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坊的历史演变.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4082556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坊的历史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坊的历史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坊的历史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坊的历史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坊的历史演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八坊的历史演变八坊十三巷的历史演变八坊十三巷,是八个“坊”和十三个“巷”的统称。“八坊”,是由宗教而得名。元明以后,临夏成为回族主要的聚居区,当时的八坊一带有八个坊,即寺坊,每个“坊”周围的穆斯林依寺而居并进行宗教活动,因而该地始有八坊之称。现如今具体是指临夏市广场红水河以南,三道桥以北,东至上二社以西,西至西巷以东的这片居民辐辏的地方。以后,又扩大到小西关一带,甚至整个南关厢、前河沿、大小西关这一片,统统被人们称为“八坊”。十三巷主要是指八坊这片区域内的十三个街巷,包括华寺街、细巷、王寺街、石桥巷、大旮巷、坝口巷、北巷、小南巷、大南巷、沙尕楞巷、仁义巷、大巷道、南栅门巷等。临夏八坊是历史上逐

2、步形成的,它的形成是在西北多元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酝酿的。临夏,古称河州,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南边缘和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交接地带,处于畜牧经济文化类型和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之间,是历史上沟通中原与青藏以及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秦汉以来,中央政权曾在此地设县、置州、建郡,有“河湟雄镇”之称。唐代,河州地处丝绸之路南路的要冲,沿丝绸之路进入和途径河州的大食、波斯穆斯林商人,因种种原因暂住或留居不归,成为八坊回族最早的先民。据传,毕家场门宦始传人马宗生的祖先是唐时落居长安大学习巷的波斯人,大拱北始祖祁静一的祖先是落居长安灞桥的大食人,后迁居河州。据民间文献和口碑资料:“在唐朝时,有来自阿拉伯的十大上

3、人(先贤、贤哲),从丝绸之路甘肃境内陇西段来到河州,亡后葬在河州古城外南郊哈家坟(约今临夏市南关清真大寺西侧)。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的墓迁到城西近郊处,至今有人到墓前凭吊并复修了墓地。这可能是昔日来往于丝绸之路甘肃境内陇西段之间的穆斯林商人(包括宗教人士)留居临夏八坊的佐证。”宋代对蕃商的开放政策,促进了更多的外国商旅来华进行贸易,茶马交易主要集中在河州、熙州等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河州设立了官办的买卖市场榷场,在熙州、河州等地进行“茶马互市”,因而河州(今临夏)以及熙州(今临洮)等城镇,曾一度成为中亚、西域各地商人进行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寄居了各国的穆斯林。元代东西交通大开,随着

4、蒙古军队三次西征和回撤,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大量的大食、波斯、中亚等地的被称为回回人的军人、工匠、平民东迁。公元1227年,蒙古军破河州,置吐蕃宣慰司元帅府,设治所于河州城内。明嘉靖河州志记载:“北古城,州北一里,号曰蕃城,乃元城也。”据记载:元朝建河州城于今临夏市北塬山麓,南城门在今临夏市团结路与红园路、庆胜路十字路口偏南,后人叫它“蕃城”。1253年公元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屯戍的西域色目人“随地入社,与编民等”,今八坊上、下二社等形成于此时。西域色目人主要为男性,他们同当地汉族等民族的女子通婚,亦有汉民改信伊斯兰教,融入回族,故有“回回大大,汉民娘娘”之说法。其中一部分人在河州城外

5、定居下来,留居在城外今八坊周围,在聚居的地方修起了清真寺。南关清真大寺便是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修建的。当时因经济条件较差,礼拜殿在几棵松树桩上搭建而成,人称“连根柱寺”。明朝统一全国后,曾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江苏和晋冀一带的人民,大批迁来河州,其中一部分就居住在河州城附近。明洪武年间,邓愈兵进河州,沐英领回回兵驻洮州,在被调云南时留下将士在洮州、河州戍边、屯垦,渐入籍成为居民。同时,与西域通好,东来的回回人在河西、河湟一带商居,到河州定居者日众。民间流传,此时西域学者哈木则亲率40位“费格勒”到河州传教。如毕家场门宦创始人马宗生的祖先,就是落居陕西长安大学习巷的波斯人,到马宗生时移居河州八

6、坊。华寺门宦的始传人马来迟的祖先,原籍陕西长安,明时迁来河州,居住在八坊华寺街。还有马辅臣、喇世俊祖先等也在这一时期迁到八坊。明末清初,随着河州大片回族聚居区的形成和经济的繁荣,使穆斯林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得以发展,八坊清真寺不断兴建和翻修,新扩建南关大寺、老王寺、华寺、城角寺等,新建祁寺、北寺、西寺、上二社寺等,形成以八座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八坊”之名自此始。清代,“八坊为回民商务聚散之地,富甲省垣,居民三万余人,全系回族”(慕寿祺甘青宁史略卷三一)。各地穆斯林纷纷向此处迁居,八坊逐渐兴盛起来。自康熙十一年(1672年)起,门宦在河州地区创传并兴起,就在这一年,河州回族人马宗生赴西宁凤凰山受教

7、虎夫耶学理,创立毕家场门宦。康熙十三年,河州小西关祁静一受传嘠德忍耶学理,在河州城外创立大拱北门宦。雍正六年(1726年),马来迟去麦加和也门接受苏菲虎夫耶和沙孜林耶学理,返回河州,始传并创立虎夫耶华寺门宦;乾隆九年(1744年),马明心在麦加和也门接受苏菲学理,回河州后创立并始传哲合忍耶学派在河州的门宦。这些门宦相继在河州地区产生后,开始以河州为中心向四周传播,逐渐形成以河州城外回族聚居区为中心的宗教传播网络。与此同时,原建的清真寺得到重建和扩建,如南关大寺于清乾隆年间再次扩建;老王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地方绅士马朝佐出资扩建;华寺、城角寺于康熙年间扩建;而一批新的清真寺也应运而生。

8、清顺治年间建起了祁寺,康熙年间建起了西寺、上二社寺,乾隆年间又重修祁寺、北寺、西寺。从明代到清朝前期,在南关厢内外先后建起了南关大寺、王寺、华寺、城角寺、北寺、祁寺、西寺、上二社寺等八所清真寺,形成了八个“围寺而居”的“哲麻尔提”(教坊),简称八坊。清同治年间陕甘各地起义失败后,又有大量的回民避难于河州,居住在八坊一带。此后,八坊回族聚居区又新建了下二社寺、水泉寺、铁家寺、大西关寺。从八宗寺坊到十二宗寺坊,围寺而居的八坊格局完全定型,并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要赋予历史街区保护建筑灵魂。历史街区保护应当通过对真实历史遗存的适当修缮、维护或改建,赋予建筑新的内涵,也就是说,要让历史截取的保护建筑根据城市的发展改变其使用功能,以实现建筑的永生与文脉的传承。历史赋予了街道生命,人们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但要保护街道上所有的建筑,更需要保护这条街道的历史文化,这是街区的精神魅力、灵魂所在。要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