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经筋疗法——06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一).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282996 上传时间:2024-09-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筋疗法——06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经筋疗法——06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经筋疗法——06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经筋疗法——06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经筋疗法——06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一) 1神经衰弱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神经衰弱,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大脑功能紊乱疾患, 1869年在美国首先提出,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据60年代高等医学院校统计,神经衰弱占神经科、精神病科门诊总人数的60,可见其发病率之高,已经达到惊人之地步。但是,正如我国著名神经科专家李舜伟教授所说的一样:诊 断神经衰弱是一回事,而治疗神经衰弱又是另一回事;药物治疗不仅疗效欠佳,而且,后患无穷,因此,不少神经衰弱病人病程迁延多年不愈,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探索医治神经衰弱的有效新方法,特别是非药物的高效疗法,乃是医界人士的重任。 【机制释义

2、】 神经衰弱,临床上可大致把它分为两种类型,即功能性神经衰弱和继发性神经衰弱。功能性神经衰弱是大脑功能紊乱性疾患,应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阳性体征表现;继发性神经衰弱,其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是由于器质病变所继发。例如,溃疡病、慢性肝炎等,皆可继发神经衰弱;伤筋合并神经衰弱,属于继发性的神经衰弱的一种。因此,临床上存在着两种“症似而因异”的神经衰弱。经筋疗法治疗伤筋合并的神经衰弱属于对因疗法,故疗效显著。经筋疗法治疗功能者的临床症状增多。抑制型的神经衰弱临床主要表现相反,以头重、眉心及枕部沉重感,伴嗜眠症状,为突出表现。 病灶体征:神经衰弱的伤筋阳性病灶体征,可分为局限性及广泛性两个类型。局限型的病灶

3、好于头部的眶膈筋区、颞筋区、耳筋区、枕筋区及颈筋区的常见病灶点,如大小皱眉肌肌筋点、颞肌肌筋结点、项上线肌筋附着点;颈侧肌筋点、肩胛提肌肌筋点及岗上肌筋点等(详见经筋病灶施治穴位图示)。广泛伤筋型的病灶,除局限型的病灶以外,伤筋的部位可扩展至胸背、腰腹及肢体,需按广泛性伤筋的检查方法确定病灶部位。常见广泛型伤筋合并神经筋衰弱者的好发部位是于胸廓。胸廓结构复杂,病情隐蔽。胸廓隐性伤筋,除可形成“怪病”肋端综合征的筋性致因以外,亦可继发神经衰弱的症状出现。据系统治疗观察154例,伤筋合并神经衰弱患者的病灶阳性体征,好发部位是:头部、颈部、胸廓及腰背。于头部颞肌、枕额肌枕腹及皱眉肌的12例;颈肩部岗

4、上肌、肩胛提肌、肩胛舌骨肌下腹的6例;胸廓肋弓、胸大肌、锁骨下肌的68例;背部岗下肌、菱形肌、后上锯肌、背阔肌的7例;两组以上合并者38例。伤筋的症状表现多为酸胀、疲乏、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功能障碍。伤筋常见的阳性体征表现是,肌紧张度增高以至硬结呈块状,触压疼痛,可触及粗糙状、索样、团块、结节或“痛性小结”,肋端伤筋的阳性征是,软、硬肋骨衔接处的活动度增大、压痛显著,个别可闻到微弱的骨擦音;上胸伤筋,常于胸肋关节1至2肋间隙触及粗状物并压痛明显;右腋下6、7、8、肋骨中段亦常可查出伤筋病灶;游离肋端也可出现触压疼痛病征;胸骨体乳头水平段,常有伤筋阳性出现;大皱眉肌伤筋者,眶膈内上角,触及花生米粒状

