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考点大全笔记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考点大全笔记 选择题 1、像粮食、石油等商品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 250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权在我国 4 省 3 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 2000 万美元。专家评估,这一举措是“用最小的代价减少最多的污染物”有益探索。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在上述 4 省三市中,目前处在重酸雨区的是()A.山东、河南 B.江苏、山东 C.江苏、天津 D.上海、柳州(2)所谓的“排放交易机制”是指在政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
2、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物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这种做法可以使()A.当地的环境质量保持不变 B.当地的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C.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D.排放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效益 答案:D C【提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2 解析:(1)本题考查了我国的环境问题。(2)本题考查了环境保护的措施。【解答】(1)我国酸雨多出现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部分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目前我国上海、柳州处于我国重酸雨区,D 正确。故选 D。(2)由材料“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限定”,使当地的环境趋于好转;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排放的
3、污染物少,可出售排放指标获得更大的效益,C 正确。故选 C。2、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 990km,全线有 140km 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的铁路段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此治沙防沙的方法也可适用于()A.河南 B.内蒙古 C.安徽 D.西藏(2)图中 P 地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不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 B.水体富营养化 C.土壤酸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3)为促进图中 Q 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可行的是()A.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3 B.利用黄河水源,
4、大力发展特色绿洲农业 C.大力植树造林,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加工业 答案:B C A【提示】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解析:(1)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荒漠化防治方针。(2)我国领土面积广阔,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形成原因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解答】(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草方
5、格沙障固沙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地面上覆盖物,增大摩擦力,降低风速;主要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此治沙防沙的方法适合内蒙古,B 正确;河南,安徽属于湿润或半湿润地区,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因此,这三地产生沙地和沙漠的可能性小,ACD 错误。故选 B。4 (2)图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广布,说明其降水少,蒸发旺盛,该地主要依靠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可能导致地下水抬升,盐分上移,由于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聚集,从而形成土地盐碱化,故 A 不符合题意;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故 B 不符合题意;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西南、华中、华南地区,该地土壤酸化可能性极小
6、,故 C 符合题意;由于该地区产生土地盐碱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3)沙漠景观、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发达地区居民具有一定的吸引,故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故选 A。3、读“某农业生态园生产链循环模式图”,完成下列小题。(1)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废弃物资源化,降低环境污染 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 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A.B.C.D.(2)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食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和秸
7、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 5 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 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 收集珍禽的羽毛制作成观赏标本 A.B.C.D.答案:C D【提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解析:(1)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2)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
