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329764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5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章 “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三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第四章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第五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第六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七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第八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一章 1.“学在官府” 2.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简单复习)3

2、.六艺 内容 特征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 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的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乐师主持,分为大

3、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立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级。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沐浴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七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1)“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

4、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三大方面: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数。书,是指文字书写;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39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重点)第二章一、稷下学宫 二、孔子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2.教育的作用社会作用:庶、富、教

5、教育与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与人的发展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4.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5.教育内容:“六艺”(以“六经”为教材),教育内容三个特点6.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7.论道德教育(1)内容:“礼”、“仁”(2)方法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8.论教师9.历史影响(即评价)三、孟子1.性善论说明人性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是先天固有的,提出“良知、良能”说善端说2.教育的作用社会作用:保民心个人作用:求放心3.教育目的:“明人伦”4.道德教育(1)内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2)方法:1,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

6、己5.教学思想:深造自得四、荀子1.荀子与六经传授2.性恶论 与教育作用:“化性起伪”3.教育目标:培养“大儒”4.教学内容:“六经”5.教学方法:“闻见知行”6.论教师五、墨子1.教育作用社会作用:建立“兼爱”社会个人作用:“素丝说”,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2.教育目标:培养“兼士”3.教育内容:a,政治和道德教育;b,科技知识;c,文史教育;d,培养思维能力4.教育方法:主动、创造 六、大学七、中庸八、学记1.教育作用2.教育制度:学制与学年3.学校管理:视学与考试4.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5.教学方法九、补充相关知识点:儒、墨教育

7、的异同一、稷下学宫(名词解释/简答)(1)定义: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齐恒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是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而且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其特点是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待遇优厚(物质待遇:享有上大夫俸禄;政治待遇:不治而议)而且管理规范上,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稷下学宫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促进了思想学术的发展,也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二、孔子(重点)(可以挑其中一个考

8、名词解释或简答,也可以出论述大题)孔子,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是百家争鸣的先驱,创办了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私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二) 教育作用和地位的观点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庶、富、教”。孔子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

9、有这三个条件: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吃、喝、穿、住的问题;再次是“教”,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首次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人们的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但是之所以人们在成长中千差万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无论等级贵贱,生来在天赋素质上是平等,这就说明教育是人们成长中的一种特殊环境,要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

10、人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名词解释)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依据出发,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学实践。有教无类的原意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四)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11、(名词解释)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这话是子夏说的,也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学而优则仕”包括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适应了社会发展要求,直到现在在我国还有重要影响。(五)以“六艺”教育内容1.以编订的“六经”为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2.教育内容存在三方面的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偏

12、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六)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名词解释)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孔子是我国首个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但这一教学原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与学生谈话和个别观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出发,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13、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孔子认为无论是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性教学。3.学思行结合:“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提倡广泛学习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深入进行思考,学思结合。他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产生深远影响。(八)论道德教育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德育有相当深刻的论证。“仁”、“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仁

14、”被孔子作为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礼”是道德规范,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仪节。把“礼、仁”推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使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人之间各有其礼,各尊其德。孔子提出了德育的原则,主要有: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的确立和坚持,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自觉努力,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志向,并坚持自己的志向。 克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力行:“言必行,行必果”,孔子提倡言行一致,重视行即道德实践。“力行近乎仁”,他认为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行动表明人的道德水平

15、。中庸: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做得恰到好处。 内省:内省是修养方法之一,内省就是将日常所做的事情,依靠自觉进行反思。 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认为重要的是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发扬优点、长处,克服缺点、不足的过程。 (八)论教师(即孔子的教师观)孔子热爱并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他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 学而不厌:这是教人的前提,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生好学乐学,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2.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不仅毕生

16、从事教育事业,还要用耐心去说服学生。给予学生高度的爱与责任。3.温故知新: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4.以身作则:孔子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甚至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这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5.爱护学生:孔子爱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他提倡客观公平地对待学生,要爱护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6.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九)历史影响孔子是我国春秋时

17、期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教育史上,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1. 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2.创办了规模较大的私学,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百家争鸣的先驱;3.实行“有教无类”方针,扩大受教育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4.培养从政君子,强调“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5.整理和编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6.重视道德教育;7.提出自己独到的教师观。8.整理六艺,有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法、内容,有利于保存文化促进教育的发展。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

18、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大笔财富。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而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而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让长避短。三、孟子(此部分通常会挑其中一个出名词解释)(一)性善论: 性善论

19、是孟子首先提出的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二)教育作用: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孟子从“施仁政”的政策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的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是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界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足,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

