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篇 古希腊 罗马哲学
希腊古风时期(前6-前4世纪)
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希腊古典时期(前4世纪)
古希腊哲学的第三个阶段是希腊化时期(约前3—5世纪)
第一章 古希腊早期哲学(选择题居多)
线索:唯物主义:伊奥尼亚派→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唯心主义:毕达哥拉斯派和爱利亚派为主
特点:①哲学家关心的中心问题是宇宙生成问题,即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
②哲学与科学不分,许多科学家同时又是哲学家,他们常常从哲学的角度对自己无法解释的自然想象进行推测。
③哲学与宗教神话有密切关系。
④带有朴素直观的特点,并逐步向抽象思辨和概念思维的方向发展。
认识发展史:早期古希腊哲学家思考的本源问题,有两对矛盾:一和多的矛盾以及变和不变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产生四种立场:伊奥尼亚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或气,或水,或火)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是“不变的多”
爱利亚派认为本原为存在,存在是“不变的一”
元素论者所认作的本原是“变化的多”(或根,或种子,或原子)
一、伊奥尼亚派 (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组成)
伊奥尼亚是古希腊时代对今天土耳其安那托利亚西南海岸地区的称呼,即爱琴海东岸的希腊爱奥里亚人定居地。
伊奥尼亚重要的城市有以弗所、米利都和伊兹密尔。这些城市靠贸易富强起来,它们结盟为伊奥尼亚联盟。
1、米利都派
(1)泰勒斯的“水本原”说
Ø 泰勒斯(鼎盛年约公元前585—前584)是米利都派创始人。被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Ø 泰勒斯首先开始思考“世界本原是什么”这个哲学问题。他的回答是:水是万物的本原。
他提出两方面的理由:一方面,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另一方面,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图示用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
评价:“水本原”说看似幼稚,但泰勒斯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的做法,表现出哲学思维的本质。
(2)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
①看到“水本原”说的局限性,他认识到,世界万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水本原”可以解释事物的湿性,但却不能解释火的热性、土的干性、气的冷性;反之亦然。 “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
②万物的本原不是水,而是“无定”可以理解为:世界的原初状态是各种事物与性质共生共处的状态。(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或阿派朗(apeiron);世界的原初状态)
Ø 万物的生成是“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③提出“补偿原则”,用以解释一些事物的生成伴随着另一些事物消亡的必然性和原因。
“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此生成的也是它们灭亡后的归宿,这是命运注定的。根据时间的安排,它们要为各自对他物的损害而互相补偿,得到报应”。
(3)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原”说
①“气”是世界的本原。他提出的“气本原”说综合了“水本原”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② “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③“气” 作为万物的本原时候,他不仅以气的凝聚与疏散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从本原自身内部寻找运动变化的原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将泰勒斯的两个命题合而为一了;
④“气” 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因素,而 “灵魂” 的原义就是气,气息或呼吸,这就使本原与灵魂统一起来了。
2、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1)提出“火本原”说
l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l 两层意思:一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燃烧和熄灭;二是世界秩序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决定着火的活动的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
l 他没有简单地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变化状态,而是在一与多、永恒和变化的关系中把握本原。他的“火本原”说认为,外在的本原是火的状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生成或归复),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2)逻各斯学说
①含义:“逻各斯”(logos)在古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说)的普通名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许多其他的含义。中文中难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概念,因而通常音译为“逻各斯”,有时亦以老子的“道”译之。
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重要概念引入哲学,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②逻各斯是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他指出,这个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逻各斯乃是共同的”。 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相反,“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
③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逻各斯使知识有了可能性。赫拉克利特把逻各斯作为运动变化的尺度,使知识有了确定性。
由于逻各斯的介入,使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具有了某种二元式的结构:始终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的自然万物,
和永恒不变的逻各斯。
④生成辩证法 → 事物之间的几种关系:
1.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医生治病所用的恶的手段和善的效果的统一;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的统一等。
2.对立面的转化:一切皆流,万物常新;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等。
3.对立面的和谐关系:不同得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不同的音调谱成动听得曲调等。
