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p>1. 何谓Widal test?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
肥达氏反应(Widal Test) 第1周开始阳性,3-4周阳性率最高≥70%,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诊断要点:同时高 单份血清“O”≥1:80同时“H” ≥1:160
伤寒“H”或副伤寒甲、乙、丙“ABC”步步高 前后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增高
2. 不同时期如何选择诊断伤寒的细菌培养标本?
取材 最佳取材时间 阳性率 特点
血培养 病程1~2周 80~90% 复发者可阳性
骨髓培养 全程 高于血 出现早、持久、已用抗菌素仍可阳性
大便培养 病程3~4周 60~70% 结束隔离依据
尿培养 病程3~4周 低于血
皮肤刮取物 出诊时
十二指肠引流液 多用于胆囊带菌者
3. 何谓伤寒的复发、再燃?
复发(recrudescence )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次阳性
原因:抵抗力低时病灶内残存细菌再度繁殖入血,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者
再燃(relapse) 患病2-3周后,体温已下降,但未至正常,再度上升,症状随之加剧,血培养可阳性。 原因:菌血症未能有效控制
4. 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特点有哪些?
1、初期(第1周)①发热:T阶梯上升、伴畏寒②上感症状:乏力、全身不适③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
2、极期(第2-3周)①持续高热:稽留热多见,也有弛张热、不规则,可持续10-14天甚至一个月②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便秘、腹泻、右下腹压痛③神经系统症状:伤寒面容:表情淡漠、听力下降、反应迟钝(苦瓜脸);重者神志改变(谵妄、昏迷)④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relative bradycardia )、重脉、重者心肌炎、休克。⑤肝脾肿大:肝脾大、质软、有压痛。合并伤寒肝炎(中毒性肝炎)可有黄疸、肝功异常。⑥玫瑰疹(Roseola ,Rose spots)
3、缓解期(第3-4周)①体温出现波动并下降 ②其它症状(食欲渐好)③体征逐步消退(脾脏开始回缩)④仍可出现各种并发症(肠出血等)
4、恢复期(第5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食欲好转);康复时间:1个月(体弱、有慢性病、有并发症则长)
5.伤寒有哪些并发症?
1.肠出血:2.肠穿孔:3.中毒性心肌炎:4.中毒性肝炎5.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6.其他: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中毒性脑病、急性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肾盂肾炎等。
n 感染、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的定义
1.感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3.感染性疾病:有病原体不一定有传染性
n 传染病有哪些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人群分布)4. 有感染后免疫(获得性免疫,部分具有保护性,免疫学检测)
n 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传染病流行?
n 感染过程的表现有那些?
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
n 试述传染病主要防控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病原:囊尾蚴
临床表现:两个期六个型
一、急性期:(2周左右) 感染较重时才出现。症状无特异性: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二、慢性期:根据寄生的部位,可分为以下几个临床类型
1.皮肤肌肉型(皮肌型)2.假性肌肥大型 3.中枢神经型 4.眼型 5.心脏型6.肝肺型
治疗手段:药物:1.阿苯达唑:首选药物2.吡喹酮:效果较阿苯达唑强,
手术:1.眼囊虫病—手术摘除;2.脑室型—手术摘除后再药物驱虫;3.脑型并颅内压高或怀疑脑室孔阻塞,先手术减压,后驱虫治疗。
对症:脑压升高—降脑压+激素;癫痫发作频繁者—安定、大仑丁、异戊巴比妥钠.
休克— 0.1% 肾上腺素/激素
驱虫注意事项:住院,腰穿,看眼底;手术指征要明确.
、“米猪肉”---猪绦虫病---囊虫病(囊尾蚴病)三者关系?