20、于找回散失的善端,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说明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之为“五伦”。在“五伦”中,孟子尤其重视父子孝、长幼悌这两者的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自孟子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后,就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四)“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理想的人格特点是“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他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1、、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决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的顺从。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培养“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孟子所说的“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动心忍性: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 存心养性:孟子指出,虽然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

22、就要寡欲,发挥理性的作用。 反求诸己:当你的行动未能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孟子扩充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要体现人的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他特别强调个体认知过程中的自觉性,他将此归结为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强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独立思考和见解。四、荀子(此部分通常会挑其中一个出名词解释)(一)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荀子在人性论上

23、,主张“性恶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以“化性起伪”的教育作用观著称,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性恶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性伪之分”,即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人性本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性伪之合”即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即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人的努力的共同结果。(二)以“大儒”为教育目标:荀子认为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要德才兼备,教育应以培养“大儒”为培养目标,所谓“大儒”,即知

24、类通达、博古通今的人。(三)以“六经”为教学内容:荀子的教育内容,仍然是以儒家的传统教材为最主要部分 即诗、书、礼、乐、春秋,荀子虽以五经为教育内容,但却以礼为重点。荀子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播,其影响是:从中国经学史上看,秦焚书坑儒毁掉了很多传统文献,传下来的一部分中的相当数量得益于荀子的口耳相传。纵观中国教育史,由于荀子的传经,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使后代封建社会有了经典教科书,为文化思想定于一尊提供了依据。(四)“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1.“闻见”: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

25、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在闻见的基础上学习必须向“尽其礼”阶段发展。2.“知”: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这就是知思维的学习阶段的意义。3.“行”: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荀子的行不仅指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也指人的社会实践,如个人修养、教人、从政治国等。荀子的学习过程是以行为目的和归宿的完整步骤序列,他做了系统明确的说明,这是荀子的贡献。但是把学习止于行,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人文、社会特点的形成。(五)论教师(重要,如: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和条件的论述)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

26、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五、墨子(此部分通常会挑其中一个出名词解释或简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后来韩非将他们并称“世之显学”。墨家的创始

27、人是墨子,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利益。(一) 教育作用在教育作用上,墨家主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通过教育建设一个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提出“素丝说”,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来说明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扩展简答】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教育对人的作用:墨子的贡献是“素丝说”

28、,他以染丝为例,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什么样的环境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的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略有进步。(二)教育目标:培养“兼士” 在教育目标上,主张培养“兼士”,兼士要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具备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三)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科学与技术教育:包括生产和科学技术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

29、育包括认识与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突破了儒家教育范畴,堪称伟大的创造;除此之外还有政治和道德教育和文史教育。(四)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在教育方法上,主张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主动指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去施教,兼士的职责就是积极主动“上说下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创造指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教育与学习的方法重创造。此外,墨家还重视实践与量力的方法,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方法的人。墨家的思想具有自身的特色,其中也包含着不

30、少合理主张,体现了理想主义、务实精神和主动精神。这就使得墨子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六、大学(名词解释)(重要) 大学是我国战国时期论述大学之道的重要文章,其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述,“明明德”、“亲民”、“止于善”被称为“三纲领”,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七、中庸(名词解释)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

31、,提出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即为人处世即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庸认为人性发展和完善有两条途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本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者尊德性;二是通过向外部的求知,以达到人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者道问学。中庸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阐述, 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的顺序,是对从孔子到荀子学习过程的发展。八、学记(既可以出名词解释,也可以出简答/论述)(重点)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32、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由战国末期思孟学派所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提出了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的原则。也提出了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总之,对教育学基本问题都有论述,同时对当时教学中存在的照本宣科、呆读死记、满堂灌、赶进度、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消化程度等现象进行了尖锐批评。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学记把教育作用和目的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为俗”(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学记将教育与政

33、治高度结合起来,是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尽管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因此,教育与人的关系只是一个中介。2.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学制与学年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共九年。七年为一段,完成后谓之“小成”;第九年毕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后谓之“大成”。(2)视学与考试天子会参加开学典礼,定期视察学宫,以表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学习过程中,规定每隔一年考查一次,以表示这一阶段学业的完成。考查内容包括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3.教育、教学原则(注意与朱子读书法 相区别,不要背混了)可归纳为“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

34、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未发先豫(预):要求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及时施教:教育应当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要求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施教。学习观摩: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既要专心学习,又能融入集体。长善救失: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启发诱导: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但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把现成的结果直接给学生。藏息相辅: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

35、劳逸结合。教学相长: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5.教学方法:讲解法: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应该先易简、后难坚,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要有针对性地作答。练习法: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学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九、补充相关知识点与真题,不超纲,提高题1.论语(名词解释):10东北、13湖南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2.儒、墨

