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考点突破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考点突破 选择题 1、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字。“绿色能源”,“绿色食品”是当今人们的热门话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C.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D.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2)形成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和地形 C.土壤 D.植被 答案:A B【提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2、内涵和原则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 解析:(1)“绿色消费”指的是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所以 B、C、D 属于“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并不是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颜色的物品,A 描述的不正确。所以选 A.(2)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纬度位置相似,A 错误;土壤、植被不是导致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差异的外在表现形式,C、D错误。东北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距离海洋较近,内蒙古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距离海洋较远,大兴安岭阻挡了夏季风深入内蒙古高 原。所以选 B。【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2、循环农业是“美丽
3、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1)最适宜该农业生产模式的是()A.云贵高原 B.南岭山区 C.黄土高原 D.闽浙丘陵(2)关于该循环农业的模式说法正确的是()A.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B.解决了生活能源问题 C.适合全国范围推广 D.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答案:C 3 A【提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2)本题主要考查了循环农业。【解答】(1)读我国某地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重要的原料是苹果,苹果是暖温带水果,最适宜该农业生产模式的是黄土高原。故选 C。(2)
4、该循环农业的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A 正确;该循环农业的模式缓解了生活能源紧张的问题,B 错误;该循环农业的模式不适合在全国范围推广,其核心是苹果,苹果为暖温带水果,C 错误;该循环农业的模式不可能实现污染物零排放,D 错误。故选 A。3、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达峰是指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自 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
5、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起,“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结合材料及图,完成下列小题。4 (1)a、b、c、d 代表的国家(或地区)是()A.a日本 b欧盟 c美国 d中国 B.a欧盟 b日本 c 一美国 d中国 C.a日本 b欧盟 c中国 d美国 D.a欧盟 b日本 c中国 d美国(2)为了实现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当前的首要措施是()A.全面实施“绿色”能源战略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施产业升级 C.关停大型的钢铁、煤炭企业 D.用新能源车全面替代传统的燃油车(3)2022 年第 24 届北京冬奥会兑现承诺,成为史上首个“碳中和”冬奥会。在北
6、京冬奥会前期及举办过程中,下列措施中体现了“碳中和”理念的是()合理利用已有场馆及工业遗产三大赛区 26 个场馆实现 100%绿电供应赛道实施人工造雪严格执行了闭环管理(冬奥会期间,所有涉奥人员只能在人为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的一种制冰技术)河北省张家口市 2014 年以来完成营造林 1643 万亩 A.B.C.D.5 答案:A B D【提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先根据材料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
7、中和”,可确定 d 代表中国。再根据剩下的几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来看,日本最小,碳排放总量小,减排压力小,应该是最早达到“碳中和”,所以 a 代表日本;美国的经济总量最大,碳排放总量在剩下的国家(或地区)中也是最大,所以 c 代表美国;欧盟重视环保,最先实施节能减排,应该是最早达到“碳达峰”,所以 b 代表欧盟。(2)我国的碳排放量大,主要和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及生产结构(初级产业多,耗能大)有关系,为了实现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当前的首要措施应该是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施产业升级,所以选 B。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我国国情。(3)合理利用已有场馆及工业遗产,减少场馆建设,符合减排;
8、三大赛区 26 个场馆实现 100%绿电供应,没有排放二氧化碳,符合选项;赛道实施人工造雪,是比赛的需要,没有体现“碳中和”;严格执行了闭环管理,是防疫措施,也没有体现“碳中和”;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河北省张家口市 2014 年以来完成营造林 1643 万亩两项都体现了“碳中和”,所以选 D。综合题 6 4、去年暑假小泉完成了一次“高原之旅”,读图,回答问题。(1)暑假,小泉在青藏高原感受到那里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_。这和他家乡成都气候特征迥异,成都气候特征:夏季_,冬季_。(2)小泉在西藏品尝了当地喜凉粮食作物_为主要原料加工的美食糌粑、酥油茶等。青藏地区河谷地带发展喜