4.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驴爱草料,人却珍爱黄金,最美的猴子与人类相比也是丑的等。
⑤自然惯于掩盖自己
他肯定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宣称热爱智慧的人必须熟悉很多的事物,因而他更为喜欢那些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和可以学习的东西;
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假如人们的灵魂是表浮的话,眼睛和耳朵就是最坏的见证”。
所以,他主张要正确理解和感觉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
小结
(1)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赫拉克利特对逻各斯和运动绝对性的强调,对认识论的探讨,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黑格尔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2)在哲学史上,赫拉克利特首次真正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是运动变化的根源。
(3)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因素。由于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所以在如何使人们认识逻各斯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似乎没有多大的把握,这就使他的辩证法思想潜藏着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因素。
l “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
----黑格尔
二、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由于他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所以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学派其他思想家的思想统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试图把神秘宗教与哲学思辨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原始唯心主义的倾向。
1、“数本原”说(数是万物的本原)
l 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数学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和几何结构,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世界生成过程就是由点产生出线,由线产生出面,由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第二类是数学关系,规定了事物的对立和比例关系,如有限和无限、奇数和偶数、一和多、直线和曲线、正方形和长方形。第三类是用数字代表的自然和社会的抽象原则,如右和左、静和动、明和暗、善和恶。
l 数成为人认识神的主要方式。毕达哥拉斯开辟了理性主义宗教传统。
l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先于有形事物而存在,为唯心主义开辟了道路。
2、宇宙是天体的和谐
l “宇宙”(cosmos)的本义是“秩序”,后来逐渐从“秩序”转变为“世界秩序”或“有秩序的世界”即“宇宙”。“和谐”(harmonia)在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指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天体的运行服从数学关系。
l 宇宙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二是指天地间的秩序。
(1)宇宙是天体的和谐。宇宙中央是宙斯的祭坛,十个天体围绕中心作永恒的圆周运动。
(2)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或产生于和谐。美是和谐,友爱是和谐,音乐是和谐,天体是和谐,灵魂是和谐。
3、灵魂的净化与和谐(力图使宗教的灵魂观与哲学观念相调和)
(1)灵魂不朽与轮回转世。
Ø 可见的世界是虚幻的,人死后灵魂会附在动物上 ,灵魂不朽,且可以循环再生;
Ø “灵魂”在《荷马史诗》中表示人死方止的呼吸、生命;
Ø 泰勒斯视之为普遍的生命力和活动的原则,在这里,同一个灵魂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开始有了个体性和独立性,虽然还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
(2)最好的和谐、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哲学和数学。
l 最重要的格言有两条:什么是智慧?数目。什么是最美好?和谐。和谐首先是数目的性质,但数目的和谐可以感染和净化灵魂,使灵魂处于同样的和谐状态。
l 把爱智慧作为净化灵魂的思辨活动,追求灵魂脱离肉体的疯狂,可谓神秘主义哲学的始祖。
4、倡导理智上对神的狂热信仰
Ø 毕达哥拉斯是原始宗教奥尔弗斯教的改革者,反对感性上对神的狂热的信仰,倡导一种理智上对神的狂热信仰,理智信仰的主要形式是对数的研究。
Ø 奥尔弗斯教派信仰色雷斯人的丰收之神巴库斯,把感性上的“激情状态”下的沉醉作为神人合一的实现方式。
Ø 毕达哥拉斯建立了一个宗教—政治结社形式的学派,追求一种理智上的激情的沉思,并在政治上争取对国家的控制权来实现圣人的统治,主要教义是灵魂的轮回,数是万物的本源。
小结
(1)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的数本原论显然还没有摆脱感性经验的限制,是米利都学派与爱利亚学派之间的中间环节。
(2)抛开米利都学派事物本原“无定”原则,确立“数”本原原则,对后来定量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灵魂与肉体分离,灵魂不死、轮回转世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基督教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3)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这三派哲学 “各具自己的特点并彼此对立,而这种区别和对立又恰表现了原初哲学思想的内在辩证本性,使它们形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发展圆圈。因而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有机的总体;这个圆圈或总体有着同以后哲学发展相区别的显著特点,因而可以单独地划分出来作为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乃是希腊哲学以至全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的原始出发点或开端。”
三、爱利亚派(流行于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5 世纪之间。主张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1、色诺芬尼 先驱 (鼎盛年为公元前 540 年) 考点:如何理解不变的一(神)
² 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开始动摇了神话的基础):
(1)神话里的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想象出来的,否认诸神中有一个主神。
(2)各民族有不同外表和性格,按照自己形状和性格想象出来的神的观念是相对的,想象神有与人同样的形象必然导致荒谬的结果。
