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管理学课全套.ppt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206301 上传时间:2024-08-23 格式:PPTX 页数:203 大小:9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管理学课全套.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3页
社会管理学课全套.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3页
社会管理学课全套.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03页
社会管理学课全套.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03页
社会管理学课全套.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品课课件社会管理学第一章 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学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系统性.社会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开放系统.第一节 社会系统的运行和社会管理一社会是巨大复杂的开放系统系统,就是有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着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稳定整体。社会系统的要素十分复杂,大体上包括物质基础、活动主体和精神生活三方面,即分为物、人和思想三大类别。社会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并非互不相干、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从而构成了种种社会活动。现代科学用“熵”的概念表示系统的紊乱程度。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少。信息量就是负熵。系统获得信息以后,无序状态就减少;获得的信息量越大,

2、无序状态就减少得越显著。二社会系统运行的一般状态社会作为众多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巨大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呈现出以下一般特征:“渐进机构化”;异因同果性;周期循环性。“渐进机构化”:社会系统既是有机的整体,又在不断地分化,由混沌的整体状态演变为各要素相对独立的状态。这个过程意味着各要素越来越被固着在某种特定的功能上,而且其特定功能的发挥越来越依赖于要素自身的定型程度,因此也叫做“渐进机构化”的过程。社会渐进机构化的过程既是进化,也是退化。异果同因性:在开放系统中,从不同的初始条件经过不同的途径,却可以达到相同的最终状态。社会是准稳定的开放系统。但社会系统在瞄准目标、趋向稳定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扰动。社

3、会系统对扰动的反应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渐近线”型;“过度调节”型;“启动不及”型。周期循环性:既然社会系统在受到内外扰动以后会偏离目标值,借助于异因同果性又会对扰动作出反应,再趋向目标值,既然扰动经常出现,对扰动作出的反应也持续不断,因此,社会系统的运行就呈现出周期循环的状态。考察社会系统运行的周期循环性,有两个重要的评价尺度,这就是稳定与发展。所谓稳定,就是指社会系统抵抗扰动、消化扰动的能力;所谓发展,就是指社会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由低组织程度向高组织程度的演变能力。根据稳定和发展这两个尺度的综合,社会系统运行的周期循环可以分为良性、恶性和中性三大类。良性循环:这是一种既稳定又发展的社会系统运

4、行方式,用我国古人的话说就是“太平盛世”。恶性循环:这是一种既不稳定又非发展的社会系统运行方式。处于恶性循环中的社会,由社会系统自身内部引起的扰动其频率和振幅都愈益加大,即社会系统诸要素及其行为激烈冲撞;对抗动的反应不是过度,就是迟钝;一旦碰到强烈的外部扰动,就会内外交困,导致原有社会系统结构的崩溃,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中性循环:社会系统运行过程中更多出现的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组合交叉,即中性循环。它又分为两种亚类型,一是稳定而非发展,二是发展而不稳定。三对社会运行的调节控制和管理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在闭环控制系统内,经过一系列的输入之后,系统的输出值与目标值的偏差愈来愈小,这就

5、是负反馈。所有以稳态为目的的控制都离不开负反馈。如果经过一系列的输入之后,系统的输出值与目标值的偏差反而愈来愈大,这就是正反馈。以稳态为目的的控制中一旦出现正反馈,就必然导致系统的失控。但是在有的场合,控制恰恰需要正反馈机制。例如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之间的相互控制,生产推动消费,消费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在一定条件下就是运用了正反馈机制。社会管理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社会管理”一词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管理即广义的社会管理。这种管理分为四个基本的部分: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管理即经济管理,对社会的政治发展的管理即政治(行政)管理,对社会的思想(精神)发展的管理即思想管理,对社会的社

6、会发展的管理即狭义的社会管理,无论是广义的社会管理还是狭义的社会管理,都是一种独立的管理活动,因而也构成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无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社会管理,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以社会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管理学有自身存在的价值。社会管理学以广义的社会管理和狭义的社会管理为研究对象,本身又有复杂的结构。从研究对象管理活动的涵盖面来分,可以有广义社会管理学和狭义社会管理学,后者又可以分为系列更专门的分支学科;从管理主体的角度来分,可以有国家管理学和社会组织管理学;从学科的性质和层次来分,可以有社会管理学的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此外,通过研究对某些非常社会现象和非常社会发展阶段的管理,还可以建立诸如

