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征求意见稿)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9月15日目 录第一部分 文本大纲1一、总则1二、规划原则1三、规划目标1四、停车分区与规划策略2五、停车需求与供应分布预测2六、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2七、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2八、近期建设规划2九、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3十、成果需要3第二部分 编制技术指引4 第一章 现状调查与分析4第二章规划目标6第三章 停车需求预测6第四章停车供应策略9第五章公共停车设施规划11第六章 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14第七章 城市停车设施近期建设规划16第八章 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16江苏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第
2、一部分 文本大纲一、总则1、编制目的为指导全省各城市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切实有效地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结合江苏省实际,制定江苏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2、适用范围本导则主要适用于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对于交通枢纽、中心区、街道沿线的停车设施规划可参照执行。3、规划年限和范围规划年限和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远期规划一般为20年左右,近期规划为3-5年,规划范围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4、主要任务在城市问题与症结分析基础上,制定停车设施规划目标,明确停车设施供应策略,预测停车设施需求和供应分布状况,确定近远期公共停车设施规划的规模、布局和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并
3、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5、技术路线明确规划理念、方法和过程。如果已经编制综合交通规划,要对综合交通规划提出的交通发展目标进行校核,并落实综合交通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如果没有编制综合交通规划,要补充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车辆发展预测等内容。二、规划原则以城市停车设施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来调控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以规划促进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以规划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和慢行交通友好发展,以规划引导停车设施市场化建设与经营等原则。三、规划目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明确近远期规划目标。近期规划目标宜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远期规划目标宜宏观和具有指导性。四、停车分区与规划策略依据城市综合交通发展
4、战略,划定城市停车分区,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划定的交通分区相协调。贯彻“供需统筹、以供定需”、“区域差别化”的基本理念,明确不同分区的停车设施供需关系、供应结构、管理与经营的规划策略。五、停车需求与供应分布预测预测近远期停车设施需求总量和分布,包括城市自备车位和公共车位。针对不同区域的供应策略,预测不同规划年限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路内公共停车设施、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的分布状况。在停车供应总量与停车需求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根据分区、分类调控的要求,确定不同停车分区的供应量。六、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遵循公交优先、停车调控、节约用地、远近结合的原则,依据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条件、停车设施可达性要
