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_李树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7610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_李树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_李树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_李树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3 年第 1 期 Journalof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 No.1,2023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李树辉(新疆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摘要:栖息于中天山大小裕勒都斯盆地和天山北麓地区的高车(即车师,乌古斯)部众曾于 4 世纪后半叶、6 世纪上半叶及 9 世纪上半叶进入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龟兹地区。唐长庆元年(821 年),回鹘为阻绝吐蕃和葛逻禄的联系曾派遣军队进驻塔里木河流域,沙雅县塔里木乡的得名便与率兵进驻当地的回鹘特勤相关。该县博物馆藏“”形图案刻石、长方形印记符号刻石及有

2、“”形和“”形图案的陶器均是由“拓吐蕃以迎太和公主归国”的回鹘军队携至当地的。关键词:乌古斯;回鹘;印记符号中图分类号:K289;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764(2023)01-0041-09收稿日期:2023-01-10基金项目:2018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乌古斯钱币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18XMZ011)。作者简介:李树辉,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疆沙雅县南临塔里木河,北与新和县接壤,地处渭干河与塔里木河交汇处,历史上属于龟兹古国。汉唐时都是驻军屯戍之地,至今尚存塔什墩古城、通巴斯巴什古城、不徒瓦什古城、托卜协尔古城、尤瑞克协古城、博斯坦托格拉克古城、艾

3、格买里央塔克协海尔古城、玉奇喀特古城(三 重 城)、“汉 人 渠”等 遗 址。1928 年 考 古学家黄文弼一行曾在沙雅发掘出田契、粮契、米状、钱币、木简等。在后来的考古调查中先后又出土了“汉归义羌长”印、唐代陶瓮等文物。该县英买里镇塔什墩村保留有一条沿用至今的古渠。由于历代泥沙淤堵,不断掏挖,水渠已高出地面一米多。古渠因泥沙淤堵,不断掏挖,多要高出地面;古道因尘土不断被大风吹走,则多低于地面。这可谓是西北古遗址的一大特点。塔什墩村曾出土许多形状独特、图案各异的精美陶器和两块刻石,现藏于沙雅县博物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本文拟结合历史试作探讨。一、塔什墩刻石等文物出自乌古斯人之

4、手塔什墩村出土的一块三角形石头上刻画有“”形图案(见图 1),另一块残缺的长方形石头上刻画有印记符号(见图 2)。该村乃至全县地处洪积平原,连一粒小石子都没有,这两块具有特殊意义的刻石显然是特意从龟兹城北的山区携至当地的。此外,在同村出土的另一件陶器上也有“”形和“”形图案(见图 3)。那么,又是什么人出自什么目的将此刻石携至当地的呢?刻石上的“”形图案和印记符号以及陶器上的“”形和“”形图案又有着什么文化意蕴呢?图 1塔什墩出土“”形图案的刻石图 2塔什墩出土印记符号刻石图 3塔什墩出土“”、“”形图案陶器DOI:10.13408/ki.gjsxb.2023.01.010李树辉:沙雅县塔什墩

5、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第 1 期42以博格达峰为标志的中天山南北地区,自战国末开始便是乌古斯先民的栖息地。公元前176 年,乌孙国王难兜靡被西迁大月氏杀害,新生不久的王子猎骄靡在被傅父布就翕侯携带逃亡途中曾为狼哺乳,并因这段神奇的经历而被称 为 乌 古 斯(ouz,意 为“初 乳”)。其 后,乌 古斯又进而演变为部族名称,狼亦演变为该部族崇拜的图腾。乌古斯部族也便是汉代的姑师(车师),共有 24 个部落,是部落及人口最多的一个突厥语部族。此后散布于东起蒙古高原、南达河西走廊、西至锡尔河流域及费尔干纳盆地东缘的广大地区,后进而扩散至黑海以南地区,对东亚、北亚、中亚及我国北方史都有重要影响。乌古

6、斯部族(ouz qbilisi)的源头包括自战国末年由河西走廊西迁中天山南北地区的乌孙先民、塞种和部分月氏人。据回鹘文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ouznam)记载,乌古斯可汗有二妻六子。长妻三子名为 kyn(日)、aj(月)、julduz(星),次妻三子名为 kk(天)、ta(山)、tiz(海);史集进而称这六子各有四子,分别为 24 个部落的始祖;有关内容还见于突厥世系、土库曼谱系及伊米德史等书。突厥语大词典 所录乌古斯部族 24 部落名亦与 史集 突厥世系 土库曼谱系所载乌古斯 24子(即 24 部落)名相同。此外,突厥语大词典和史集还录有诸部落的印记符号。乌古斯可汗的传说 史集 突厥世系等书

