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世界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_吴宏政.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3591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_吴宏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世界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_吴宏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世界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_吴宏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62023 年第 3 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总第 56 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世界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吴宏政 摘 要 越是在“变局”中,发现“历史确定性”就越是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当“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日益凸显的时候,这些深刻的追问便始终催促着人类在动荡不安的“变局”中寻求“历史确定性”。“历史确定性”乃是人类生存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不能洞见到“历史确定性”,则会陷入最彻底的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为世界找到了“历史确定性”。通过“大历史观”“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等一系列世界历史理论新范畴的创立,推动 21 世纪科

2、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的生机。其中,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潮流没有变、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趋势没有变,这些“没有变”构成了百年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关键词 世界变局 历史确定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吴宏政,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 130012)。“世界向何处去”这一问题是当代思想理论界的重大关切。这一发问在直观上看,无论对于思想理论界还是现实生活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仿佛世界历史正面临着无从选择的动荡局面。因此,人们很容易被这一问题引向困惑、焦虑和不安。然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3、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已经在这一“百年变局”的表象中深刻洞见了“历史确定性”。因此,在“变局”中发现“确定性”,或者在“百年变局”中发现“历史确定性”,为世界历史重新奠定了生存论基础,因此具有重大世界历史意义。一、在“变局”中发现“确定性”的重大意义当我们指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变局”的不确定性无疑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世界观,基金项目 2020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坚持和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研究”(20AZD008)阶段性成果。6吴宏政.indd 566吴宏政.indd 562023/3/29 09:052023/3/29

4、 09:0557吴宏政 世界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并因此容易陷入世界历史的迷惘当中。然而,透过这一“变局”的表象认知后,特别是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世界历史问题的一系列重大判断和思考的推进,一种“历史确定性”正在向着越来越清晰的方向穿过“变局”而为人类提供新的生存论基础。因此,看到“变局”固然重要,而透过“变局”看到“新局”则更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看到“不确定性”固然重要,而透过“不确定性”看到“确定性”才是人类创造世界历史的根基。第一,世界历史是人类寻求和确立“生存确定性”的过程。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人类亦无法忍受变动不居的世界。“世界百年未有之

5、大变局”表明当代世界历史的总体状况处在“变局”当中。在这一“变局”中,每个民族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种“生存确定性”被抽空后的危机。关于世界历史的具有终极性的思考直接地被认定为寻求“生存确定性”。人总是要凭借其理性的天然倾向在不确定性的生存境遇中寻求确定性的生存方式。唯当某种生存的可靠基础被绝对地确立,人才获得确定性的生命归属,并以此开展出全部的生存活动及其意义。因此,“生存确定性”乃是根植于人类本性之中的被自我意识所认定的安身立命之本。自 19 世纪以来,各个民族国家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相互形成了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生存结构被马克思理解为“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1(

6、P541)随着资本的扩张,每个民族国家都扮演着同一个生存命运关联体中的不同角色,在这一结构中包含着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发生的文化关系。每个国家都从自己的生存利益和需要出发,彼此交织在一起。按照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看,整个世界在世界历史整体的意义上形成了“世界生产关系”。2这些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往来也构成了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运行机制。然而,当每个国家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和其他民族国家发生关系的时候,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过程就出现了一系列事件和现象。因此,人类是否能够把握到这一世界历史的动向和趋势,就成为历史哲学关注的终极性问题。在审视世界历史

7、动向的过程中,便出现了“世界历史观”。人类审视任何事物的时候,都会天然不自觉地形成“某某观”,如果这个对象足够大以至于包含了宇宙整体,就构成了“宇宙观”或“世界观”。这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而如果把“世界历史”作为对象加以审视,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世界历史观”。但是,“世界历史观”显然取决于更为基础性的“世界观”,即通常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总体性判定,这一世界观构成了人类全部思想活动的根本意向及其认识结论。因此,全部世界历史在其终极性意义上便表现为寻求“生存确定性”的过程。这在西方古典世界历史理论中以康德的“永久和平”为标志,直到马克思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公有制生产关系,从而实现人类

