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 练习题
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 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蛛网膜下间隙出血的直接CT征象为:
A.脑室内出血
B.脑沟、脑池密度增高
C.脑内血肿
D.脑水肿
E.脑梗死
2.腔隙性脑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是:
A.枕叶
B.颞叶
C.脑干
D.基底节区
E.小脑半球
3.非典型脑脓肿的CT表现中,应除外:
A.平扫只显示低密度,未显示等密度脓肿壁
B.脓肿壁强化不连续
C.部分呈环状强化,部分呈片状强化
D.多环重叠,或分房状强化
E.包膜显示完整、光滑、均匀、薄壁之特点
4.急性硬膜下血肿指损伤后几天内:
A.3天
B.3周
C.3小时
D.>3周
E.2天
5.脑颜面血管瘤病的CT征象中,哪项有错误:
A.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表面有弧带状或锯齿状钙化
B.钙化周围可见脑梗死灶,偶见脑内出血灶
C.伴随脑发育不全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和体积缩小
D.增强扫描可显示皮质表面软脑膜的异常血管
E.常并发脑膜瘤、神经鞘病及其他先天畸形
6.在X 光平片上哪种钙化斑不常见到:
A.松果体钙斑
B.大脑镰钙斑
C.床突间韧带钙化
D.侧脑室脉络丛球钙化
E.小脑幕钙化
7.颅内压增高征在头颅平片的表现不可能为:
A.头颅变大,颅骨变薄
B.脑回压迹增多、增深
C.颅缝增宽
D.蝶鞍改变
E.头颅变小
8.颅骨平片不可能见到的肿瘤征像是:
A.因肿瘤所致的局限性颅骨改变,如骨质增生和破坏
B.蝶鞍的改变
C.内听道的改变
D.肿瘤的钙斑形态和位置
E.肿瘤的直接征像
9.脑膜瘤的CT征象中,哪项描述有错误:
A.肿瘤以宽基底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
B.可有颅骨的增厚、破坏或变薄
C.肿瘤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
D.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E.肿瘤出血、坏死和囊变较多见
10.最常见的桥小脑角区肿瘤是:
A.脑膜瘤
B.面神经瘤
C.听神经瘤
D.胶质瘤
E.三叉神经瘤
二、多选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1.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是
A.基底节区
B.皮质下
C.延髓
D.小脑
E.脑桥
12.下述哪些属颅内肿瘤:
A.神经胶质瘤
B.脑膜瘤
C.垂体腺瘤
D.颅咽管瘤
E.松果体瘤
13.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为:
A.慢性期表现为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
B.亚急性期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密度
C.急性期表现为颅板下双凸型高密度影
D.少数慢性硬膜下血肿其内可形成分隔
E.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形成盔甲脑
14.颅内压增高可引起下列X线变化
A.蝶鞍扩大及骨质吸收
B.颈静脉孔骨质破坏
C.颅骨分离
D.脑回压迹增多
E.颅骨骨质普遍吸收
三、名词解释(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5.Chamberlain线
答案:侧位片上,硬腭后缘与枕大孔后缘连线。正常时齿状突可高于此线3mm。超过此值有诊断意义。
16.弥漫型轴索损伤
答案: 弥散性轴索损伤是指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暴力时因剪力伤造成脑实质撕裂,是一种严重的致命伤。
17.脑膜尾征
答案:脑膜瘤在MRI增强扫描时肿瘤出现明显强化,其中60%的肿瘤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称为脑膜尾征(dura tail sign)。
18.腔隙性脑梗死
答案:特指发生于基底节、丘脑、脑室旁、脑干等区域,直径为1~1.5cm的小梗死灶,多由穿动脉闭塞所致。
四、简答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9.腔隙性脑梗死的CT 表现有哪些?
答案:①CT 平扫基底节区或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在10~15mm,无明显占位表现,可多发。4 周左右形成脑脊液样低密度软化灶,同时出现病灶附近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等脑部萎缩性变化。腔隙性脑梗死如累及皮质,表现为脑沟增宽,脑回变窄或消失;②增强扫描梗死1~3 个月可发生均一或不规则斑片状强化,第2~3 周最明显,形成软化灶后不再强化,并难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软化灶相鉴别。
20. I、Ⅱ级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有哪些?
答案: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表现如下:①大多数表现为脑内境界较清楚的低密度或略高密度区。②CT值为18~24HU。③常位于脑凸面或皮层下白质内。④呈浸润性生长,无或轻度病灶周围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⑤可有钙化。⑥无增强或有轻度增强。
21.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有哪些?