2、囊虫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住院治疗;2.有癫痫频繁发作:大仑丁;3.脑压高:先降压,必要时(400)外科脑室引流再驱虫;4.眼囊尾蚴,只能手术治疗;5.怀疑脑室孔阻塞,手术治疗;6.痴呆,幻觉,性格改变,疗效差,副作用大
1、 试述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类型和临床类型
五种主要肝炎病毒:甲(HAV)、乙(HBV)、丙(HCV)、丁(HDV)、戊(HEV)
临床分型: 1. 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 急性无黄疸型
2.慢性肝炎: 轻度、中度、重度
3.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4. 淤胆型肝炎
5. 肝炎肝硬化:活动性、静止性、代偿性、失代偿性
2、试述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分期及各期表现
(1)黄疸前期:(5-7天)上感样症状:发热.头痛.乏力.上呼吸道症状;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厌油腻,尿黄、ALT升高
(2)黄疸期:(2-6周)尿黄加深、黄疸出现、症状趋于缓解、可有一过性肤痒、粪色变浅、肝大、触痛、TBiL和 ALT升高
(3)恢复期:(1-2月)症状消失,黄疸消退,肝功复常,肝脾回复正常
3、试述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
(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肝炎 Fulminant hepatitis)
•病程:< 2周
•诱因:劳累、嗜酒、妊娠、感染、精神刺激、营养不良、服用损肝药物
•特点:起病2周内出现如下:
• 黄疸迅速加深,TBil >171umoI/L,胆酶分离•
• 严重消化道症状、高度疲乏无力
• 肝脏进行性缩小,有肝臭
• 有出血倾向,PTA<40%(三高一低)
• 神经精神症状(II 度以上肝性脑病)
• 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
• 中毒性鼓肠
(2)亚急性重型肝炎:• 病程长,2W~6M
• 急黄2W以上出现重型肝炎的症状、A/G倒置、胆酶分 离。有出血倾向,PTA<40%.(三高一低)
• 有II度以上肝性脑病(脑病型),出现在后期,或出现胸腹水(腹水型)
• 易变成坏死后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
A、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慢性病毒携带史
B、表现似亚重肝
重型肝炎分期: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
早期:符合重肝的基本条件,如“三高一低”表现,无脑病表现及腹水, 30%< PTA<40% 或 病理学证实
中期:有II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 20%<PTA<30%
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和/或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II度以上肝性脑病,PTA<20% mods="" pta="">60%)
药物性肝炎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淤胆型肝炎
7、小儿肝炎有何临床特点
(1)一般起病急,症状轻,消退快
(2)由于小儿免疫力低下,感染肝炎病毒后多不表现症状,成为“隐性感染”
(3)在感染HBV后则容易成为ASC
(4)以无黄疸型或迁延型肝炎为主
8、老年人肝炎的临床特点
(1)老年人感染肝炎病毒后,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低
(2)临床特点:
• 黄疸发生率高,程度深,持续时间长,戊肝多见
• 淤胆型肝炎多见和并发症较多
• 重症肝炎比例高,病死率高
9、试述乙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
体液(水平);输血/血制品; 注射器/针制品/手术; 皮肤黏膜损伤; 性接触;密切生活接触;母婴(宫内围产期)
10、试述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临床意义
11、试述重型肝炎常见诱因
劳累、嗜酒、妊娠、感染、精神刺激、营养不良、服用损肝药物
12、简述7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n 钩体病临床分哪几型?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n 1、流感伤寒型:无明显器官损害,主要表现为早期临床表现(三症状三体征)的继续。 寒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结肿
n 2、肺出血型
症状 体征 X线片
轻型 痰中带血,咯少量血 少许罗音 肺纹理增多、点状或
小片状阴影
弥漫性出血型 先兆期 面色苍白、烦躁、心慌、气促 HR、R加快,散在分布的湿罗音 肺纹理增多、点状或
小片状阴影
出血期 面色极度苍白;烦躁、心慌、气促加重,有窒息感 HR、R显著加快,双肺布满湿罗音 广泛点片或大片状阴影
垂危期 极度烦躁,神志恍惚或昏迷 呼吸不规则,可因大量咳血窒息死亡
n 3、黄疸出血型:在病程4-5天出现
肝损害:ALT升高,黄疸在第10天达到高峰
出血:鼻、皮下出血,咳血、尿血、呕血
肾功能损害:蛋白尿、血尿、细胞管型,重者可能出现肾衰
n 4、肾衰竭型:各型钩体均可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其中黄疸出血型最突出,单纯肾衰少见。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少量细胞及管型。少数重症患者出现少尿、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称肾衰竭型。其中黄疸出血型最突出,单纯肾衰少见。
n 5、脑膜脑炎型:头痛、颈抵抗、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压增高, CSF中Pr增加,WBC多小于500*106/L
n 钩体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治疗首选什么药物?
三早一就: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就地就近治疗。治疗首选青霉素,5万u im,4h后10万u,40万U im Q8h。
n 简述赫氏反应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原则。
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 ):首剂青霉素治疗0.5-4h后病情的加重反应,寒颤、高热,可诱发肺出血,机制是大量钩体被杀灭之后释放毒素所致。
防治原则:首剂小量和分次肌注青霉素,一旦发生,应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200~300mg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静注,并辅以镇静、降温及抗休克治疗。
n 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应作哪些预防措施?
