分成可预测的有效信号部分和不可预测的噪声部分,然后将不可预测的随机噪声进行衰减,增强相干的有效信号。223振幅处理技术针对地震采集由于地表激发、接收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振幅变化的问题,在处理中多采用球面扩散补偿和地表一致性振幅

22、补偿串联使用的方法来解决。球面扩散补偿解决由于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球面扩散引起的振幅能量沿传播距离的增加带来的衰减 问 题(Varela et al,1993;Wang Yanghua,2002)。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SCAC)主要是补偿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激发和接收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空间方向振幅能量差异。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是以地表一致性方式来消除不同炮点、不同检波点以及不同偏移距之间的振幅差异,使地震数据各道的振幅达到均衡。经过 SCAC 处理后的地震道振幅与相邻炮的振幅是一致的,而且不改变资料原有的信噪比。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和地表一致性区域异常噪音压制是保幅高分辨处理的关键技术(Verm

23、eer,916第 2 期邢涛等: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在识别煤田小断层中的应用图 7 单炮 FFID 416 振幅补偿对比:(a)补偿前;(b)补偿后Fig7 Amplitude compensation comparison of single shot FFID 416:(a)before compensation;(b)after compensation1999;Vossen et al,2006)。一般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中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是在噪音衰减、球面扩散补偿之后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之前进行,用以消除激发、接收条件以及风化层特性横向变化对振幅的影响。然而,后续的反褶积处理流程和 CM

24、P 道集的噪音衰减步骤都对振幅造成改变,因此在其后应该继续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处理,消除横向上微小差异。此外,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因子可以分解成长波长分量和短波长分量,为了避免误差干扰,在后续的补偿校正中,可以只应用短波长分量,这样可以消除空间上的微小差异,便于保护煤层及其顶底板反射界面的振幅属性。地表一致性区域异常噪音压制属于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地表一致性去噪手段,可以在共炮点域、共检波点域、共偏移距域、共中心点域对信号和噪音进行地表一致性分析,剔除不符合地表一致性的强噪音能量。由于用于几何扩散补偿的速度、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使用的模型等不可能完全准确,可能造成部分数据补偿不足或补偿过头,有必要进行剩

25、余振幅补偿。剩余振幅补偿的基本思路:使得一定范围内的地震资料,在一定的偏移距范围之间和一定的时窗之间振幅特性是一致。利用这一原理在整个工区对地震数据在不同范围、不同偏移距、不同时窗进行剩余振幅补偿。以上所有振幅处理都是相对保幅处理,这样为后续的反褶积处理准备了较好的基础数据。通过以上系列振幅补偿技术的应用,使得全区地震资料的能量相对均衡,为后续处理和偏移成像打好基础。图 7 是球面扩散补偿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前后的单炮记录对比图,通过对比可以看到,采用球面扩散补偿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串联使用的方法,较好的补偿了由于地层吸收衰减作用和表层激发、接收条件的差异所引起的振幅能量时间空间的变化。224

26、反褶积处理技术由于震源耦合性和检波器位置近地表特性差异,研究区地震子波具有很强的不一致性,进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是必要(Cary and Lorentz,1993;Lariand Gholami,2019)。同时,在保证较高的信噪比和目的层较好成像的基础上,还要选择一定的子波压缩方法提高资料的分辨率。采用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与单道预测反褶积串联进行反褶积处理。对于地面某一特定位置,地震子波受到的影响是一定的,与地震波传播路径无关,对于同一炮集记录中的各道具有相同的炮点滤波影响,而对于同一接收点的各道具有相同的接收点滤026地质论评2023 年图 8 单炮 FFID 416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对比:(a

27、)反褶积前;(b)反褶积后Fig8 Surface consistent deconvolution comparison of single shot FFID 416:(a)before deconvolution;(b)after deconvolution波影响。因此对同一炮点记录可求一个统一的反因子,对同一接收点记录也可求一个统一的反因子,分别与记录进行褶积,来实现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同时也在 CMP 域和共炮检距域内进行反褶积处理。由于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是在不同域内求反子波因子,具有波形一致性校正的作用,故采用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如此能在保持一定信噪比的基础上,提高分图 9 Inline

