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清版)DB41_T 2304-2022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布展指南.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20357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1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清版)DB41_T 2304-2022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布展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清版)DB41_T 2304-2022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布展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清版)DB41_T 2304-2022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布展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清版)DB41_T 2304-2022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布展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清版)DB41_T 2304-2022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布展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91.120.25 CCS P 15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3042022 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布展指南 2022-09-16 发布 2022-12-14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展示分类.1 5 布展原则.2 6 基本配置.2 7 布展形式.3 8 布展内容.4 参考文献.6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南省地震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地震局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本文件

2、主要起草人:刘丽君、王文旭、王斐斐、马秀丹、樊华、韩贞辉、刘臻、郝敏、刘冠群、李卓、蔡颖哲。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布展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布展的术语和定义、科普场所分类、布展原则、布展基本要求、布展形式要求和布展内容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建设项目。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WW/T 00892018 博物馆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与施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3、文件。3.1 防震减灾科普场所 用于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民应对地震灾害技能而建设或者布设的社会教育与公共服务设施。注:防震减灾科普场所一般建设在室内,根据实际情况(如地震遗址、遗迹、地震监测设施等),也可由部分室外 场所与室内场所共同构成。3.2 防震减灾展品 用于展示防震减灾专业领域知识、理念、技术、原理及模拟地震自然现象、过程的单个装备或设施。3.3 防震减灾展项 由若干相关展品组成,组合性地展示防震减灾相关知识的辅助装备或设施。3.4 防震减灾布展 在防震减灾科普场所,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展品、展项进行布设以及相关的环境装饰和氛围营造。3.5 展览教育场所 展

4、示防震减灾主要科普内容的基本陈列空间或用于科普活动、影视播放、互动体验、推演活动的场所。4 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展示分类 4.1 场馆类 展览教育场所面积400 m2,符合无障碍要求,具有防震减灾科普内容的综合性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独立设置的防震减灾科普场馆。4.2 地质遗迹类 展览教育场所面积200 m2,符合无障碍要求,与地震、火山相关的地质公园;或具有抗震研究价值的,包括完好、震损或震毁的典型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遗址;或具有地震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要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变动的遗迹;或具有防震减灾展教功能的各种培训中心和演练场所。4.3 培训演练类 展览教育场所面积200 m2,符合无障碍要

5、求,具有防震减灾展教功能的各种培训中心和演练场所。4.4 其他类 展览教育场所面积100 m2,符合无障碍要求。开放式的地震台站和实验室;具有防震减灾科普设施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与地震相关的名人故里、历史标志性场所、建筑等。5 布展原则 5.1 科学性 展品、展项所展示的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将科学界一致认可的学术专著或观点作为设计的依据,科学、准确的表述及展示地震监测预测、预警速报、灾害风险防治、自救互救等内容,促进参观者防震减灾科学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启迪观众思考探索该领域相关科学知识。5.2 趣味性 以人为本,以公众易于接受的形式、生动有趣、乐于参与的方式,使其掌握相关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应

6、急避险、自救互救的技能。5.3 体验性 从社会公众操作、互动、体验感受的角度,结合科学内容、现代科技手段、场所特点、受众需求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内容设计。5.4 安全性 展品、展项及布展不得对人员、设备及建筑物造成伤害。场所应符合国家相关建设标准的要求。6 基本配置 6.1 场馆类 6.1.1 具备展板、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多种展项,应注重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并定期更新或替换。6.1.2 展示以多媒体投影、触摸屏、互动体验、实物、沙盘演示、电子导览等为主,宜综合运用适合展示特点及需求的新技术。6.1.3 场所宜配置地球仪、地动仪、地球构造模型、地震体验小屋、地震演示模型、地震监测演示模

7、型、地震预警演示模型、建筑抗震演示模型、动手搭建抗震建筑模型等互动体验设施。6.1.4 宜采用分布均匀的环境光,采光系数符合 WW/T 00892018 的要求。6.1.5 宜配置中控系统、实现集中统一控制及运行监测。6.1.6 宜具备符合国家公众场所要求的安防和消防等设施配置;有明确的安全与应急疏散标志和设备,并符合国家消防、安防等标准和要求;装饰材料要符合相关环保标准。6.1.7 宜配置服务台、观众休息区、残疾人通道等观众基本服务设施。6.1.8 宜配置必要的指示导引标识等设施。6.1.9 宜配置语音讲解系统、装置。6.2 地质遗迹类 6.2.1 在严格保护地质地貌和遗址遗迹的前提下,科学

8、、准确地反映地质运动以及地震活动破坏的典型特征,保护范围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一定的辅助展示手段。6.2.2 布展方式以地震破坏遗迹展示为主,多媒体投影、触摸屏等为辅,应运用适合展示特点及需求的新技术。6.2.3 场所宜配置必要的安全与应急疏散标志和设备,并符合国家相关消防、安防等标准和要求。6.2.4 场所宜配置必要的指示导引标识等设施。6.2.5 适当配置语音讲解系统、装置。6.3 培训演练类 6.3.1 布展方式以模型制作、训练系统为主,触摸屏、互动体验为辅助方式,可运用适合展示特点及需求的新技术。科普展示的展品或展项应有明确的文字说明。6.3.2 场所宜配置家庭地震安全隐患排查、避险逃生技

