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事件发生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_高蓉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3004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事件发生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_高蓉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事件发生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_高蓉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事件发生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_高蓉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创伤外科2023年4月第28卷第4期Zhejiang J Trauma Surg,April 2023,Vol.28,No.4常规切除组(31.25%),差异显著(P0.05)。术后发生出血和宫颈粘连可能与术中止血时电刀破坏或者缝合不牢固有关,术前宫颈注射肾上腺素及术后纱布填塞压迫创面等均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有效处理方法。综上所述,宫颈锥切术在早期宫颈癌A1和A2期的治疗中效果良好,保留生育能力的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创伤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参考文献1谢幸,沈源明.宫颈癌预防和治疗中的争议及其对策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10):1081-1084.2刘柳,石正芬

2、,杨炳.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研究进展与分析J.四川医学,2021,42(10):1050-1054.3张凤,杜霄勐,黄曼妮.早期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现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209(5):463-467.4贺旭娥,张三元.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21,25(3):221-225.5石杏先,余立群,高国兰.318例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的TCT和hrHPV检测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2):73-76.6赵雪莲,王岩,刘植华,等.19201名女性对宫颈癌筛查及HPV疫苗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

3、,29(9):623-629,649.7陈秀杰,王嫱,王雅楠,等.宫颈HPV感染状况及其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1,48(6):710-714.8符平,吴文萃.超声、宫颈TCT、HPV联合检查对老年宫颈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2):287-290.收稿日期:2022-09-02(本文编辑:徐锦芳)经验交流 作者单位:316000舟山,浙江省舟山医院乳腺癌常见且高发,目前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虽然医疗手段较多,但仍以手术治疗为首选,目前以改良根治术较为常见1。然而在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麻醉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而麻醉后患者是否出

4、现相关不良事件不仅与手术效果有关,严重者还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其中以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最高2。麻醉苏醒期躁动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麻醉相关不良事件,躁动是指患者在麻醉苏醒期间所出现的梦幻、兴奋等无意识的行为,其越严重对患者机体产生的损伤越重,早期预防苏醒期躁动尤为重要3。目前临床上关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研究多集中于恶心呕吐,关于术后麻醉躁动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选取乳腺癌患者,分析麻醉苏醒期躁动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高蓉婷陈浩舒皎洁【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探讨预测模型对术后麻醉相

5、关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择期于全麻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240例,因变量为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麻醉苏醒期躁动),自变量为患者一般资料。将240例患者据术后有无发生躁动,分为躁动组和未躁动组,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据筛选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另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4月于本院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作为验证组,最终分析预测效能。结果240例患者中出现麻醉苏醒期躁动46例(19.17%)。预测模型公式为Logit(P)=1.821(年龄)+1.872(术中出现低体温)+1.457(术后镇痛)+1.27

6、8(肌松药物残留)+1.651(低氧血症)+1.795(药物催醒)-1.798。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AUC为0.878(95%CI:0.7120.967),最佳截断值1.780,敏感度88.00%、特异度74.10%(P0.05)。预测效能的敏感度85.71%,特异度66.67%。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对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的评估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早期识别,以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关键词】乳腺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预测模型【中图分类号】R61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

7、issn.1009-7147.2023.04.049766浙江创伤外科2023年4月第28卷第4期Zhejiang J Trauma Surg,April 2023,Vol.28,No.4生的相关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以期望根据此模型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审批号:(2022)伦审第(067)号,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择期于全麻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40例,年龄3580岁,(48.6510.12)岁;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190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其他病理类

8、型43例;ASA分级:级59例,级103例,级78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所颁布的关于乳腺癌的诊断标准4,进一步确诊病理、影像,符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指征,由同一医师团队完成手术、麻醉。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其他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资料不全;无法交流。1.2研究方法1.2.1调查方法:为了全面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因素,本研究的变量设定如下。因变量:将患者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作为因变量,即麻醉苏醒期躁动,使用Riker镇静-躁动量表评价患者是否出现躁动事件,评分高于5分表示患者出现躁动。自变量:患者资料作为自变量,使用历史病例回归查询患者资料,包括