36、教育的异同(简答) 15湖南简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儒家:“性相近、习相远”,命定说,强调先天;墨家:以染丝为例,素丝说,强调后天教育培养人才的异同(1)相同:都强调“德”。(2)不同:教育对象-儒家:有教无类;墨家:兼爱,更接近民众,范围更广。言与行-儒家:“讷于言而敏于行”;墨家:强力说教,辩护言谈教育方法-儒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墨家:“虽不扣必鸣”创新-儒家:“述而不作”;墨家:“述作结合”,继承的同时创新3.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精神,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了解)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礼乐破坏,官学失去政权依托,是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学术下移”

37、现象。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打破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中,有部分体现“平等精神”,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性善论的人性平等说、墨家的“兼爱”等思想。(1)孔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可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一观点:第一,播 学于平民。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他的学生中贫贱者占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播学于四夷。

38、孔子不分地域、种族招收学生,孔子不分国别和种族招收学生,这对于传播华夏族的先进文化,是起了积极作用的。(2)孟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就因为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凡是人类都具有先天的德性,如同有口便能尝味、有耳便能听音、有目便能观色一样,有心便能识理义,人人平等,“尧舜与人同耳。”(3)墨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墨子认为学习完全是靠自我主观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方能取得应

39、得的成果。所以墨子主张凡教导人学习,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对学者也要有一定的强制督促,教其不能受外界客观的干扰影响。提倡“兼爱”的思想。综上所述,先秦的一些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中的确体现了某种平等的思想,然后,这种平等的思想是一种狭隘的平等的思想、是一种不彻底的平等的思想。 例如,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 又宣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认为下等民众 不 必受教育,或不能收同等的教育,因此,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真正的平等。第三章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三章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一、汉代文教政策1.“

4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兴太学以养士3.实行察举,任贤使能二、教育机构1.中央官学:太学2.专门学校:鸿都门学3.地方官学:郡国学三、董仲舒教育思想(汉)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2.教育作用3.论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原则、方法 一、汉代文教政策(简答)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鼓励儒学发展,对其他学说排斥,达到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用严格的师法代替自由讲学,书本的知识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长句古训代替了现实问题的探讨,这便是“独尊儒术”政策对教育的重大影响议。2.兴太学以养士实行设太学养士

41、,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意义:政府兴办太学,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汉代太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制的学校,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始于汉代的太学。3.实行察举,任贤使能在汉武帝时期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人任官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才得补充。其实是保障了读书做官、以儒术取士的落实,成为科举制度的先导。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有儒家的“孝”、“廉”美德的人士;而明经科则是专取通晓一门儒

42、经的学者。以儒术取士,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汉武帝的先后实行的具体措施有: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二、教育机构1. 中央官学:太学(名词解释)汉武帝设太学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朝廷掌握教育大权,利用教育这一有利手段控制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现。到东汉时,太学极盛一时。太学以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为目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自创立清末,历代的

43、最高学府多被称为太学,影响深远。 2.专门学校:鸿都门学(重点)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为主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但在教育上具有独特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它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3.地方官学:郡国学(名词解释)郡国学又称郡国学校,就是两汉设

44、立的地方官学。始创于汉景帝时期的“文翁兴学”蜀郡太守文翁送地方官吏到京师学习进修,后回蜀郡为官或者为教,在地方设立学校,培养地方官吏。促进了蜀郡的经济发展。汉武帝对文翁兴学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普遍设立学校。东汉时郡国学盛极一时。两汉郡国学的办学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培养本郡官吏,同时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第二,通过学校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三、 董仲舒教育思想(简答)1.三大文教政策(即汉代文教政策)(1)独尊儒术;(2)兴太学;(3)重察举2.教育作用(简答)(1)对个人:性非教化不成;提出“性三品说”(2)对社会:教育是治国的根本:培养统治人才;

45、进行社会教化。3.论道德教育(简答)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1)德育的作用:德教是立政之本,董仲舒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重,但强调道德教化为本为主,以教化作为实现仁政德治手段也是儒家思想的传统。刑罚为末为辅。(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先秦儒家曾经提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仲舒又突出强调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关系,就是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自董仲

46、舒确立后,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3)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体现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道义追求应高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仁爱;义,严格。情调情感与认知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必仁且智”: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他突出强调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强勉行道”: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能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强调品行的积累。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一、魏晋南北朝官学的改革:国子学、四馆、总明观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三、科举制1.考试程序、科目与方法2.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3.科举制的影响四、颜之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