7、并称,这 24 个部落分属 buzuq(意为“折成数段”)和 uoq(yoq,意为“三支箭”)两大集团。buzuq 集团出自长妻三子各部落,由 kyn(日,汉文史籍中音译作“军”、“坤”或“君”)、aj(月,汉文史籍中音译作“爱”或“蔼”)、julduz(星)三大支系构成,分别以日、月、星作为各支系 的 印 记 符 号。buzuq 集 团 居 于 东 方,为 右 翼军,国君之位属于该集团,依次由长子 kyn 和次子 aj 继承(即依次由 kyn 支系和 aj 支系继承)。作为东部集团(右翼军)名号的 buzuq 一词曾见于铁兹碑北面第 9 行,可予以印证。uoq 集团出自次妻三子各部落,由 k

8、k(天)、ta(山)、tiz(海)三大支系构成,分别以天、山、海作为其支系的印记符号。uoq 集团居于西方,为左翼军,归 buzuq 集团领导。史集称:在乌古思及其诸子以后的漫长时间和许多岁月中,从这些部落中出过许多君主。每个时代,都从这上述二十四支中出过威武幸运的君主。帝位长期保留于乌古思家族。buzuq 集 团 一 直 为 领 导 集 团,故 而 kyn(日)、aj(月)、julduz(星)三大支系的印记符号以及 kyn(日)、aj(月)两大支系联合体的印记 符 号 常 见 于 天 山 南 北 及 周 边 区 域 的 历 史 遗迹、出土文物及历代钱币。交河故城北台地上就曾发现车师王族的“”

9、形墓葬,火焰山北部鄯善县连木沁镇 10 多公里的戈壁上至今尚存留有 200 多个“”形或“”形 的“神 秘石圈”,占 地 面 积 1 万 余 亩,其 中 最 大 的 石 圈 直 径 约 8米。“石圈”所用的石头在附近的戈壁滩很难找到。这些石圈正是乌古斯部族 kyn 支系的标识,应是 kyn 支系任国君之位时的祭祀遗迹。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照壁山乡平顶山村古墓群的营盘梁西 YAM2 墓坑封土中曾发现“”形石列图案,木 垒 哈 萨 克 自 治 县 博 物 馆 亦 收 藏 有 一 块“”形图案刻石。青河县三道海子石围石堆遗址曾出土有“”形图案的“盾牌石”。该地及该县塔斯特萨依还曾出土有“”形图案的鹿石。

10、蒙古国许多鹿石上的盾牌纹样亦有太阳、弯月和三颗星的图案。kyn(日)、aj(月)两大支系联合体的日月形印记符号“”亦见于温宿县博孜墩村岩刻、巴音布鲁克草原石围石堆遗址、阿尔泰地区青河县三道海子的石围石堆遗址及大量出土文物和古钱币。塔什墩村出土刻石上的“”形图案正是标识 aj(月)支系的印记符号,表明其主人为 aj 支系的乌古斯人。该村出土另一刻石上的“”形印记符号也正与一枚突厥汗国钱币上的印记符号“”和一枚“开元通宝”上的印记符号“”(见图 4-5)以及突厥语大词典所录乌古斯部 族 uoq 集 团 kk 支 系 bni 部 落 的 印 记 符号“”相符。稍有不同的只是 突厥语大词典 波斯 拉施

11、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 1 卷第 1 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146 页。喀喇汗王朝 mhmut qqri.tyrki tllar dwan(麻赫穆德喀什噶尔:突厥语大词典),卷 1.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80 页。经核对,英文版所录印记符号亦同。李树辉: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第 1 期43所录为翻转的印记符号,不排除后书因误录所致。“”形和“”形图案共现于同一陶器昭示着 kyn(日)支系和 aj(月)支系的乌古斯人曾共处于该地区。图 4突厥汗国钱币(面左印记符号)图 5开元通宝(背上下印记符号)二、乌古斯部族的东迁西徙4 世

12、纪后半叶,柔然渐趋强大,乌古斯诸部为柔然属部。托跋鲜卑曾于昭成建国“三十三年冬十一月(368 年 11 月 26 日 12 月 25 日),征高车,大破之”。此后,自登国四年(389 年)开 始 直 到 神 二 年(429 年)亦 多 次 征 讨 敕 勒(高车)诸部,并将其部众徙置漠南。仅拓跋焘于 429 年的一次西征,就使“高车诸部望军而降者数十万落,获马牛羊亦百余万,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游牧族群的“落”相当于“帐”,也便 是 农 耕 族 群 的“家”,每“落”约 35 人,“数十万落”之人数少说也逾百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敕勒歌,便是这些被徙置漠南的敕 勒(高 车)民 众 怀 念 故