(3)神是一个没有形象的存在。他说“有一个唯一的神,是诸神和人类中间最伟大的;他无论在容貌上或思想上都不像凡人”不仅没有人的形体,而且没有任何形体,“神是全视、全知、全闻的”他还认为,神毫不费力地以他的心思摆布着一切,神永远保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这样的神是唯一的不变的世界本源。
理论神:“神”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
2、巴门尼德 领袖 (鼎盛年为公元前 500 年)
地位和影响:开辟了古希腊哲学形而上学的发展方向。
观点:(1)真理与意见的区分 (考点)
①两者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能力
真理之路:依靠理智进行辨析和思考,获得世界的本质;
意见之路:依靠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
②两者是理智和感觉所认识的两种不同对象
真理之路:“圆满的”“不动摇的中心”,其认识对象是光明的领域,是存在、“是者”。
意见之路:“不可靠的”,其认识对象是黑暗的领域,是非存在,“非是者”。
两者达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意见之路上的人“心中不知所措”,如同聋子和瞎子一样无所适从,而真理使人确定知道所学的各种事情,“用你的心灵牢牢地注视那遥远的东西,一如近在目前”。
² “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归根到底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分:
一条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
另一条是: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走这条路,是什么都学不到的。”
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对真理的不同表述是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之争的最初形式。
赫拉克利特比巴门尼德更接近真理。
(2)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什么是“是者”(存在)?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相当于色诺芬尼的“神”。
首次提出“思想与存在同一性”的原理=在思维基础上唯心主义的同一性
(3)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是者”有如下的性质):
①存在是不生不灭的。“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推论认为,存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因为它全部是现在。
②存在是“连续性的一”。“存在不可分”。
③存在是不动的。“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
④存在是完满性的。“存在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虽然巴门尼德力图使他的“存在”摆脱感性事物的纠缠,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让他的“存在”摆脱感性的性质,因为他往往又把存在说成是有形体的。
⑤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存在不能靠感性经验把握。
⑥“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
小结:巴门尼德哲学思想的意义
①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
②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
③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观点;
④开始使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3、芝诺(鼎盛年约为公元前468 年)
亚里士多德称赞他发现了辩证法,黑格尔也称之为概念辩证法的创始人。
芝诺否定运动的存在,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所作的辩护。
四个否认运动的悖论
(1)“二分法”
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的一半一半……如此分割,乃至无穷,因而它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结论:无穷是不可穷尽的过程,运动永远不可能开始的。
(2)“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
结论:运动中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3)“飞矢不动”
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存在。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因而它是静止不动的。
(4)“运动场”
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在时间上出现矛盾。芝诺认为这可以证明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小结:芝诺论证的哲学意义
①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运动现象中,揭露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
②芝诺悖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的根源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矛盾:他用辩证思维方式揭露运动中的矛盾,而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否定运动。
③哲学上首次提出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运动、时间、空间的连续性和可分性问题,成为哲学、数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4、麦里棱(鼎盛年约为公元前444)
Ø 坚持“存在为一”的学说,但超越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是球形的思想。
Ø 如果存在是有形体的,或是运动变化中的“多”,那么就有以下三个悖论:
(1)“存在有形状”的悖论。如果存在有形状,那么它有部分,至少是“二”;如果它是二,必定不能是无限的,而只能相互限制。存在有形状与它的无限相矛盾,因而是不可能的。
(2)“存在变化”的悖论。
(3)“存在运动”的悖论。
评价:麦里棱悖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悖论,而是对存在是“变化的多”观点的反驳,以维护爱利亚派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一”的立场。而这一悖论从反面启发了恩培多克勒和阿拉克萨哥拉,促使他们提出了存在是“变化的多”的新论证和新观点。
小结
(1)爱利亚派主张的世界本原是“不变的一”,与主张世界本原是“变化的一”的伊奥尼亚派以及主张世界本原是“不变的多”的毕达哥拉斯派均不同。
(2)爱利亚派的突出特点是逻辑辩论,指出对手结论中的悖论,其中既有辩证法因素,也有诡辩之处。
(3)重要性: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另一方面,为哲学思想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
四、原子论(元素派)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元素派”指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的哲学家。
主要包括主张“四根说”的恩培多克勒、主张“种子说”的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