5、的且压痛显著;小皱眉肌伤筋常伴随颞肌成为偏头痛的原因;颈2腰3横棘突,常因骨质增生于相应局部触及硬质点且压痛明显。 伤筋合并神经衰弱的特点,常见患者尚可入睡,夜半突然醒起,但自身不明为何而醒。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解释是,肌性疲劳,尤其是颈部的肌筋疲劳性劳损,需要患者安静休息,故患者能早期人睡,但睡眠数小时后,颈部的肌筋由于枕枕稍高的牵拉,致使已经劳损的颈肌不能再承受继续固定位置之牵拉应力,迫使患者由睡中而醒;但醒后,颈部肌筋获得转换位置而松弛,然患者不解其因,多否认存在思想情绪因素所致的神经衰弱。 【治疗方法】 采用民间传统医疗理筋手法、多种针刺疗法(含局部多针法)、投拔火罐等综合理筋疗法。通过手

6、触查清“病灶”基础上,根据病症、病情,运用手法进行全身性调理及局部分筋离筋、点穴、转板等手法程序,要求达到遍身舒适感明显、局部病灶刺治直达灶位。令其拘急松解,再于针孔皮表,投拔火罐,使局部充分潮红充血,促进气行血活,利于病灶的吸收消散和组织修复。隔天或三天施治一次,5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断绝一切针药治疗,指导病人进行自我调理的简易方法,如局部穴位按摩、擦疗、练习“静功”等。本疗法一般首次施治立即起效,3至今次病情显著缓解并逐而趋向痊愈。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病灶消除、症状消失,疗效巩固一年为临床治愈;病灶及症状基本消除,疗效巩固半年为显效;症状减轻为有效;病情如故为无效。结果15

7、4例中,治愈134例,治愈率87.01(其中一疗程治愈69例,两疗程治愈43例,三个疗程治愈22例);显效14例,显效率9.09;有效4例,有效率2.47;无效2例,无效率1.39。总有效率98.7,与国内同期医刊发表中医、西医、中西结合、针刺加手法四个组别资料对照比较,本疗法处于领先地位。 【典型择举】 患者赖某,男,40岁,素体健康,某次参加抢修锅炉后全身不适,终无发烧,但逐渐发生失眠多梦,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被诊为神经官能症。遵医嘱连续服了八年安定片,可勉强坚持工作,但病情未能控制。查灶见颞肌、大小皱眉肌、提耳肌及肢体伸肌,伤筋阳性征。首次以综合理筋法施治(断服安定片),当晚入睡快速,通

8、宵熟睡。施治两个疗程,症状消失,睡眠保持良好,精神佳,食欲旺盛,增重三公斤,视力提高,摘去起病后配带的眼镜(300度)能正常绘图纸。观察疗效巩固一年半未复发。 【体会和讨论】 笔者在开展民族医诊疗伤筋疾病中,对有关检查脏器病变阴性,体查唯独伤筋体征阳性病例,设想伤筋可能继发神经衰弱,试行用理筋法施治,结果治愈伤筋,神经衰弱随之消失。本组154例疗效表明,伤筋可以合并神经衰弱。 综合理筋法治疗神经衰弱疗效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区分了功能性神经症与伤筋疾病继发的神经衰弱,这两种“症似而因异”病变性质的混淆界限,采用理筋法“对因治疗”较“治标”的药疗法切合实际。本疗法发挥了理筋法,各单项疗效基础上的复合

9、群体协同功能作用。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了全身与局部、调机与清灶、医者与病人的互相结合,清灶较彻底,机体功能平衡调节较快,故本疗法获得起效快、疗效高、巩固时间较长的效果。本疗法的机制可能是,伤筋病灶由“不通则痛”转化为病灶松解,恢复了气行而血脉流通的“通则不痛”,并克服了“皮层一内脏”的病态恶性循环,故病症获得治愈而稳定。 附注:本文论述,曾获得我国著名神经科专家李舜伟教授确认。本文曾发表于医学研究通讯1992年11期,被收载入中国非药物疗法临证精粹一月出版发行。本义荣获首届国际“医圣杯”优秀论文奖。 2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经筋疗法 2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慢性疲劳综合征(C