5、求,明确不同规划年限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方案,明确停车设施位置、规模和形式,并划定重大停车设施用地范围。在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规划的同时,基于交通发展战略和设置要求,综合考虑道路条件和交通状况,在定期的动态评估基础上合理设置路内停车设施,明确路内停车泊位选址、布局和管理要求。七、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按照用地性质、建筑性质、使用对象、建筑类型等特征,合理确定建筑物分类,体现各类建筑物停车需求特征的差异,明确建筑物分类的层次和具体类型。根据城市不同停车分区的停车现状、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状况和机动车拥有水平,在停车供应分布预测基础上,制定不同停车分区各种类型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标准,引导车辆拥有与使用在城
6、市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八、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城市停车设施近期发展思路与策略,明确规划停车设施的位置、规模、形式、出入口数量和位置等要求,提出重大停车设施建设计划与投资规模。九、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明确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管理、建设政策、管理措施等。十、成果要求1、规划文件2、规划图件图幅及图纸比例与城市总体规划图一致。图面标明图名、风向玫瑰、规划年限、比例、图例、编制单位、日期等。城市停车设施规划的主要图件如下:(1)城市停车设施现状图(2)城市停车分区图(3)城市停车需求分布图(4)城市停车供应分布图(5)城市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图(6)城市路内停车设施规划图(7)城市停车设施近期建设规划图3、附
7、件:包括规划说明书(综合报告)、基础资料汇编。第二部分 编制技术指引第一章 现状调查与分析1、基础资料(1)土地利用资料基年和目标年用地布局、近期建设项目以及相关的规划成果,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资料。(2)经济社会资料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三产结构、产业布局、居民家庭收入、人均收入以及人口与就业等资料。(3)综合交通资料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客货运量和周转量、方式结构、对外交通设施、城市道路、公交场站的规模、布局以及各类交通工具的历年拥有量等资料。(4)其他资料城市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生活习惯等资料。2、调查内容(1)停车设施供需总量调查对规划范围
8、内各类土地利用性质的停车发生率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各类性质土地利用规模与其对应的停车发生率之积得到停车设施需求总量。对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路内公共停车设施、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泊位进行全面统计,得到停车设施供应总量。停车设施供需总量调查宜分区进行,以反映不同分区同一性质的用地的停车发生率差异。(2)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调查对各类建筑物的建设年限及配建指标所参照的停车位配建标准进行调查,对各类建筑物的现状配建指标进行调查。(3)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调查对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路内公共停车设施的规模、布局进行调查。(4)停车设施运营管理调查对公共停车设施的收费模式、收费标准、运营主体及盈利状况进行调查。(5)停
9、车政策与法规调查对城市停车相关规划政策、管理政策及相关法规进行调查。(6)停车特性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城市停车相关指标,总结城市停车行为与特性,找出停车设施需求、供给、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平均停车时间平均停车时间是一定时段内所有车辆的停车时间与实际停车量之比的平均值,是反映城市停车设施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平均停车时间长说明停车设施的泊位周转率低,使用效率低,反之则说明停车设施泊位周转率高,使用效率高。高峰停放指数高峰停放指数是指高峰时段累计停放车辆数与停车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的是高峰时段停车设施的拥挤程度,同时也是确定停车设施规模的重要依据。泊位周转率泊位周转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每个停车泊位平均停
10、放车辆的次数,在停车设施规划中用在一天内的累计停放车辆数与停车设施容量的比来表示,它反映的是停车设施泊位的空间利用效率。停放周转率越高,泊位利用效率也就越高。泊位利用率泊位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平均每个泊位停车占用时间与总停泊时间的比,反映停车泊位的时间利用效率,表达了停车设施的拥挤程度。平均泊位利用率越高,泊位的时间利用效率也就越高。停车步行距离停车步行距离是指从停车处到出行目的地的实际步行距离,以米计,反映了停车设施的布局对停放车辆的方便程度和停车设施布局的合理程度。停车需求产生率停车需求产生率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使用量与其对应的停车需求数量的换算系数,以高峰时间停车需求产生率为计算指标。停车