1、先驱
(1)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前435年)→四根说
①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②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 “从一中生多”和“从多中生一”分别是可感事物的生成和朽灭的原因。
③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而是源于“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2)阿那克萨戈拉(约公元前 500—前428年)→种子说
Ø 第一个把哲学引入雅典的人
①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
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②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努斯Nous )。
努斯: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特征: 一是灵魂在形体内部起作用,而心灵独立于形体,在有形事物之外起作用;
二是灵魂有可感性质,而心灵是没有可感性质的精神
阿那克萨戈拉把能动的东西规定为精神性的一种自由、一种自动性;精神的就是自发性、自动性,就是能动性努斯Nous,努斯是运动的来源;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地把运动的来源问题提出来,并试图加以解决;第一次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作了区分。
2、主要代表人物
Ø 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
l 马克思、恩格斯称“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l 论证概括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以可感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多。如果说存在是充实,那么存在不可能是不可分割的一因为只有通过分割,才会产生出众多的充实东西。
第二步:讨论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这就是虚空。
第三步:确定充实的最小单元。并非任何充实的东西都可以充当本原,本原必须是不生不灭的存在。
第四步:从逻辑的观点看,存在不等于所是的东西,非存在不等于不是任何东西。
² 观点:
(1)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原子”的词义是不可分离的意思。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2)原子的性质
①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②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③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这是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3)运动的原因是原子和虚空
Ø 先驱认为运动的原因:灵魂、爱和恨、心灵
Ø 德谟克利特认为,被人们当作运动源泉的灵魂和心灵,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因为球形是最易于运动的形状。
(4)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影像论: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约定论:认为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的,即约定的。
(5)必然与偶然
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必然性: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漩涡运动称作必然性
偶然性:万物生成的原因必然是原子运动,但原子运动产生出什么事物则是偶然的。
第二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选择题居多)
在希腊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智者运动中,苏格拉底用揭露矛盾的对话方法讨论关于社会政治问题,推动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的世界观向人的主体意识转变。柏拉图继承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辩证方法和主体意识,建立了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把分离学说为特征的理念论、以善为最高原则的目的论、以数学型相为基础的神学宇宙论,与以辩证法为工具的方法论以及以正义为理想的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
一、智者运动
含义:一般来说,智者运动是指为提高公民的实践能力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是围绕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而提出的学说反映了希腊人为摆脱传统宗教和落后习俗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启蒙运动。
背景:希腊波斯战争(公元前 500~前449)后,希腊半岛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当时希腊城邦特别是雅典的公民,几乎都广泛地参与政治事务。在公共政治生活中辩论术显得日益重要,人们迫切要求受到多方面的、更高的教育。为了适应这个需要,出现了一个职业教师阶层。他们自称是“智者”。他们周游希腊各城邦,收学费,传授修辞学、政治学、哲学,为青年人参加公共生活作准备。
这一部分人被称作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
特点:①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公开论辩的才能为职业的教师和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
②智者职业具有商业特点。智者的教学活动有明显的功利性,智者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艺,而不传授知识学理,教学的目标是在政治和诉讼中取胜,而不是寻求真理。
③智者运动具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倾向,很多智者认为一切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没有不变的道理一切都可以怀疑,一切被人们奉为规矩的常理都可以在论辩中推翻,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说法,没有是非真假之分,后来有人把“智者”视为“诡辩家”的同义词。
④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看来,智者是“有智慧的人”,而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
Ø 智者的怀疑主要针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他们按照各自观点解释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本质。在国家的起源和性质、人和法律的关系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形成了自然说和约定说两派不同观点。
代表人物及观点:
1.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90-410年)