7、社会问题对策学、社会风险控制论、社会改革控制论等等分支。社会管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管理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和各种社会组织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实施的有组织的活动。这种活动以通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宗旨,通过对群体活动和社会运行施加积极的影响和调节控制,切实保障人们协调一致地劳动和生活,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呈现稳定而有序的状态,并为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作准备。社会管理具有以下一些最一般的特征:第一,人主性。人是社会系统的第一要素和社会管理的第一对象。人是整个社会中最活跃、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管理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形式,对社会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和人的行为的管理。第二,能动

8、性。在实现社会所面临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中,为了组织和协调人们的活动,管理主体必须对人的行为、群体活动和社会运行积极施加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管理既然是一种自觉的控制,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第三,科学性。在社会管理中制定和选择对人的行为。群体活动及社会运行施加积极影响的方法,必须以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为基础,以掌握关于管理对象的状况及其外部环境的信息为前提。社会管理的实质就是根据社会规律自觉地控制人们的社会活动。第四,两重性。社会管理既有不反映特定的阶级内容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方面,又有反映特定的阶级内容,仅适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的方面。社会管理的两重性,是由管理对象的两重性决定的。各种

9、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社会,一方面由于都是人类社会,必然具有一系列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又基于各自特殊的本质而相互区别开来。以社会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管理学,也就相应地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综合性。既然社会管理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系统,涉及人、财、物多种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内涵极其丰富的社会存在物人,既然社会管理要以通晓社会规律、明察管理对象为前提,既然社会管理要求积极主动地选择、调整借以影响人的行为、群体活动和社会运行的形式和方法,那么,综合性就成了社会管理学最明显的特征。综合性表现在社会管理学既要求助于一般方法论科学的指导,又要有赖于研究社会生活各方面规律的各门社会科学的渗透交叉,还要以丰富的社会阅

10、历和管理实践经验为基础。第二,实用性。社会管理学与其说是描述性的理论科学,不如说是操作性的应用科学。当然更准确地说,它是描述与操作兼有,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并存。它不仅要为完善社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一般的原则和方法论,更要为此提供具体的手段和方法。第三,阶级性。社会管理的两重性决定了社会管理学既有科学性,又有阶级性。我们的社会管理学是为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的意义:(1)加强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掌握现代社会管理的规律,正确运用国家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权力来行使社会管理的职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2

11、)加强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3)加强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推动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社会管理。(4)加强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5)加强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增强广大社会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宏大的社会管理队伍.第二章 社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任何管理都有主体(谁在管理)和客体(管理谁)

12、之分。社会管理的客体就是社会系统;对社会系统实施管理的主体则是管理者以及由他们所组成的社会管理系统。第一节 社会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一、社会系统与社会管理系统社会管理是对社会系统(包括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相并列的社会领域)的管理,因此,社会系统当然就成了社会管理的客体。当系统分化出司控元件、传递线路和受控元件,它们之间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信息传递结构以后,就出现了控制。社会管理系统就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司控元件。不过,并非任何社会系统中存在的司控元件都是社会管理系统。首先,社会管理系统要控制整个社会系统或其中的社会领域。其次,社会管理系统对社会系统或其中的社会领域

13、进行的控制必须是自觉的调节控制。社会管理系统从社会系统中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系统规模小、也不复杂,相应地,社会管理系统也很不发达,表现为氏族和部落的议事会等机构。随着社会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社会管理系统采取了国家的形式。社会进入现代化大生产时期以后,社会管理系统不仅包括庞大而复杂的国家体系,而且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并且后者呈现出结构越来越复杂、发展越来越迅速、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的趋势。二、社会管理主体的分化社会管理主体的分化:社会管理系统作为管理主体,既是社会系统“渐进机构化”过程的结果,本身又开始了新的“渐进机构化”的过程。现代的社会管理

