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伤寒论》死证之因浅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430691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死证之因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伤寒论》死证之因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伤寒论》死证之因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伤寒论》死证之因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伤寒论》死证之因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伤寒论死证之因浅析【摘要】 以伤寒各经生理为依据分析其死证的原因及不同特点,以期在临床上能见微知着,防止误治,并为积极抢救死证提供依据。【关键词】 伤寒论 死证 六经 伤寒论死证共有22条,涉及太阳、阳明、少阴、厥阴四经,各经死证之死因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试分析如下。 1 太阳之死证误治而成 太阳为六经之首,受病之始,太阳初起,整体正气尚足,加之太阳属三阳,正气较旺,一旦有邪气犯之,太阳之气则奋起抵抗,驱之外出。即使正气素弱,感受外邪,也会向内传之各阶段,故单纯的太阳病不应有死证,之所以有死证多为误治后转化的变证。太阳篇中死证有3条,其中结胸有2条,脏结1条。 结胸之死证 结胸证的成因是因

2、“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太阳病误用下法后,表邪内陷,与痰水互结于胸中,则成结胸。结胸证多为阳证、实证,可根据其病情轻重程度予小陷胸汤或大陷胸汤则愈,但当出现“其脉浮大者”,表明阳气有欲脱之势,此时邪气虽盛实,而正气已虚极。若再大下之则虚其虚,气脱而死。另外结胸证之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日晡所小有潮热等症状比较明显,患者再出现烦躁,即第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此种情况下,邪气盛实而正气散乱,已有外脱之势,下之则伤正,补之则助邪,攻补两难,病情危笃,难以施治。正如成无己注曰“结胸证悉具,邪结已深也,烦躁者,正气散乱也。邪气胜正,病者必死”。 脏结之死证

3、脏结亦是由太阳病误下而来,正如汪苓友所说“若脏结病则不然,其始亦因误下而伤其中焦之阴,阴血既伤,则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内结于脏”。太阳病误下后,风寒乘虚而入,如再加上患者有宿疾,则出现宿结之邪与新结之邪交结不解,邪结日久则脉络郁滞,进而发生疼痛,牵引少腹,即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此时阴寒至极,阳气竭绝,已无法救治,所以断为死候。正如程扶生伤寒经注曰“宿结之邪与新结之邪交结不解,痞连脐旁,脾脏结也,痛引少腹,肾脏结也,自胁入阴筋,肝脏结也,三阴之脏俱结矣,故主死”。 2 阳明死证阴液枯竭 病入阳明,病情深入一步,由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阳气旺盛,邪正

4、斗争激烈,邪热炽盛,易于耗液夺津,故阳明之死证多以津液枯竭为主。 误治阴枯 阳明病本就多热证,津液易耗,若再加上不恰当的汗法或下法,则阴液易致败亡而成死候。如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阳明病心下硬满,病位偏上,尚未入腑成实,故不可攻下。误下后脾胃受伤,病邪内陷,致下利不止。阳明病本易耗阴液,加之下利不止,阴液很快衰竭,气随液亡,故见死证。同样,若发汗过多,也会导致津液亡失而成死候,如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此条谵语为汗多或重发其汗,阴液大泄,致心气散乱、神明无主所致,脉短为气血不足,阴液枯竭,难以为继,故成死证。 22 邪盛阴竭

5、若阳明病邪热过盛,阴液消耗殆尽,也会成死候。阳明病若出现“直视谵语”,“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此为邪热亢盛,阴精将竭之兆,在这种情况下,“脉弦者生,涩者死”,“其脉短涩者为热极津已竭,正虚邪实,故为死候”。若阴液竭绝,阴阳相脱,不相维系,则更为严重,故曰:“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3 少阴之死证阳气衰脱 一部伤寒论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寒”邪为患,寒为阴邪,最易伤阳,少阴为二阴,在脏为心肾,病至少阴,心肾阳虚,“阳存则生,阳亡则死”,故少阴之死证以阳气衰脱为主。 阳气虚极 少阴病寒化证,阴盛阳衰,可见下利、恶寒倦卧、手足厥冷、脉微,治当温阳救逆,若治不及时,病情恶