11、敏感性分析计算各类公共停车设施对停车费用、停车步行距离(时间)的敏感性,为优化停车设施布局和制定停车政策提供依据。3、调查方法(1)问询调查现场问询停车设施使用者关于出行起终点、停车步行距离、停车步行时间、停车时长、停车目的、使用者相关社会经济特性以及其对停车布局、停车费用、停车政策等的意向。现场问询停车设施管理者,关于停车设施收费标准、停车设施使用率、使用高峰时段、运营收入以及停车设施管理者对停车管理法规、政策方面的意向。(2)记录调查根据各城市的特征自行设计调查表格,分全天和高峰时段对各类停车设施的停放时间分布、停车时长、停车数量进行调查。4、问题和症结分析通过停车特性调查,分析当前经济发
12、展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特点和不同客运方式的停车问题,总结停车设施供需关系、供应结构、设施分布以及管理、经营等方面存在的症结。第二章 规划目标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结合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愿景,确定城市停车设施规划目标,包括近期规划目标和远期规划目标。表1 城市停车设施规划目标一览表规划年限总 体 目 标技 术 指 标远 期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和停车政策,使得规范范围内停车供需基本平衡,并促进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优化土地利用模式、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停车设施供应总量、分区停车设施供应结构、分区分类停车设施停车步行距离、公共停车设施覆盖率、分区分类停车设施平均周转率、平均停车时长、建筑物停车
13、位配建指标标准近 期通过对矛盾突出区域的停车设施布局,制定过渡性停车政策,引导停车设施供应结构合理化发展和停车设施的有效化利用,缓解停车供需矛盾。矛盾突出区域停车设施供应增量、停车设施供应结构、公共停车设施覆盖率、建筑物停车位配建指标标准。第三章 停车需求预测1、停车设施需求总量预测(1)基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停车设施需求总量预测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分为机动车公共停车设施和非机动车公共停车设施,其用地总面积宜按城市人口每人1.3-1.5平方米计算,其中机动车停车设施用地为80%-90%,非机动车、公交(含轨道)出行方式较高的城市可适当降低。(2)基本城市用地规模的停车设施需求总量预测根据城市各类型用地
14、规模计算停车需求总量。计算不同利用性质的土地规模与该类利用性质的土地的停车生成率之积,得到城市停车设施需求总量。 (3)基于机动车拥有量的停车设施需求总量预测按照每增加一辆注册汽车,增加1.2-1.5个停车泊位需求的标准,根据城市机动车保有总量的预测值,计算目标年城市停车设施需求总量。停车设施需求总量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如表2所示,建议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分别计算,相互验证,综合确定目标年城市的停车设施需求总量。表2 城市停车需求总量预测方法一览表预 测 方 法优 点缺 点适 用 性基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停车设施需求总量预测计算方法简单数据准确性较差适用于城市停车设施总规模预测基于城市用地
15、规模的停车设施需求总量预测如果规划年土地利用情况与实际较为吻合,则计算精度较高。在计算时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用地以及用地开发强度的因素,计算相对复杂,并且未来城市用地规划不确定因素较多。适用于用地情况以及开发强度较为稳定的城市。基于机动车保有量的停车设施需求总量预测在机动车保有量预测较为准确的前提下,停车设施总量预测为较为准确。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易准确预测。适用于机动车增长较为稳定的城市。2、停车设施需求分类预测(1)自备车位的需求预测自备车位主要指居民私家车和单位车辆夜间停放的车位,其需求可采用增长率法、购买力法和回归分析法进行预测,建议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分别计算,相
16、互验证,综合确定自备车位需求。表3 自备车位需求预测方法一览表预测方法计 算 方 法使 用 特 征增长率法 根据目标年城市机动车总量增长率计算机动车拥有量。 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增长率取值不易把握,过高或过低都对预测准确性影响较大购买办法 对私家车、公用车、营运车的数量分别进行预测,其中私家车的增长主要依据居民的购买力决定,城市公用车辆和营运车辆的增长根据城市车辆发展规划确定。理论上较为科学和合理,但公用车辆和营运车辆的预测数据较难把握,需结合政府部门的机动车购置计划和城市营运车辆发展规划确定。回归分析法 根据历年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人口数等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城市机动率的拥有量。 分