14、系统分为五个子系统决策系统决策系统 执行系统执行系统 监督系统监督系统 反馈系统反馈系统咨询系统咨询系统 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受控系统咨询系统反馈系统监督系统输入输出在社会管理系统中,科学地处理好决策系统和咨询系统的关系极为重要。首先,决策系统是社会管理系统的核心,决策系统指导咨询系统,但又不能干涉咨询系统的独立工作。决策研究是科学,只能按科学办事。其次,咨询系统帮助决策系统,但又不能代替决策系统的工作。决策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咨询系统只是在决策系统的委托和指导下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只有建议权,没有决断权。总之,在现代社会管理系统中,决策系统和咨询系统应当各司其职,既相互协作,又互不干扰

15、。三、社会管理客体的特征1客观性:客观性:它不依赖它不依赖于管理主体的意志于管理主体的意志而独立存在,有着而独立存在,有着自己的特性和活动自己的特性和活动规律。规律。3系统性系统性:社会系社会系统不是孤立的事物,统不是孤立的事物,而是由多种成分的而是由多种成分的人、物和思想要素人、物和思想要素组成的,并与环境组成的,并与环境存在密切联系的巨存在密切联系的巨大开放系统。大开放系统。2可控性:它有一定可控性:它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它的的变化规律,它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完全任意、完全随完全任意、完全随机的。机的。第二节 社会管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一、主体管理与客体服从的统一社会管理的主体与

16、客体既是社会管理活动中的两极,又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因素上。任何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下级,做一个有效的管理主体,都必须先要服从好上级,接受上级发出的指令,领会上级的精神、意图,做一个好的管理客体。这就是说,要想管理,必须服从。另一方面,服从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在服从上级的同时,既要不断地向下级发出管理指令,又要把握下级的需要和意愿,把从逆向联系即自下而上的联系中得到的信息,经过处理和分析不断地反馈给上级,以便上级更好地实施管理。二、控人与控己的统一任何管理主体要想有效地控制管理客体(即“控人”),就必须很好地自我管理(即“控己”),经常地把自

17、己当作客体加以对待,对自己的思想、举止行为进行管理。人的自我管理即控已,其前提在于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善于恰如其分地自我评价。为了促使管理主体自觉地控已,对管理主体也要有必要的群众监督和纪律约束,要设立专门的机关来办理。如果说控人与控己的统一体现在管理主体身上。那么们为管理客体来讲,就存在着“他控”与“自控”统一的课题。首先,并非任何系首先,并非任何系统都是可控的。控统都是可控的。控制论认为,只有那制论认为,只有那些具有自组织和自些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的系统,调节能力的系统,才具有可控性。这才具有可控性。这种良组织和自调节,种良组织和自调节,实际上就是一种自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控制。我控制。他

18、控与自他控与自他控与自他控与自控的统一控的统一控的统一控的统一其次,要使管理客其次,要使管理客体对控制信息作出体对控制信息作出灵敏的反映,必须灵敏的反映,必须保证管理客体对自保证管理客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功能拥己的行为和功能拥有可供选择的有可供选择的“可可能性状态空间能性状态空间”。我国传统的国家宏观直接管理体制的重要缺陷之一,就是片面地强调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控制即他控,而忽视了管理客体的自我控制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四、主体与客体的角色互换人是一个角色集,应该变换角色和扮演多种角色,但是在实现角色变换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保持一贯的气质和本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

19、人。因此一个人变换角色时,必须继续履行其他不变的社会角色,按照相应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第三节 社会管理主体的素质一、社会管理者个人的基本素质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社会管理系统是由社会管理者个人组成的,社会管理者个人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社会管理系统的整体素质。作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管理者,必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社会管理者个人的基本素质1234丰丰富富的的知知识识一一定定的的管管理理能能力力强强烈烈的的事事业业心心必必要要的的威威信信二、社会管理系统的群体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年龄结构1专业结构专业结构 2层次结构层次结构3心理结构心理结构4职缘结构职缘结构 5社会管理系统要实现上述人才结构的优化,必

20、须坚持这样几条原则:互补原则互补原则1能级能质对应原则能级能质对应原则2动态原则动态原则3增强社会管理系统的群体意识。为了使社会管理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能,需要其成员树立如下意识。目标意识目标意识1效率意识效率意识 2协作意识协作意识3沟通意识沟通意识4参与意识参与意识 5第四节 社会管理主体的功能1决策功能;2计划功能;3、组织功能;4核算功能;5、监督功能;6协调功能;7、控制功能;8、保障功能;9教育功能。第三章 社会认识与预测 第一节 社会规律和社会认识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社会认识的可能性社会历史活动及其发展,就象自然界的过程一样,有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用马克思的话说:“社