9、年龄、ASA分级、术前焦虑情况、麻醉方式、术中低体温、术后镇痛、尿管留置时机、导尿管拔除时机、肌松药物残留、低氧血症、药物催醒。由专人查找病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对患者个人信息全程保密。1.2.2指标观察:对240例患者是否发生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进行描述,未躁动组和躁动组(依据患者在苏醒期是否发生躁动进行判定),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因素,并根据所分析的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分析预测模型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及预测准确性。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数据采用2检验进行分析,等级资

10、料采用Ridit检验。多因素采 用Logistic回 归 分 析;采 用 受 试 者 工 作 曲 线(ROC)分析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7表示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单因素分析240例 患 者 中 出 现 麻 醉 苏 醒 期 躁 动46例(19.17%)。年龄、术前焦虑、术中低体温、术后镇痛、麻醉诱导后尿管留置、麻醉清醒后拔除导尿管、肌松药物残留、低氧血症、药物催醒为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单因素(P0.05)。见表1。2.2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多因素分析自变量为单因素,因变量为患者出现麻醉苏醒期躁动,年龄60岁

11、、术中低体温、术后未镇痛、肌松药物残留、低氧血症、药物催醒为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2.3预测模型构建预测模型公式为:Logit(P)=1.821(年龄)+1.872(术中出现低体温)+1.457(术后镇 痛)+1.278(肌松药物残留)+1.651(低氧血症)+1.795(药物催醒)-1.798。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预测模型AUC为0.895(95%CI:0.7641.022),预测截断值1.794,敏感度89.00%、特异度75.12%,P0.05。见图1。2.4预测模型在临床应用效果分析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4月于本院行改良根治术

12、后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作为验证组,年龄(47.598.54)岁。依据所建立的预测模型,Logit(P)1.794时认为患者出现麻醉相关不良事件,100例患者正常人群中发生4例、未发生64例,共68例;高危人群中发生24例、未发生8例,共计32例。本模型预测100例患者中32例为发生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实际结果为28例发生麻醉相关不良事件,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其敏感度为85.71%(24/28),特异度为66.67%(8/12)。3讨论3.1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的因素分析麻醉苏醒期躁动在麻醉相关不良事件中的发生率较多,虽然躁动存在时间较短暂,但可能导致76

13、7浙江创伤外科2023年4月第28卷第4期Zhejiang J Trauma Surg,April 2023,Vol.28,No.4因素未躁动组(n=194)躁动组(n=46)2/zP值年龄60岁53(27.32)26(56.52)14.3600.00160岁141(72.68)20(43.48)ASA分级级50(25.77)9(19.57)0.7730.679级82(42.29)21(45.65)级62(31.96)16(34.78)术前焦虑情况有30(15.46)32(69.57)56.8030.001无164(84.54)14(30.43)麻醉方式静脉麻醉89(45.88)24(52.1

14、7)0.5920.442静脉-吸入麻醉105(54.12)22(47.83)术中低体温是30(15.46)28(60.87)41.8300.001否164(84.54)18(39.13)术后镇痛是154(79.38)20(43.48)24.0410.001否40(20.62)26(56.52)尿管留置时机麻醉诱导前140(72.16)16(34.78)22.8400.001麻醉诱导后54(27.84)30(65.22)导尿管拔除时机麻醉清醒前146(75.26)14(30.43)33.6170.001麻醉清醒后48(24.74)32(69.57)肌松药物残留有32(16.49)30(65.22

15、)46.0700.001无162(83.51)16(34.78)低氧血症有43(22.16)35(76.09)49.2830.001无151(77.84)11(23.91)药物催醒是56(28.87)32(69.57)26.5230.001否138(71.13)14(30.43)表1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单因素分析表3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2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多因素分析因素赋值年龄60岁=1,60岁=0术前焦虑情况有=1,无=0术中低体温是=1,否=0术后镇痛否=1,是=0尿管留置时机麻醉诱导后=1,麻醉诱导前=0导尿管拔除时机麻醉清醒后=1,麻醉清醒前=