8、的自由和解放,构成了世界历史寻求“生存确定性”的历史书写范式。习近平也提出对世界历史通往持久和平的总体性构想,他指出:“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3(P62)世界的和平在其哲学的存在论意义上就是人类生存的“本体安全”。失去这一终极性关怀,世界历史便仅仅剩下了“不确定性”,人类无法获得其可靠的生存基础。第二,“历史确定性”为人类生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在复杂的变局当中,人类要更加注重对“确6吴宏政.indd 576吴宏政.indd 572023/3/29 09:052023/3/29 09:05582023 年第 3 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总第 56 期定性”的发现

9、。因为,从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来说,人类总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在变局中开辟新局。而新的确定性总是在不确定性的变局中孕育产生。人类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来为自身确立生存意义的。马克思明确提出:“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4(P273)这一生命活动的结构必然导致如下情况:人类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因而总是要寻求确定 性。所谓“不确定性”意味着,人类对自己的生存意义失去了理性判断,人类对自身命运失去了把控能力,人类对自身的价值观迷失了标准,人类在具体的世界历史关系中迷失了道路。所有这些都表明,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对于一个有理性的物种来说,这是不可忍受的生存样态

10、,因此,人类就必须要为自身确立“安身立命之本”,并把这一“安身立命之本”诉诸现实的实践活动,从而把世界改变成符合这一“安身立命之本”的存在方式。在这方面,可以说共产主义就是马克思为人类确立的“安身立命之本”,从而使人类有了明确的价值追求,使世界历史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马克思对古典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所得出的首要结论就是: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人类创造世界历史总是在“变局”中开创“新局”的过程。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世界历史的不确定性,这就是对世界充满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担忧。然而,我们沉静下来洞见今天的世界历史,并非完全在不确定性中生存,而是已经“发现”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确定性。如果人类总是处在世界历史

11、的不确定性中,就会堕入巨大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人类命运悲观失望,甚至如古典世界历史理论那样,把人类的命运完全交给了大自然或某种神秘力量,这显然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历史观。第三,“历史确定性”为世界历史进程提供根本方向。世界向何处去,首先是方向问题。在变局的不确定性中世界历史呈现为杂乱的和偶然的。历史进入 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道路上彰显出了新的生机。因此,当置身于历史的不确定性的时候,人类创造历史是没有方向的。诚然,恩格斯说,人们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中创造历史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历史进程没有客观规律。“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

12、,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5(P302)这就是说,世界历史在其表象层面看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但是,其背后却存在着客观规律,这便是恩格斯所说的“合力”,即每个人的主观目的是不同的,但是最终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马克思和古典世界历史理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历史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历史进程,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揭示了这一世界历史的客观规律。判断“历史确定性”的最基本的根据就是,是否承认世界历史存在客观规律,以及由此规律所决定的世界历史行进方向。“历史确定性”首先是以历史

13、规律的形式得到其理论明证性的。因此,“历史确定性”绝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着某种主观臆想而为世界历史设定某种目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对世界历史规律的原创性认识,明确判断世界历史在百年变局的情况下已经具有了“历史确定性”,这便是: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潮流不会改变,世界关系的多边主义进程不会改变,创造人类文明6吴宏政.indd 586吴宏政.indd 582023/3/29 09:052023/3/29 09:0559吴宏政 世界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新形态的进程不会改变等。所有这些构成了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它