生于阿布德拉城,主要生活在雅典,据说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
普罗泰戈拉的著作有《论真理》、《论神》、《矛盾法》等,均佚失。
(1)“人是万物的尺度”
²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² 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这一命题不是说人决定着万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说人的认识决定存在着的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²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本主义的第一个命题,明确表达出人是世界规律的判断者和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2)社会生成论
²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技术和智慧。城邦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起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这种思想可以看作是后世社会契约论的先驱。
² 正义和其他政治德性却是人人具有的,所以治国安邦的大事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都有参与的权利。这种思想为城邦民主制提供了某种理论基础。
² 在社会产生的问题上,普罗泰戈拉持约定论的态度,体现了智者运动的基本精神 。
评价:普罗泰戈拉在自然哲学之后,确定了一个唯一坚固的立足点,这就是人本身,不过这个人是感性的个体的人。他不但不可能克服自然哲学的缺陷,反而将这种局面固定了下来,走向了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高尔吉亚(约公元前483-375年)→相对主义
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活动家和演说家,以外交使节的身份长住雅典,教授雄辩术。代表作是《论非存在或论自然》, 高尔吉亚和芝诺的方法相似,然而目的相反。他们都是通过逻辑推论揭露别人论点中的矛盾,但芝诺的目的在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论,高尔吉亚的目的则在批判存在论。
(1)无物存在
² 如果有某物,那么它有三种可能: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
首先,如果不存在者存在,存在者存在,那么在存在这一点上,不存在者与存在者都是同一个东西。因此,两者都不存在。其次,第三种可能也不成立。因为既然第一、二两种可能情况皆不成立,那么,由它们合成的第三种可能情况自然不成立。
² 存在物不等于系词“是”普遍不变的意义,现实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存在。
反驳:是者存在,不是者不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² 这个命题的实质是:思想和存在不同一。
首先,我们所思想的东西并不因此而存在。
其次,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并不因此而存在,那么,我们就思想不到存在。
² 思想的对象并不必然存在,反之,存在的事物也不能必然被认识。
反驳: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原理。
(3)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² 语言只是符号和声音,并不告诉别人感官接触到的存在事物。语言不同于被给予的东西。
反驳:存在的东西必定可被说。
二、苏格拉底
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对城邦所尽的公民义务。
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这是耽于党派之争的政客们所不能理解的。
马克思说,“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化身”,恩格斯说“苏格拉底被称为思维的化身”,列宁说“苏格拉底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
观点:
1、“认识你自己”
Ø 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这一评价符合苏格拉底思想发展过程。
Ø 苏格拉底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判表明,他主张哲学研究由自然转向人事的主要理由出于实用的考虑。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他习惯于社会交往的实际行动,思想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提出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完整理论。
Ø 他把哲学关注的领域从自然转向人的内心,通过审视人的心灵来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Ø 苏格拉底试图用内心中的确定性原则取代早期自然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无疑代表了希腊哲学向唯心主义发展方向。
2、“德性就是知识”(基本命题) (考点:怎样理解)
Ø 内在于心里的原则是德性。这里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原则,是一切知识中最高尚的知识,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的知识。
Ø 苏格拉底把德性等同于知识。“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德性;同时也是判断外部世界和社会行为的原则。
Ø 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或知识能力是神赋予人的灵魂的本性,灵魂能够实现自己的本性就有知识,就有德性。相反,如果愚昧无知,也就不能认识美德,就会坠入恶行。它说明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知与行是一致的,即获得了关于自我的知识,就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Ø 他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恰恰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善,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实行善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
Ø 苏格拉底强化个人的道德意识,认为没有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没有内在审视就不能认识自己,就不会知道关于善的知识。
3、“精神助产术”→辩证法
反讥→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
归纳→否定回答者片面具体意见逐步导向普遍性的真知识
诱导→帮助对方说出隐藏在头脑中的思想,是助产术的精髓
定义→通过讨论得出确切的概念性知识
l 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是真诚的态度,没有真诚的无知,便没有对知识的真诚探索,无知的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环节。
l 苏格拉底从个别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话的方法揭露矛盾,逐步上升到较普遍的命题。
