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带下病
一、 定义
因湿热、湿毒或脾虚、肾虚等所致。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前阴、胞宫,带脉。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癌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 诊断
♣ 中医诊断:带下病
♣ 西医诊断:盆腔炎
三、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行经产后胞脉空虚,用具不洁或伤于房事,湿热趁需内袭或寒邪客于胞中,致气滞血凝,痰湿交阻,久而入肾,而现阳虚之象。
四、护理总则
除湿袪寒,活血化瘀止痛。
五、护理评估
⑴月经史或孕产史,既往史。
⑵白带增多,外阴瘙痒得时间及程度,有无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⑶对疾病得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⑷心理社会状况。
⑸辨证:湿热瘀结证 寒湿凝滞证 血虚气滞,湿瘀互结症
六、辩证施护
1、湿热瘀结证
♣主要症候;下腹胀痛后刺激,痛楚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中药护理;盆炎汤加减
♣中药硬膏热帖敷方;四黄粉
四黄粉共研细末,热水调匀,稀稠适度,适量外敷于下腹部,红外线治疗半小时后,保鲜膜保护药膏于下腹部,保留4小时,作用较佳。
双柏散;蜜炙下腹部。
中药直肠滴入方;通过直肠粘膜筋脉丛吸收直接到达病所,加快了疗效。
2、寒湿凝滞证
♣主要症候;下腹胀痛有冷感,腰骶胀痛或冷痛不适,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舌质淡暗,苔白厚或滑腻,脉沉弦或弦紧。
♣中药调护;湿经汤与少腹逐瘀加减
♣外服中药包;湿热包(布包表面滴浸湿敷于下腹部,红外线治疗半小时,湿热包保留使用4小时作用更加。)
3、血虚气滞,湿瘀互结症
♣主要症候:患者病程日久,下腹隐隐作痛,乏力,情志不畅面色无华。舌质淡或紫,苔薄白,脉沉迟或细弦。
♣外服中药包;湿通包(布包表面滴浸湿敷于下腹部,红外线治疗半小时,湿热包保留使用4小时作用更加。)
♣中药直肠滴入方;通过直肠粘膜筋脉丛吸收直接到达病所,加快了疗效。
♣磁热疗法氦氖激光疗法。
七、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⑴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外阴瘙痒者,嘱其勤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抓伤皮肤。
⑶清洗会阴部得用具应清洁,专人专用,忌盆浴。
⑷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或使用卫生垫,勤洗外阴,保持会阴清洁。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⑴观察带下得量、色、质、气味及全身情况。
⑵带下量增多,出现脓样、夹血、有恶臭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⑴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得效果。
⑵服用温补脾肾、祛湿止带之药者,忌食生冷、肥甘之品及饮酒。
⑶使用外用药时,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不良反应。
4、饮食护理
⑴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之品为宜。
⑵忌食辛辣、油腻、煎烤之物。
5、情志护理 :
患者因患带下病而困惑,思想负担重,故应做好心理疏导,使其情绪稳定,并能安心养病。
6、临证(症)施护
⑴脾虚者勿过度劳累,遵医嘱针灸或艾灸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等穴。
⑵局部瘙痒者,遵医嘱每日坐浴熏洗。
八、健康指导
⑴慎起居,避寒湿,防劳累,节房事。
⑵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及措施,减少人工流产,避免多产。
⑶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卫生垫、内裤等清洁,提倡淋浴。
⑷确对待疾病,保持精神愉快。
⑸治疗原发疾病。如阴道炎者,连续复查三个月经周期,直至痊愈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