10、FS),是目前病因未明疾患。常以流感样症状突然发病,尔后出现持续性的严重疲劳,病情迁延,多好发于30岁左右精力充沛的妇女。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称:本病症目前化验室检查没有任何阳性表现。故它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疾患一直有争议。丁尔孟博士指出:本病症的患者人数不详。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CFS的诊断标准是:突然的流感样症状,继之出现疲劳,持续或反复至少六个月,疲劳的严重程度至少足以减少病人活动度一半以上。此外,还必须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关节痛,及各种心理主诉,如抑郁、失眠等。 【机制释义】 用中医经筋学观辩证认为, CFS具有“多经并病”的证候。其流感样症状期,乃外邪入膳袭筋,致使肌筋产生广泛性反应,导致肌

11、筋的抑郁,气滞而血瘀形成。发生肌筋的特殊症状之一,即重度疲劳。由于失去舒筋活络的疏解施治方法,导致经筋体系(含皮肤肌膝)的挛缩闭郁,故而全身不适、肢节疼烦、头痛失眠等症状出现。由于广泛性筋性疲劳,故发生重度疲劳感伴精神疲劳。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起病具有轻重不同程度的流感样症状,继之出现重度疲劳,伴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等,但多项有关检查阻牲。 病灶体征:本症临床可查到广泛性的“筋结”病灶。病灶好发于眶膈筋区、颞筋区、颈枕筋区、肩筋区、背腰筋区及肢体。常见大小皱眉肌、前颞肌及颞筋膜、耳肌、项上线的肌筋附着点,颈部的颈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肩胛提肌、岗上肌、岗下肌、竖脊肌、肩袖肌、肢体伸肌,及

12、关节周的“尽筋头”等,呈现广泛性筋结病灶。 【治疗方法】 运用理筋手法,施以全身性的理筋,令经筋体系的肌筋松懈而筋舒络活。针对固结的病灶,尤以尽筋头病灶,施以“擀皮理腠”、“按筋抑痹”、“揉筋缓节”、“点穴疗法”等的理筋。运用针刺疗法进行消灶、解结。按病者所能承受的治疗量,分次、分期加以针刺治疗。以负荷较大的拔火罐方法,对可吸拔的皮部进行拔罐治疗,令皮肤充分潮红充血,利于邪从表解。根据病情需要,运用辅助疗法手段,例如药液外洗及热蒸等;教导病人学会自我点穴按摩,练习“静功”等,以调整整体动态功能平衡,加速病情的康复。 【疗效情况】 据临床系统治疗观察148例,最短施治4次,最长12次,平均3次,

13、疗程平均所需时间35天。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治疗全部有效,其中治愈率90.4,显效率7.6,有效率2。 【病例择举】 患者潘某,女性,25岁,已婚,农民,患流感样症状后,自觉全身重度疲分伴酸痛,肢节疼烦,四肢乏力,但无关节红肿热痛征象。起病后伴觉头晕头痛,失眠或入睡多梦,心情抑郁,历时两年整。曾多方求治,化验及有关检查皆阴性,医者多诊为“N衰”加以治疗。但病情如故,因长期不久动家人态度冷淡,自投亲戚奇宿求医。就诊时,复查有关化验检查,结果全属阴性;用经筋查灶检查,于患者躯体查从多个部位的“筋结”阳性体征,诊为广泛性伤筋合并疲劳综合征。予消灶理筋法施治12次(前后历时32大),病症消除,喜返夫家生

14、产劳动。追踪观察两年,未见病情复发。 注丁尔博士撰文(详见健康报1991.2.21)。 健康报1991.2.2日刊登。 3冷症的经筋疗法 3冷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冷症,乃是患者自觉手足、下腹、腰部等处有寒冷感,伴见上身虚弱表现的一种病症。本病虚寒见证为多,以卫气虚衰、营卫不和为临床主要表现。好发于女性青年人,但男性及老年人亦可见,病因未明,处于探索之中。从中医经筋学治病原理对冷症辨证施治,收效显著。故列入适应症,加以陈述。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手足发凉及寒冷感,是冷症的突出症状。据北川秀胜氏测温,患者足底深部温度约比健康者低3度,左右足底温差为0.8度,与健康者的0.1度相比较,呈

