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 年 3 月第 22 卷第 2 期总 86 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24Vol.22 No.2 Sum No.86收稿日期2023-10-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大代表监督作用发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BZZ006)。作者简介王维国(1967),男,陕西子洲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亚宁(1994),女,河南濮阳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共同体视域下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2、王维国刘亚宁(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摘要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根据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和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要注重共同利益的维护、法律制度的完善、组织体系的健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等,要致力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力量聚合,促进农村社会团结合作和共同奋斗。中国乡村自古以来就具有共同体的属性,并在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乡村共同体的功能有所减弱,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面临新挑战。这就要求在加强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中促进农村共同富裕。这也就意味着:要基于农村共有的资源,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和厚
3、植文化底蕴,以更好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的共建,做大农村共同富裕的“蛋糕”;健全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统一领导的组织体系,完善农村共同富裕的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农村居民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治理共同体;团结合作;公共中图分类号F323;D6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4917(2024)02-0060-10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
4、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共同富裕就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3。由此可以看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奋斗,需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人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目前,推动农村共同富裕还面临着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村内部不同群体的发展存在差距、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难题。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内专家学者从
5、不同视角围绕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产业发展视角,姜长云提出,“推进乡村产业适地适度发展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4是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从金融的视角,谢文武等人认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助推共同富裕”5。从文化和教育的视角,黄承伟强调要着力解决“文化建设落后的现实问题”6。从立足城乡差异的视角,贺雪峰提出“通过更加城市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和“保留乡村与保留非市场的道路”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阶层差距,达到共同富裕”7。基于农村“五位一体”建设,杨文圣提出,通过“对农村进行全面规划改造、推动城乡一体化、建立农村产业体系、不断
6、优化基层民主管理和文化建设”“治理农村生态环境”8,推动“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基于治理角度,雷琼认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亟需对乡村治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创新”9。徐勇等人认为,要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10为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效路径。第 22 卷第 2 期王维国等:共同体视域下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61 综合现有学术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专家们大多从学理和对策角度出发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我们看来,基于共同发展的维度,即从共同体及其治理的视域对农村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实际上,当代中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
7、许多村庄内村民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血缘关系,居住空间虽相对分离但邻里交往又较为密切,共同体特征仍然明显。广大农村曾经以共同的经济活动和价值观念保障了农村社会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发展。然而,伴随农村社会转型,维系乡村共同体的传统纽带日渐式微,因而实现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建构体现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特点和需求的新型乡村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1。这里突出了责任,强调要团结合作、共同奋斗。这就表明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要做到共建共治共享,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才能更好保障和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从共同体及其治理所蕴含的共同发展的维度出发
8、,解析新时代乡村共同体的团结纽带与合作机制;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就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这样的探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农村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研究。二、共同体理论及中国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路由于人是类存在物,因而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共同体,个体正是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能力。共同体是基于一定的联系纽带和合作形式所形成的社会群体。顾名思义,共同体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共有,至于共有什么,不同思想家的主张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对共同体成员之间关系的认识。当然,由共有成为共享,还需一定的条件。只有共有成为共享时,才能充分调动共同体成员的积极性,实现自觉自愿的团结合作。马克思
9、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这就表明,我们要从人与人关系出发理解共同体及人的发展。共同体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组织形态,能够维护、塑造和提升人与人的关系,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维持良好社会秩序,促进人的发展。因而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个国家都重视共同体建设。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思想家们根据时代特征及其要求和现实社会条件,基于各自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阐发了共同体的不同职能定位及其建设的着力点。因此,为了深化对我国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路的认识,要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为指导,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探讨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具体路径时,
10、也需要借鉴国外共同体理论的合理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基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将社会共同体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以人的依赖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13、以物的依赖为主要特征的“虚幻的共同体”14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15。恩格斯认为,在自然形成的早期共同体时代,“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个人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16。也就是说,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为了整体利益,就开始强调制度的权威性。伴随商品经济的深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而形成了虚幻的共同体主张和倡导所谓