9、凉作物的有利条件是_。(至少两方面)(3)在西藏游玩藏传佛教圣地后,小泉登上火车准备到旅游终点站青海省的行政中心 A_市。途中见到“高原之舟”_,并发现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存在草地沙化、水土流失、野生动物锐减等环境问题。为治理此环境问题你的建议是_。(至少 1 条)答案:(1)高寒 高温多雨 温暖湿润(2)青稞 太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3)西宁 牦牛 退耕还草(林)、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解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为背景材料,涉及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成都气候特征、西藏的粮食作物、青藏地区河谷地带发展喜凉作物的有利条件、青海省的行政中心、青藏高原的
10、代表性动物、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7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寒的气候特点;成都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季风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温和湿润)。(2)青藏地区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大麦的一种)、豌豆、小麦、油菜等
11、,主要的粮食作是青稞,可以加工成糌粑、酥油茶等。由于河谷地带太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青棵和小麦穗大粒饱满,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3)青海省的行政中心是西宁市。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它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被称为“高原之舟”。近年来,由于气候暖干化趋势、过度放牧以及人类活动,使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三江源地区大片土地逐渐沙化。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还草,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小提示:5、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某小型工业城市,主要工业是有色矿产品
12、的加工和冶炼,近年,城市化速度快,大气降尘是其主要污染因素之一。为了解大气降尘在城市的时空分布,专业人员对该市大气降尘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下图示意该市各功能区大气降尘季节分布。说明该市大气降尘分布特点,并解释原因。8 答案:特点:不同季节降尘量不同,秋(冬)季高,(春)夏季低;不同功能区降尘量不同,工业区(住宅区)高,郊外低。原因:(春)夏季多雨,空气湿润,降尘量少;秋(冬)季少雨,大气干燥,降尘量多;工业区矿产加工和冶炼排放粉尘多(住宅区建筑产生粉尘多);郊外距污染源远,植被多,利于消烟滞尘,浮尘少。解析:本题以我国南方某城市大气降尘为材料,主要涉及大气污染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
13、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根据图示信息,横坐标为各功能区,反应的是不同区域的大气降尘变化,其中工业区的大气降尘最多,郊区的大气降尘最少;秋冬两季各功能区的降尘最多,夏季最少。原因:工业区有各种工业生产活动,特别是有色金属矿产品的加工和冶炼产生的粉尘多,大气污染严重,大气降尘较多;郊区人类活动较少,且距离主要的污染源较远,大气污染较轻,地表主要以植被为主,利于吸烟滞尘,所以大气降尘较少。我国南部沿海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多,淋洗作用较强,大气污染程度较低,大气降尘较少;秋冬两季,降水较少,淋洗作用弱,且秋冬季较为干燥,易于扬尘,所以大气降尘较
14、多。6、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湖南境内的西洞庭湖是我国淡水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区域之一,2002 年,西洞庭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位于西洞庭湖湿地的自然保护区始建于 1998 年,并于 2014 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历史原因,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种植了大片的欧美黑杨。欧美黑杨外号“湿地抽水机”,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容易遭受病虫害。由于大规模种植欧美黑杨,洞庭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2017 年湖南省林业厅专门印发了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杨树清理工作方案,截至 2017 年年底,保护区内 9 万多亩近 300 万棵欧美黑杨被全部清理。(1)简述大面积种植欧美黑杨对西洞庭湖湿
15、地带来的危害。(2)为保护西洞庭湖湿地,湖南省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列举两项)?答案:(1)抑制了原有野生植被生长,改变了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加速湿地淤积,破坏了生物多样性;黑杨的蒸腾作用强烈,造成枯水季节湿地地下水水位下降;洪水季节,影响洪水排泄速度,加剧洪涝灾害发生;为防治9 黑杨病虫害,大量使用药物防治,造成湿地环境污染。(2)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清理保护区内的欧美黑杨;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解析:本题以西洞庭湖为材料,涉及外来物种大面积种植对区域的危害、保护湿地的有效措施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16、1)大面积种植欧美黑杨对西洞庭湖湿地带来的危害主要从自然地理要素各方面来进行说明。从生物角度来说,欧美黑杨,作为“湿地抽水机”,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其大面积种植抑制了原有野生植被生长,使湿地植被群落结构改变,不利于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加速湿地淤积,破坏区域生物多样性;从水文角度来说,黑杨喜湿、生长快,蒸腾作用强烈,会造成枯水季节湿地地下水水位下降,影响区域水平衡;从自然灾害角度来说,大面积种植欧美黑杨,会在洪水季节影响泄洪速度,导致水位抬升,加剧洪涝灾害发生;从环境污染角度来说,欧美黑杨“容易遭受病虫害”,因此为防治黑杨病虫害,需大量使用药物进行防治,最终可能造成湿地的水、土壤等环境污染。(2)本题主要从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位于西洞庭湖湿地的自然保护区始建于 1998 年,并于 2014 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知建立了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 9 万多亩近 300 万棵欧美黑杨被全部清理”,可知清理了保护区内的欧美黑杨;“2002 年,西洞庭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可知申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