9、能训练、自救互救训练、心理疏导训练等训练系统。6.3.3 场所宜配置地球仪、地动仪、地球构造模型、地震演示模型、地震监测演示模型、地震预警演示模型、建筑抗震演示模型、动手搭建抗震建筑模型等模型。6.3.4 场所宜配置必要的安全与应急疏散标志和设备,并符合国家相关消防、安防等标准和要求。6.3.5 场所宜配置必要的指示导引标识等设施。6.3.6 宜配置语音讲解系统、装置。6.4 其它类 6.4.1 展品、展项应在历史或科技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并拥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条件。6.4.2 布展方式以展板展墙、实物、模型制作为主,以触摸屏、互动体验为辅助方式,可运用适合展示特点及需求的新技术。6.4.

10、3 场所宜配置地球仪、地动仪、地球构造模型、地震演示模型、地震监测演示模型、地震预警演示模型等模型。6.4.4 场所宜配置必要的安全与应急疏散标志和设备,并符合国家相关消防、安防等标准和要求。6.4.5 宜配置必要的指示导引标识等设施。6.4.6 宜配置语音讲解系统、装置。7 布展形式 7.1 展板:单元标题突出,内容科学、完整,文字精炼通顺,格式规范。图文并茂、照片、图件清晰可查。7.2 展品:收集和展示能反映地震相关知识的岩石标本、学术成果文献资料、观测仪器、救援装备、应急包等物品,或地动仪、地球构造模型或为地震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知名学者或人物有关的作品或物品。模型可采用局部放大、刨面展示

11、、3D 展示。每件展品须有说明牌。7.3 虚拟现实系统:应运用制作模型、动画、网络等技术,通过防震减灾科普实验、情景视频、动漫游戏等辅助展示手法,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内容高分辨三维数字影像展示,将地震自然现象、过程、原理生动展示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7.4 体验互动系统:应运用地震演示模型、地震监测演示模型、地震预警演示模型、建筑抗震演示模型、动手搭建抗震建筑模型、地震小屋、地震破坏场景搭建、模拟地震逃生的系列场景、震害预测查询系统(活断层查询系统)、应急避难场所查询系统、地震知识查询系统。7.5 影院系统:应建设具有动感效果的 4D 影院、与大型互动系统配合的环幕/弧幕等不同幕布的影院、幻影

12、剧场。7.6 应设置问答、留言系统(防震减灾知识问答/抢答系统、电子留言签名系统),电子标签/二维码的延伸服务系统。8 布展内容 展示内容分为应涵盖知识点和补充展示知识点。应涵盖知识点为场馆类、地质遗迹类、培训演练类、其它类建设应涵盖的知识点,补充展示知识点应根据科普场所规模、主题、特点按本标准内容选择性补充。表1 展示内容 类别 知识点 场馆类 地质遗迹类 培训演练类 其它类 历史记录类 全球、全国、本地重大历史地震及震害资料 基础知识类 地震带分布:全球地震带分布;中国地震带分布;地震历史记载:中国历史典型地震及震害资料;强地震时、空分布规律;地球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

13、地震基本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的概念;地震序列;地震分类及成因:地震类型及成因;地震灾害及形成原理:地震直接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断层与地震的关系;地震波:地震波种类及传播;地震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震级与烈度:震级的测定;能量大小与震级的关系;地震烈度等级的划分(地震烈度表)监测预报类 地震预警的原理:地震速报与地震预警的区别 预警现状:国内外预警现状 地震监测仪器的发展:地震仪器发展历程 地震台(站)网:测震台网;强震动台网;其它地球物理观测(地震观测之外的):重力观测;地电观测;地磁观测;地壳形变观测;地下流体观测 震害防御类 建筑抗震设计;建、构筑物的新型消能减震技术;工程建设避

14、让活动断层的实例 表1 展示内容(续)类别 知识点 场馆类 地质遗迹类 培训演练类 其它类 地震区划;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灾害风险预测与评估;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参数的科学应用与成效(地震安全性评价)防灾避险类 防震避险准备;防震避险原则;不同场所的避震方法;如何应对地震次生灾害;救援要领和救援装备;震后应急疏散;地震谣言的识别和应对 地震公共服务 地震信息服务、地震预警服务、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服务、地震安全隐患排查、农房抗震改造、重大工程活断层避让;示范学校、减灾社区创建;流动宣传车 可以服务社会的防震减灾书籍、视频、软件、平台等 注:表示应涵盖知识点 表示补充展示知识点 参考文献 1 JGJ 2182010 展览建筑设计规范 2 建标1012007 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