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328857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概期末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P1-3 选择题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1945年七大,刘少奇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 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1.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4.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 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三坚持中共共产党领导、四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3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7 可能简答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P16-18 选择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92年十四大对这一系列思想概括成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P27-29 可能简答题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研究中,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同XXX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 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 (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 (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 (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1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P75-76 选择题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内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 16.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P77-80 选择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内容:矛盾普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提倡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政治上分为敌我矛盾(对抗性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这两类矛盾。矛盾性质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对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中共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也可写下面四种: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 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4、 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17.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P82-84 选择题 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3.经济建设方针,党八大提出即反保守有反冒进、在综合平衡重稳定前进的方针,统筹兼顾的方针。 4.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5.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八大提出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 6.科学和教育,‘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毛泽东提出教育要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刘少奇‘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7.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18.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P86-90 简答题或材料分析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19.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P100-101 简答题或材料分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根本上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应有清醒的思想准备。 2.经济社会发生的新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4-107(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简答题或材料题 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党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最主要内容),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p106 1.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是兴国之要,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是立国之本,党和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08—109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建设和谐社会 2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P112-113 选择题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还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答:A: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B理论意义: 1) 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p114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的5个新目标: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2.扩社会主义民主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消费模式。 22.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迫切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因P115-116选择题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得到巩固和发展。 2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121-122 选择题 1981年4月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十二大提出‘两步走’,1987年4月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 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十六大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际出发,提出用20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怀人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倍;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死是人民文化水平全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122-124 选择题 1、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2、思想内涵的核心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和民主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3、实现途径: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5.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P129选择题 26.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P133-135 选择题 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是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其他方面改革要与之相适应。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穿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各方面体制改革中。 27.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36 选择题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28.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P139简答或选择 20世纪90年代初足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荐对外开放(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等开放,有点到面、逐步推进,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2、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3、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4、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P144-145 选择题 1、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 3.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当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注意区别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 3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146-147选择题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简答题或材料题 1、 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是,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4.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有机的统一起来了,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紧紧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为什么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p149 (1)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 B: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C:外资企业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与社会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P151-152 ( 选择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管理和知识产权要素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分为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和人的劳动。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以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可能简答题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2.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们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后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0、创新型国家: 科技史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2、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3、为什么要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 (1)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2)我国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3)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14、5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5、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 (2)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3)保护生态环境 3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153-154 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简答题或材料题 153—155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型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工业化和 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化相互协调。最后,‘四化’同步发展。3.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扩展: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党十八大提出的。党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实发展的必然趋势。 33.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P155-156简答题(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或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决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3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P157-158(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什么?)简答题或材料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1.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根本不同点: (1)权力机关性质不一样: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有着本质区别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 (3)人大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有着本质区别。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共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誉与共’。 4.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 (选择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是在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现区域自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据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3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159-16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6年2月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3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依法治国的定义: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等,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该表而改变。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实行依法治国。 (2)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社会) (3) 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12、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党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选择题) 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简答题) 1.是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就是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6.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162-163 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选择题)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简答题或材料题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如何坚持? 1.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 2.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为人民共享; 3. 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发扬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4. 4.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5坚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163 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163 (一指导,双为,双百,三贴近,两立足,两手抓)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63-165简答题或选择题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精髓,是改革、革命、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为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 ) 为什么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 (2)中国国情的需要 6、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必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适应 (3)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适应 (4)必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适应 3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65选择题 十八大首次提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39.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67-169 文化强国,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表现为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简答题或材料分析 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2.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3.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4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169—170 十六大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于协调发展的社会。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答题或材料分析题p170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统筹兼顾。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快现代化教育建设。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