15、显著差异,表明患者的寒冷感,具有客观指征。人身躯体表层,中医认为是卫气的伏藏与周循的部位。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卫气和财分肉解利,是故人尽天寿,百岁不衰”,冷症,由于卫气“温分肉”的机能失凋,是故肢末肌肤自感寒冷。外寒内热:外寒内热,是冷症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之一。这是机体卫气所虚的基础上,机体卫外“藩篱”屏障失固,外邪乘虚而入,导致“营卫不和”的结果。灵枢百病始生曰:“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邪气淫失,不可胜论”。由于卫气虚衰,邪从皮入,入而抵深,干扰营卫,营卫不和,信气偏胜,营热症状出现;除了表现内热的渴而不饮,

16、舌质红、脉数等以外,虚热上浮时,尚可出现头晕、头颈出汗等症状表现。气滞血瘀证:机体的营卫失和,导致气之循行受到郁滞。气为血帅,气之滞,导致血之瘀。临床上,以躯体的下肢及少腹的气滞血瘀比较常见。故冷症患者中,多数病人出现月经不调,痛经、尿濒、便秘及痔疮等的综合征。邪闭空窍症:卫气虚衰及邪之所侵,导致“内闭九窍”的病理变化。窍受闭阻,患者常出现头晕眼花、耳鸣。咽干等症。邪壅肌肤,筋肉疼痛:筋肉疼痛。肢体倦怠、是冷症患者常见的症状。其主要是邪壅肌肤所致。 病灶体征:冷症病者的经筋科检查,主要是根据冷症的生理病理、病人的临床症状表现,着重从经筋的病态变比,及经筋病变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来作全面检查及分析

17、,为理筋治疗提供依据,求得将病症治愈。 皮肤检查:常见患者四肢末梢发凉,冷天期多见紫色斑纹线,面色潮红,颈额较常人多汗;部分患者诉其偏肢有汗现象,以夜间睡眠中呈现。西医解释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以营卫不和作解释。 气滞血瘀及积聚阳性病征:积聚,是气滞血瘀的最终结局。它可于皮肤、肌筋及某些脏腑中发生,成为多种形态症状出现的直接致因。冷症患者积聚的出现,常多见于头颈及少腹。例如,其头晕头痛,多不因虚弱所致,而常见患者的眶膈筋及颞筋发生瘀积性之筋结。轻微的筋结,产生致晕 现象,严重之筋结,产生筋性收缩性偏头痛。冷症病人的少腹部,常可查到“三线”“五皱襞”的筋结病灶形成(详参阅施治穴位图及腹部检查法

18、)。部分病者伴存妇科附件炎、刮宫后遗反应病症等。 【治疗方法】 冷症病人的经筋疗法治疗,采用因人、因病、因地制宜的施治原则。针对患者的卫阳气衰基本成因,着重运用轻柔的理筋手法,施以广泛的舒筋活络全身调治方法,令其气调血和,增强机体整体功能。将经筋检查发现的筋结病灶,如头颈部及少腹查到结灶,予综合理筋法,施以消灶解结,令其病灶松解,气血以通。针对患者显著出现的临床症状,给予消除症状的对症治疗。例如,患者失眠或睡眠紊乱,重在以舒筋宁神、宁痛的治疗;患者食欲不振,重在调理脾胃的施治。辅助治疗,如根据病人的思想情绪,细致作解释工作;教导病人学习“静功”及简易的自我调治方法。 【机制释义】 经筋疗法治疗

19、冷症病例的疗效非常满意。根据经筋原理,它同下列因素有关:经筋组织分布于躯体的范围极广泛,肢体的末梢循环、肢未的冻冷,无论是血管因素或神经因素的调节失衡,广泛的理筋舒筋,皆具有其良性的调节功能,产生治疗效应;而且这种效应比较药物治疗而言,不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不产生反跳现象,不因药物的有效期因素所影响,属于自然疗法调节机体功能平衡的疗法手段,疗效平稳而少反复。经筋疗法的“以灶为腧”的消灶解结疗法手段,具有直接施治直达病所的特点,实现筋结病灶的松解,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获得改变,这是药物疗法及其他一般疗法所不具备的功能,故疗效特殊。经筋疗法的综合治疗手段,符合中医辨证施治法则。例如,冷症患者因为卫气

