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O—16;Na—23;Mg—24;Al—27;Ca—40;Ba—137。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第1题—第10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成语言简意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描绘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水落石出 C.百炼成钢 D.拔云见日
2.下列物质中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A.塑料 B.铜锌合金 C.玻璃钢 D.高温陶瓷
3.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苏泊尔四大类产品锰超出国标近4倍。这里的“锰”是指
A.单质 B.元素C.离子 D.分子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大理石 B.蒸馏水 C.6%的双氧水D.空气
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A.苏打—NaHCO3B.纯碱—NaOHC.酒精—C2H5OHD.生石灰—Ca(OH)2
6.实验操作的规范是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B.点燃酒精灯 C.过滤D.移开蒸发皿
7.我省将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工程。下列不利于“清水蓝天”工程实施的是
A.提升家用汽车保有量B.加强生活污水处理
C.积极推广新能源 D.大力实施矿物燃料“脱硫、脱硝技术”
8.很多化学物质名称中含有“水”,“水”通常有三种含义: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表示水溶液;③表示物质处于液态。下列物质名称中的“水”不属于以上三种含义的是
A.水晶 B.水银 C.氨水 D.纯净水
9.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①
②
③
④
A.实验①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 B.实验②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C.实验③酚酞溶液变红 D.实验④试管中的液面上升
10.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都能产生CO2,在O2中燃烧生成CO2的物质都含碳元素
D.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NH4NO3中没有金属离子,不属于盐
第11题—第15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得1分;多选、错选得0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1.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的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常识
B. 物质鉴别
●硬水与软水:观察颜色区别
●人体缺乏钙元素:导致白内障
●食盐与亚硝酸钠:品尝味道
●蚕丝布料和化纤布料:点燃
C.安全常识
D. 环保知识
●煤气泄漏:先打开排气扇
●进入陌生溶洞前: 先做灯火试验
●温室气体:CO2 、CH4、O3等
●减少水质污染:禁止生产含磷洗衣粉
12.在“绿色化学工艺”中,最好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在用C3H4合成C5H8O2的过程中,欲使原子利用率达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的反应物是
A.CO2和H2O B.CO和CH3OH C.CO和H2O D.CH3OH和H2
13.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加入甲物质,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
C.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是W:100
D.将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降到t1℃时,乙先析出晶体
14.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
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C
NaOH
Na2CO3
滴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D
HNO3溶液
HCl
加适量AgNO3溶液、过滤
15.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四种实验操作的变化趋势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D.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分别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16.(5分)根据要求,写出下表相应的化学符号。
名称
银
2个磷原子
3个氮分子
硝酸根离子
+6价的硫元素
化学符号
▲
▲
▲
▲
▲
17.(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1)(1)写出图中仪器b的名称 b▲。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是▲,若检验该气体,可在F中加入适量的 ▲,气体应从▲端(填①或②)通入。
(3)实验室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填①或②)通入。
(4)甲烷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则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③
④
18.(8分)A~I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已知A为金属氧化物,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为蓝色沉淀,G、I均为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甲为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学式:A▲,D▲,I▲。
(2)农业生产中B的用途是▲
(3)写出B与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为▲(填序号)。
(4)将溶液G与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E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渣E中一定含有▲,滤液F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19.(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过量炭粉与氧化铁反应的气体产物成分进行研究。
⑴提出假设①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CO2。②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CO。
③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
⑵设计方案 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⑶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实验室可以用氯化铵饱和溶液和亚硝酸钠(NaNO2)饱和溶液混合加热反应制得氮气,同时生成食盐和一种常见液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⑷实验步骤①按上图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称取氧化铁、碳粉混合均匀,放入的硬质玻璃管中;②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③停止通入N2后,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足量)变浑浊;④待反应结束,再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冷却至室温,称得硬质玻璃管和固体总质量为;⑤过滤出石灰水中的沉淀,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
步骤②、④中都分别通入N2,其作用分别为▲,▲。
⑸数据处理
试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写出该实验中氧化铁与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⑹实验优化学习小组有同学认为应对实验装置进一步完善。
①甲同学认为:应将澄清石灰水换成Ba(OH)2溶液,其理由是▲、▲。
②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请你再提出一个优化方案:▲。
20.(11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Na2 C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完成对有关问题的解答。
图1 图2
(1)甲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测定CO2的质量。实验时稀硫酸是与样品中的▲(填“Na2CO3”或"NaCl”)发生反应。仪器b的名称是▲。洗气瓶c中盛装的是浓硫酸,此浓硫酸的作用是▲ 。
(2)乙同学用图2所示装置,取一定质量的样品(为m g;已测得)和足量稀硫酸反应进行实验,完成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测定。
①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打开活塞a,由b注入水至其下端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再将针筒活塞向内推压,若观察到▲,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在实验完成时,能直接测得的数据是CO2的▲ (填“体积”或“质量”),该实验对样品的用量有一定的要求,理由是▲。
(3)丙同学用下图所示方法和步骤实验:
①操作I涉及的实验名称有 ▲、洗涤;操作Ⅱ涉及的实验名称有干燥、▲。
②根据数据计算丙测得的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本题3分)。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