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主要省市制造业创新中心政策白皮书(2021 年)赛迪智库科技与标准研究所二二一年六月I目录前言.1第一章 各地制造业创新中心政策概况.2一、总体情况.2二、具体举措.4第二章 各地制造业创新中心政策的经验特点.8一、紧密对接地方战略.8二、拓展支持资金渠道.8三、探索非资金支持手段.10四、尝试资助研发以评促建.11五、存在的问题.11第三章 相关建议.13一、进一步扩展支持阶段.13二、改进资金拨付方式.13三、丰富支持手段.13四、调整资金支持范围.14附录:我国主要省市具体政策概览.151前言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自2016 年工程启动至今,国家制造业创
2、新中心已布局建设 17 家。各地方也同步积极推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共认定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接近 200 家。各地在推动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在地方政策上进行了大量探索,使省级创新中心日益成为国家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赛迪智库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先后对江苏、河南、上海等 21 个省市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调研,重点分析了各地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的政策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报告分析了 21 个省市(不含地级市)出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政策共 46 项,包括资金类和非资金类。这些政策在推动地方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例如紧密对接地方战略,拓
3、展财政资金渠道,探索非资金扶持手段,尝试资助研发以评促建。同时,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各地创新中心的扶持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支持阶段重建设轻运行,支持方式重眼前轻长远,支持手段重资金轻配套,支持范围重硬件轻软件。各地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报告最后还提出,建议各地进一步扩展支持阶段,改进资金拨付方式,丰富支持手段以及调整拓宽支持范围,多措并举支持本地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让创新中心更好的发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的作用,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赛迪智库 科技与标准研究所2021 年 6 月2第一章 各地制造业创新中心政策概况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我国新
4、型创新载体的一种形式,旨在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打通“技术开发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形成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自 2016 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工信部联规2016137 号)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 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工信厅科201764 号)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2018 年
5、新增)(工信厅科201867 号)等政策文件,有力支撑了创新中心建设。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各地也根据产业和科技等情况,积极推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起了各自的创新中心建设运行政策体系。一、总体情况从数量看,从数量看,全国21个省市制定了46项涉及创新中心的政策文件。北京市制定相关政策 6 项,数量最多,天津市和安徽省次之,各制定5 项,湖北省排名第三,制定 4 项。其中,安徽省政策更迭最频繁,从 2018 年至 2020 年,连续 3 年更新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的实3施细则。图图 1 各省市创新中心政策发布数量图各省市创新中心政策发布数量图从类型看,从类型看,各省市制造
6、业创新中心政策主要分为综合类和专项类。综合类政策主要是把制造业创新中心政策纳入到推动本地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的总体战略文件中,目前全国共有北京市、安徽省等15 个省市发布综合性政策 33 项。专项类政策是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专门政策,目前共有天津市、山东省等 11 个省市发布专项政类策 13 项。4图图 2 各省市综合类和专项类政策发布数量图各省市综合类和专项类政策发布数量图二、具体举措1.资金支持1.资金支持一是财政奖补是地方政府支持创新中心的最主要手段。一是财政奖补是地方政府支持创新中心的最主要手段。省级财政财政对省级创新中心的财政奖补额度通常为 100-2000 万元不等,北京财政奖补
7、总金额最多,最高可补助 2000 万元,天津、重庆次之,补助总金额为 1500 万元。下发频次上,全国有 18 个省市都为一次性补助,只有北京市、天津市和重庆市 3 个直辖市的资金下发方式是分阶段支持。5图图 3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省级财政投入情况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省级财政投入情况二是部分地方利用首台套一揽子政策对创新中心予以支持。二是部分地方利用首台套一揽子政策对创新中心予以支持。一些地方充分利用首台套政策,推动创新中心成果转移转化和首次商业化密切挂钩,目前,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重庆市、福建省和云南省 6 个省市的政策文件中涉及到明确的首台套举措。6图图 4 利用首台套政策支
8、持创新中心建设的省市地图利用首台套政策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的省市地图2.建设保障2.建设保障从金融税收等普惠性政策看,从金融税收等普惠性政策看,为拓宽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渠道,一些地方明确提出涉及金融税收的普惠性配套政策,目前,全国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南省、湖北省和重庆市 6 个省市把此类措施列入各自的政策文件中。图图 5 利用配套金融税收等普惠性政策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的省市地图利用配套金融税收等普惠性政策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的省市地图从人才政策看,从人才政策看,为协助创新中心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一些地方政府支持创新中心与本地人才引培政策对接,一例一策予以支持,目前,全国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
9、庆市和云南省 5 个省市把人才保障措施列入到创新中心政策体系中。7图图 6 利用人才配套政策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的省市地图利用人才配套政策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的省市地图8第二章 各地制造业创新中心政策的经验特点一、紧密对接地方战略各地方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诉求出发,把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一是与本地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一是与本地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在 21 个省市中,有 14 个省市在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是贯彻落实本地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例如,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要使用高精尖资金支持本市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升
10、北京市产业创新能力;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明确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旨在支持河南省破解转型发展瓶颈,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制造业创新体系,用以支撑安徽省制造业强省建设。二是与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诉求相结合二是与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诉求相结合。创新中心本质是企业,依托公司运行现代企业制度,一些省市把创新中心建设与提高企业地位相结合。例如,北京市在北京市促进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规定的文件中,鼓励总部企业创建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山东省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