20、虚衰,表现出机体的“藩篱”屏障功能降低,易于感受外邪,邪致皮闭,导致内郁化热。经筋疗法可针对这一病机病理,运用理筋手法固阳解表,或以拔火罐疗法,将外邪从皮肤疏解,方法灵活,疗效确切。综合理筋,具有提高机体整体机能的功效,如施治后,患者获得全身舒适、睡眠佳良、食欲增加,体质日渐复壮的明显效果。 【病例择举】 患者温某,女性, 36岁,广东省茂名市某幼儿园教师。患冷症历时五年余,自觉四肢末梢寒冷感,伴头晕头痛,失眠,口苦,食纳差,身体日渐消瘦,全身倦怠,但曾作多项有关检查(含CT、B超、核磁共振、血象、妇科、脑电图等检查),皆未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药物的滋补剂不能耐受,输予血浆蛋白时,获轻微的舒

21、适23天,药味过后,诸症复反。后经治愈的病者介绍,前来进行经筋疗法施治。经筋科根据病史及经筋检查所见阳性体征,诊为冷症,营卫不和型。采用综合理筋法分次施治。治疗一个疗程,寒冷感消失,皮肤升温,诸症消除,食纳显著递增,体质复壮,体重增加7市斤。追踪观察一年,未见复发。 4头皮皮下静脉丛炎的经筋疗法 4头皮皮下静脉丛炎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头皮皮下静脉丛炎,乃头部皮肉筋脉的常见病症之一。好发于洗头而不揩干,带着湿发而夜眠习惯者,男女皆可患病。因湿滞于头,夜而冷凝,导致气滞血瘀,经络阻闭,郁积为患。病之初成,局部滞而略发木感,好发的部位,多于头部之巅顶,时轻时重,遇寒易发;随着病变日久演进,遂觉

22、头部巅顶明显发木感,但常是视而不见、察而不觉的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患者多不自明病之起因,就医时,也常被忽略。待到局部增厚、增粗,乃至皮下肿块隆起期,伴随头晕头痛症状出现,患者常以头晕头痛的愁诉求医。成为慢性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的致因之一,病情较重者,出现头麻木感及胀痛感。 病灶体证:本症好发于百会为中心的“四神聪”附近。病之初起,头皮局部增厚增粗,多于颅骨的沟缝上查及,呈节段性、索样型的筋结形态;亦可于头之巅顶,查见颗粗状结节或“痛性小结”。病灶瘀血较重时,可触及其产生的波动感,但无明显的发红及灼热表现;较大的病灶,其形状如粟,波动甚为显著。病者多不发觉自身病灶的所在部位,医者触

23、察时,患者才感觉到病灶的异常定位,并与医者产生同步感应。 【治疗方法】 查到病灶,排除急性化浓性感染与恶性变情况下,按头皮皮下静脉丛炎处置。对于增厚增粗类型的病灶,直接运用综合理筋消灶的方法治疗。常用具有祛瘀活血及消炎功能的自配酊剂,进行局部拭擦后,再用拇指的切拨、切揉等理筋手法,令病灶之硬结松解,筋舒而络活。然后在严格消毒下以短小型的银针,行局部病灶点刺,深度及疏密度适宜,不宜深刺穿透腱帽。对于瘀血型病灶的施治,分为两次施行:第一次以毫针,在低位向瘀血基部,刺入令其瘀血溢出,拭去血迹,产生消肿减压作用;待瘀血消散后,再按局部增厚型病灶作第二次处置。本疗法效果显著。 【病例择举】 劳某,男性,

24、28岁,中国林科院大青山实验局职工医院医师。自觉头部颠顶麻木感一年,诸药疗效欠佳。1991年8 月,参加经筋疗法普及班学习,查见百会穴形成结灶,用上述的综合理筋消灶方法予施一次,症状显著减轻;治疗两次,症状消除。观察一年,未再复发。 农某,女性, 50岁,农民,常有洗头后不擦干之陋习,主诉头顶麻木不仁,局限性。查见百会穴处,局部隆起,状如板栗,边缘清楚,触擦波动感明显,无热,皮不变色,无溃破表现,病情历时三年余。先以毫针刺其基底部四孔,令血瘀灶陈血溢出,两周后,按结节病灶处置,前后共施三次,病获痊愈。观察两年,未见复发。 【编者按】 头皮皮下静脉丛炎思者,除上述的局限型病例以外,尚于临床上见到

