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杜甫阁夜教案5篇.doc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4161247 上传时间:2024-08-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阁夜教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杜甫阁夜教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杜甫阁夜教案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杜甫阁夜教案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杜甫阁夜教案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杜甫阁夜教案(5篇) 教材分析: 阁夜气象雄阔,牢笼宇宙,俯仰古今的气概;咏怀古迹(其三)昭君月夜魂归的悲剧形象;以及杜甫律诗成熟的音韵美、节奏美。 说学生 古典诗词是高中学生首次接触,认知难度大,文字障碍多。文学鉴赏对学生力量要求高,学生不仅要理解诗词内容,还要从文学角度观赏诗词,使之逐步形成从文学角度来分析理解诗词的习惯,形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鉴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生疏字量大,语句组合样式新奇,内容含量大,空白点多,理解相对困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屡次的感情阅历积存到达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选择恰当的角度,确立恰当的目标,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到达对诗词的深度理解与重点把握。

2、说教法 学习这五首诗,可用读、背、想的方法加以消化理解。首先看课文解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要比拟具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经受和背景。其次要反复诵读,成诵是鉴赏的起步;应先娴熟背诵这五首诗,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到达整体感知的目的。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不同于李诗的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这是鉴赏的重点。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要从赏析的角度进展品尝,边读边提出问题,专心思索,到达真正领悟的目的。此外,还可借助高二时所学的律诗学问,进一步把握诗歌鉴赏的有关方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学生边读边看课文解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教师有重点的示范诵读,指

3、导学生吟诵鉴赏,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到达整体感知的目的。其次课时,可先由学生找出有关名句,启发体会杜诗的艺术风格;再结合时代背景的介绍,理解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最终由教师供应比照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拟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学生整理学习所得,写出评论。 教学要点: 学生由对诗中的分析、争论进而深入到对感情的把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读感知,初步了解五首诗的风格及内容特点。 2、通过吟诵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背诵这五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进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

4、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杜甫,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沉郁顿挫,被后人所推崇、所仿效;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学问分子,杜甫忧国爱民,为后人所仰慕、所传颂。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五首律诗就是其沉郁风格的代表作。 2、整体把握这五首诗的大意 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忙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临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生活平稳,布满情趣。这首诗是定居成都其次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诗题下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间或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便的程度来看,也的确非老朋友不能。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孤独之

5、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真诚、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友情之深。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颔联概括出写昭君的终生憾事。颈联挖苦了元帝的昏庸,哀叹昭君的不幸,感慨地写出昭君抱恨的缘由和遗恨之深。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昭君之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久思念乡土,心与祖国同在,此恨绵绵化作“胡语”传之千载。写昭君时,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诗人的共性气质和怨愤之情。诗完全是借助对古迹的凭吊、对古代人物的身世

6、遭际的悲叹,抒写自己的怀抱,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阁夜:这首诗和前一首作于同一时期,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是一个背山临水、风景美丽的地方。诗中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经受了颠沛流离之苦,家国之乱,忧心如焚,所以这首诗的调子非常消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诗的首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颔联承上文“宵”字,写拂晓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示意涛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颈联写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讯不通的状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

7、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三、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先阅读正文前的指导语,总体了解杜甫诗歌风格及五首诗的内容特点。然后,边读边看课文解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 (2)通过吟诵进展鉴赏,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同时进入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 (3)诵读提示: 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依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凡内容明快、跳动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肤浅、跳动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清楚,诗意显豁。 阁夜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熟悉杜甫沉郁悲凉的

8、风格、感受忧国忧民的情怀。 2、力量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育学生合作探究的力量。比拟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仆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比拟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15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杜甫的诗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登高 二、介绍 1、杜甫,字子美,

9、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善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阁夜”,即西阁之夜。 3、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孤独悲伤。 4、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美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

10、,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哀痛的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有无穷之思”的诗篇。 5、诗歌归类:根据形式,属七言律诗;根据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首抒情诗;根据内容,属于即景感怀诗。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歌写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描写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详细研习: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际霜雪霁寒宵。 1、留意以下词语的含义,直译诗句。 岁暮、阴阳、景、天际、霁 2、思索: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写出冬季日月督促日光变短,漫天的霜雪在这个严寒的夜晚停顿的场景。这是一幅严寒孤寂的冬夜图景,抒发了孤寂、悲凉的感情。 3、哪两个字最具

11、有表现力? 明确:“催”,这个字既是写景,又有的人生感受。“寒”,蕴含了心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1、留意以下词语的含义,直译原文。 五更、鼓角、星河 明确: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安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乱摇摆。 2、思索: 诗人描写了什么声音?声音特点、效果怎样? 明确:鼓角声;悲壮;震惊了江水,使倒映在峡江中的星光随着水波动乱摇摆,气象雄浑。 外表看来写鼓角声,实则写出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这种写作手法叫做? 明确:国家战事紧急。侧面衬托。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思索:写了什么内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

12、怎样的情怀? 明确:夜晚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许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 由于战斗的消息传来,百姓的哭声、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斗的残酷。 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思索: 1、卧龙、跃马指谁?他们有怎样的功业? 明确:诸葛亮、公孙述。卧龙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 2、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之中,全部的一切最终化作历史的尘埃。诗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永恒,人生的无常。 五、探究争论: 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

