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历史总复习(2).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068965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63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三历史总复习 :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必一.P6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注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西周后期逐渐崩溃,瓦解于春秋战国。西汉初期郡国并存。影响: (1)积极:西周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

2、治秩序。 (2)消极:埋下分裂割据的祸根,导致战乱和国家分裂。 2、宗法制:必一.P7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

3、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4课前提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P13):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本质),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含义:(1)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

4、: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九卿具体职能见必一.P10-P11)3、郡县制:P9-P10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

5、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有封地)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

6、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产生的原因:政治上: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维护和加强集权统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经济上:封建经济的产生,保护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经济基础)思想上:法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其思想基础(韩非子的专制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后是儒家思想。)。6、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

7、用。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注意:“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2、汉朝:刺史制度(P14-P15)(1)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和地方(郡),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

8、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3)特点: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监察的程度越来越严密。(4)影响: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5)监察制度的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3、唐朝三省六部制(P14):中

9、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元朝的行省制(P16):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5、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汉

10、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如三省的设置。(中央)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P17):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秦始皇-明太祖)。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作为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

11、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注意: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2、清朝设军机处(P18):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特点: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保密性强。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中枢机构。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六、发展历程:中央集权制度萌芽

12、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清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达到顶峰,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甚至废除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八、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交流,防止分裂割据。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

13、的发展繁荣。(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政治上: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不仅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人治高于法治(权治、官治、独裁统治)。完备性、周密性、成熟性。宗法关系和父权观念渗入国家政治制度中。主要以儒家经典作为理论基础。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农业(必二.P4P5) 1、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原始社会时期

14、: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P1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牛耕出现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铁制工具出现(铁器使用标志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P5)东汉:使用一牛挽犁。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宋元: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2、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

15、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

16、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选修改革P26-P27)目 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主要内容:A、 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B、 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C、 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租庸调制)。意 义:A、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B、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C、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3、小农经济的含义:小

17、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

18、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二、手工业 1、手工业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2、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3、“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 (如西汉的“东西织室”和 “三服官”) (1) 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

19、特殊性、不计成本和奢侈性、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各种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少积极性、(2) “工官”制度的利弊:利:“工官”工场的经营由政府支出,它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弊:A、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B、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C、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D、匠户世代承袭,没有人身自由,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4、手工业成就:(1)纺织业(P10P12):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就已经萌芽(原料:麻、葛、丝)。汉朝:技艺高超、远销地中海,被称为丝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丝绸之路 )。唐朝:私营作坊兴起

20、;官营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宋朝:棉纺织业发展。明朝: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2)冶金业(P12P13):冶铜业:A、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小件青铜器);B、夏商周:大发展时期。C、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广泛采用鎏金技术、镶嵌工艺(P13:青铜防锈蚀技术)冶铁业:A、春秋晚期出现;B、战国时期: 从块炼铁到生铁;C、技术的发展:炼钢和淬火工艺;D、燃料:煤(汉)到焦碳(南宋末年);E、工具:水排(东汉杜诗)。(3)陶瓷业(P13P14):原始社会:彩陶出现;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唐代: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

21、青邢白、釉下彩绘;宋代: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等几大名窑(见课本P14);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三、商业 1、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兴起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2、“市”的发展(必二.P16):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

22、价; 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六朝: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 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限制;草市、夜市更加繁荣; 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商业都会的崛起(P18): 战国时期:城市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汉代: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五均司市师”; 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南北朝:商业都市:建康、山阴、襄阳、郢州、交州; 唐代:长安、洛阳、广陵; 宋代:汴京; 清代:苏州、盛泽、汉口、佛山、景德、朱

23、仙。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四、资本主义萌芽(岳麓版P27P29)(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时间:明代中后期 (15世纪中后期)2、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商品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3、最早出现的地区江南(苏州,杭州) 最早出现的行业丝织业4、标志:主要标志是“机户出资