28、 220 叠后偏移剖面Fig9 Poststack migration profile of the Inline 220辨率和资料一致性。之后通过串接单道预测反褶积,补偿时间分辨率不够的遗憾。在处理时科学地统计反褶积因子,求取合适的预测步长、算子长度和相位延迟,以达到既合理地控制高频噪音的产生,又提高资料的分辨率的目的。图 8 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处理前后的单炮记录对比图,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经过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处理之后,横向上地震子波差异得到解决,垂向分辨率得到明显提高。在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基础上预测反褶积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垂向分辨率,但是必须在保证资料一定信噪比基础上提高纵向分辨率。3三维叠

29、后偏移经过对原始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前期精细处理和高精度速度建模,最终对精细处理数据进行三维叠后时间偏移。图 9 和图 10 分别是抽取 Inline 220 和 Inline 210 线的叠后时间偏移成像剖面,可以看到成像剖面分辨率高、能量强、归位126第 2 期邢涛等: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在识别煤田小断层中的应用图 10 Inline 210 叠后偏移剖面Fig10 Poststack migration profile of the Inline 210准确,目标煤层波组特征明显,可以清晰的识别出煤层中的小断层构造,如图中绿色箭头所示。通过成像剖面进行时深计算,并结合实际勘探解释报告验证,I

30、nline 220 线剖面中识别的断层为断距 5 m 左右的小断层,Inline 210 线剖面中的断层为断距小于 5m 的小断层。通过对实际煤田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测试,验证了笔者等煤田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的有效性以及在煤田高精度勘探中的实用性。4处理效果分析及讨论笔者等三维地震处理重点对静校正、噪声压制、反褶积、速度分析和叠后偏移等技术进行攻关,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煤层及其顶底板的分辨率,剖面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配套的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处理,初至波和反射波均变得光滑,一致性增强,静校正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2)去噪方法、参数选取适当,各种干扰波得到了有效压制,剖

31、面的信噪比明显提高,能清楚的呈现出主要反射层的成像效果。(3)叠前采用了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技术,使剖面低频干扰得到较好压制,高频信号得到补偿,频带得到展宽。处理的剖面分辨率高,层次清楚。(4)最终的成像剖面归位准确,目的层连续性较好、断点清楚可靠,达到了“三高”处理效果。基于笔者等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除了准确识别小断层之外,通过地震成像刻画了目标层的横向展布特征,发现了目标煤层存在小向斜和宽缓背斜等微幅构造。同时,注意到目标煤层深部存在明显的砂泥岩薄互层特征,越向深部越不连续,一方面可能代表地震波受煤层“屏蔽”作用下传能量不足,地震成像较差;另一方面可能反映煤层深部存在拉张应力,砂泥岩薄互层连

32、续性遭到破坏。在实际煤田开发中,准确落实煤层的应力状态和深部构造特征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煤田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还面临更多的挑战。5总结(1)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有效的煤层微幅构造探测方法,通过对静校正、叠前去噪、振幅处理及反褶积等技术进行精细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三维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进而更好的识别小断层等微幅构造。(2)通过对某煤田实际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处理测试可以看到,笔者等提出的精细处理流程对于煤田三维地震资料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可以充分挖掘煤田三维地震资料的应用价值。(3)实际煤田三维地震叠后偏移剖面主频可以达到 45 Hz,准确识别出煤层中 5 m 以内的小

33、断层,验证了笔者等煤田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的准确性和优越性,为我国煤田精细勘探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参考文献/eferences(The literature whose publishing year followed by a“”is in Chinesewith English abstract;The literature whose publishing year followed by a“#”is in Chinese without English abstract)陈同俊,崔若飞,郎玉泉,钱进 2007 煤田采区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方法 地球物理学进展,22(2):573 5

34、78戴云,张建中 2000 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5(3):315325冯泽元,李培明,唐海忠,焦文龙 2005 利用层析反演技术解决山地复杂区静校正问题 石油物探,35(3):284287高远,王琦,董守华,于鹏飞 2011 煤田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及其应用 煤田地质与勘探,39(3):71 73侯泽明,杨德义 2020 山西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综述 煤田地质与勘探,48(6):15 24林依华,张中杰,尹成,周熙襄 2003 复杂地形条件下静校正的综合寻优 地球物理学报,46(1):101106樊满仓 2008 层析静校正在黄土塬地区的应用 石油地球

35、物理勘探,43(S1):3638226地质论评2023 年谭昌勇,尹成,林依华,王彦春 2009 复杂地区综合寻优静校正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44(3):288291王赟,芦俊,于光明 2010 能识别每层中垂直断距小于 3 m 的断层吗 煤炭学报,35(4):629 634周俊杰,王雨,侯玮 2016 黄土塬地区煤田三维地震综合处理技术地球物理学进展,31(5):2299 2305Baan M V D 2012 Bandwidth enhancement:Inverse Q filtering or time-varying Wiener deconvolution Geophysics,