8、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解答】(1)注意题目问的是生态效益,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属于经济效益而不属于生态效益。故选 C。(2)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养殖黄粉虫和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不属于废弃物的再利用。故选 D。6 综合题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故都的秋在作家郁达夫眼中是美好的,但前几年北京的秋冬季常常有雾霾“光顾”,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扰。北京市某中学同学展开了对雾霾的探究性学习。探究问题
9、一:北京的污染物除了本地排放,还有来自哪里的,它们是如何影响到北京的?同学们搜集到了如下资料:资料 1:外地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沧州、廊坊等地。资料 2:空气质量状况划分表。空气质量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 以上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 度 污染 中 度 污染 重 度 污染 严 重 污染 资料 3:某年,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气压图(单位 hpa)如下图。7 (1)同学们根据以上资料得到了如下结论:9 日 08 时,北京以_(上升、下沉)气流为主,空气稳定,开始出现污染;10 日 08 时,北京吹_风,将沧州、
10、廊坊等地的污染物带来,空气质量指数开始升高;10 日 20 时,北京吹西南风,将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的污染物带来,空气质量状况达到_。12 日 08 时,北京吹_风,与 10 日 20 时相比,此时风速较_,判断理由是_。污染物逐渐消散,空气质量好转。(2)同学们是从_和风速、风向等角度进行研究和总结的。探究问题二:地形对北京污染状况的影响。同学们查阅资料发现,北京地区的污染与局地大气运动状况密切相关,其中山谷风等局地环流对污染物的输送和分布有重要影响。(3)请根据白天山顶与同海拔平原上空气温差异,在下图中该时段的热力环流状况为_(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流动。8 据图可知,此时段对北京近
11、地面污染物传输方向有直接影响的是_(填图中序号),其将污染物从_带到_。探究问题三:除了控制污染物,北京市还采取了哪些有效缓解雾霾的措施。同学们查阅到了北京市针对这一问题的规划布局方案(如下图所示):建设 500 米、80 米等不同宽度多条通风廊道,廊道串起多家公园,区域内建设大面积绿地并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4)请你试着解释以上措施对缓解雾霾的作用。(至少答出两点)答案:(1)下沉 偏南 严重污染 西北 大 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因此风速更大(2)污染物来源 9 (3)顺时针 平原 山区(4)廊道与盛行风走向一致,且廊道加大风速,有利于污染物消散;绿地缓解城市热岛,净化空气;限制
12、楼高,减少建筑阻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风向的判断、热力环流的应用、大气污染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需要紧密结合材料相关信息,灵活分析作答。(1)读图,9 日 08 时,北京受高气压中心影响,盛行下沉气流,空气稳定;10 日 8 点,在图中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之后向右偏转一定角度(3045),所以北京吹偏南风;10 日 20 点,北京得空气质量指数达到 365,空气质量指数越大,污染程度越高,根据资料二的表格信息,此时北京空气质量状况达到严重污染;12 日 8 点,在图中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13、(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之后向右偏转一定角度(3045),所以北京吹西北风,相比于 10 日 20 点,此时北京风速更大,因为图中显示,此时(12 日 8 时)北京附近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速越大。(2)根据小题(1)的分析可知,同学们是从污染物来源、风速、风向等几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的。(3)白天,相比于同海拔平原上空,山顶气温更高,空气上升,平原上空空气下沉,在近地面,空气由平原向山顶流动,热力环流状况为顺时针方向流动。如下图:10 根据上图可知,对北京近地面污染物传输方向有直接影响的是,将污染物由平原带至山区。(4)读图,图中廊道的走向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或南北走向,与
14、当地盛行风的走向一致,且廊道对盛行风有一定的加速作用,风速加大,有利于城区污染物的消散;同时,廊道串起多家公园,以及建设大面积的绿地,均有利于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从而缓解雾霾对城市的影响;通过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可以减少建筑物对风的阻挡,进而有利于污染物的消散。小提示: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河湖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下表为农业部 2010 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为科学评估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对我国水环境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15、项目 污染源数量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 总氮(TN)排放量 总磷(TP)排放量 污染源总计 5925576 个 3028.96 万吨 472.89 万吨 42.32 万吨 农业污染源 2899638 个 1324.09 万吨 270.46 万吨 28.47 万吨 占污染源总计比例 48.93%43.71%57.19%67.27%畜禽养殖业 1963624 个 1268.28 万吨 102.48 万吨 16.04 万吨 占农业源污染比例 68%96%38%56%种植业/159.78 万吨 10.87 万吨 占农业源污染比例/59%38%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要求:从
16、农业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排量两方面综合表达;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 1:结论: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对我国水环境影响很大。论证:从污染源构成看,农业污染源占总污染源的比例高,达 48.93%;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看,农业污染源的COD、TN、TP 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 43.71%、57.19%、67.27%,为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物。11 示例 2:结论:畜禽养殖业为我国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来源。论证: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污染源 68%,为最主要的农业污染源;农业源 COD 排放量主要来自畜禽养殖业(占比96%);农业源 TP 主要排放量来自畜禽养殖业。解析:本题以农业部 2010