答案、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为:①脑内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占位病变,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出血。②境界不清楚。③多位于脑白质深部。④较明显水肿,占位效应明显。⑤钙化极少见。⑥增强扫描可呈环状强化,并常可见强化的瘤结节,恶性程度高时,边缘强化明显,形态多不规则,呈花冠状。
22.关于“硬膜外血肿”CT平扫有哪些表现?
答案: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有:①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状高密度区,偶见半月形。②CT值为40~96HU。③血肿密度多均匀,范围局限,边缘锐利光滑,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④占位效应较轻。⑤常合并骨折。⑥急性期硬膜外血肿常为高密度,慢性期则多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影。
23.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有哪些?
答案: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有:①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异常密度区,多为高密度,偶可见混杂密度和低密度。②血肿范围较广,不受颅缝限制。③常合并脑挫裂伤,占位效应明显。④急性硬膜下血肿多表现为高密度,易于发现;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有时可见液体-凝块界面表现,即血肿上部为低密度,下部为高密度或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还可以形成“盔甲脑”,即大脑由广泛的钙化壳包绕,这种现象少见。
五、论述题(本题共5个小题,第24-26题,每题5分;第27、28题,每题6分。共26分。)
24.叙述良、恶性胶质瘤的CT鉴别要点?
答案:①良性肿瘤所在位置表浅,恶性肿瘤位置较深。②良性病原变呈低密度,恶性多为混杂密度。③良性无或有轻度瘤周水肿,恶性多较严重。④良性无或轻度增强,恶性增强明显,呈环形、花冠状或不规则增强。⑤良性无出血、坏死,恶性可有出血、坏死。⑥良性可有钙化、囊变,恶性多无钙化,但可有囊变。⑦良性无或轻度占位效应,恶性占位效应严重。
25.叙述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答案 ①癫痫、脑受损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I、Ⅱ级星形细胞的肿瘤CT显示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③Ⅲ、Ⅳ级星形细胞的肿瘤CT显示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肿瘤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的肿瘤多位于小脑或“瘤中有囊”,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⑤MRI显示星形细胞的肿瘤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注射Gd-DTPA后良性者不强化或轻度强化,恶性者呈斑片状或不规则环形强化。
26.简述脑转移瘤的CT表现?
答案:脑转移癌较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CT表现为:①多为大小不等、多发、低密度结节影,少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②转移癌多位于大脑皮层或皮层下灰、白质交界处。③瘤内多有囊变,偶可见出血。④灶周水肿明显,但占位效应不甚明显。⑤增强扫描呈均质、混杂或环形强化。
27.颅内压增高的X 线改变主要有哪些?
答案:当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并持续相当时间后,平片表现可为:①颅缝分离。分离的程度与年龄、压力增高的程度和速度有关。年龄愈小分离愈易;压力愈高,分离愈明显;在儿童和青年,颅缝分离以冠状、矢状和人字缝多见;判断的标准是4 岁以后冠状缝在侧位片上的宽度超过2mm。②蝶鞍改变。可示骨质稀疏、萎缩和吸收,最早见于后床突和鞍背上部,逐渐累及鞍底;前床突与鞍结节仅在晚期才略有吸收。③脑回压迹增多。表现为压迹数目增多并加深,脑回间嵴骨质吸收模糊,但儿童在正常发育期间,脑回压迹亦可较为明显。④颅板萎缩、变薄。常同时存在,如在儿童单独出现时,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28.简述缺血性脑梗死CT平扫表现?
答案:脑梗死可由血栓形成和栓塞所致,但两者在CT上不易区分,故通称为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如下:①发病后2~4小时,仅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看不到明显的低密度区,有时还可见到大范围脑回增宽,脑沟、脑裂变浅消失,病变呈楔形或扇形。②发病后6~24小时,少数患者灰、白质内出现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③发病24小时后,大部分病例可见到边界较清楚的按梗塞动脉供血区分布的楔形低密度灶。④发病后1~2周,可见到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区,脑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⑤发病后2~3周,出现“模糊效应”,即病灶区模糊不清,甚至呈等密度。⑥发病后4-8周,病灶区密度接近于脑脊液,最后形成囊腔,并出现负占位效应。⑦CT增强病变区常表现为脑回样、点线样、团片状或环形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