14、为人类指明了方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历史确定性”,世界历史才能在百年变局的风云动荡中再一次确立其生存论基础,人类才能摆脱焦虑不安而积极地践行创造历史的伟大行动。二、发现“历史确定性”的主体性前提条件人类驾驭世界变局的首要任务是从“变局”的“表象”中发现世界历史的确定性,这是思想家和理论家的重要使命。而发现“历史确定性”不是偶然和盲目的,而是需要诸多主体性前提条件。其中,确立“大历史观”、树立“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构成了发现“历史确定性”的重要主体性前提条件。第一,探寻“历史确定性”需要“大历史观”。发现“历史确定性”的前提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

15、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6(P20)历史观是对于整个世界历史所持有的根本观念。在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创造历史的行动就具有了人类性意义。世界历史的整体意义决定了每个民族国家的存在意义,可以说,世界历史的整体意义构成了每个民族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假如世界历史没有意义,每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就失去了绝对根基,因此每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就变成偶然的。正如康德所指出的,世界历史就会成为偶然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历史观”就是要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出发来理解每个民族国家的

16、生存意义。马克思是从人类整体出发来探索共产主义的,同样,今天的世界历史意义也要根植于 21 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大历史观”包括空间上的“大”和时间上的“大”。空间上的“大”就是不仅关注某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要关注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构成的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以来所形成的世界格局,要么是“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格局,要么是“中心边缘”的世界体系,这些都表明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结构来看,始终没有达到各个民族国家的真正的平等地位,这也就意味着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提出“国家的消亡”和“民族的消亡”问题。从时间来看,“大历史观”要关注

17、以往已经完成了的世界历史,更要关注未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人类的生存结构中的“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在时间中就对应性地表现为“未来”和“当下”的关系。而人类创造历史的行动,就是要着眼于未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而完成创造历史的行动。马克思所提出的“改变世界”,本质上就是把现存的世界改变成为理想的未来世界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在大历史观的时间视野中,人类以理论的方式所证明的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便构成了“历史确定性”。第二,发现“历史确定性”需要“历史自信”。人类创造世界历史需要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这一主观能动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被凝练为“历史自信”。“我们必须坚定6吴宏政.ind

18、d 596吴宏政.indd 592023/3/29 09:052023/3/29 09:05602023 年第 3 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总第 56 期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3(P18)“历史自信”一方面是指人类对自己以往的历史规律的把握,以及对以往历史性成就的高度认同。因为能够在历史中看到人类创造历史的智慧,因而人类对历史往往形成一种敬畏之情,仿佛在欣赏着自

19、己亲手创作的艺术品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可以做到“学史增信”;另一方面,是指人类对驾驭自身发展命运的能力的自觉。人类在自己的思想中创造未来,构建美好的蓝图,并把这些美好的蓝图诉诸科学理论,从而做到“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7(P11)这便构成了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原理。因此,“历史自信”既是面向过去的,又是面向未来的。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面向未来的“历史自信”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如果失去历史自信,人类便失去了创造世界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失去了创造世界历史的勇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想家所以为思想家,乃是因为他们是拥有巨大的理论勇气的人。“历史自信”在更大的意义上是指,人类对自己能

20、否创造历史、创造什么样的历史、怎样创造历史所持有的坚定的自我确信。首先,关于人类能否创造历史的问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提供了光辉典范。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有能力创造自己的历史,而不是像黑格尔那样把世界历史交给“绝对精神”,也不是像康德那样把世界历史交给“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8(P16)而是说人类有能力凭借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创造历史。这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的根本立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然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其次,关于创造什么样的历史,马克思认为应该创造使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历史,应该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消除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人

21、类带向自由王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人类仍然要创造超越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3(P62-63)最后,关于怎样创造历史,这必然要以对世界历史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要选择正确的道路。第三,实现“历史确定性”需要历史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

22、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3(P1-2)创造历史是一种对共同体负责的强大意志。“历史确定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人类的科学认识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了辉煌成就,正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历史形势的科学认识,一方面发现了世界历史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指明了人类命运的新图景。这些对世界历史的时代性认识本质上是“历史主动”的前瞻性筹划,因此才构成“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9(P48)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从“变局”中开创“新局”,6吴宏政.indd 606吴宏政.indd