11、普遍的政治权利方面的价值理念。虚幻的共同体之所以是虚幻,就是因为普遍的政治权利的享有需要公平的经济社会条件做支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无产阶级作为雇佣劳动者,在经济上处于被剥削地位,在政治上处于被统治地位,整个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虚幻的共同体理论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只能用不涉及生产资料的所谓“共有”来为专制统治进行理论辩护。因此,虚幻的共同体理论往往借助所谓政治自由所体现出的虚幻平等,掩盖经济交往中强者优先的不平等现实,宣称代表社会普遍利益,实际上却只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这就表明,自然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都注重发挥制度、价值理念对于维系共同体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以往共同体形态进行
12、深刻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7这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理想形态是“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就其显著特征来看,其一,“真正的共同体”消灭了私有制,社会成员基于生产资料的“共有”而真正共建和共享社会财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18也就是说,在真正的共同体社会,“为了共62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 年 3 月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19,人们在既分工又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和分享集体财富。对此,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
13、义基本特征时进一步指出:“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20其二,旧式分工消除,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消失,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旧式分工和私有制的同时,要实现工农融合和城乡融合,即要“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21。随着上述“三大差别”的消失,“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22。自觉自愿的新式的分工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按照资源情况和共同需要
14、,共同对生产和社会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其三,真正的共同体“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23。人们拥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和“真正的充分的自由”24。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理论由于描绘了一个生产资料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条件“共建”、社会秩序“共治”、社会财富“共享”的社会运行方式,因而人类社会由管理走向了联合,即治理的完美形态。这既为我们党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我们提供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方法论原则。(二)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
15、出“社会治理”的政策安排。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就是要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25。这就意味着社会治理要充分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治理方式要更加注重科学、治理过程要更加注重民主、治理效能要更加注重公共性。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6。这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要通过社会成员的主动参与、相互协商、共同决策、相互监督,确保社会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016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
16、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27,这就要求我们所确立的社会治理的途径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和人民需要。这也就是说,从治理手段上,我们要突出民主、法治、科技、信息等;从治理效能上,我们要提高治理的民主性、法治性、社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28。这就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好社会成员在治理中的作用,每个人都要能够正确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以更好实现共同发展。上述论述创新发展了社会治理理论,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实践取得新
17、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29。从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就是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体现共同体的真正要求,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30。“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被实践证明符合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31这就表明,加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共建”意味着“人人有责”,共同体的全体成员都是责任主体,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是增强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效能的有
18、效途径。“共治”强调“人人尽责”,是共同体成员的行动准则。各主体都要明确自身在治理过程中的职能分工和责任担当,要依靠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组织体系和完善治理结构,以加强实现共同富裕的组织保证和机制保障。“共享”即“人人享有”,要求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社会治理和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和实现形式。也就是说,加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32“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
19、”33这就表明,“乡村社会是社会治理共同体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34。目前我国一些农村由于社会成员较为分散,如何将其凝聚成一个联系紧密、拥有共同价值理念、行动一致、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就成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第 22 卷第 2 期王维国等:共同体视域下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63 (三)基于共同富裕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路一些国外思想家也对共同体的具体联结纽带进行了研究。如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理论是从人类意志的完美统一这一设定出发的”35,强调血缘、地缘和精神等维系纽带。尽管近代以来,国外一些社会学家对共同体的阐释不同,但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一致
20、的思想或价值观念、契约或法律制度等纽带的联结和约束,将其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体,进而可以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不过,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对共同体的理解是抽象的,因而其观点又都面临着理论和实践困境。不过,其所强调的作为共同体要有能够把其成员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即基于一定的共有载体或中介,才能塑造和规范共同体成员的一致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对我们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具有借鉴之处。实际上,作为共有载体或中介,一定是为了全体成员的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和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要注重共同利益的维护、法律制度的完善、组织体系的
