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理解大家,所以我整理了一份考试笔记供大家参考,大部分是我删选修改了其他同学提供的试题,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本课程考试是开卷考,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打印出来带进考场~如有错误,请大家私下跟我讲一声,我改一下。下编是现代史,我不是很喜欢而且也不是考试重点,所以没有整理,且同学提供的试题之中也没有,所以烦请大家自己看看吧,)
上编综述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④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P12、13):
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仍是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①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①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所以,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②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列强在侵华的时候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也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②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①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
②重要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
(2)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
一.背景
1.农民风暴的洗礼
19世纪中叶,农民群众斗争的风暴(太平军、捻军、天地会起义、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
2.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①社会经济因素
②政治腐败
③赋税横征暴敛
④自然灾害
3.外国的侵略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
①鸦片战争的影响
②客家人和基督教
二.制度
1.军政合一
2.文化和宗教合一
3.新历法
4.社会政策
5.土地政策
三.斗争的过程
1.起初的势如破竹
2.外国的中立立场
3.曾国藩和湘军
4.天国内讧
5.战争的转折点:天京事变
6.太平天国的崩溃
四.太平天国两份珍贵的制度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天下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
②实质: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③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力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④局限性:它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仍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2. 《资政新篇》
3. 没有落实的原因
①战争形势紧逼
②过于琐碎复杂
③不被理解和接受
五.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②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③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④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六.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①范围影响
②思想的先进性:两份珍贵文件
3.冲击力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打击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起到推动作用。
七.局限性
1.小农生产者的局限性
2.宗教的过度迷信化
八.结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2.激励了后代革命者;
3.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4.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
洋务运动
一.概念
19世纪60-90年代,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学习西方的运动,称之为洋务运动。
二.背景
1. 国际: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推广到东方非工业化国家,“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2.国内:①内忧外患迫使地主阶级寻找挽救和巩固清朝统治的办法; ②国内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
三.目的
“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的策略。
1.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
2.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3.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四.组成成员
1.洋务官僚(主导人物):奕 文祥 曾李左 沈葆桢 丁日昌 张之洞
2.洋务思想家: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马建忠
3.洋务企业家:徐润、唐廷枢、盛宣怀
五.指导思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支配后者。
六.主要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
①军用工业:1856年,曾国藩、李鸿章,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1856年,李鸿章,南京金陵机器局;
1866年,左宗棠,福建福州船政局;
1867年,崇厚,天津机器局;
1890年,张之洞,湖北枪炮厂
②民用工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2.建立新式海陆军:
①军队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
②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①新式学堂: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②派遣赴美幼童即官费赴欧留学生
七.性质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
八.历史作用
1.发展若干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学堂,派出留学生,这是近代教育的开始。
3.翻译近代自然科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开阔了眼界。
4.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开始提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九.失败的标志和原因
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
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戊戌维新变法
一.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列强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为扩充税源放宽设厂限制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①向皇帝上书
②著书立说
③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④办学会
⑤设学堂
⑥办报纸
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四.变法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废除旗人特权。
2.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交通采矿业,设立商务局、铁路矿务局;注重农业发展,提倡开办实业;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3.军事方面:裁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
4.文化教育方面:创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高等学堂及建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五.失败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③惧怕人民群众。
六.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④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民群众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七.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八.总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骗局破产,人民对其完全失望
3.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了阶级基础,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
4.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早期活动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准备
5.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做了思想纲领准备
6.革命和改良的辩论为辛亥革命进一步做了舆论准备、宣传造势
①斗争载体:《民报》和《新民丛报》
②斗争内容(三大焦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附:1.三民主义内容
内容
具体内容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低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2.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满
反对帝国主义
①不反帝→反帝
②反满→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①民主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
②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二.过程
1.广州起义为代表的多次武装起义
2.保路运动激化武装暴动
3.共进会和文学社掀起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4.革命火种遍及全国,各地脱离清政府统治
5.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6.缺乏支持、政权的旁落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2.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四.失败的经过
1.革命派的被迫让位和袁窃国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①政治上的军阀官僚专制
②经济上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
③思想上的尊孔复古
3.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失败
①二次革命
②护国运动
③护法运动
五.失败原因
1.客观上的实力悬殊
2.主观上:
①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队伍鱼龙混杂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组织松懈
六.辛亥革命的性质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七.意义
1.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2.结束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促进民众思想极大解放
4.推动社会进步和实业发展
5.打击帝国主义和推动亚洲民族解放
问题:
1.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①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爱国必须革命。
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③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中编综述
1.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P63-68)
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①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②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③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①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
②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③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①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②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③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①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1.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①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③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④国际影响:“一战”的影响。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①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③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1)内容: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③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
2)评价: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先进的知识份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之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之发展,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知识份子改造国家,拯救社会之利器.
第五章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①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⑤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其主要教训是什么?
①主要原因在于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②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③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①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③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①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②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③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1.怎样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③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②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3.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①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②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主战场;
③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①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
②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③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④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P128)
6.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①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②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
③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七章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①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
②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①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②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
③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
④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①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③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③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4.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这些经验对今天有何指导作用?(P149)
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③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