13、 土 宣 泄 乡 愁 情 感 的 民 歌。其 时,留 居 西 域 的 乌 古 斯 部 落 仍 以 车 师国、高车国或敕勒等名见于史籍。魏书西域传:“车师国,一名前部。其王居交河城。去代万五十里,其地北接蠕蠕。本通使交易,世祖初,始遣使朝献,诏行人王恩生、许纲等出使。”同书世祖纪亦有太延二年八月甲辰(436 年 9月 21 日)“高车国遣使朝献”的记载。太平真君三年(442 年),该国为沮渠无讳所破,民众多西徙至今和静县西北巴音布鲁克草原所在的大小 裕 勒 都 斯 盆 地。十 一 年(450 年),又 被 蠕 蠕攻击,车师(敕勒)民众不得不依附嚈哒,并逐渐扩散至塔里木盆地北缘、西缘、西南缘地区。

14、魏 书 乾 陀 国 传:“乾 陀 国,在 乌 苌 西,本名业波,为嚈哒所破,因改焉。其王本是敕勒,临国已二世矣。”乾陀国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约在今白沙瓦东北 19.6 公 里 处。希 腊 古 地 志作 Gandarae,汉语文献或作犍陀卫(佛国记)、犍陀越(洛阳 伽 蓝 记)、健 驮 逻(大 唐 西 域 记)、健 陀逻(大 慈 恩 寺 三 藏 法 师 传)、健 驮 罗(往 五天 竺 国 传)、犍 陀 啰(续 高 僧 传 阇 那 崛 多传)。魏书乾陀国传所记,实据正光年间(520 525 年)沙门慧生往西域访求佛经归来时所言。由此上溯二世,敕勒人为乾陀国王应在 5 世纪

15、 70 年代前后。也即是说,操用突厥语的敕勒(乌古斯)人已于这一时期便进抵今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地区。被托跋鲜卑强制东徙的高车(敕勒)诸部自献文帝(465471 年在位)时开始不断举行武装反叛。皇兴元年(468 年)“河西敕勒叛”(魏书源贺传),五年夏四月(471 年 5 月 6 日 6月 3 日)“西 部 敕 勒 叛”(魏 书 显 祖 献 文 帝纪),延兴元年冬十月丁亥(471 年 10 月 31 日)“沃野、统万二镇敕勒叛”(魏书高祖纪),二年二月乙巳(472 年 3 月 17 日)“东部敕勒叛奔蠕蠕”(魏书高祖孝文帝纪),同年三月 北齐 魏收撰:魏书卷 1昭成帝纪,北京:中华书局 197

16、4 年版,第 15 页。北齐 魏收撰:魏书卷 103高车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2309 页。李树辉:敕勒、敕勒歌、敕勒川考论,刊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 年第 4 期。北齐 魏收撰:魏书卷 102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2264 页。北齐 魏收撰:魏书卷 4 上世祖纪第四上,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87 页。北齐 魏收撰:魏书卷 102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2280 页。李树辉: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第 1 期44(472 年 3 月 25 日 4 月 23 日)“连川敕勒谋叛”(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三年十

17、二月壬子(474 年 1 月 13 日)“蠕蠕犯边,柔玄镇二部敕勒叛应之”(魏书高祖孝文帝纪),太和二十二年(498 年),“高车酋帅树者拥部民反叛”(魏书京兆王黎传)。正因为高车故地在天山地区,太和十六年八月(492 年 9 月 8 日 10 月 6 日),高车首领阿伏至罗才与从弟穷奇各率所部民众 10 余万落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桑乾(今山西省山阴县)西返“至前部西、北,自立为王,国人号之曰候娄匐勒,犹魏言大天子也。穷奇号候倍,犹魏言储主也。二人和穆,分部而立,阿伏至罗居北,穷奇在南”。“前部”指车师前部,即突厥语大词典所载乌古斯部族 alqa blyk部 落(史 集作 alq(a)

18、rl 或 alq(a)ll,当为突厥语 alqa vlik 或 alqa vlyk 的转写之误,意为“前面房子”“前帐”“前庭”),居地位于吐鲁番盆地。其“西、北”指今乌拉泊故城以西包括大小裕勒都斯盆地在内的中天山山区和中天山北麓地区,正是乌古斯部族的世居之地。高车西返后不久,嚈哒便向其发动进攻,杀死穷奇并掳去其子弥俄突等。其部众或往附柔然,或投归北魏被置于高平镇(今山西省高平县治)。对嚈哒作战的失败,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并导致内乱。阿伏至罗长子企图弑父自立被杀。继而,阿伏至罗又被部众所杀,另立跋利延为首领。507 年左右,嚈哒再次出兵,欲立弥俄突为王。高车部众杀跋利延,迎纳弥俄突。弥俄突

19、后在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击杀了柔然首领伏图。史称,正始四年十二月“甲子(508年 1 月 27 日),蠕蠕、高车民他莫孤率部来降”,永平三年九月“丙辰(510 年 11 月 4 日),高车别帅可略汗等率众一千七百内属”。熙平元年(516 年),柔然势力复振,一举收复被高车国占去的土地,“弥俄突与蠕蠕主丑奴战败被擒,丑奴系其两脚于驽马之上,顿曳杀之,漆其头为饮器。其部众悉入嚈哒”。也即是说,高车部众于这一年大规模徙居龟兹地区避难,成为嚈哒属部。投奔嚈哒的高车散布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区。梁书西北诸戎传:“末国,汉世且末国也。胜 兵 万 余 户。北 与 丁 零,东 与 白 题,西 与 波 斯 接。”