23、602023/3/29 09:052023/3/29 09:0561吴宏政 世界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归根结底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主动”是和“被动”相对应的范畴。因此,和“历史主动”相对应的是“历史被动”。人类作为行为主体,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的实践结构便是“主体客体”的互动关系。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是否能在世界历史尚未发生之前就以理论的方式论证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是判断“历史主动”和“历史被动”的根本标志。动物的生存方式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的生存方式则应该是主动地创造历史。大自然为动物提供怎样的生存条件,动物就完全在这些条件基础上生存,而人需要“改变

24、世界”但动物不需要“改变自然”,动物只需要“适应自然”,如果不能适应自然则无法生存,这便是大自然的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然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同样包含着类似动物的被动性生存观念。这一观念在历史宿命论那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历史宿命论完全否定人类自身创造历史的主动性,而把历史的一切结果全部交给了“天意”,黑格尔称为“绝对精神”。他指出:“唯一最高裁判官是普遍的绝对精神,即世界精神。”10(P398)首先,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视为世界历史的主体,而人被动地完成他在世界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次,人类不是以实践的对象化的方式对待世界历史(这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核心),而是以“事后思索”的“认识”的方式对待世界

25、历史。“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10(P16)因此,只有当世界历史已经完成的时候,人才能够认识世界历史的必然性,而此前人类是无法认识世界历史客观规律的,因而也就无法在世界历史发生之前,预先把握世界历史规律。与此不同,马克思则坚信,并非所有的社会历史活动都符合世界历史的规律,只有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主动行为,才构成“历史主动”。人类有能力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先行为世界历史发展指明方向,从而自觉地创造历史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历史。先行对世界历史规律的把握以及自觉地按照理论目标创造历史的行动,构成了“历史主动”的根本内涵。三、百年变局中“十字路口”的确定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

26、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3(P60)这表明,当今世界历史已经在“变局”的茫然中遇到了“十字路口”。“十字路口”这一比喻性的表述隐含着对世界历史客观形势的判断达到了新境界:“十字路口”意味着“新局”的逐渐展开。假设,当人在找不到道路和方向的情况下,譬如在野外荒野里迷失方向,这无疑会进入一种失去“本体安全”的状态。而此时如果突然遇到一个“十字路口”,这种“本体安全”便顿时见到了新的希望,只要有路出现便会重建荒野中失去的“本体安全”。这一“十字路口”虽然没有完全找回荒野中失去的“本体安全”,但它却给出了具有“历史确定性”的希望。因为,如果在“十字路口”能够

27、对所要选择的道路有正确的判断,便能够走出迷失。因而“十字路口”是“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第一,“十字路口”蕴含的辩证法隐喻。世界历史的变局首先给人的感觉是“不确定性”,这种6吴宏政.indd 616吴宏政.indd 612023/3/29 09:052023/3/29 09:05622023 年第 3 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总第 56 期不确定性表明世界历史向何处去已经迷失了方向。“世界之问”“人类之问”都表明,世界历史进程的方向和趋势在人类的判断中隐退了。然而,世界历史果真把人类带向了茫然的没有方向的境地 吗?在这一看起来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时代,思想家和理论家的巨大价值就在于把人类

28、从迷雾中引领出来,为人类指明前进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指明了客观的“历史确定性”,从而给人类带来新的希望。这意味着,变局中的不确定性不再是绝对的不确定性,而是在诸多确定性已经被发现基础之上的不确定性。“十字路口”的辩证法寓意在于,人类如果完全无路可走,世界历史将彻底失去方向。显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绝不是人类彻底失去了方向。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所指明的共产主义仍然是人类迄今为止的最根本的“历史确定性”。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以及所带来的更加深层次的矛盾,再一次表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十字路口”的辩证法表明,一方面,人类并非无路可走。如果仅仅