17、析城市机动化的发展和城市经济、人口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是否显著,如果相关性不显著则不能使用。(2)公共车位的需求预测公共车位的停车需求是指车辆出行产生的停车需求,主要包括就业出行、公务出行、购物出行、接送出行、旅游出行、转换地需求等,公共车位的需求预测可采用经验法、出行吸引法,建议采取两种方法分别计算,相互验证,综合确定公共车位需求。经验法是根据自备车位和公共车位之间的既定比例确定,一般情况下,如果某城市的自备车位的需求量为P1。则公共停车位的数量应在0.2P1-0.5P1之间。出行吸引法以车辆出行作为停车需求生成的基础,建立高峰小时停车需求泊位数与区域机动车出行吸引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据此预测公共
18、停车位需求。3、公共停车设施需求分布预测(1)基于人口的停车设施需求分布预测通过建立居住人口分布与自备车位停车需求的相关性,就业人口分布和公共停车需求的相关性进行预测。(2)基于土地利用的停车设施需求分布预测通过停车生成率建立停车需求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将规划区域内各类不同土地利用性质的地块都看作是停车发生源,各小区内的停车需求量等于小区内各种性质土地利用的停车发生量之和。(3)基于车辆出行的停车设施需求分布预测根据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或其他专项规划研究的OD数据估计城市内各小区所吸引的以机动车为交通工具的人数,并将该人数除以小汽车平均实载率,计算得到该小区以小汽车出行量代表的机动车出行吸引量,
19、通过调查计算得到停车泊位需求因子(高峰停车需求量与高峰小时交通量之比),由区域小汽车出行量与停车泊位需求因子之积得各小区高峰停车需求量。(4)基于交通量的停车设施需求分布预测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停车需求与交通吸引量的相关公式,依据此公式和目标年各小区的交通吸引量预测值计算得到各小区的停车设施需求分布。公共停车设施需求分布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如表4所示,建议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分别计算,相互验证,综合确定目标年城市的停车设施需求分布情况。表4 公共停车设施需求分布预测方法一览表预测方法优点缺点适用性基于人口的停车设施需求分布预测计算方法简单考虑因素简单,准确度相对较低居住人口分布与自备车
20、位的停车需求的相关性、就业人口分布和公共停车需求分布的相关性较低时不能使用。基于土地利用的停车设施需求分布预测生成率模型表达简单,意义明确。调查工作量大,将各小区停车需求量看作是各类地块停车发生量的简单相加,而未考虑其相互作用。适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已明确,交通工具、道路网发生变化不大的地区以及新开发区域的停车需求预测。基于车辆山行的停车设施需求分布设施需求分布预测出行吸引模型抓住了停车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较为可靠。要求具备OD数据,停车泊位需求因子已知。可用于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大的地区。基于交通量的停车设施需求分布预测该模型对OD数据的要求较基于车辆出行的停车设施需求分布方法低。要求具备各小区
21、交通吸引量资料。可用于预测近期停车需求,较适合于区域用地功能较为均衡、稳定的情况。第四章 停车供应策略1、停车设施供应的思路城市停车设施的供应要改变以需求为导向的传统方式,体现“停车调控”的作用,主要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停车设施应体现区域差别的供应思路。对于不同的城市区域,供应的数量和结构要适应土地利用、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停车设施需求等因素的不同特点;(2)供应城市停车设施,应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统筹考虑,停车设施供应分布应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要求,解决或兼顾具体地块的停车问题;(3)停车设施的供应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在促进土地利用开发的同时,对用地和交通矛盾较突出的地区,应通过停车设施供应手