21、健全、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要致力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力量聚合,进而推动农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第一,利益共享及共同发展是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目标。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6也就是说,促使人们进行共同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动力是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的共享及共同发展不仅是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基础性纽带,而且是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只有在农村社会成员之间“构建一种协调性共建共享的利益生产与分配机制”37,他们才会秉承团结互助的理念,通过高效分工和合作创造出更多的集体财富和公共产品,做大农村共同富裕的“蛋糕”,促进共同发展。第二,完善的法律制度
22、是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制度保障。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最强有力的制度。法治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理念,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共同遵循。通过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等一整套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可为做大做好和切好分好农村共同富裕“蛋糕”提供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第三,坚持党的领导是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力量和资源的有机结合和高效运用,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将分散的个体凝聚在一起,协调不同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农村,现代组织和民间传统组织力量并存,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领导
23、力量和坚强战斗堡垒。通过党建引领,健全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实现各组织力量共商共建共治,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和睦。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农村社会成员一致行动的内在保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共同价值是乡村德治的核心。三、中国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启示及面临的新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推进乡村共同体建设的传统因素发生了变化,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面临新挑战。(一)中国乡村共同体的历史变化及其启示历史地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乡土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38,是一种以血缘、地缘和内生性价值为纽带的伦理共同体。乡村运行
24、中内生性价值规范、“礼治秩序”39、村规民约等日常规范作用明显。不过,这种管理方式会导致种种不公平现象,旧中国广大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4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传统乡村伦理共同体逐渐转变为以集体产权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共同体。生产资料为集体“共有”,实行计划经济 集体生产、共同建设、统一分配。治理上,呈现乡、村“共治”的结构,即“政社合一”。当时,农村社会“以共同的社员身份为纽带把农民联系和整合起来”41,以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集体化的方式,把农村变成联系紧密的共同体。不过,由于有的地方当时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特别是“一
25、平二调”的政策挫伤了农民的自主一平二调是“平均主义”“无偿调拨”的简称。“平”,指搞平均主义,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调”,主要指县社两级无偿调走生产队(包括社员个人)的财物等。64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 年 3 月性和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1978 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 30.7%”42。1978年农村改革后,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得以发展,逐步形成基于市场机制的利益共同体。这种通过市场实现利益需求的共同体,其合理性在于通过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分工,提升了农村社会成员的生产效率和协作效能,增加了物质财富。在治理方面,建立乡镇人民政府
26、,成立村民委员会,其他各种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出现或复兴,形成“乡政村治”的模式。然而,村民群体分化以及人口的流动,使得一些村庄异质性增加,地方性共识降低,村庄传统内生性价值规范的约束力减弱,村民与村庄发展不同步。传统乡村共同体的变迁过程表明,农村的每个人都是共同富裕的主体,他们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只有结合成共同体形态,以共同奋斗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共同治理发挥各主体的才能和优势,才能实现普惠的人人共享。(二)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不断加强,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更为稳固的制度保障、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深厚的价值支撑,
27、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产业实现新发展”“生态展现新气象”“文化蕴育新风貌”“治理开创新局面”“农村民生跃上新水平”43。但农村社会在共建共治共享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难题和新的挑战。1.共建方面:集体经济和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因而要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为乡村治理共同体共建的着力点。“集体经济是农民共同致富的根基,是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质保障。”44这意味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共同利益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还具
28、备整合要素资源、动员和组织农民、保障集体福利、调节收入分配等多重功能。然而,有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一些村庄面临“设施农业规模偏小、整体设施装备水平较低”45,集体经济收益较低,“缺少项目启动资金,缺乏懂经营、善管理人才,缺失农业现代技术”46等问题。因此,必须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参与者共同的价值观念。然而,当前一些村庄由于公共生活和集体活动的减少导致村民对村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村庄内聚力受到影响。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公共精神不足、公共价值不彰,个别“传统村落文化体系逐渐崩塌,引导约束功能减弱;乡村社会传统价值信仰消解”47,从而使文化涵养民风的治理效
29、能受到影响。另外,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农村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也影响农村居民共享精神文化成果。2.共治方面: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48,需要从治理维度去认识和考察。目前,农村致力于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49。不过,在协同共治方面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首先,有些“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50。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强,组织功能弱化,贯彻和执行党中央关于农村共同
30、富裕政策的能力有待提高。其次,有些乡镇政府的综合治理、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统筹公共和社会资源的能力有待提升。再次,部分村庄存在“空壳”、集体“空心”、居民“空巢”的现象,乡村治理缺乏群众主体。最后,自治、法治、德治三种治理方式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乡村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也会影响农村共同富裕的扎实推动。3.共享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不同区域之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然而,“相比较而言,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差距相当大”51。我国城乡、区域、农村内部群体间的发展差距成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难点。
31、首先,城乡之间在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1978 年的贫困线为农民人均年收入低于 100 元。第 22 卷第 2 期王维国等:共同体视域下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65 大。2023 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 357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 551 元”52,城乡收入差距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约为 2.5。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落后。截至 2023 年 6 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85.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60.5%53。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在教育方面,2021 年,城区初中学校数量