25、散发型病冽。这类病者多见于过敏素质者,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伴见其颞区静脉较常人怒张;头部肌筋、颈部肌筋常呈现肌紧张亢进,合并上感时,病情加重,于颞筋区、少阳经循行头所过部位,查见散发性瘀血性病灶,是慢性头晕头痛常见致因之一。 5.偏头痛的经筋疗法 5.偏头痛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慢性偏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症,其中尤以肌收缩性头痛(又称神经性头痛)最为常见。本症属中医少阳经证,多因头颈部的肌筋持续性收缩,导致少阳经之气机枢转失衡,气滞血瘀,经脉阻闭,发生“不通则痛”的临床表现。好发于气血亏虚基础上,反复感受外邪,尤其感受风、寒、湿三邪,或因过度疲劳、情绪紧张、月经来潮等因素而触发。目前

26、医疗缺乏特效疗法,故病程迁延日久不愈,属于难治病之列。 【机制释义】 人体头部,除手三阳经筋由手走头,分别终于额角及目外眦以外,并有足三阳经由足走头,形成目外侧“目上网”及“目下网”,构成阳经集结区域。手足活动时,经筋线牵拉引力的应力点可于头部发生“筋结病灶”。少阳经居于太阳与阳明经之间,成为经气表与里的枢转枢纽,循行于头的侧面,枢纽运转失衡时,形成枢体病变,主要表现于头之侧面,故为偏头痛。阳经属阳,遇寒伤阳,遇湿经滞,遇风伤风,故外邪人腠袭筋时,病情触发。由于病变时经脉阻滞,气滞血瘀,经络阻闭,一则形成“不通则痛”的临床症状表现,二则形成经筋结灶,具有可触察到的阳性病灶体征。由于头部的筋脉丰

27、富,但其浅薄而紧,故其病变发生时,致痛尤烈。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头痛多偏于一侧,以颞筋区的疼痛尤为剧烈。严重者,头若紧箍,痛不可忍,烦躁不安,可伴见局部热感、流泪、头晕、颈僵等。 病灶体征:头痛之侧,皮色潮红,脉管怒张。经筋查灶:常于眶膈筋区的内上角及眶上缘,查见大皱眉肌及眶上孔肌筋形成的筋结病灶;眶外梢的小皱眉肌,形成蒜米状的筋结;颞筋区的前、后颞肌及筋膜,除于颞上线查到至少有三个筋结点病灶以外,尚可查到其小索形病灶;上关及下关腧穴,多形成紧张块状病变。部分病例,颞肌呈现肌疑块症;耳筋区的上耳、前耳肌及后耳肌,呈屈曲状筋结;枕筋区的项上线肌筋附着点及颈,可查到筋结点及斜方肌、颈夹肌、头

28、长肌等呈索样变。部分病例的前胸及背胸,亦可查到相应的肌筋筋结病灶形成(详见经筋病灶图解)。 【治疗方法】 在进行全身查灶基础上,贯彻“以灶为腧”法则,以理筋手法施予理筋解结。重点对眶膈筋区、颞筋区、枕筋区及颈筋区施以每一个病灶的不同手法理筋,达到筋结病灶的一般松解。针对上述筋区的痼结病灶,以固灶行针方法,应用尽筋分刺、轻点刺络、分段消灶、轮刺离筋等,加以针刺消灶解结。於头、颈、背、胸可行拔罐部位,施以投拔火罐治疗,今施治部位,充分潮红充血,利于病灶的吸收修复。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承受能力,进行补遗及辅助治疗。施治次数及疗程间隔,按治疗常规执行。经筋疗法治疗偏头痛病例具有起效迅速,病愈的远期疗效巩