22、段,合理调控交通生成量、组织交通流。(4)停车设施的供应,要统筹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为居民出行提供各种便捷的交通方式,使所有出行者都能够享受机动化带来的成果。(5)停车设施的供应应倡导非动机化的交通方式,鼓励近距离出行采用步行或非机动车交通。2、城市停车分区在城市土地利用及交通设施供给、需求和运行状况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确定的交通分区,结合人口和就业岗位分布、土地利用、交通政策、公共交通和道路交通供应情况,划定城市停车分区。停车分区的划分要准确体现不同区域停车行为和停车特性的差异,应具有鲜明的特征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23、以便于按分区编制规划、制定政策、进行管理。停车分区的划分要协调与城市功能片区的关系,以便于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停车分区的划分要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相协调,促进公交优先发展。城市停车分区应遵从如下基本原则:与城市各功能区的用地、经济、人口以及道路网密度、公交线路密度等因素的差异性相协调;与城市各交通分区的交通发展策略与调控政策相协调,重点与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相协调;体现相邻停车分区停车行为与停车特性的差异;界限明确,便于配套规划与管理,在停车政策实施上应具备可操作性。在以上分区原则指导下,不限定具体的分区方法,但原则上各城市的停车分区可分为限制供应区、平衡供应区、扩大供应区三类。3、停车分区的调控策略
24、“限制供应区”,停车设施供应采取“总量控制、适度供给”的政策,分区的停车设施供应调控系数取0.8-0.9。“平衡供应区”,停车设施供应采取“平衡供应”模式,提供相对充裕的泊位,基本满足停车需求,停车设施供应调控系数0.9-1.1。“扩大供应区”,停车设施供应采取“扩大供应”模式,全面满足该类地区基本停车位需求的增长,停车设施供应调控系数取1.1-1.3。4、停车设施供应结构引导“限制供应区”,重点对停车矛盾突出的区域进行改造,对新开发地区按规划要求适当补充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平衡供应区”,贯彻以配建设施为主的供应策略,根据道路交通供需特征等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公共停车设施与路内停车设施的比例。“
25、扩大供应区”区域,在确保建筑物配建停车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路内停车设施供应比例,引导小汽车适度发展,同时提高道路空间资源利用率。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作为补充的供应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各区域建设物配建停车泊位、路外公共停泊位、路内停车泊位的建议结构如表5所示。表5 各区域停车泊位配建结构表泊位供应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路外公共停车泊位路内停车泊位限制供应区70%-80%12%-18%2%-8%平衡供应区75%-85%10%-15%5%-10%扩大供应区75%-85%8%-12%8%-12%5、停车设施供应分布根据各个小区的停车设施需求量、停车供需
26、调控系数,确定各小区的停车设施供给量,对停车分区内各小区的停车设施供应量累加得到各停车分区停车设施供应量。第五章 公共停车设施规划1、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应遵循如下原则:公交优先的原则。支持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现,对公交优势地区从公共停车设施规划上强化公交优先发展的条件。停车调控的原则。不单纯以满足停车需求为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道路交通条件、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和环境等多目标的要求。节约用地的原则。建设形式因地制宜,尽量减少拆迁和投资,节约土地。远近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实施的可行性,使停车设施建设既能满足近期要求,又能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刚性停车
27、设施是指规划中能够最终确定停车设施的确切位置、容量、规模和型式的停车设施。刚性停车场规划用地严格予以保障,不得随意更改。刚性停车设施泊位占总供应量的20-25%左右,在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该比例应提高到25-30%。半刚性停车设施的主体停车设施用地尚未确切落实,今后的开发过程中仍可有较小范围的位置变动和规模调整。半刚性停车设施泊位数占停车场总量的25%-30%。半刚性停车设施必须在详细规划中进一步落实具体的规划范围。弹性停车设施指在某个较大范围的区域内规划一定量的停车泊位供应,其泊位供应的实现形式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这种方法只提出区域的供应量要求,在具体实施中可分散布置,尽量扩大服务区
28、域,减少单个停车设施服务规模,临近服务对象。弹性停车设施的泊位供应量占停车场总量的45-50%左右。该方法的具体规划方案完全融合于土地开发利用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实现,例如开放公共建设配建停车设施、利用城市边角空间设置停车位、结合城市人防工程设置停车设施。2、路内停车泊位设置(1)选址原则路内停车泊位选址应遵循如下原则:符合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规划及停车管理政策的要求,与城市风貌、历史文化和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应根据路网状况、交通状况、路外停车规划及路外停车设施的建设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应与公交走廊能够有效衔接,又要避免路内停车规划路段与公交走廊和自行车走廊相冲突;满足交通管理要