11、支持民营企业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拓展支持资金渠道各地方重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最大化地利用各种资金渠道,为各级创新中心建设提供资助。一是组合利用各部门或各专项支持资一是组合利用各部门或各专项支持资9金金。为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上海市、安徽省等省市积极拓展财政资金来源。上海市在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通过工业强基、产业技术创新等几类市级专项向创新中心倾斜,综合支持创新中心建设;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暂行办法提出,优先支持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省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项目;重庆市在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细则(20192022 年)的通知中提出,对创
12、新中心牵头建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优先认定为市级示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给予奖励。二是充分利用市级财政资金二是充分利用市级财政资金。一方面,利用市级财政对省级创新中心建设进行支持。青岛市对省级创新中心提供最高 500 万元的扶持资金,超过了省一级 300 万元的扶持额度;深圳市提供与省一级投资 1:1 比例的配套扶持资金,对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力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市级财政把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延伸到市一级,郑州和洛阳两市的市级财政对进入市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的企业,每年给予50 万元的资金资助;大连市通过专项资金政策,在高端轴承、集成电路封装装备等重点行业建设了 9 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13、,累计下达财政资金 5000 万元。三是综合利用财税金融配套政策三是综合利用财税金融配套政策。北京市、上海市等 10 个省市给予创新中心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例如,北京市在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中规定,对创新中心符合条件的首台(套)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的予以补贴;创新中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减免征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10惠政策。上海市在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文件中规定,把制造业创新中心首次投放市场的产品,纳入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按照市财政局“上海市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实施办法”的规定实施政府首购;同时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条件下加大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信
14、贷支持力度。重庆市在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细则(20192022 年)的通知中规定,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加大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创新中心获得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和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三、探索非资金支持手段一些省市除对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资金支持外,还探索一些非资金类的支持手段,一是积极提供人才保障举措。一是积极提供人才保障举措。在人才引入和待遇方面,北京市在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中提出,鼓励创新中心积极对接“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现有政策,明确规定国有企业派驻创新中心任职的,参照国有人才管理相关办法实施特殊人才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委派技术骨干和管理团队
15、到产业创新中心任职并保留原待遇和股权。在人才激励方面,湖南省、重庆市支持创新中心采取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二是落实部分其它保障要素。二是落实部分其它保障要素。个别省市在土地、信息、服务等其他要素保障方面出台了明确政策。在用地保障上,河南省的郑州市和新乡市,在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11知中提出,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科研建设发展项目,按科教用途落实用地,优先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库,依法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山东省在印发关于深化科技改革攻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规定,总投资超过 5000 万元,其
16、中企业投资超过 3000 万元的创新中心,直接纳入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为创新中心提供资金、信息和服务便利。四、尝试资助研发以评促建一些省市利用政策对创新中心运行予以后续支持,并利用评估考核结果,择优支持创新中心发展。一是对运行期研发项目留口支持一是对运行期研发项目留口支持。按照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北京市创新中心运行平稳后,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的,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 30%,一般不超过 1000 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重庆市在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细则(20192022 年)的通知中规定,创新中心运行 3 年后,将根据运行评估情况,择优
17、予以重点研发项目资金支持。二是二是提升对创新中心建设考核管理提升对创新中心建设考核管理。北京市在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市经济信息化委对已获批的产业创新中心进行年度评价,评价合格的予以奖励,奖励总额最高 1000万元。五、存在的问题尽管各地方对创新中心充分重视,给予诸多支持,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12第一,支持阶段重建设轻运行。第一,支持阶段重建设轻运行。目前,多数省市的政策仍集中在创新中心建设环节,偏重能力建设,缺乏对运行阶段的支持,也缺乏协助企业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的机制设计。第二,支持方式重眼前轻长远。第二,支
18、持方式重眼前轻长远。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以一次性奖补为主,缺乏有标准、可考核、分阶段、分档次的持续性投资方式。第三,支持手段重资金轻配套第三,支持手段重资金轻配套。大部分省市对于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持方式还是以财政奖补为主,在人才、土地、金融财税、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中介服务等相关配套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第四,支持范围重硬件轻软件。第四,支持范围重硬件轻软件。财政资金使用范围有限,支持创新中心各项活动的范围限定在“硬件”上,包括研发设备费、研发仪器仪表费、能源动力费等,不能用在研发人员工资、无形资产费用等“软件”上,难以有效支持创新中心开展研发活动。13第三章 相关建议一、进一步扩
19、展支持阶段对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两阶段加以区分,从重点支持建设阶段向兼顾支持运行阶段过渡,在运行阶段坚持结果导向,多运用政府采购等方式资助创新中心研发活动,提升财政资金在研发活动中的使用效益,加强政府对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运用的话语权,为倒逼创新中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预留政策空间。二、改进资金拨付方式把以往一次性奖励、事后评估的支持方式,改进为“前期拨付+后期补助”的方式,事前提绩效要求,前期预拨部分扶持资金。制定考核关键节点,依据评估指标精准判断创新中心的建设绩效,再根据各节点的绩效评估结果,分批拨付后期补助,将补助资金额度大小与绩效水平直接挂钩,全面提升创新中心考核管理的持续性和
20、精准度。三、丰富支持手段推动创新中心对接和享受国家、区域的人才引进政策和重要计划,提高创新中心引入人才的待遇。为创新中心提供依法优先用地、减免租金等政策,为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便利。加强创新中心政策与普惠性金融、税收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使创新中心能真正享受到银行信贷支持、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投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把创新中心纳入全省或全市的知识产权、科技中介以及政策资讯等服14务平台,为创新中心良性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四、调整资金支持范围打破财政资金的使用限制,从只允许支持硬件设备采购,转为对研发活动、人才引培、无形资产采购等创新活