32、为 1 558 277 所,乡村只有 534 950 所;城区普通小学数量 2 488 913 所,乡村 1 697 712 所54。其次,不同地区农村之间收入也存在明显差距。2021 年,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3 556.1 元、17 857.5 元、15 608.2 元、18 280.4元55。再次,农村内部不同群体间收入也存在差距。2021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五等份分组,其中低收入组 4 855.9 元,中间偏下收入组 11 585.8 元,中间收入组 16 546.4 元,中间偏上收入组 23 167.3元,高收入组 43 081.5 元5
33、6。除上述外,城乡区域间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促进城乡区域共生共享要素的流动水平仍需提升。“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村庄等村民聚集地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任务重等现象仍然存在。”57这些问题使村民的公共服务和农村的非农发展等受到影响,因而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力度。四、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中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人的力量只有在“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58。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交往中进行的。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就是农村社会成员基于广泛的共有,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来不断扩展和深化其在生产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我们
34、要立足于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理论的内在要求,坚持以党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讨保障和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一)聚焦共建:团结合作赋能农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59这就是说,共同富裕是过程共建与结果共享的统一,只有通过乡村治理共同体成员的团结一致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生产与生活资料等物质方面的殷实富裕和文化、教育等精神层面的富有。1.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夯实物质基础新时代要继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60。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要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促使
35、集体资源有效转化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来源,形成家庭和集体双增收的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1)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型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还要通过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实践锻炼、大学生选调等多种方式,扶持培养吸引一批职业经理人、农村工匠、文化能人等优秀人才,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政府和村“两委”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嵌入,整合乡村内部资源。政府要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如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村领导班子要带领村民盘活村庄资源,开发和延长相关产业链,做优做强特色产业。(3)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
36、组织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61,开展“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联农带农的经营模式,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62,将各项资金有效整合起来,实现职能化分工、集约化经营、互嵌式治理、共享化发展。(4)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打造联股、联利、联心的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统筹考虑和因村制宜地对村集体产权进行科学的资产量化和股权设置。(5)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打造数字乡
37、村。农村集体经济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直播”等新型业态,走产业融合的发展道路。2.厚植文化底蕴“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63这就是说,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不仅要“衣食足”“仓廪实”,还要“知礼节”“知荣辱”。因此,必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精神境界。(1)村“两委”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道德建设。要以农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切66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 年 3 月入点,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村民转变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和村民文
38、化素质。(2)增强村民的村庄认同。社会凝聚力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所有个人意识具有某种一致性”64。因此,农村要依托村庄原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广场、乡村文化礼堂、村史馆等文化阵地,丰富村民精神生活。还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活动、乡村晚会等集体文体活动,持续积淀农村共有文化底蕴。(二)聚力共治: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要发挥和协调不同主体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就要完善乡村社会治理的组织体系,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为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1.加强党建引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要把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1)必须坚持基
39、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升村党组织促进共同富裕的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组织群众和社会号召等能力。(2)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全面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策执行力、统筹协调力。(3)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群众的服务。紧扣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人才队伍,为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人才保障。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65,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精准化和精细化水平。2.明确主体权责,提升合作治理效能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责关系,提升合作治理效能。(1)政府应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和社
40、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引领、监督、协调与管理来服务农村建设,为村民提供创业机会,避免出现只依靠行政命令推进而导致不切实际的政策落地的情况。(2)通过多种方式将市场力量和社会组织引入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建设,鼓励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服务购买”力度66。(3)发挥新乡贤在治理中的作用。农村要鼓励新乡贤基于自身的威望、学识、财富、道德修养,牵头成立如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并发挥好其凝聚村民、调解纠纷、维护秩序等作用。(4)政府要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能够运用现代治理观念和方式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农村社会要