6、化,若出现“吐利,躁烦,四逆”则表明阴邪猖獗,阳气已达竭绝的地步,故为死候;若见“脉不至,不烦而躁”则尤为严重,脉不至是真阳虚极,无力鼓动血脉运行,不烦而躁则不仅复阳无望,而且神气将绝,断为死证。 32 阳气外脱 少阴病中如见恶寒身倦益甚,下利不止,脉不至或不烦而躁等都是阴寒极盛、阳气将脱之死候。若在厥冷下利之外又出现“息高者”则表明肾气绝于下,肺气脱于上,亦为死候。也有少阴病病程较长而出现“自利,复不得卧寐者”,表明阳越不能入阴,阴盛阳脱,正不胜邪,故主死。在整个少阴病的过程中,也有下利止而见死证的情况,如297条“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本条下利不是阳复,而是阴液已竭,阴竭于

7、下,阳失依附而飞越于上,阳气外脱在即,故断为死候。另外,少阴病阴盛阳衰,服药后发生格拒,出现“脉暴出者”,表明一点残阳完全暴露于外,预后极差,故断为死候。正如尤在泾所说“脉暴出者,无根之阳发露不遗,故死”。 4 厥阴之死证其因有三 厥阴为正邪斗争的最后阶段,历经一战再战,阳气亏损过重,病情凶险,死证最多。加之厥阴是三阴之尽,阴极阳生之处,病情演变较为复杂,既有寒证,又有热证,更有寒热错杂证,病急且重,其死证病因也较复杂。 胃气败绝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之一身,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若误治导致胃气败绝,则为死候。如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

8、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脉迟,证属里寒,反与黄芩汤以寒治寒,必大伤阳气而致里寒更甚,应当不能食,反而能食,这种能食是除中危候,胃气已绝,故曰必死。另外,下利较甚而脉反实,这种脉症不符的情况也是胃气竭的表现。如369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虚寒性下利,脉当微弱无力,下利日十余行说明阳虚较甚,反见实脉,是胃气败绝之征象,无胃气则死,故断为死候。 阴液枯竭 厥阴为六经传变最后阶段,阴液消耗较重,加之厥阴属一阴,阴本不足,若再误下,势必造成阴枯而成死候。如347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伤寒五六日,没有结胸证的

9、表现,腹部柔软,其脉虚,四肢厥冷,这是由于阴血亏虚、不能濡养四肢之故,不能用攻下法治疗,若妄用攻下,必犯虚虚之误,导致阴血枯竭,而成死候。正如陈修园所说“伤寒五六日若误下之,则阴亡而阳亦亡矣,故死”。另外,也有急剧下利而致阴液顿竭,不及救治者。如368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本条下利指急剧的暴泻,导致津液骤然亡失,阳随津脱以致手足厥冷,脉伏不见,这种病症属暂时性的暴脱,所以经过周时之后,阳气尚有来复的可能。如果阳气得复而肢温脉还,即有生机,如果厥仍不回,脉仍不起,表明阴阳皆竭,则为死候。 阳气衰脱 阳衰难复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10、足见阳气之重要,阳气衰到一定的程度,虽经及时救治,也难以恢复,形成死候。如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六七日,出现脉微、手足厥冷等表现是阳衰相当严重,恐汤药缓不济急,所以用灸法急救回阳,若灸后手足仍不温暖,则表明阳气已经断绝,故为死候。更有甚者,出现下利,手足厥冷且无脉,用灸法后手足仍不温,脉仍不还,而“反微喘”,这表明阳气已竭,无法回复,故为死候。正如钱天来所说“阴寒下利而手足厥冷,至于无脉,是真阳已竭,已成死证,故虽灸之,亦不温也。若脉不还,反见微喘,乃阳气已绝”。 阳气外越 厥阴之寒化证,常见厥逆、下利,若治疗得当,则厥回利止而病向愈。若在前面症状的基础上,发热与下利并见,这种热并不是阳复,而是阴盛格阳,阳气外越之危候。若出现“躁不得卧者”,是心神浮越、阳气外脱之征,病情极重,故断为死证;若出现“其人汗出不止者”,表明阳气尽脱,无力固护阴津,较之344条更为严重,故亦为死候;若出现“下利至甚,厥不止者”,表明阳气行将外亡,阳绝阴竭,故断为死证。 综上所述,死证是仲景告知我们的危重证候,这些证候的原因可总括为阳气亡脱、阴液枯竭及胃气败亡,这与伤寒论中时时告诫我们的扶阳气、护阴液、保胃气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熟知这些死证,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诊疗水平,防止死证的发生,另一方面了解死证的成因也为我们积极抢救提供了依据,防止无的放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