20、所谓“丁零”正是指进入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高车部落。魏书袁翻传“自卜惟洛食,定鼎伊瀍,高车、蠕蠕迭相吞噬。始则蠕蠕衰微,高车强盛,蠕蠕则自救靡暇,高车则僻远西北。及蠕蠕复振,反破高车,主丧民离,不绝如线”,所说的正是这段历史。然而,据此还不能断定,高车人其时已进入位于塔里木河北缘的今沙雅县境内。重要的是,沙雅县英买里镇塔什墩村出土的刻石等文物仅呈现的是“”形和“”形图案,而高车人其时的徽记却是 kyn(日)支系和 aj(月)支系联盟的日月形“”印记标识。出土文物表明,高车部落即乌古斯人还进而抵达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博物馆藏乃孜巴格乡亚吾鲁克遗址出土的三耳压花陶罐腹部中央有 5 组圆形图案,每一组图

21、案都有一个头戴日月形“”冠饰的“王者”(见图 6)。该遗址出土的另一尊人像也是头戴日月形“”冠饰(见图 7)。“”形图案是乌古斯部族 kyn(日)支系和 aj(月)支系联盟的印记标识。内蒙古武川县境内的“”形祭坛遗址可证,该联合体至晚在西返天山地区之前便已形成。关于这两件文物,考古界有“北朝说”和“唐代说”两种观点。据此推断,这两件文物的制成年代上限应在北魏熙平元年(516 年)“其部众悉入嚈哒”,成为嚈哒属部之后。高车部落自北朝时便以“突厥”之名见于文献,至隋代又以“突越失国”(文渊阁四库全 北齐 魏收撰:魏书 卷 103 高车传,第 2310 页。书中将“至前部西、北”句标点为“至前部西北

22、”,未确。后句“二人和穆,分部而立,阿伏至罗居北,穷奇在南”可证。北齐 魏收撰:魏书卷 8世宗宣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205 页,第 209 页。北齐 魏收撰:魏书卷 103高车传,第 2311 页。唐 姚思廉撰:梁书卷 54西北诸戎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3 年版,第 814 页。北齐 魏收撰:魏书卷 69袁翻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1541 页。李树辉: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第 1 期45书改作“突厥失国”)之名见于史籍。此“突越失国”正是前突厥汗国及其后的西突厥汗国,亦即突厥语碑铭文献及钱币铭文所载之 tyrkis国。称其为“本后魏之

23、高车国,在北庭北,雷翥海东”,地望及历史正相吻合。“后徙于鹿浑海西北百余里”,是指该国西徙至今巴音布鲁克草原。“鹿浑海”即今博斯腾湖,其“西北百余里”正当今巴音布鲁克草原。此前,学术界一直将tyrkis 释为突骑施,将带有 tyrkis 字样的钱币释为突骑施钱,实误。回 鹘 自 唐 贞 元 七 年(791 年)开 始 掌 控 天山地区,而塔里木河流域仍为吐蕃所控。长庆元年五月癸亥(821 年 5 月 7 日),应回鹘请婚,唐许以太和公主下嫁保义可汗。回鹘为阻绝吐蕃和葛逻禄的联系曾派遣军队进驻塔里木河流域。旧唐书回纥传称:“回鹘奏:以一万骑出北庭,一万骑出安西,拓吐蕃以迎太和公主归国。”资治通鉴

24、亦称,长庆元年六月“戊寅(821 年 7 月 16 日),回鹘奏:以万骑出北庭,万骑出安西,拒吐蕃以迎公主。”沙雅县塔里木乡的得名便与率兵进驻当地的回鹘特勤相关。世界境域志亦称:“Gh.Za,在库车河附近,是吐蕃与九姓古思人壤地相接之处。”该书虽是“在先知(祈主赐福于他)迁徙后(即回历)372年”即公元 982 年开始撰写的,但书中所利用的“资料皆取自前人的著作和先哲们的回忆录”。我们有理由断定,此条资料所记录的便是这一时期的情况。突 厥 汗 国 时 期 的 历 史 遗 迹 和 文 物 多 呈 现kyn(日)支系和 aj(月)支系联合的“”形印记符号图案。回鹘汗国时期的汗统因其内部尖锐 的 矛