13、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悲伤? 明确: 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时间飞逝、人生短促岁暮阴阳催短景 客居天际的凄寒天际霜雪霁寒宵 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伤卧龙跃马终黄土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人事音书漫寂寥 六、作业 写一篇短文,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不少于200字。 提示:从三方面着手,根据三个步骤。 明确: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析、评 例如:采纳声音描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斗气氛,抒发沉重、痛楚的感情 七、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阁夜 细草

14、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岁暮阴阳催短景,天际霜雪霁寒宵。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课堂练习 明确:中学语文在线 意境:一样:恢弘、雄阔 不同:旅疏朗、壮阔;阁悲壮、萧瑟。 章法:旅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相互对比、生发。 阁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景中寓情。 阁夜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

15、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难点: 1、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岳阳楼导入。 二、解题: “阁”指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合作沟通学习: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2、学生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3、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那么诗人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想? 四、检查自主学习状况: 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评点:(节奏、情感) 2、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书本P43 3、再指定一学生诵读: 4、

16、全班齐读: 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1、学生就诗中词句意思提问,教师释疑: 2、教师就诗中重要词句提问: 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斗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五、鉴赏诗歌: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 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衬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瞬一年将尽

17、,有时间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间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际”,便含有沦落天际、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拂晓前,示意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衬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知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乱、兵革未息、战斗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丽,请学生说说壮美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

18、,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准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丽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裂、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丽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很多。“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精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

19、指自己年轻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漂浮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宏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哀痛。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孤独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20、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外表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劝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冲突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六、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间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阁夜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能: 了解杜诗歌风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把握诗歌朗读的根本方法,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析象解意,领悟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人的高尚人格,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

21、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及朗读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 涵咏 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导读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这册书中已学习了杜甫的蜀相和登岳阳楼这两首诗歌,对杜甫的终生经受与创作风格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今日我们连续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阁夜。 1、指名背诵这两首诗歌。 2、指名介绍(师补充,多媒体展现)。 3、师介绍阁夜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现)。 (二)朗读引导,整体感知 1、回忆本单元对诗歌朗读的根本要求: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学生自读感知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

22、,读时要结合内容把握情感。 3、师从诗歌押韵、节拍、平仄、对仗、感情几个方面进展朗读引导(多媒体展现)。 4、采纳自读,指名读等方式把握朗读方法。 5、生结合解释,了解诗歌大意。 问题:读了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沟通、争论、最终总结: 例如:看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斗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 二、析象解意赏读 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1、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际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的心境如何?“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

23、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2、小组沟通,发言汇报,师生互评。 3、教师点拨,赏析例如明确(多媒体展现)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主旨。 5、学习检测,表达练习。 学习了这首诗歌,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三、学以致用比读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比拟此诗与阁

24、夜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学生读后沟通,各抒己见,师点拨明确。 四、因声求气辨读 多媒体展现不怜悯感的朗读方法,举例练习。 五、拓展升华悟读 引导学生透过诗歌,了解时代特征及诗人人格。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读杜甫的望岳,看看与阁夜在风格上有和不同? 板书: 首联 点明冬夜寒怆 阁夜 颔联 夜中所见所闻 忧国忧民 颈联 拂晓所闻 雄阔萧瑟 尾联 生发感慨 沉郁顿挫 阁夜教案 篇五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结尾还表达了消极的感情。全诗当用消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开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

25、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又,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的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前一首的同期作,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从“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背山临水的地方,风景美丽。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载。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曾经受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又碰上崔吁作乱,虽已到夔州,距叛乱中心较远

26、,但战斗中种种骇人听闻的消息时时传来,人心总是担心的。似此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呢?所以这首诗的调子非常消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 诗的头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岁暮”,犹言“日月忽其不淹兮”,转瞬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之感;又称所在地资州为“天际”,有自伤飘泊之意。颔联出句承上文“宵”字,写拂晓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示意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更兼示战局紧急,故士兵天未明即起进展操练;对句承上文“霁”字写三峡中景象,因雪止天清,故三峡中星影可见。颈联出句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非杀人如麻,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

27、难;对句写“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问不通的状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诗中的典范作品。它不仅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也鲜亮地表达了杜诗的沉郁风格,耐人寻味。 三、鉴赏要点 诗中用事。 诗中用事共三处:“五更”句用祢衡事。后汉书祢衡传:“(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来宾,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canzhua),煤楼(di令则占,小步)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大方。”“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汉书天文志云:“元光

28、(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日;星播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呢(ju,戴上的石山)膝培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刘备)下辇而自王。”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例如拂晓前的鼓声带着山谷中的回音,从寒气中传来,的确能给人以悲壮的感觉;在奔腾的江水里,星河的倒影必定是摇曳不定,这样的意象在吟诵几遍之后都不难在读者的头脑中生成。有了这样的意象,再去弄清事典的出处,对诗句的理解就加深了,例如从“五更”句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大方之情,从“三峡”句可以熟悉到“百姓劳于兵革”使诗人深以为优再从章法来看,这样写还兼有为下面“野哭”一句张本的作用。至于诗人以诸葛亮、公孙述自解,跟诗境的关系尤为亲密,由于武侯庙、白帝庙都在州城四周,诗人都去看过。前人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这首诗中的用事正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