21、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二、社会规律的一般特点结构的非纯粹性结构的非纯粹性 1稳定的相对性稳定的相对性 2综合性综合性 3统计性统计性4近似性近似性 5对社会认识的一般特征 1234既是困既是困难的又难的又是可能是可能的的 既要有既要有全面性全面性又要有又要有反复性反复性 既要有既要有实证性,实证性,又要有又要有抽象性。抽象性。既要有既要有客观性,客观性,又要坚又要坚持先进持先进的阶级的阶级性。性。第二节 社会预测及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社会预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预见、预言和预测 预见是指在事物、情况产生或发现以前人们对它们所做的推测或断定。根据预见对象是否具有现存性,预见又可以

22、分为预言和预测。一般地说,预言的对象是已经客观存在、但在人们的经验中还不知道的事物和情况;预测的对象则是当时还不存在而将来有可能出现的事物和情况。何谓社会预测:在社会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规律预料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各项社会活动的效果,就是社会预测。社会预测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必要的预测,没有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科学决策和精心计划,那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21世纪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正是取决于人类今天所采取和实施的社会决策。今天作出的每一个错误决策,对亿万人们来说,会在并不那么遥远的将来变成往往无法补救的灾难;而每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正确决策,会加速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到

23、今天,成功地组织和进行社会预测研究已是一件涉及到人类生存的大事。社会预测的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预测。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预测的指导,决不意味着可以拒绝采用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一系列现代社会预测的技术和方法,甚至也不意昧着可以一概排斥西方学者提出来的未来学理论。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指出工业国家的经济每5055年经历一个衰退、投资、过度建设、混乱的涨落周期。JA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重大技术革新是破坏和创造经济生活的“狂飙”。门施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萧条一繁荣一萧条”周期每一次都和技术革新的浪潮相吻合。W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24、”把经济成长划分成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向成熟推进、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等6个阶段。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A托夫勒的“第三次根潮”、J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理论”以及T帕森斯等人提出的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趋同”的理论,更是轰动一时。二、社会预测的特点和种类既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又具有超前性既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又具有超前性 1属于对事物未来状态的概率判断,具有试探性。属于对事物未来状态的概率判断,具有试探性。2具有可检验性。具有可检验性。3具有不精确性。具有不精确性。4社会预测的特点社会预测的特点社会预测的特点社会预测的特点社会预测的种类1 1根据预测的目的,可以把社会预测分

25、为探根据预测的目的,可以把社会预测分为探索性的和规范性的两大类。索性的和规范性的两大类。2 2根据预测的内容,可以把社会预测分为目根据预测的内容,可以把社会预测分为目标性的、计划性的、设计性的和组织性的标性的、计划性的、设计性的和组织性的四大类。四大类。3 3从预测的时间梯度上,可以把社会预测分从预测的时间梯度上,可以把社会预测分为即用的、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和超为即用的、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和超长期的几大类。长期的几大类。4 4按照预测对象的空间范围,社会预测还可按照预测对象的空间范围,社会预测还可以分为全球性预测、全国性预测、地区性以分为全球性预测、全国性预测、地区性预测、部门性预测以

26、及具有不同空间跨度预测、部门性预测以及具有不同空间跨度的各种专题预测。的各种专题预测。三、社会预测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社会预测为社会管理社会预测为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指明了方向,带来了信心。信心。社会预测为发挥社会社会预测为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提供了保证。管理职能提供了保证。表现在:首先,预测表现在:首先,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其次,是决策的基础;其次,预测是计划的前提;预测是计划的前提;再次,预测是提高控再次,预测是提高控制效能的保证。制效能的保证。第三节 社会预测的原则、条件和程序一、社会预测的原则社会预测建立在一般系统论的结构模型理论的基础之上。预测分析就是把预测对象看作 一个系统,根据一般