29、看到世界历史的变动不居,世界历史便无路可走;另一方面,人类在“十字路口”处尚不明确去向何方。因此,“十字路口”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确定性是指已经有了道路,而不是完全没有道路。世界历史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因为世界历史不同于自然世界的特点就是,自然世界完全按照因果必然性存在,而世界历史则包含着诸多主体性“抉择”,因而总是会遇到“十字路口”。所谓“不确定性”是指,尽管人类处在“十字路口”,但尚不明确选择哪一条路。是选择通往持久和平的光明道路,还是选择自我毁灭的冲突道路,这却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价值判断。在这一点上,世界历史又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在百年变局中发现了“十字路口”的时

30、候,世界历史的方向也自然越来越得到清晰的分辨。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3(P60)这表明世界历史的变局表象已经越来越被更加本质性的判断所揭开,这实际上意味着,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命运已经彰显了“历史确定性”。这是人类创造历史的自信基础,更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客观性前提。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然会提出“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这些“之问”在主观上表明人类在变局中

31、感受到了“不安”,在客观上表明世界历史趋势和人类前途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这些“之问”旨在试图从变局中寻求某种“确定性”。因为,“变局”的本质性特征天然和“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因而谈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似乎人们总是看到世界历史面临的“不确定性”。然而,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历史主动”“历史自信”,这深刻地引导着人类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驾驭变局的主动性,从而为世界历史建立“确定性”的根基。最为重要的是,在变局中已经发现了一些重大的“历史确定性”,这为人类在“变局”中开辟“新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在世界历史变局中发现了世界历史中的

32、确定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潮流没有改变、6吴宏政.indd 626吴宏政.indd 622023/3/29 09:052023/3/29 09:0563吴宏政 世界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没有改变。正是因为这些确定性的发现,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已经获得了新时代的历史性定向。第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自古以来人类向往永久和平。在古典世界历史理论中,康德明确探讨过世界历史通往永久和平之路,并且以契约论的形式试图构建通往永久和平的“世界公民宪法”。康德期待着一种“普遍的世界历史”能够通过人类的努力得以实现,从而在

33、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世界。“把普遍的世界历史按照一场以人类物种的完美的公民结合状态为其宗旨的大自然计划来加以处理的这一哲学尝试,必须看做是可能的,并且甚至还是这一大自然的目标所需要的。”8(P19)马克思传承了人类追求永久和平的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落实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和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建立之上。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始终处在阶级斗争的冲突状态,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出现使世界历史进入了彻底的分裂局面,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敌对阵营给人类带来诸多灾难。正是为了摆脱阶级斗争的命运,马克思开创了通往共产主义的自由和解放之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当代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加深导致当今世界充满动荡

34、。在这期间,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不断在分化着世界。国家关系方面,按照资本主义的本性必然要继续维持“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中心边缘”的世界体系,以便维护其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在经济方面,采取贸易保护主义、零和博弈,这是资本主义先天固有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奉行“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普世价值论”“历史终结论”等。上述资本主义文化体系的结果必然导致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使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导致的两大敌对阵营决定了彼此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今天资本主义采取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有其经济基础的必然性,本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

35、系所决定的。因此,由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历史必然充满矛盾和冲突。与此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无疑承担着对人类命运的观照。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已经蕴含了一系列的“历史确定性”,其中包含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该主张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这标志着当代世界在打破“历史不确定性”而寻求“历史确定性”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在“世界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求解中已经有了确定性答案。尽管世界文化多样,各国历史传统不同,所采取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但追求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没有改变,为此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潮流也没有改变,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中的“历

36、史确定性”。与此同时,在尊重各个民族国家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因此,尽管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是多样的,但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点上是确定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共同价值是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可能的价值观基础。因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也为世界历史提供了确定性。第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创了世界历史,在它创立之初曾经发挥着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这一点马克思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6吴宏政.indd 636吴宏政.indd 632023/3/29 09:052023/3