1、 鼠类:带菌率高,时间长,是南方钩体的主要传染源,所带菌群多为黄疸出血群。2、猪:带菌率高,时间长,排菌量大,是北方钩体的主要传染源,所带菌群多为波摩那群。
2、预防措施:一)控制传染源:灭鼠、管理猪尿粪
二)切断传播途径:避免接触疫水
三)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灭活全菌苗、基因疫苗)
n 钩体病黄疸出血型如何与黄疸型肝炎鉴别?
v 试述疟疾典型发作的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低热、乏力、头痛、纳减。
2.周期性发作:每周期约6~10h,间歇期无症状,发作多次有规律,可自行缓解,但会复发、迁延数月数年
3.分三期:发冷期 :骤然发冷、寒战、发绀,伴头痛、肌痛、乏力。10~15 分,或反复发作者:30—45 分 。发热期 :寒战停止,继以高热,39.5~41℃。面红、脉速、头痛、烦渴、谵妄、抽搐及昏迷,2-6 h。出汗期 :大汗淋漓,高热消退,困倦思睡。2-3h。
v 试述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及恶性疟临床特点的异同。
1、间日疟:48h发作一次;不规则见于混合感染、治疗不充分,后期机体免疫力增加
2、三日疟72 h发作一次;三期分界明显;无前驱症状,热期长>6 h,退热快,易虚脱;脾肿大及贫血轻,;蛋白尿常见;病程长,初发数周或数月,再燃长达2—3年。
2、 卵形疟 病情轻:常无畏寒、寒战,发热不高;贫血及脾肿大少。
4、恶性疟热型不规则:发热可持续20-36 h或更长,多数6个月内完全自愈;贫血及脾肿大早而明显;头痛、恶心呕吐较常见、或腹痛及腹泻;易演变为凶险发作。
3、 疟疾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 ;伤寒及副伤寒;阿米巴肝脓肿;急性血吸虫病
其它:脑型:乙型脑炎、中毒型菌痢、及中暑等疾病鉴别。黑尿热: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蚕豆病(胡豆黄)
4、 试述抗疟治疗的原则。
a) 尽早控制发作,防止→凶险型发作。
b) 彻底治疗,防止→复发或转慢性。
c) 避免氯喹:耐氯喹流行区的重症及恶性疟患者
d) 禁忌伯氨喹啉类:有溶血病史;G-6-PD缺乏病人;孕妇
5、 什么叫做黑尿热?如何诊断和治疗?
黑尿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先天缺乏G—6—PD易患、使用奎宁和伯氨喹啉等是诱因,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
诊断:
1) 急起寒战、高热、腰痛、呕吐、腹痛
2) 尿量骤减,酱油尿或黑红尿
3) 尿白蛋白、管型,隐血试验强阳性
4) 溶血性贫血、黄疸及肝功能异常、急性肾衰
5) 发作期不易在血中找到原虫。
治疗:
1) 卧床休息
2) 控制溶血:静滴地塞米松
3) 防止肾小管阻塞:利尿剂
4) 碱化尿液:静滴碳酸氢钠
5) 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
6) 血中仍有疟原虫:氯喹、哌喹、或青蒿素等治疗。
6、 什么叫做疟疾的凶险发作?
多见于暴发流行期,尤其是新进入疟疾高发区者。凶险发作虽可由间日疟原虫引起,但多数由恶性疟原虫所致。因为恶性疟原虫的裂体增殖发育过程多在内脏毛细血管内进行;而且,受染红细胞膜上出现结节状突起,易于彼此发生粘连而使内脏毛细血管阻塞,导致严重的内脏损害。分为:脑型;超高热型;冷厥型;胃肠型;水肿型
7、 什么叫做疟疾的复发与再燃?
再燃
a) 发作多次(4次)后停止,不久(8周内)再次发作
b) 原因:残存的原虫抗原变异,逃逸宿主的免疫防御,重新繁殖
c) 恶性疟多见
复发
a) 经治愈或自然痊愈一段时间(1-2年内),再度发作
b) 多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恶性疟无复发
c) 原因:迟发型子孢子。多次复发后,复发间隔期延长最终痊愈
8、 如何才能根治疟疾?
9、 如何预防疟疾?
①控制传染源:及早根治病人;对来自疫区带虫者应彻底治疗;1-2年内有疟疾史者休止期根治:伯氨喹啉3片q.d×8d;头2天+乙胺嘧啶,
②切断传播途径:灭蚊防蚊
③保护易感人群:
a) 药物预防:进入疫区前2周开始:防疟片2号: 含周效磺胺+乙胺嘧啶;防疟片3号:含磷酸哌喹+周效磺胺;哌喹或磷酸哌喹;乙胺嘧啶;氯喹: 0.3g,每1-2周1次。
b) 疫苗接种:疫苗:含子孢子、红细胞内期裂殖子或配子抗原;疟疾核酸疫苗。</p><!--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