27、系统论的四大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有机关联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阳有序性原则,把预测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看作一个连续为、不断变化的统一体。社会预测的程序 1234确定确定预测预测目标。目标。选择选择预测预测方法。方法。收集收集处理处理信息信息编制编制预测预测方案方案社会预测的程序图选择预测方法选择预测方法提出提出课题课题 期限期限收集收集背景背景 材料材料确定预测目标确定预测目标诊断诊断或或 判断判断回顾回顾或或 追溯追溯收集处理信息收集处理信息发发结果结果设计设计模型模型进行进行计算计算编制预测方案编制预测方案第四节 社会预测的主要方法一、外推法外推法是根据区间 Xo,Xn内Xo、X1、X2、X

28、n点上的已知函数值,确定区间外X各点上的函数f(X)的值。它所依据的前提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的相对稳定性。常用的外推法有以下几种:基于回归分析和相基于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外推关分析的外推 形态情景描述式外形态情景描述式外推推 在历史类比基础上在历史类比基础上的外推的外推 简单外推:查明所追溯的简单外推:查明所追溯的基础期的稳定趋势,并把基础期的稳定趋势,并把这种趋势推广到不超过这种趋势推广到不超过15年的未来时间区间年的未来时间区间 二、专家预测估计法:这是在系统询问社会预测研究领域的专家,以及随后处理所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预测的方法总和。它广泛用于超长期预测和不确定的长期预测,因为外推法

29、和下面将介绍的模拟法这时往往不能给出某种令人信服的结果。专家的选择方法1 1根据拟议中预测专家的身份证明(预测专家的根据拟议中预测专家的身份证明(预测专家的年龄、学历、从事被预测课题研究的科学论文年龄、学历、从事被预测课题研究的科学论文量、专家知识水平以及著作在科学文献中的被量、专家知识水平以及著作在科学文献中的被引证率等等)来选择。引证率等等)来选择。2 2根据拟议中预测专家以前所做预测的可靠根据拟议中预测专家以前所做预测的可靠程度来选择程度来选择。3 3根据拟议中预测专家对眼下研究课题有无根据拟议中预测专家对眼下研究课题有无成见来选择。成见来选择。4 4在综合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准确计算每一

30、在综合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准确计算每一位预测专家的意见在专家组中的位预测专家的意见在专家组中的“比重比重”。、“头脑袭击法”:是美国物理学家A奥斯蓬在30年代提出的,目前已广泛用于社会预测。它要求:思想越多就越好;预测专家越富于幻想就越好;任何预测专家都可把别人的思想作为基础,并加以改变;对讨论的其他参与者的思想,禁止作任何批评;参加讨论的也可以有非专家,他们与该课题研究领域的专家不一样,往往没有偏见和习惯的观念。、“特尔斐技术”:这种询问技术一般要进行若干轮(35轮),每轮结束后都应把所得的统计结果告知每一位邀请的专家,使他们在了解上一轮结果的基础上继续下一轮的预测。三、模拟法:模型是一种多值

31、的数学概念。在社会预测中,通常用它来模拟某种社会过程。一般地说,模型往往在电子计算机帮助下用于编制预测。目前,社会预测中采用模型还是有限的。优点:优点:(1)查明)查明未来和现在、过去未来和现在、过去的联系,查明发展的联系,查明发展结果和影响因素之结果和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时,本法间的联系时,本法效果很好,没有其效果很好,没有其他方法所能代替;他方法所能代替;(2)处理数据资)处理数据资料时要求的全套手料时要求的全套手段不复杂。段不复杂。外推法的优缺点外推法的优缺点缺点缺点:(:(1)仅仅)仅仅反映对象线性的、反映对象线性的、单向的联系;单向的联系;(2)仅能预测稳)仅能预测稳定的、在时间和空定

32、的、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延续的过程,间方面延续的过程,以及与之相应的趋以及与之相应的趋势;(势;(3)不适用)不适用于长期预测。于长期预测。优点优点:(:(1)在非形)在非形式化定性分析预测对式化定性分析预测对象,提出未来的设想象,提出未来的设想和可能趋势,确定发和可能趋势,确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时,展的目标和任务时,本法效果很好,没有本法效果很好,没有其他方法所能代替;其他方法所能代替;(2)可以预测长期)可以预测长期前景以及虽已开始、前景以及虽已开始、但尚未固定的过程。但尚未固定的过程。预测专家估计法预测专家估计法的优缺点的优缺点缺点缺点:(:(1)在预)在预测专家主观估计前测专家主观估计前景和