25、 盾 冲 突 则 处 于 两 支 系 间 不 断 交 替 的 状态,从历代可汗的名号可明显看出其不同支系间的兴衰更替。唐朝早期在册封其可汗名号前多加有标示其支系的“爱”“蔼”(aj,月)字,直到后期的少数可汗名号前才出现“军”或“君”(kyn,日)字。诸可汗名号有如表 1。早期回鹘可汗名号前的“爱”“蔼”字表明,aj(月)支系曾长久掌控统治权。后期少数可汗名 号 前 出 现“军”或“君”(kyn,日)字 且 交 替出现,意味着不同支系间矛盾的激化和统治权的转移。乌介为自称可汗,遏捻特勤是部民奉为可汗。由其前任可汗名号中有“爱”字推测,此二人当均出自乌古斯部族。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保义可汗的名号前

26、均作“爱”或“蔼”字,在继其汗位的崇德可汗名号前却皆为“君”字,而回鹘军队正是在保义可汗在位时进驻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此前,刘义棠先生将回鹘可汗名号中的 kyn trid qut bolm 或 aj trid qut bolm 释图 6亚吾鲁克遗址出土三耳压花陶罐上的“”形冠饰图 7亚吾鲁克遗址出土“”形头饰人像 唐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 197边防十三北狄四高车,北京:中华书局 1988 年版,第 5400 页;宋 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 194四夷二十三北狄六高车,北京:中华书局 2007 年版,第 3716 页;同书卷 200四夷二十九北狄十二突越失,第 3839

27、页。李树辉:“突骑施”对音、指谓及相关历史考辨,刊于暨南史学第九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95111 页。后晋 刘昫撰: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5211 页。宋 司马光撰,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 241唐纪五十七宪宗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77917792 页。李树辉:“塔里木”语源、语义试探,刊于新疆社会科学2007 年第 6 期。佚名著,王治来译注:世界境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67 页。佚名著,王治来译注:世界境域志,第 1 页。李树辉: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第 1 期46为

28、自然崇拜的标志,称“突回族人崇信 Qam,其最高之境界为天、日、月等,同等看待,故日与月并无高下等第之差异观念存在,因此,丙之爱字在乙作为军或君字,观念上没有区别”。此说亦为林幹、高自厚二先生所赞同。然而,此说无法解释为何单单回鹘可汗名号中有“爱”、“蔼”、“军”、“君”等字,而同样“崇信 Qam”的黠戛斯、突骑施之可汗名号表 1 回鹘汗国可汗封号表序号回鹘可汗唐朝册封回鹘可汗名号出 处1护输爱登里罗汩没密施合毗伽天回鹘可汗九姓回鹘可汗碑粟特文部分碑额2骨力裴罗(744 747 年)爱登里罗汩没密施毗伽回鹘可汗九姓回鹘可汗碑粟特文部分第 1 行3磨延啜(747 759 年)(爱)登里罗没蜜施颉

29、翳德蜜施毗伽可汗九姓回鹘可汗碑汉文部分第 4 行4牟羽可汗(759 780 年)爱登里罗汩没密施颉咄登密施合俱录可汗九姓回鹘可汗碑粟特文部分第 8 行爱登里罗汩没蜜施颉咄登蜜施合俱录伽可汗九姓回鹘可汗碑汉文部分第 4 行5顿莫贺(780 789 年)合骨咄禄毗伽可汗(自立号)旧唐书回纥传武义成功可汗新唐书回鹘传汩咄禄长寿天亲毗伽可汗新唐书回鹘传6多逻斯(789 790 年)登里逻没密施俱录忠贞毗伽可汗唐会要卷 98回纥爱登里逻汩没蜜施俱录毗伽忠贞可汗新唐书回鹘传7阿啜(790 795 年)汩咄禄毗伽可汗九姓回鹘可汗碑汉文部分第 9 行奉诚可汗新唐书回鹘传8骨咄禄(795 805 年)爱登曷哩阿

30、邬骨牟里弥施俱录阙蜜伽圣可汗吐峪沟出土的造塔功德纪事残片爱滕逻羽录没蜜施合胡录毗伽怀信可汗新唐书回鹘传滕里逻羽禄没密施合胡禄骨咄毗伽怀信可汗册府元龟卷 967外臣部继袭第二9腾 里 野 合 俱 录 毗 伽 可 汗(805 811 年)爱登里逻羽德密施俱录毘伽可汗唐会要卷 98回纥爱登里逻汩德没施俱录毗伽可汗册府元龟卷 965外臣部封册第三爱登里逻泊(汩)德没施俱禄毗伽可汗册府元龟卷 967外臣部继袭第二10未详(812 816 年)军登里逻骨德密施合毘伽可汗唐会要卷 98回纥君登里逻骨德密施合毗伽可汗册府元龟卷 967外臣部继袭第二11保义可汗(816 821 年)爱登里啰汩没密施合毗伽保义可