37、/29 09:05642023 年第 3 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总第 56 期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各个民族国家从封闭的相对独立的存在,转变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世界历史性存在。而这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奠定了现实基础。然而,这种由资本扩张所建立起来的世界历史性的文明形态,显然存在着内在矛盾生产关系的世界历史化和民族价值观特殊化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资本利益的个体化和世界历史普遍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既需要占有世界,试图把世界历史引入资本主导的价值观,亦即通常所谓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无法包容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性,因此坚持一种形而上学的“抽象普遍性”,在这个意义上,“普世价值”

38、本质上就是“抽象的普遍性”而非“具体的普遍性”。这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被现代性引入资本逻辑体系中,并且被异化了的形而上学所导致的结果。或者说,在形而上学的抽象理性被资本逻辑作为其抽象统治的工具之后,便导致普世价值和资本主义单边主义之间的固有矛盾。具体表现为:它在现实物质生产关系中是主张单边主义的,而在意识形态中却主张“普世价值”,这充分暴露出资本主导的文明形态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正是因为如此,普世价值本质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虚幻的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对于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的文明形态的本质,概括起来说就是:世界历史中物质生产关系的私有制本性决定了“普世价值”的虚假性。也就是说,在资本主导的文明形态中存

39、在着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撕裂”,这也正是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困境所在。超越上述资本逻辑主导的文明形态便成为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而这一新的文明形态的逻辑起点无疑是从马克思开始的,并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日渐彰显这一文明新形态的品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P14)这一文明新形态是奠基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所固有的世界历史的普遍性本质,这是由马克思最先发现的并以科学的方式加以论证的。普遍的世界历史及其文明形态必须要从普遍的世界生产关系开始,因此,当资本扩张形成普遍交往关系的时候,一种同时扬弃它自身的

40、片面性的、因而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生产关系便成为可能。正是基于这种真正的普遍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普遍的世界历史才是可能的,从而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才获得了它得以植根的土壤。但这一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绝不是在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意义上直接表现为一种文明形态取代另一种文明形态,这种表象式的思维方式是直接和知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相关联的,它本质上是对辩证法的否定。因此,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如此具有世界历史性的严肃概念,就只能在历史辩证法的思维中得到真切的理解:它势必要在两大制度并存的条件下开启文明新形态的浴火重生。这一文明新形态的创铸已经超出了文明冲突而稳定地开辟着世界历史的道路,推进着世界

41、历史进程,这便是百年变局不确定性中的“历史确定性”。看到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已然成为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或许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历史自信”的最有力的表征。综上所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 21 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机遇。这一百年变局直接呈现的表象是历史的“不确定性”。然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已经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6吴宏政.indd 646吴宏政.indd 642023/3/29 09:052023/3/29 09:0565吴宏政 世界变局中的“历史确定性”马克思主义基

42、本原理研究等世界历史理论上提供了日渐明朗的“历史确定性”。因此,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把握这种“历史确定性”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的最原初的力量,这是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精神血脉。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吴宏政.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基本定向 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2).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M.北京:

43、人民出版社,200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德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Certainty of History”i

44、n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the WorldWu HongzhengAbstract:e more in the change,the more significant it is to find certainty of history.When the question of the world and question of the time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se profound questions have always urged mankind to seek certainty of history i

45、n the turbulent changes certainty of history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If we cannot see certainty of history,we will fall into the most thorough historical nihilism.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ries of new categories of world history theories,such as the grand view of history,historica

46、l self-confidence and historical initiative,we will promote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to glow with new vitality.Among them,the theme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has not changed,the world trend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has not changed,a

47、nd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creating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has not changed.ese unchanged constitute the certainty of history in the century of change.Key words:changing situation of the world,certainty of history,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of mankind,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唐闻笳 6吴宏政.indd 656吴宏政.indd 652023/3/29 09:052023/3/29 09: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