36、77(4):133142Chen Tongjun,Cui uofei,Lang Yuquan,Qian Jin 2007 Detail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coal 3-D seismic Progress inGeophysics,22(2):573 578Dai Yun,Zhang Jianzhong 2000 A method for long-wavelength staticcorrection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35(3):315325Feng Zeyuan,Li Peiming,Tang H

37、aizhong,Jiao Wenlong 2005Solving the static correction problem in mountain complex blockusing tomographic inversion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35(3):284287Gao Yuan,Wang Qi,Dong Shouhua,Yu Pengfei 2011Thetechnology of coal 3D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Coal Geology Explor

38、ation,39(3):71 73Gary P W,Lorentz G A 1993 Four-component surface-consistentdeconvolution Geophysics,58(3):383392Hou Zeming,Yang Deyi 2020 Summary of high density 3D seismicexploration in the mining districts of coal mines in Shanxi ProvinceCoal Geology Exploration,48(6):15 24Lari H H,Gholami A 2019

39、 Nonstationary blind deconvolution of seismicrecords Geophysics,84(1):V1V9Lin Yihua,Zhang Zhongjie,Yin Cheng,Zhou Xixiang 2003 Hybridoptimization of static estimation in complex topography ChineseJournal of Geophysics,46(1):101106Marsden D 1993a Static correction A review Part The LeadingEdge,12(1):

40、4349Marsden D 1993b Static correction A review Part The LeadingEdge,12(2):115120Marsden D 1993c Static correction A review Part The LeadingEdge,12(3):210216Pan Mancang 2008 Application of tomographic static correction inloess plateau area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43(S1):3638Tan Changyong,Yin Chen

41、g,Lin Yihua,Wang Yanchun 2009 Staticcorrections byintegrativeoptimizationincomplexarea,OilGeophysical Prospecting,44(3):288291Varela C L,osa A L,Ulrych T L 1993 Modeling of attenuation anddispersion Geophysics,58(8):11671173Vermeer G L O 1999 Factors affecting spatial resolution Geophysics,64(3):942

42、953Vossen V,Curtis A,Trampert J 2006 Surface-consistent amplitudecorrections for single or multicomponent sources and receivers usingreciprocityandwaveforminversionGeophysicalJournalInternational,165:311322Wang Yanghua 2002 A stable and efficient approach of inverse Qfiltering Geophysics,67(2):65766

43、3Wang Yun,Lu Jun,Yu Guangming 2010 A normal fault in coalseams with drop height less than 3 m can be identified in seismicexploration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35(4):629 634Zhou Junjie,Wang Yun,Hou Wei 2016 3D seismic comprehensive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coalfield in loess tableland Progress in

44、Geophysics,31(5):2299 2305Application of 3D seismic fine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identifying small faults in coalfieldsXING Tao1),HAN Jianguang2),ZHU Guanghui1),LIU Zhiwei2),NIU Yunfei1),ZHU Yuhan1)1)Beijing Tanchuang esources Technology Co,Ltd,Beijing,100067;2)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45、,Beijing,100037Objectives:The fault structure developed in the coal seam not only destroys the continuity of the coal seam,but also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accidents such as roof collapse,water inrush,and gas outburst Therefore,theaccurate detection of small-scale structures such as small faults ha

46、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coalfield safetyproduction research Three-dimensional(3D)seismic technology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toobtai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areas and identify small faults However,conventional seismic dataprocessing technology is difficult to meet

47、the accuracy of current coal exploration,which leads to differences in theunderstanding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Method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3D seismic data in coalfield mining area,an effective fineprocessing technology for 3D coalfield seismic data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48、the research on keytechnologies such as static correction,pre-stack denoising,amplitude processing and deconvolution,both the firstarrival and reflected waves become smooth,the consistency is enhanced,and the static correction problem iseffectively solved The interference wave is effectively suppres

49、sed,an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of the profile is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ow-frequency interference of the profile is well suppressed,the high-frequency signal iscompensated,and the frequency band is broadened326第 2 期邢涛等: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在识别煤田小断层中的应用esults:The final imaging profile is accurate,the con

50、tinuity of the target layer is good,and the breakpoint isclear and reliable In addition,based on the 3D seismic fine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in addition toaccurately identifying small faults,the late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layer are characterized byseismic imag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