31、汗册府元龟卷 965外臣部封册第三爱登里逻汩没密施合毗伽保义可汗册府元龟卷 967外臣部继袭第二蔼德曷里禄没弭施合密毘伽可汗旧唐书回纥传爱登里逻骨没密施合毗保义可汗唐会要卷 98回纥爱登里罗汩蜜施合毗伽保义可汗新唐书回鹘传爱登里啰汩密施合毗伽保义可汗资治通鉴卷 23712崇德可汗(821 824 年)君登里逻羽录密施勾主禄毗伽崇德可汗资治通鉴卷 237君登里逻羽禄密施勾主禄毗伽崇德可汗唐会要卷 98回纥君登里逻羽录密施合勾主禄毗伽可汗册府元龟卷 967外臣部继袭第二13曷萨特勤(824 832 年)爱登里啰汩没密施合毗伽昭礼可汗资治通鉴卷 237,册府元龟卷 965外臣部封册第三君登里逻汩没蜜

32、施合毗伽可汗册府元龟卷 967外臣部继袭第二14胡特勤(832 839 年)爱登里罗汩没密施合句禄毗伽彰信可汗册府元龟卷 965外臣部封册第三爱登里罗汩没使合句录毗伽彰信可汗旧唐书文宗本纪下15乌介(841 843 年)可汗牙部十三姓奉乌介特勒为可汗旧唐书武宗本纪,新唐书回鹘传下16遏捻特勤(843?年)部民奉为可汗旧唐书回纥传17庞特勤(843?年)856 年 12 月,唐朝拟册封为“嗢禄登里逻汩没蜜施合俱录毗伽怀建可汗”,未果新唐书回鹘传下刘义棠著:维吾尔研究,台北:正中书局 1975 年印行,第 134 页。林幹、高自厚著:回纥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7677

33、 页。李树辉: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第 1 期47中没有此类字眼儿。也无法解释见于高昌遗址出土 T.号木杵文书、IB4672 号木杵文书和北庭西佛寺回鹘文题记中的 kyn aj t()rid qut bolm、kyn aj t()ridk 和 kyn aj trilrd qut bolm 以及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出土回鹘文摩尼教文献中的 kyn tmk kyn aj t()rig 等连用的形式。再 则,“天”“日”“月”等 既 然“无 高 下 等第之差异观念存在”,为何诸名号中的 kyn(日)或 aj(月)均连用于 tri(天,神)之前?显然,其名号前的 kyn 或 aj 与 tri

34、 的意义并不相同。也 即 是 说,trid qut bolm 为 一 语 义 结 构,起修饰作用,可译为“从天得到福位(的)”,而前面 的 kyn(日)或 aj(月)则 起 限 定 作 用,是 用于限定 tri(天,神)的,表示其血统承继关系,即标示其统治者所出之系统,当译为“受 kyn(祖先)神福荫的”(出自 kyn 祖先神的,由 kyn 祖先神得到福位的)和“受 aj(祖先)神福荫的”(出自 aj 祖先神的,由 aj 祖先神得到福位的)。简言之,kyn(日)和 aj(月)的使用和自然崇拜无关,而是标明其出自 buzuq 集团中的 kyn(日)支系或 aj(月)支系。值得注意的是,汉代乌孙首

35、领的王号称为昆 莫、昆 弥。昆 莫、昆 弥 也 便 是 kyn bg、kyn bij(坤伯,坤匐,坤伯克)的音译。正因此,鄯善县连木沁镇 10 多公里的戈壁上发现的 200 多个“神秘石圈”都呈“”形或“”形,交河故城北台地上的车师王族墓葬、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平顶山祭坛遗址、青河县花海子成拜特祭坛遗址、伊犁尼勒克县吉林台水库库区祭坛遗址以及也同样都呈“”形图案。此外,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博物馆收藏有一块“”形图案刻石,青河县三道海子石围石堆遗址曾出土有“”形图案的“盾牌石”,该地及该县塔斯特萨依还曾出土有“”形图案的鹿石。这些都应是 kyn(日)支系任乌古斯部族统治集团的标识。唐代回鹘可汗名号中的

36、kyn(日)和 aj(月)也 正 起 的 是 这 一 作 用,恰 与乌 古 斯 可 汗 的 传说及史集有关国君之位属于 buzuq 集团,依次由长子 kyn(日)和次子 aj(月)继承的记载相合。至于 kyn(日)和 aj(月)连用于 tri(天,神)前的形式,仅见于高昌、北庭两地出土的回鹘文文书和题记。笔者推断,此类连用的名号均是“本姓夹跌”的回鹘宰相颉于迦斯骨咄禄(l gsi qutlu,即后来继位的怀信可汗)驻 守 西 域 时,为 调 和 kyn(日)支 系 和 aj(月)支系的矛盾而用于奉诚可汗阿啜及其本人称汗后的名号。突 厥 语 大 词 典等 文 献 记 载,乌 古 斯 部族 的 k