16、0肌松药物残留有=1,无=0低氧血症有=1,无=0药物催醒是=1,否=0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 2值P值OR值95%CI常数项-7.8931.34280.9850.001-年龄1.0980.26434.3210.0013.3212.1924.556术前焦虑情况1.8740.3621.9630.7531.3410.8731.985术中是否出现低体温2.8490.38735.6020.0012.9842.0014.891术后是否镇痛1.4060.47120.2240.0013.3792.9544.028尿管留置时机1.3320.5381.2920.8291.0030.7651.693导尿管拔除时机

17、1.0970.6121.3480.9211.0250.6591.875肌松药物是否有残留1.2890.33423.7530.0013.4212.3314.339低氧血症1.3350.35127.8960.0013.9512.0754.756药物催醒1.3240.36226.5130.0013.8732.3614.225图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预测模型的ROC曲线768浙江创伤外科2023年4月第28卷第4期Zhejiang J Trauma Surg,April 2023,Vol.28,No.4意外性伤害事件,因此在临床上应广泛关注,目前研究显示,麻醉苏醒期躁动事件的发生与多种因

18、素的共同作用有关5。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年龄60岁、术中低体温、术后未镇痛、肌松药物残留、低氧血症、药物催醒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6,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身体各机能明显降低,年龄越大药物代谢能力越弱,体内药物残留,且疼痛忍受能力差,疼痛影响大,苏醒期躁动发生风险明显升高。加之部分中老年对手术的认知不足,较易产生恐惧情绪,而恐惧情绪的产生会引起患者生理变化,进而增加躁动发生风险。相比于术中未出现低体温患者,术中低体温患者肝肾代谢、凝血功能明显异常,且术后麻醉药物代谢能力减弱,致药物残留,苏醒期表现为意识障碍、思维障碍等,即为躁动。一项研究发现7,术中

19、低体温是引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经分析显示术中低体温属独立危险因素,原因可能与此类患者在术后仍存在药物残留有关,此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保持一致。童育慧等8研究发现,术后未使用镇痛的患者躁动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认为疼痛是促进组织修复的一种生理、心理反应,在术后麻醉药效消失后,患者苏醒过程中会感觉到伤口疼痛,进而引起躁动。结果发现,未使用镇痛的患者躁动发生率较高于使用镇痛的患者,原因可能为术后处于麻醉苏醒期的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处于高度敏感状态,而任何不适感均会引起躁动,包括疼痛。本研究发现,低氧血症可增加患者躁动发生风险,此结果可能与低氧血症可引起大脑缺氧现象,而脑部缺氧会诱发患者出

20、现躁动不安、幻觉等不良情绪,进而诱发躁动有关。在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若出现肌松药物残留现象,会引发患者自主意识恢复时间明显早于肌力恢复时间,此时患者无法正常咳嗽、呼吸等,较易出现痛苦、紧张等情绪,从而躁动9。患者麻醉苏醒期强行使用药物催醒,可能会给患者交感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促使其兴奋,进而发生躁动。一项研究表明10,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与药物催醒有关,本文亦证实此结论。3.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预测模型构建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预测模型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AUC为0.895(95%CI:0.7641.022),AUC值0.7,表明此

21、模型预测价值较高。进一步验证显示,预测模型的预测敏感度为85.71%,提示此预测模型可用于临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预测。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可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麻醉不良事件的发生,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对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的评估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乳腺癌患者乳房改良根治术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早期识别,以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参考文献1屈洪波,朱芳,胡雄强,等.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假体乳房再造的效果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21,27(1):38-41.2余峰彬.老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重建对患者生存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3):5689

22、-5692.3王晓青,柯文举,祝胜美.右美托咪定与芬太尼预防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七氟烷麻醉术后躁动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4):3509-3510.4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21,31(10):954-1040.5张立冬,白玲.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躁动和T淋巴细胞免疫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9(1):221-224.6郭先才,李佳雨,周汉京,等.全身麻醉病人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护理研究,2021,35(11):2038-2041.7董涛.老年腹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6):1228-1231.8童育慧,陈广秀,夏真洁,等.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9):1385-1387.9李政花,谭金梅.麻醉恢复室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24-26.10刘金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12):2030-2033.收稿日期:2023-02-16(本文编辑:陈景森)7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