33、趋势时可能有景和趋势时可能有误差,在处理数据误差,在处理数据资料时形式化有困资料时形式化有困难;(难;(2)所能采)所能采用的技术手段比较用的技术手段比较少。少。第四章 社会决策与计划第一节 社会决策及其种类和结构一、社会决策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社会决策就是社会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作出意义重大,即“决定对策”。它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管理的各种职能,如计划、组织、控制、指挥等等,它们与发挥几乎都离不开决策。正因为决策在管理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著名的管理学家H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并且以他为首形成了管理理论中的一个新学派,即决策学派。社会决策的分类 根据决策问题的根据决策问题的性质,可

34、以分为性质,可以分为战略决策和策略决策。战略决策和策略决策。根据决策问题是否根据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可以分重复出现,可以分为重复性决策和一为重复性决策和一次性决策。次性决策。根据决策者在社会根据决策者在社会管理系统中的地位,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可以分为高层决策、可以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按决策问题能否按决策问题能否用数量表示来看,用数量表示来看,可以分数量决策可以分数量决策和非数量决策。和非数量决策。按决策问题所处按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不同,可的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确定型决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策、风险型决策和不定型决策。和不定型决策。按决策要求获得答案按决策

35、要求获得答案的数目多少及其相互的数目多少及其相互关系,可以为单项关系,可以为单项决策和序贯决策。决策和序贯决策。三、社会决策的结构:社会决策不仅从横向上分为若干种类,而且从纵向上包含若干步骤,具有一定的结构。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步骤:三、三、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出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案。最合适的方案。二、二、发现、探索和拟定各种发现、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可能的行动方案;一、确定问题之所在,提出一、确定问题之所在,提出决策的目标;决策的目标;决策的动态过程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执行方案执行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案寻找各种寻找各种可能方案可能方案修定目标修定目标补充新方案补

36、充新方案修定目标或修定目标或作出新的作出新的决策目标决策目标发现或补充发现或补充新方案新方案第二节 社会决策目标的确定一、确定目标的根据决策目标是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的。社会决策目标的确定可以称为社会诊断阶段。社会诊断的第一步是要以差距的形式把问题的症结所在表达出来。第二步是进而找出差距的原因,以便根据这一原因来确定决策的目标,真正达到对症下药,手到病除。这就要求决策者掌握大量的有关资料,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并做到:(1)对导致问题的原因做细致的横向分析,从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中找到主要原因。(2)对导致问题的原因做深入的纵向分析,从表面的直接原因入手,层层“剥洋葱皮”,直到找出根本原因

37、为止。(3)尽可能采用反面论证法。二、确定目标的要求目标必须是单义的,目标必须是单义的,即只能有一种理解即只能有一种理解 目标必须具有分目标必须具有分层结构,落到实处层结构,落到实处 必须给决策目标确定必须给决策目标确定一个衡量其实现程度的明确标准一个衡量其实现程度的明确标准 决策目标必须规决策目标必须规决策目标必须规决策目标必须规定得明确具体,定得明确具体,定得明确具体,定得明确具体,既不能含糊不清,既不能含糊不清,既不能含糊不清,既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抽象空洞。也不能抽象空洞。也不能抽象空洞。也不能抽象空洞。在处理多目标决策的问题时,要遵守的原则:(1)尽量减少目标的数量。(2)确定该项决

38、策中各个目标在重要性方面的差异,优先考虑重要的目标。第三节 各种可能方案的拟定一、拟定可能方案的原则为了使社会决策合理,在拟定备选的各种可能方案时。理论上应当要求它们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整体详尽性2、相互排斥性“霍布森选择”在决策理论中,把只有一个方案而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称之为“霍布森选择”。典故出自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T霍布森在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允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附加这个条件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社会决策中要力戒出现“霍布森选择”。二、拟定可能方案的过程:拟定备选方案的工作,通常是在决策者委托下,主要由智囊团、参谋班子承担。这一过程大体上分为大