29、求,保证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对动态交通的影响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2)布局规划路内停车设施供应总量根据各类停车分区内的路内停车设施配置比例与各分区停车设施供应总量来确定。路内停车设施布局规划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选择需要设置路内停车的道路路段,要根据道路条件与交通量状况状况对路段能否设置路内停车带做出初步的判断;确定路内停车的设计目标,控制路段车流的饱和度与延误,使得路内停车带设置的社会总成本最小;分析设置条件,包括路段宽度、道路横断面形式、交通量等。如果道路和交通量条件不满足设置路内停车带,是需要对道路进行改造;如果道路难以改造或即使改造之后难以满足要求,则需要重新选择其它道路;研究路内停车
30、带位置的合理性,分析路内停车带与信号交叉口、道路开口及人行横道的关系,以及受地形条件及特殊地带的限制等;对路内停车泊位的设计方法及其适用性进行研究,考察路内停车带的设置是否满足设计目标,如果不满足,则需重新设计路内停车带。建立定期的动态评估制度,根据城市建设进度情况对设置路内停车泊位的效果进行定期动态评估,分析其设置位置及规模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程度,将分析结果作为是否对其进行调整的依据。(3)泊位选址路内停车泊位选择需要考虑交通流量、路口特性、车道数、路宽、单双向交通、公共停车设施及两侧土地使用情况等诸多影响因素。快速路、主干路和以交通性功能为主的次干路一般不设置路内停车,其他次干路可分时段设
31、置路内停车。表6 路内停车泊位选址条件一览表禁止设置路内停车条件允许设置路内停车条件除人行道、桥梁、随道内不准停车外,在交叉口、车辆进出口、人行横道、消防栓、专用停车标志、让路标志、公交站台、信号灯等前后一定距离内不准设置路内停车点。在主干路上、整幅路面都需用于通车的道路上,禁止停车;纵坡超过4%的道路禁止布置路内停车。路内停车泊位与交叉口的距离不得妨碍行车视距,与相交的城市次干路缘石切点延长线的距离不小于20米,与相交的支路缘石切点延长线的距离不小于10米,单向交通出口方向,可根据情况适当缩短与交叉口的距离;路门停车泊位与有行车需求的巷弄出口之间,应留有不小于2米的安全距离;路内停车泊位的设
32、置应给重要建筑物、停车设施等出入口留出足够的空间。住宅区、办公区、商务区等需要大量停车的地区,可在非主要道路上,提供路内停车的空间。市中心地区,一般来说,路内可以布置停车的地点难以适应路内停车需求。在道路交通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除尽可能在路内布设停车点外,还必须严格限制停车时间,提高停车周转率。路内停车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其V/C值应控制在容许范围内,即次干路V/C0.85,支路V/C0.90,当V/C比值超过上述规定时,如仍要设置路内停车,则应对其影响作进一步分析后确定是否设置。(4)设施配套在选定的路段内根据城市道路内汽车停车泊位设置标准选择停车泊位停放方式和施划停车泊位尺寸,对于收费泊位,需
33、配建相关收费设施及收费政策指示说明。3、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评价从经济、服务水平以及对道路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影响等角度,分别评价停车设施布局方案,并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最优规划方案。(1)规划合理性经济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部分。财务评价是指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条件下,分析计算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国民经济评价是从整体角度出发,计算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的效益;服务水平评价主要包括停车步行平均距离、车辆停放的安全性等。(2)实施可行性从用地条件方面对各类停车设施的落地可行性进行评价。(3)对动态交通影响评价包括对区域机(非)动车行驶速度、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及交通安全的影响的评价。
34、(4)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停车设施对噪声、废气以及对周围人文景观的影响。第六章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各城市根据本城市的停车供需特点制定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1)开展详细的停车调查停车调查是针对各类建筑进行分类调查,调查应全面、重点突出、对建筑物或用地性质的分类应细致、界定标准应清晰,全面了解建筑物停车供需特征。(2)确定公共交通发展目标了解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调查目前公共交通的城市客运中的地位,根据公交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的差距以及城市交通矛盾的严重情况,把握调控力度,确定采用何种程度的停车调控措施。(3)确定一般配建停车位指标类型分析法是根据建设物的分类分别选择调查样本,然后进行统计和回归分析,