l 辩证法的原意是对话法,苏格拉底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对话法是古代辩证法的成熟形式,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l 正如亚里士多德评价的:“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
三、柏拉图
u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主要有: 《斐多篇》(论理念 )、《曼诺篇》(论道德) 《巴门尼德篇》(论观念)《蒂迈欧篇》(论自然、神创世界)《智者篇》(论辩证法)《理想国篇》(论公正与正义)《普罗泰戈拉》、《国家》、《泰阿泰德》等。
u 柏拉图对话分三个阶段:早期:记录苏格拉底的思想
中期:借助苏格拉底的对话表达自己的理论
晚期:对中期理论的困难提出补充和修改
²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哲学。(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哲学与神话、辩证法与原始唯心主义的结合)
(一)理念论(分离学说)Ø→ 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1、分离学说(“理念”界说) (重点)
Ø “理念”本义指“看见的东西”。柏拉图把希腊文相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即可译为“理念”
理念的特征:第一,理念是不可分的一;第二,理念是不变的;第三,理念是只能思想,不能感知的;第四,理念是永恒的。
Ø 柏拉图主张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世界之外和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真实普遍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因此将柏拉图的理念论概括为“分离学说”。
Ø 感性世界既不是真实存在,但也不是不真实的存在,而介于存在和非存在之间。感性对象的运动变化决定了意见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反之知识是确定的真理,知识的对象必定是真实的、不变的理念。因此得出结论,作为意见对象的感性世界和作为知识对象的理念世界必定是两个分离的领域。
Ø 柏拉图把理念当作唯一真实的存在或实体,正是因为此,我们才把柏拉图的哲学称为实在论哲学。真实的东西是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而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却是对理念的分有和摹仿。也就是说,世界上先有理念,然后才有万事万物。
² 理念与万物的关系
理念世界: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存在的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世界、真理世界。
事物世界: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世界,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对理念论的反思:
反思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同名的理念,但对于火、人有没有理念柏拉图不确定,否认这一点就等于否认了事物存在的前提和依据,柏拉图只好回避。
反思二:关于理念被分有问题
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这是柏拉图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是怎么分有,这是一个问题。
①若分有一部分,就肢解理念,理念就不完整了
②若分有全部,就会有许多同名的理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成了问题。
反思三:模仿和“第三者”问题
反思四:有关分离的问题
如果理念和事物都不成立,那么将得出两个结论:
①我们认为自身存在的理念,是不为我们所知的,作为认识对象而设立的东西却无法认识,没有意义。
②神作为最完美的人,不能统治我们,不能涉及我们的任何事情,我们也不知道神圣的事物。
2、知识与存在的对应关系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线喻、四线段喻、日喻和洞穴喻。
(1)线喻
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
结论:(1)可见世界是存在的,只有虚无不存在。
(2)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处于等级秩序之中,实在性逐渐增强,以善的相为终极目的。
(3)每个世界都可细分为两个部分。
(4)存在的结构是:一个系统,两个世界和四个部分。
(2)四线段
将线喻中的线段分成知识和意见两部分,再按照“相对的清晰和模糊程度”,把知识和意见再分别分成两部分
(3)“日喻”
即太阳之喻。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的理念世界,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在可感领域中太阳是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太阳是视觉的源泉。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
(4)洞喻
结论:第一,首先是对假象的假象的认识(木偶的影子,比喻对感性事物的摹仿,如艺术品);然后是对假象的认识(木偶,比喻作为理念之摹本的感性事物);再后是对事物的认识(真实的人和物,比喻理念);最后才是对最高的善的认识(太阳)。(综合前两个比喻)
第二,大众总是把不真实当作真实,认为影子比实物真实,洞内比洞外真实。
第三,如果有人试图释放囚徒,会遭到强烈反对,甚至会被杀掉。
第四,认识过程是上升的。把握实在关键在于回头(反思精神)。
第五,我们和囚徒一样,未经审视地接受流俗观念。
3、分有和摹仿
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
理念论面临的三个困难(重点):
第一,分有说不能解释相与相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也不能解释普遍概念为什么能够陈述个别事物的原因;
第二,摹仿说不能解释感性的人何以能够把握理智世界的理念;
第三,两个世界的区分没有解释理念的来源,以及如何能够统摄感性世界的原因。
不能自圆其说的根本原因是共相与殊相相分离。
(二)晚期思想的发展
1、通种论
《智者篇》中柏拉图提出“通种”说,通常有三对:“存在”和“非存在”、“动”和“静”、“同”和“异”
Ø “存在”和“非存在”是一对意义兼容的相或通种。 “是者”不等于“存在”,“不是者”不等于“非存在”。
“非存在”是“存在”和“异”这两个通种相结合的产物。
Ø “存在”与“动”和“静”是兼容的。 “动”和“静”是一对不兼容的通种。 “同”和“异”兼容。
Ø “存在”、“动”、“静”这三个通种与“同”和“异”这对通种兼容,但又不等于两者中的一个。
Ø 意义:肯定了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对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2、“灵魂回忆”说(第一个粗糙的先验论) (重点)
² 为了回答感性世界中的人为什么能够认识理性理念世界的问题,柏拉图利用毕达哥拉斯派宣扬的“灵魂不朽”、“灵魂转世”的宗教神话,说明灵魂起着联结理念世界和人身体的中介作用。
(1)灵魂:纯粹的理性、服从理性的激情、不服从理性但向往肉体的欲望;
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
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
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本性。
(2)灵魂的各部与各种德性相对应,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理性——智慧——保王者 激情——勇敢——武士 欲望——节制——生产者
(3)灵魂的本性:“从外面获得运动的事物无灵魂,自身内即有运动的事物有灵魂”。 “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