39、胆寻找和精心设计两个阶段。如何实现创新:(1)首先是思维上的创造能力。(2)其次是创新精神。(3)必须注意克服创新的心理障碍,包括社会障碍和思想方法障碍。第四节 对方案的评价和选择一、评价方案的标准:备选方案拟定出来以后,下一步就要对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和选择。由于决策对象的性质不同,评价、选择的标准也不一样,主要包括:123价值标准:包价值标准:包括经济效果、括经济效果、经济效益和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会效益等优化标准:至优化标准:至少必须满足少必须满足5个条件个条件不确定情况下不确定情况下的选择标准:的选择标准:包括风险型决包括风险型决策和不定型决策和不定型决策策1、决策目标可以量化;、决策

40、目标可以量化;2、所有的可能方案全部找到;、所有的可能方案全部找到;3、每个方案的执行结果全部准确预测出来;、每个方案的执行结果全部准确预测出来;4、存在、存在一个绝对的择优标准;一个绝对的择优标准;5、决策不受时间限制。、决策不受时间限制。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同时满足优化标准的5个条件往往很不容易,尤其是比较复杂一些的社会决策问题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1)有些决策目标无法量化,特别是在多目标决策中往往存在非数量目标。(2)信息不全,加上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存在着局限,无法一下子就找到全部可能方案。(3)由于社会及其各领域内部存在着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矛盾,往往使对这一局部来说是最优

41、的方案,对于另一局部或整体来说却不是最优的,只是次优的。(4)社会决策往往是多目标的,它们之间又可能存在矛盾。(5)社会系统是动态的。(6)决策行为要付出时间、人力与物力的代价。(7)社会决策方案需要由许许多多的人去贯彻执行,最优的方案不见得是执行者最乐意接受的方案,这就可能影响执行后的实际效果。综上所述,尽管数学最优化方法和手段发展很快,但在实际的社会决策中仍然只能把它当作一个辅助工具,更为实用的却是“满意原则”。不定型决策中,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都不能确定,情况就更为复杂。让我们以实例说明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方案的一些常用原则。某城市拟利用公共汽车站、火车站和轮船码头进行某种宣传。在上述三种

42、地点皆可建宣传站,由于不能确定来往客人的准确流量,可把估计的客流量分为大、中、小、微,相应达到的宣传效果也不一样。经过测算,三种方案在四种不同客流量的情况下分别获得的宣传效果如下表:在这类决策中,常用的选择原则五种:(1)悲观原则。即小中取大原则,或称最大最小期望值法,由数学家A沃尔德提出。他认为,凡事要保守估计,宁可获利少些,不可亏损过大。运用此原则,本例在S4列三个最小值中取大者20,即选择方案A2。(2)乐观原则。即大中取大原则,与悲观原则正好相反。主张凡事要乐观估计,获利要多,不怕亏本。运用此原则,本例在S1列三个最大值中取大者60,即选择方案A3。(3)折衷原则。由数学家L赫威兹提出

43、。他认为既要考虑最大值,又要考虑最小值,两者加权后相加,取其和为最大者。运用此原则,按6:4的权重计算:A1:最大值30*0.6十最小值 5*0.4 20A2:最大值 50*0.6十最小值 20*0.4=38A3:最大值 60*0.6十最小值 15*0.4 42可见选择方案A3。(4)平均原则。该原则认为,既然各种自然状态的出现概率不能确定,就没有理由主观随意地规定它们的不同权重,只能假定它们的概率相同,所以各个方案的后果应当是各种状态下可能结果的简单算术平均值,即:A1:(3015105)/4=15A2:(50352520/432.5A3:(60302515)/432.5可见选择方案A2或A

44、3都可以。(5)最小遗憾原则。即大中取小原则,或称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由数学家L萨维基提出。他认为,凡事要估计遗憾、免得过分后悔。以估计与实际相比得到的机会损失作为遗憾值,遗憾值的具体计算办法是求出各个自然状态下最优决策的可能结果同其他结果的差额。二、比较方案的方法:在比较各种可能方案以求得最佳选择时,方案的代价、利益和风险度是三个基本的要素。代价是所失,利益是所得,风险度标志由所失到所得的可能性。在这三个要素中,利益是主要因素,实现最大的利益,是决策的基本要求。最优的决策在要求实现最大利益的同时,还要求付出的代价要最小,承担的风险度也要最低。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实现最大利益也就需要付出最高代价,

