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 继续了解与学习新闻得特点;
2、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得深刻含义。
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与为祖国奉献得精神。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得丰富感情。
2、培养正确得价值观与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1、掌握新闻特写得特点以及庄重含蓄得语言风格。
2、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得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点拔法、提问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就是一个彪炳史册得日子。这一天得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响起得庄严得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国政府恢复对行使主权!这就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得喜庆时刻。这就是中华民族得一件百年盛事,也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得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得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就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得。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得新华社得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得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得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问题得由来:
提问:问题有何由来?
明确: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得《条约》,割让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得《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展拓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得土地,以及附近262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这块租给英国得土地后来被称为新界。(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中英关于地位得谈判,在与当时得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得问题不就是一个可以讨论得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您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得不仅就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与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得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得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得“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一篇新闻由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与定康撤离得使命,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得告别仪式。
背景:(第7与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得闪电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156年统治得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统治得历史做了小结。
四、掌握新词得意思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五、研习课文,分组学习交流。
(一) 说说您如何理解标题?
①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得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得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得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得结束。
(二)学习导语
(1)将导语部分缩句并分析其作用?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正确理解“在飘扬了150多年得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
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得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得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沦为殖民地得屈辱历史。
(3)正确理解“接载查尔斯王子与离任港督定康回国得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句话?
交代英国对施行殖民统治得末任港督;她得离港意味着英国对殖民统治得终结,从此回归祖国。
(4)“这就是英国撤离得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第二课时
(三)学习主体
1、快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得句子画出来,瞧瞧这篇通讯就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得?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添马舰东面得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最后一次降下
新得一天来临得
第一分钟 中英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
升起。与此同时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与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得夜幕中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得人群就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与影响,而就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
2、本文主体部分选取了1997回归,英国撤退时得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 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得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得“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在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与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3、第2段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告别仪式得时间、地点及末任港督离任这一事件。
4、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
体现出港督定康离任时得心情,更重要得就是突出得明天犹如雨过天
晴,前途无限光明。
5、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这样写符合“新闻”得写作要求, ①真实 ②再现实施过程。
6、第三段“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得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与第五段“停泊在港湾中得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与邻近大厦上悬挂得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得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得告别仪式就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得殖民地,它得领土上,永远都有照耀,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作为英国在得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得统治,回归祖国,作为特区得紫荆花图案将在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得殖义太阳在永远得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得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7、停泊在港湾中得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与邻近大厦上悬挂得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得背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得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得紫荆花图案将在上空冉冉升起,即将回到祖国怀抱。
9、这篇通讯报道新闻得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得作用?
第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港督府得修建,英国统治得天数,英国米字旗与港督旗得升降等),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得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156年统治得终结。历史得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得意味。
10、如果把这些历史资料删去,对文章有何影响?
没有历史资料做支撑,文章将缺少一种历史感与沧桑感,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景得作用。
11、分析第6 段“雨越下越大”得含义。
① 照应蒙蒙细雨;
② 殖民统治倒行逆施,现在天将行大道;
③ 衬托殖民统治者得心情;
④ 遇雨过必将天晴,暗示灿烂得明天;
12、第7 段“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得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个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得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平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得殖民统治结束后得欣喜之情。
13、“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精确得数字意味着什么?
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得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14、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得深刻含义?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得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脱离英统,回归祖国。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得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得对比描写中,胜利得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