17、 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表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的农业水污染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读表可知,从污染源构成来看,污染源总计为 5925576 个,农业污染源数量为 2899638 个,农业污染源占总污染源的比例高达 48.93%;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看,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 3028.96 万吨,农业污染源的COD 为 1324.09 万吨,占污染源总量的 43.71%;总氮(TN)排放量为 472.89 万吨,其中农业污染源排放的 TN为 270.46 万吨,占污染源总
18、计为 57.19%;总磷(TP)排放量为 42.32 万吨,而农业污染源的 TP 排放量为28.47 万吨,占总排放量的 67.27%。由此可得出结论: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对我国水环境影响很大。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农业污染源类型中,畜禽养殖业污染源的个数为 1963624 个,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污染源的比例为68%;畜禽养殖业为最主要的农业污染源;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 1268.28 万吨,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占农业源污染比例为 96%,农业源 COD 排放量主要来自畜禽养殖业;畜禽养殖业总磷(TP)排放量为 16.04 万吨,占农业源总磷(TP)排放量的 56%
19、,农业源 TP 主要排放量来自畜禽养殖业。由此可得出结论:畜禽养殖业为我国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来源。小提示: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当雄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念青唐古拉山从西北横穿全境,平均海拔 4200 米境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天然草地资源,草原占总面积的 30%,受科技含量低、草畜供需错位、牧民落后观念等束缚,畜牧业一直处于传统粗放型,一度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当地政府深入推进畜牧业发展,以牦牛产业为基础,发展生态循环种养业,种植优质的草料,加强本地养殖品种保护与利用,对牧业进行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实现从种植、养殖到畜牧产品加工的一条龙服务,实现草原生态平衡和群众稳定致
20、富的双赢目标。下图为当雄县位置示意。12 (1)分析制约当雄县早期发展畜牧业的自然因素。(2)简析当雄县发展牦牛产业的优势条件。(3)说明当雄县发展生态循环种养业具有的生态效益。(4)指出当雄县发展生态循环种养业对我国其他贫困县脱贫扶贫的借鉴意义。答案:(1)海拔高,夏季气候凉爽,产草量低;冬季寒冷,产草量季节变化大,冬季发展畜牧业饲料不足;多山的地形,转场困难等。(2)草原面积辽阔,光照强,草场营养价值高;水资源丰富,可满足牲畜用水需要;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发展畜牧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交通条件改善,便于产品外运等。(3)通过种植优质草料,提高产草量,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
21、;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本地养殖品种的保护与培育,提高牦牛的品质;发展牦牛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一部分牧民转化为工人,减轻了人口对草原的压力。(4)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解析:本题以当雄县牦牛产业发展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优势、生态农业的意义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13 (1)由材料可知,当雄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念青唐古拉山从西北横穿全境,平均海拔 4200 米。海拔高,夏季气候较低,产草量低;受科技含量低、草畜供需错位、牧民落后观念等束缚,畜牧业一直处于传统粗放型,可知当地冬季寒冷
22、,产草量季节变化大,冬季发展畜牧业饲料不足;多山的地形,转场困难,草畜供需错位等制约畜牧业发展。(2)由材料可知,当雄县境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天然草地资源,草原占总面积的 30%,草原面积辽阔;水资源丰富,牲畜用水充足;土地租金低;发展畜牧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当地政府深入推进畜牧业发展,以牦牛产业为基础,发展生态循环种养业,种植优质的草料,加强本地养殖品种保护与利用,对牧业进行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实现从种植、养殖到畜牧产品加工的一条龙服务,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条件改善,便于产品外运等。(3)有材料可知,种植优质的草料,加强本地养殖品种保护与利用,对牧业进行产业化
23、、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实现从种植、养殖到畜牧产品加工的一条龙服务,实现草原生态平衡和群众稳定致富的双赢目标。当地通过种植优质草料,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牦牛的深加工,增加就业机会,使一部分牧民转化为工人,增加了收入,同时减轻了人地矛盾。(4)由材料可知,当地以牦牛产业为基础,发展生态循环种养业,种植优质的草料,加强本地养殖品种保护与利用,对牧业进行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实现从种植、养殖到畜牧产品加工的一条龙服务。当地以牦牛产业为基础,其主要经验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种植优质牧草,减轻草场压力,体现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本地养殖品种保护与利用,对牧业进行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实现从种植、养殖到畜牧产品加工的一条龙服务,体现了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