45、这样风险度才能最低;如果企求付出较小代价以获取最大利益,风险度也就将随之增高。决策的科学化,就是要求得到尽量小的代价、尽量大的利益与尽可能低的风险度之间的组合。在三个因素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同时最优,那么该方案就是优化方案。具体地说:(1)如果某方案付出的代价最小,而利益最大,则为实现该方案而冒的风险度不论是小、中、大,该方案皆为优化方案;(2)如果某方案付出的代价最小,风险度也最小,则不论利益是大、中、小,该方案皆为优化方案;(3)如果某方案能收到最大的利益而风险度又最小,则不论付出的代价是小、中、大,该方案皆为优化方案。当然,在第一种情况下又应争取风险小,在第二种情况下又应争取利益大,在第王种

46、情况下又应争取代价小,即尽量实现最优方案。在代价、利益、风险度三个因素中,应当优先考虑利益。在选择优化方案时,应首先从利益最大的方案中挑选;即使代价和风险度两个因素达不到要求,对这类方案也不应轻易排除。因为决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最大的利益。第五节 社会计划一、社会决策和社会计划的关系 决策在先,计划在后。决策是计划的灵魂,计划则是决策的展开和具体化。计划要根据决策而制定,决策要通过计划来执行。社会决策和社会计划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计划是为了进行某项社会活动、实现确定的社会目标而事先制定的一些详细的程序和方法,从而在我们所处的现状和社会决策所规定的去处之间“铺路搭桥”。社会决策的实施过

47、程是分阶段的,包括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验收阶段;作为社会决策展开和具体化的社会计划,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不过最具有“设计”、“谋划”性质的阶段是准备阶段,因此我们着重讨论准备阶段的社会计划。二、确定行动方针:准备阶段是决策实施的第一个阶段。所谓确定行动方针,也就是确定解决问题或处理矛盾的基本方式。确定行动方针,对于能否实施决策、达到决策目标,具有 决定性的意义。如果决策是对的,但行动方针错了,最后仍难免失败。三、制定作业程序:确定行动方针,只是解决了决策实施的总途径问题。而决策实施是非常具体的,明确了总的途径不等于就能具体地去做。为了能实际地去实施决策,还必须有具体的行动方案。如果把决策实

48、施称作“作业”的话,那么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就是制定“作业程序”。制定作业程序的关键是计算工序和时间。完成任何一项社会工作,都有多道工序;完成任何一道工序,又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总时间又不等于每道工序时间的总和,因为在同一段时间内,有些工序是可以同时并行的。为了使作业程序科学化、条理化,通常采用网络计划技术PERT。网络计划技术自50年代出现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各行各业的计划管理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绘制网络图绘制网络图 计算网络时间值计算网络时间值 确定关键线路和最短工期确定关键线路和最短工期 制定作制定作业程序业程序 第五章 社会组织与协调H西蒙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的名言并说:

49、“所谓管理,就是建立组织,管理组织。”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和作用一、社会组织的含义社会组织的含义有名词的社会组织系统和动词的社会组织工作之分。作为名词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依照某种方式结合而成的集体。作为动词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对社会组织系统进行设计、设置、调节和控制,使之保持合理的结构和有序状态的活动及过程。社会组织系统的核心是它的结构如何,社会组织工作的实质则是它的职能有哪些。二、社会组织的特征各种组织的共性特征包括:(1)中心任务都是机构的设置、规章的建立以及职、权、责的划分,力求组织结构符合行使管理职能的需要。(2)关键的问题都在于选人用人,要求做到知人善

50、任、人事相宜、人尽其用。(3)都要经常协调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社会组织不同于行政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等等的特征如下:1234首先,相首先,相对于行政对于行政组织而言,组织而言,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更加具有更加具有群众性。群众性。其次,相其次,相对于经济对于经济组织而言,组织而言,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更加重视更加重视人。人。再次,相再次,相对于文化对于文化组织而言,组织而言,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更具有务更具有务实性。实性。最后,相最后,相对于各种对于各种其他组织其他组织而言,社而言,社会组织的会组织的明显特征明显特征是具有综是具有综合性。合性。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在于权力、物质利益、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管理学资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