35、得出各类建筑的停车生成率。静态交通发生率法综合考虑土地、人口、就业岗位和交通OD分布等诸多因素交叉影响,根据不同功能用地单位容量所产生的停车吸引量(每日累计停车吸引次数)来计算单位用地开发强度所产生的停车需求量。(4)确定调控系数,调整具体配建指标根据建筑物所处区域的交通发展目标要求和停车分区政策,对不同类别建筑物的配建指标分别予以修正。从停车特点考虑,将各类建筑物分为居住建筑、办公建筑、交通枢纽、商业建筑、工业建筑、公园、文体建筑、医卫建筑、教育建筑九大类别。表7 建筑物停车配建分区调控系数一览表建筑类型调 控 指 引居住建筑平衡供应区、扩大供应区的居住建筑停车均适度满足供给,限制供应区住宅
36、的配建停车指标适当降低,可取平衡供应区的90%左右。办公建筑行政办公类建筑的停车配建调控力度应适当取小,建议限制供应区配建指标取平衡供应区的95%左右,扩大供应区配建指标取平衡供应区的105%左右。金融、外贸等其他类办公建筑,建议限制供应区配建指标取平衡供应区的90%左右、扩大供应区配建指标取平衡供应区的110%左右。交通枢纽限制供应区的枢纽采用“换乘平衡”的供给方式,平衡供应区、扩大供应区的交通枢纽,配建指标可适度超前,大力建设停车换乘设施,并在停车费用上予以优惠。停车泊位的配建建议通过交通影响分析确定。商业建筑限制供应区停车配建指标取平衡供应区的80%-90%,扩大供应区配建指标取平衡供应
37、区的110%-130%。工业建筑限制供应区配建指标取平衡供应区的90%左右,平衡供应区、扩大供应区采用“平衡供应”的供给方式。公 园城市限制供应区公园停车配建指标取值一般为平衡供应区的60%左右;对于城市的远郊公园,应考虑自驾游对停车设施的需求,建议停车配建指标取值为平衡供应区的110%左右。文体建筑限制供应区停车配建指标取值为平衡供应区的85%左右,扩大供应区取平衡供应区的115%左右。医卫建筑限制供应区取值为平衡供应区的95%左右,扩大供应区为平衡供应区的105%左右。教育建筑限制供应区取值为平衡供应区的85%左右,平衡供应区、扩大供应区采用“平衡供应”方式。(5)根据分区加分类,确定建筑
38、物停车位配建标准配建停车建筑物分类采用“大类+小类”的模式,“大类”的分法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小类”突出建筑功能要求,在此技术上基础上制定停车位配建指标。表8 建筑物分类一览表第一层分类第 二 层 分 类居住建筑一类居住、二类居住、三类居住、四类居住办公建筑行政办公、金融保险业、传媒业、文体艺术团体、研究设计、其他交通枢纽铁路客货运站场、公路客货运站场、港口客运站场、公共交通站场商业建筑大型零售商业、中小型零售商业、餐饮旅馆、娱乐设施、康体设施工业建筑工业、物流仓储公 园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古典园林、风景名胜公园、居住小区公园文体建筑文化设施、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医
39、卫建筑一般医疗、特殊医疗、卫生防疫、其他医疗卫生设施教育建筑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第七章 城市停车设施近期建设规划1、公共停车设施近期建设布局方案以远期目标的实施和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制定公共停车设施近期建设规划方案,包括停车设施的布局、每处停车设施的用地控制。2、公共停车设施近期建设时序对公共停车设施近期建设方案中的每处公共停车设施的功能特征及对缓解或调控城市发展的贡献度进行分析,对建设时间要求的紧迫性进行排序,提出公共停车设施近期建设时序。3、公共停车设施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计算每处公共停车设施的投资建设规模及投融资建议。第八章 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1、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实施管理城市停
40、车设施规划的实施管理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明确管理体制和机构,加强有关部门分工协作,规定各自管理权限及职责,并明确相互配合的内容;强化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实施停车管理。明确停车设施违章使用、违章运营的管理办法;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停车设施明确停车收费定价机制,包括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2、城市停车设施的建设政策城市停车设施的建设政策应针对不同分区、不同类型、不同建筑形式的停车设施提出土地供应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经济政策及其他鼓励政策。3、城市停车设施的管理措施对城市停车设施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效率,应在法规上完善体系,机制上明确管理体制、机构和职责,运行上强化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实施停车管理,经营上根据设施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分别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