37、yn 支 系 由 qaj、bajat、alqa blyk 和qara blyk 四部落构成,aj(月)支系由 jazr、tygr、tutrqa 和 aruqlu 四 部 落 构 成。据 此可 断 定,名 号 前 面 标 有 kyn(日)的 可 汗,必 出自上述 kyn(日)支系四部落中的某一部落;名号前标有 aj(月)的可汗,必出自 aj(月)支系四部落中的某一部落。自护输开始直到奉诚可汗皆出自乌古斯部族的 aj(月)支系。顿莫贺的名号前虽无“爱”“蔼”等字,但新唐书回鹘传称其子多逻斯继位后的名号为“爱登里逻汩没蜜施俱录毗伽忠贞可汗”,名号前亦有“爱”字。据此推测,顿莫贺亦出自 aj(月)支系

38、,当与移地健(牟羽可汗)分属不同的部落。回 鹘 之 可 汗 自 顿 莫 贺 开 始 鲜 有 在 位 长 久者,多死于内部的权力之争。顿莫贺在位不到10 年死去。子多逻斯继位仅 1 年多时间,便被少可敦叶公主毒死。其弟自立后旋被大臣率国人杀死,拥多逻斯幼子阿啜嗣位。阿啜在位的时间也不过 5 年。这期间,汗国的军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出身于夹跌部落的宰相骨咄禄(即后来继位的怀信可汗)手中。熟知回鹘情况的振武留后张光晟就曾指出:“今闻其自相鱼肉,顿莫贺新立,移地健有孽子,及国相、梅录各拥兵数千人相攻,国未定。”奉诚可汗阿啜的名号前亦无“爱”“蔼”等 宋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 217回鹘传上,北京:中

39、华书局 1975 年版标点本,第 6125 页:“可敦,亦仆固怀恩之孙,怀恩子为回鹘叶护,故女号叶公主云。”可知可敦出自仆固部落,即 uoq 集团 tiz 系统的 bygdyz 部落。宋 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 226唐纪四十二代宗大历十四年,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7288 页。李树辉: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第 1 期48字,但史称其为忠贞可汗之子,亦可断定必出自aj(月)支系。骨咄禄(怀信可汗)虽“本姓夹跌”即出自印欧人种的嚈哒(abdal),但因“少孤,为回鹘大首领所养”且乌古斯部族 aj(月)支系长期执掌汗权,具有坚实的统治基础,故“冒姓药葛罗氏”即

40、“药罗葛氏”。其后的腾里野合俱录毗伽可汗之出身不详,唐会要卷 98回纥称“未详爱登里逻与怀信何亲,史并不载”,而其名号中亦有“爱”字,当为怀信之后或出自aj(月)支系。继其后诸可汗封号中的“军”“君”等字表明出自 kyn(日)支系,意味着汗权发生了转移,但仅仅过了 5 年又复归 aj(月)支系。唐会要回纥:(元和)六年(811 年),回鹘可汗卒,遣使掘野 居 葛 勒 将 军 来 告 丧。七 年 正 月(812 年 2 月17 日 3 月 16 日),册命可汗为军登里逻骨德密施合毘伽可汗,命检校工部尚书鸿胪卿兼御史大夫张茂宣,持节吊祭册立之。八年四月(813年 5 月 4 日 6 月 1 日),

41、回鹘请和亲。伊珠难还蕃,宴于三殿,赠银器缯帛。九年(814 年),仆固昌来朝。十一年正月(816 年 2 月 2 日 3月 2 日),御麟德殿引对回鹘使,赐锦彩银器有差。三月(4 月 2 日 4 月 30 日),又遣使押进橐驼九头,马八十匹。十一年(816 年),回鹘可汗 卒,遣 使 来 告 丧。十 一 月(11 月 23 日 12月 22 日),册回鹘可汗为爱登里逻骨没密施合毗保义可汗,命宗正少卿兼御史中丞李孝诚,持节吊祭册立之。继保义可汗之后,汗权又转移至 kyn(日)支系的崇德可汗。长庆三年(823 年)崇德可汗卒,汗权复归 aj(月)支系。同上书记述称:其从父弟曷萨可汗立,遣使来告丧。

42、册曷萨可汗为爱登里啰汩没密施合毗伽昭礼可汗,命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权吊祭册立之。宝历中,频使朝贡。至太和六年(832 年),为其下所杀。其从子胡特勒(勤)立,遣使告丧,为之废朝。诏册胡特勒(勤)为爱登里逻汩没密施合毗伽彰信可汗,命左骁卫将军兼御史大夫唐宏实持节弔祭册立之。可见自保义可汗后期开始,回鹘内部不同支系、不同部落间的汗权之争异常激烈。与之相应,所铸行的钱币上亦加有用以标示其所出支系的印记符号。通常认为,敦煌莫高窟第 156 窟是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在位的咸通二年(861 年)至咸通六年(865 年)或咸通八年(867 年)期间修建的一座功德窟。该窟所绘张议潮出行图中回鹘军队 的 旗 帜