24、,机工出力”的机房的生产。(即雇佣关系产生)(二)表现:1、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出现:(1)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一些机户【作坊主】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机工【拥有自由劳动力的城市平民】进行生产,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这是手工业者变成资本家的反映】。(2)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一些商人开设暑袜店,利用雄厚的资金,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编制暑袜,计件付给工资,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这样暑袜店主的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他们本人变成早期资本家,在家里为老板做工的男女居民成了雇佣工人。2、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1

25、) 手工工场规模扩大(2) 分工更细(3) 雇工数量增多(4) 部门和地区增广(三)主要特征资本家与工人是雇佣关系,无人身依附,基本是一种纯经济关系。(四)评价: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还不足以动摇封建自然经济的根基,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五)发展缓慢的原因: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经济因素); A.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阻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资金缺乏); B、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缺乏劳动力); C、自给自足自然经济造成了市场狭小。2、

26、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封建“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阻碍(政治因素);3、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本商末(思想因素);4、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五、重农抑商政策(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抑末)(必二P19)1、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2、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P19(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P21(3)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

27、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4)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5)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3、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5、影响:(1)

28、进步性: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2)局限性:封建社会晚期,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但违背了历史潮流; 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从而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六、海禁政策(P21)(1

29、)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2)原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3)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

30、家争鸣(必三P4P7)1、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列国纷争,王室衰微;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思想文化: “学移民间”,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主要流派(具体内容见P5P7):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P4

3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P4)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P4):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32、敛。)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性本善”;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P4):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

33、采纳。2、董仲舒的儒学主张(P9):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3、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其影响:(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4、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三、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P13P14)(一) 北宋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二) 南宋理学的成熟:朱熹(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1、主张和成就:理气论: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理是根本,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区分教

35、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是追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认为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地位高于五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散失)2、历史影响(P14):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

36、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三) 明朝理学发展(发展为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P16P18)(一)社会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内因3、思想: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4、外因: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经世致用)(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1、李贽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P16P17)(1)个人经历: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家庭影响)(2)思想主张: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A、反对以“

37、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B、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诗文写作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清文学产生重要影响。(3)代表作品: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种著作。(4)思想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P17)(1)主要经历: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述;是浙东学派创立者。(2)思想主张:最精彩之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呼吁废除“一家

38、之法”建立“天下之法”;C、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反君主专制)。具体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3)思想评价: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3、顾炎武具有启蒙精神(P17P18)(1)主要经历: 早年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清军南下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游历北方,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河。(2)思想主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天下

39、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梁启超归结)。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3)代表作品: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都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4)思想评价: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4、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P18)(1)主要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书,收入船山遗书。(2)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如:批判秦朝以来的暴政。哲学思想: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3)思想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5

40、、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及评价:共同的生活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共 同 的 经 历: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共同的进步思想。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工商皆本(黄);减轻人民负担(顾);减免赋役(王);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评价:重视手工业、商业,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

41、五、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重创:秦朝,“焚书坑儒”;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改造:宋明时期,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第4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一)造纸术(P24):(1)书写材料的演变: 秦汉:竹木简牍和丝织品;西汉:最早发明纸;东汉:105年,蔡伦用植物纤维造纸(

42、即蔡侯纸)。(2)外传: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3)意义: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最为显著。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二)指南针(P24-P25):(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战国:司南。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鱼和指南龟。(2)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三)火药的发明(P25-P26): (1)火药的发明:与古人

43、炼丹制药有关春秋战国: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汉 代: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发明创造条件。 东 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2)火药的应用:唐末至宋初: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出现火炮。北 宋:火炮、火球、火蒺藜; 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3种火药配方。明 朝:早期的自爆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3)影响: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四)印刷术(P26):(1)印刷术的进步: 雕版印刷术:唐朝(868年)金

44、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活字印刷术:A、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泥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B、作用: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C、改进: a、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b、明代中期:铜活字;c、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2)外传:由波斯传到欧洲。(3)对欧洲影响:推动文教发展:14世纪末出现木版雕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推动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总结):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及特点(提升):(1)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