21、动的全方位支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利用国家财政的“信用背书”作用,撬动更多企业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到创新中心建设上,充分支持创新中心各项研发活动。15附录:我国主要省市具体政策概览我国主要省市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的具体政策,如表1 所示。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到部分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具体政策,如表 2 所示。16表表 1 我国主要省市创新中心具体政策一览表我国主要省市创新中心具体政策一览表序号省市文件名称序号省市文件名称1北京市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京经信委发201774 号)2北京市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京经信
22、委发201747 号)3北京市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京经信委发201648 号)4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5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技管202048 号)6北京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规定的通知京政发20213 号7天津市天津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津工信科201915 号-附件 3)8天津市天津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及各建设阶段标准要求(津工信科201915 号-附件 1)9天津市天津市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津政办发20189 号)10天津市天津市关
23、于进一步支持发展智能制造的政策措施(津政办规202016 号)11天津市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落实天津市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津工信规划20184 号)12河北省河北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条例13河北省河北省支持“万企转型”若干政策措施14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20182020 年)的通知(内政发201842 号)15上海市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16江苏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苏17发201818 号)17江苏省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
24、知(苏政发2016107 号)18浙江省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浙转升办201648 号)19浙江省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实施方案(2018-2020 年)(浙经信技术2018189 号)20安徽省中国制造 2025 安徽篇(皖政2015106 号)21安徽省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暂行办法(皖经信科技2016227 号)22安徽省2018 年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皖经信财务201884 号)23安徽省2019 年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皖经信财务2019135 号)24安徽省2020 年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皖经信财务函2020603
25、 号)25福建省福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26江西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163 号)27江西省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补充政策措施的通知赣府发201830 号28山东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发201826号)29山东省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鲁工信技202095 号)30山东省印发关于深化科技改革攻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鲁政办发 202026)31河南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豫政办201771 号)32河南省河南省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管
26、理办法(豫财企201816 号)1833湖北省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201828 号)34湖北省湖北省激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暂行办法(鄂政办发20176 号)35湖北省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化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815 号)36湖北省“科技创新 20 条”37湖南省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财政政策措施的通知(湘政办发20193 号)38湖南省湖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 的通知(湘经信科技 2017706 号)39湖南省关于印发 湖南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的通知 湘工信科技(2020510 号)40广东省广东
27、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粤工信规字20204 号)41重庆市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细则(20192022年)的通知(渝经信发201944 号)42四川省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的通知(川财建2019165 号)43云南省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工作方案(云工信技创2019181 号)44陕西省陕西省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陕发改高技2019280 号)45新疆自治区2019 年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计划申报指南46宁夏自治区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政府关于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28、的实施意见(宁党发201726 号)19表表 2 我国部分城市创新中心具体政策一览表我国部分城市创新中心具体政策一览表序号城市文件名称序号城市文件名称1郑州市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郑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 201735 号)2洛阳市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洛政办201913 号)3开封市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汴政办202063 号)4济源市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源市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等五个方案的通知(豫政201722 号)5新乡市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三大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新政办20
29、1850 号)6焦作市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焦作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焦政办202036 号)7济南市济南市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8青岛市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青政发20174 号)9烟台市关于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的意见(试行)(烟发201714 号)10威海市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威海市财政局 威海市大数据局印发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威工信发202014 号)11德州市德州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德发20208 号)12南昌市中共南昌市委 南昌市政府印发的通知13大连市大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4深圳市深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