43、为“日”形 图 案,表 明 至 9 世 纪 60 年代时回鹘之汗权复为 kyn(日)支系所控。综合以上研讨推断,kyn(日)支系是回鹘汗国元和六年至十一年(811816 年)间和 9 世纪 60 年代的领导核心。9 世纪 30 年代末,汗国内“连年饥疫,羊马死者被地,又大雪为灾”,自然灾害更激化了回鹘 内 部 的 各 种 社 会 矛 盾。开 成 四 年(839 年),“其 相 掘 罗 勿 作 难,引 沙 陀 共 攻 可 汗,可 汗 自杀”。继而发展到“渠长句录莫贺与黠戛斯合骑十万攻回鹘城,杀可汗,诛掘罗勿,焚其牙,诸部溃”。史家评价道:“回鹘比者自恃兵强,久为桀骜,凌虐诸部,结怨近邻。黠戛斯潜

44、师彗扫,穹居瓦解,种族尽膏于原野,区落遂至于荆榛。”可见,回鹘汗国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派系斗争是导致汗国解体的重要原因。结合同为塔什墩村出土的各类形状各异的陶器,我们有理由推断,当地原本为唐军的屯戍驻地,后为“拓吐蕃以迎太和公主归国”的回鹘军队驻地。沙雅县博物馆藏的“”形图案刻石、兼有“”形和“”形图案的陶器及长方形印记符号刻石均与进驻当地的回鹘军队相关,是由回鹘军队携至当地的,昭示着进驻当地的回 北宋 王溥撰:唐会要卷 98回纥,北京:中华书局 1955 年版,第 1747 页。宋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 235,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 7568 页。同,第 1748 页。同,第 1

45、749 页。宋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 217回鹘传下,第 6130 页。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卷 18武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标点本,第 594 页。李树辉:沙雅县塔什墩村出土刻石及相关历史研究第 1 期49鹘军队来自 kyn(日)、aj(月)两大支系而其主体为 aj(月)支系。三、结语4 世纪后半叶,栖息于中天山大小裕勒都斯盆地和天山北麓地区的数十万落高车(即车师,乌古斯)部众被北魏徙置漠南。留居当地的车师民众被迫南下进入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龟兹地区。北魏太和十六年八月(492 年 9 月 8 日 10月 6 日),高车首领阿伏至罗与从弟穷奇各率所部民众 10 余万落由漠南的

46、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桑乾(今山西省山阴县)西返故地。熙平元 年(516 年)复 为 柔 然 所 迫,“其 部 众 悉 入 嚈哒”,即徙居龟兹地区避难,成为嚈哒属部。唐长 庆 元 年 五 月 癸 亥(821 年 5 月 7 日),应 回 鹘请婚,唐许以太和公主下嫁回鹘保义可汗。回鹘为阻绝吐蕃和葛逻禄的联系曾派遣军队进驻塔里木河流域。这是目前所知于不同历史时期进入塔里木盆地北缘的车师民众。沙雅县塔里木 乡 的 得 名 应 与 率 兵 进 驻 当 地 的 回 鹘 特 勤 相关。“”形图案是乌古斯部族 buzuq 集团 aj 支系的印记符号,而这一时期的回鹘汗国又正是以 aj(月)支系为核心。由

47、此推断,该县博物馆藏的“”形图案刻石及同时出土的各类陶器均是由“拓吐蕃以迎太和公主归国”的回鹘军队携至当地的。说明:图 1 由沙雅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尤从志提供,图 2、3 为作者拍摄,图 4、5、6、7 为作者据网络图片制作。责任编辑:张敬斌 A Study on the Carved Stones Unearthed from Tashdong Village in Shayar County and the Related HistoryLI Shu-hui(Linguistic Research Institute,Xinji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48、,Urumqi Xinjiang 830011)Abstract:InhabitedintheGreatandSmallYuledusBasinsaswellasthenorthernfootoftheTianShanMountains,Gaoche(Gushi,Oghuz)tribearrivedinKucharegioninthenorthernedgeoftheTarimBasininthesecondhalfofthefourthcentury,thefirsthalfofthesixthcentury,andthefirsthalfoftheninthcentury.Inthefir

49、styearofTangChangqing(821CE),UyghursenttroopstotheTarimRiverBasintopreventtheconnectionbetweentheTibetanEmpireandtheKarluks.ThenameofTarimTownshipinShayarCountyisrelatedtotheUyghurKhaganateswholedtroopshere.Thecarvedstonesintheshapeof“”,carvedstoneswithrectangularmarkedsymbols,andpotteriesintheshapeof“”and“”collectedinthecounty smuseumwerebroughttothelocalareabytheUyghurtroopsonthemissionof“expandingtheTibetanEmpiretowelcomethereturnofPrincessTaihe”.Key words:Oghuz;Uyghur;markedsymbol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