29、固,无需投放药物助疗等优点。 【病例择举】 曾某,男性, 56岁,邮电局干部。患左侧颞区偏头痛十二年,病情反复,多于春初、秋末,及饮酒、劳累等时,病情发作。此次发作,历时月余,针药治疗,疼痛未减。曾进行五官科检查及CT颅颈摄片,排除占位性病变,颈57轻度骨质增生。经筋查灶:左侧颞部及面颈皮色潮红,颞筋区静脉怒张。手触查灶,大小皱眉肌呈病态结灶状;颞肌及颞筋膜呈硬结块样,伴存五个病灶结点;枕区风池穴,触及尽筋硬结点;颈侧胸锁乳突肌中段,颈夹肌。头夹肌等呈筋结反应;肩胛提肌颈部起始段及其延至的肩胛内上角,呈索样结灶;岗上肌呈块样硬结,按治疗常规施治,重点对眶膈、颞区、忱颈及肩筋区施以综合消灶方法治

30、疗。首次施治,病情获得显著缓解;治疗两个疗程,痼疾消除。追踪观察三年,疗效保持巩固。 【编者按】 肌筋性头痛,世人对它具有共识,如美国脑科学专家彼德森氏指出:“头痛是由于颈的肌肉及纤维僵紧而引起”。彼氏创导了“拉颈法”治疗头痛,据称坚持治疗三个月可把疾病治愈(健康报199211 28日报道), JK Grwa et al在报告研究肌紧张祁疼痛的关系时,发现持续性肌收缩触发疼痛,提出“紧张性疼痛学说”;Taylor et al提到近年来美国约有三之一患者与紧张相关的疾患(sRDS)。由此可见,肌筋性疼痛及紧张征候,在人群中相当普遍。广州第一军医科大学钟世镇教授研究证实:“骨络肌可引导现生神经纤维

31、通过神经缺损部位,有传导和促进神经再生功能,并能为再生神经提供良好的营养及代谢环境”(引自健康报199113日)。经筋疗法,运用“综合消灶”手段,解除持续性收缩状态的筋结,故对于筋性致痛,具有优于药物治疗的效果。 6、颞动脉炎综合征的经筋疗法 6、颞动脉炎综合征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颞动脉炎综合征,1932年Horton氏首先报道,故又称Horton氏综合征。病因未全阐明,学说颇多。病变常发生于颞动脉,受累者以动脉的中层最明显,脉壁增厚,弹力纤维为肉芽组织所取代,管壁弹力降低,管腔变窄。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患者多为中年以上女性,呈现一侧或双侧的周期性反复发作的偏头痛,经期来潮或夜间具

32、有诱发趋势。突出的表现是患部呈搏动性刺痛,沿颞动脉方向,可有皮色潮红而肿,或呈蛇形硬条索状压痛,动脉博动减弱,以至消失。可伴全身性的不适,乏力,厌食,失眠等。 【病灶体征】 本病症的症状具体表现于颞动脉,但与肌筋的关系密切。病变部位,以颞部为突出表现,但波及颈肩。经筋疗法,从少阳经的经筋辨证论治,根据少阳经属诸阳经的枢转枢纽,枢之有病,即古称之“枢折”,导致太阳及阳明的受累。因此,本病症除了于颞筋区查到颞动脉的脉增厚,或呈蛇形状的硬 索样变以外,可见颞肌紧张性亢进;颞肌附着于颞上线的三点牵拉引力点,出现筋结病灶,形成筋脉并病的病态表现。并于眶筋区。颈筋区、岗上筋区等,查到不同程度的筋性病变的形

33、成,以颈侧筋区的经筋筋结尤为明显。故颞动脉炎的经筋疗法施治方法,不局限于颞筋区。 【治疗方法】 运用综合理筋法治疗,以头颈肩背筋区为施治的重点区域,以理筋手法,进行舒筋解结。运用多种针刺法,对颞筋区的颞动脉形成的病灶及筋结病灶,施以移行点刺、轻点刺络、病灶直刺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病灶,运用不同的刺治方法。对炎症的颞动脉,在以灶为腧、固灶行针的原则指导下,运用微针针尖,对其管壁,施以微量移行点刺。对颞肌及颞筋膜,于查灶所见的筋性不同类型病灶,分别施行不同方法而加以系列解结,以解除其紧张压迫。同时,对颈项筋区、肩背筋区,将牵连受累及的肌筋,施以适得其所针刺治疗。对可行拔火罐治疗的额、颞、颈、背筋区、