41、爱才育才引才用才,用制度、待遇、事业及情感吸引并留住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的人才。3.实现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既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建构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机制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1)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自治水平。村“两委”要借鉴枫桥经验,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村民意见表达机制,拓宽村民诉求表达渠道和平台,使村民积极参与和协同治理。(2)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国家要完善保障农村共同富裕领域的法律服务供给,强化法律法规在维护农民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
42、的权威地位,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各类犯罪行为,提升法治在村民中的公信力。政府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自觉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3)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村“两委”要带领农村村民不断丰富农村传统道德规范的时代内涵,切实发挥农村道德规范激励约束成员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注重由全体村民讨论决定,得到所有人认可支持的新时代村规民约,以更好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调动村民共建共治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聚合共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共同富裕新动能“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67这就是说,实现城乡
43、融合是构建真正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也是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和目标。因此,必须解决城乡、区域之间的资源和服务差距问题,实现城乡区域之间融合发展。“四议两公开”是指村党组织领导下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的一套基本工作程序。“四议”是指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是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第 22 卷第 2 期王维国等:共同体视域下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67 1.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在分配领域上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好农村的“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6
44、8。(1)政府要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电网等设施的提级扩能,推动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2)提升农村社会基本保障水平。一是让农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政府要合理分配城乡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环境、硬件设施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农村享有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二是让农民工劳有厚得。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农民就业保障制度,不断加大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扶持和服务力度,维护务工农民的就业权益,不断增加农民工就业收入。三是让农村居民老有颐养、病有良医。政府要组织建立养老服务联合体和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
45、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推动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发展农村慈善事业。四是让农村居民住有宜居。“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69,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确保城乡居民实现绿色共享。2.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积极推进城乡人民共享资源要素。(1)政府要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除超大城市之外的城市要逐步降低落户门槛,“提升城市包容性,接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70。(2)以县域经济为重要切入点,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城乡的重要纽带,实现城乡的人才、资金、产业、信息、科技等要素的双向流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46、。(3)不同区域的农村要立足自身资源特点和发展基础,扬长补短、因地施策、加强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东部农村地处京津冀、长三角等诸多现代化经济圈,可以凭借其区位、资金优势,依托工业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如学习北京培育“大兴西瓜”“京西稻”等优质农产品经验,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化、规模化水平,健全农村产业体系。中部农村地处平原,位置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人才外流多,导致有些农村产业停留在传统阶段,种类匮乏、产业链缺失。因此,应在人才、技术和资金引进等方面多下功夫,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挖掘农村的文化价值,如“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等。西部农村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
47、赋,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要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树立“全国一盘棋”的理念,不断破除区域间的行政壁垒与要素流动阻隔,促成不同区域农村的资源、产业、技术等之间的优势互补,尤其是东部地区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和带动,逐步缩小区域间农村富裕水平的差距。3.推进城乡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推进城乡区域公共文化协同发展,既能提升村庄生活的文化品质,又能提高优秀乡土文化滋养城市发展的水平,实现城乡文化成果共享。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快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1)政府要不断加快农村文化软环境建设,秉承开放共享理念,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
48、、美术馆免费开放政策,为城乡人民共享文化成果提供适宜场所。推动农家书屋功能转型升级,增加数据资料,提高农民的阅读欣赏能力。(2)文化部门要广泛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和交流活动。通过流动舞台车、文艺小分队、宣讲队等形式,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城市文化活动内容送到农村,实现城乡志愿服务人员的交流互动和共同提升。(3)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文化资源,加大力度开发农耕文化,大力开展类似“村 BA”的民间文体活动,激发农村文化活力,营造城乡互动的文化氛围。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农村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需要广泛凝聚农村社会成员共识、增强创造力。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团结纽带及其优越性不仅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契
49、合,而且能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推动和保障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参考文献 1 113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22、54、54 页。2 5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外文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146、142 页。3 4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2、2 页。68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 年 3 月 4 姜长云: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与乡村产业振兴,南京农业
50、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1 期,第 111+22 页。5 谢文武、朱婷婷、翁吴晶: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江南论坛2023 年第 1 期,第 3539 页。6 黄承伟: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6 期,第19 页。7 贺雪峰:立足城乡差异的共同富裕之路 关于共同富裕的社会学命题,特区实践与理论2022 年第 5 期,第515 页。8 杨文圣: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 6 期,第 7074 页。9 雷琼: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内涵、困境与制度创新: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