34、施以拔火罐治疗,令之筋舒络活,利于病变中的颞动脉,获得康复的良性客观环境。运用紫草油或煎剂,生姜片或山植肉片,对硬结的颞动脉及颞肌与颞筋膜,施擦治。起到增强舒筋活络的作用。教导病人练习“静功”,自我按摩点穴等,持之以恒的自我简便的调治方法,以调整机体的整体机能平衡。 经筋疗法,对于颞动脉炎,具有缓筋止痛、软坚解结的良好反馈性治疗作用。一般首次施治后,局部疼痛即获显著缓解,施治57次,病情消失,临床治愈;巩固治疗12个疗程(1015次),多年不复发。 【病例择举】 患者,古某,女性, 61岁,广西宁明县委离休干部。患左侧颞动脉炎病史五年余,劳累、气候骤变等时易诱发,发作期,用药物治疗可控制,但多

35、次用药后药效欠佳。1990年4月,接受经筋疗法治疗,施治五次,病症解除,观察历时两年,未再复发。 7.筋性眩晕症的经筋疗法 7.筋性眩晕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筋性眩晕症,乃指经筋病变,临床产生类似真性眩晕症症状的一种病症。它是目前发现的29种筋性类似病之一。 眩,眼花缭乱的一种症状;晕,乃是头晕,脑觉旋转不定的一种疾病症状。医学上,常把这两种疾病症状表现并联在一起,统称眩晕。传统医学,多认为肝阴亏虚,导致肝阳上亢所致。现代医学所称的眩晕,认为系由于变态反应、水液代谢紊乱、或内耳血管挛缩等,导致内耳迷路水肿引起,被称之为真性眩晕。真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其发作期为发病突然,具有耳鸣、单双向性的

36、眼球震颤、恶心、呕吐、旋转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等,为典型症状表现。一般数小时至半天后恢复正常,但易复发。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筋性眩晕,好发于体质强壮的青壮年人,常于遇寒受凉或上感时伴发起病,眼花缭乱症状突出。头晕主要是感觉头的晃动及躯体摇而失衡感,轴心失衡为其主要感觉,但旋转感缺如。无典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表现。病情延续时间较长,数月乃至半年,症状不自行终止。一般抗晕药物,疗效欠佳,成为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之一。 病灶体征:经筋查灶。在进行医疗常规查验有关疾病阴性基础上作经筋查灶专项检查。经筋查灶,依照经筋疗法查灶程序施行。 筋性眩晕症的阳性病灶好发于头颈筋区。头部眶膈筋区的7个经筋

37、穴位(详见经筋穴位施治图)及颞筋区的前颞肌、后颞肌、小皱眉和耳筋区的耳上肌、耳前肌及耳后肌,皆可见肌紧张性亢进反应。眶筋区的大皱眉及颞筋区的小皱眉肌,形成挛缩反应的筋结点甚为突出。颞前肌的前肌束和前、后 颞肌的联合部及颞筋膜,亦呈肌张性亢进。颈侧胸锁乳突肌、头夹肌、颈夹肌。颈长肌等,牵张性增强。颗粒型的筋结点,常于颞上线的肌筋牵拉应力点、耳肌分叉点及颈部胸锁乳突肌的中点查出。 【机制释义】 可能由于头颈肌筋牵张性的伸缩失均衡,或因肌张力增强,导致迷路血管循环闭阻,而致迷路水肿形成,筋性眩晕症因此而形成。但筋性病症占主导地位,迷路受波及占次要地位,故筋性眩晕症未出现旋转性眩晕;迷路反应的系列症状,如恶心呕吐、四肢厥冷等亦未多见。 【治疗方法】 本症的治疗方法,是综合疗法的施治手段,来舒通经络。令经络畅流无阻,运输气血,儒养筋肉,筋柔节利,拘急去除,晕乃自息。施治具体方法,按经筋疗法施治程序实施。 运用理筋医疗手法,重点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