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练习(第四单元)文言文课内部分练习题(第四专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以烦执事执事:执行事务的人,此处为敬称,您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许君焦、瑕许:允许D惟君图之图:考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以乱易整A敢以烦执事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与郑人盟 B夜,缒而出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以下对所选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矣”,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
2、,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B烛之武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C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D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选文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智”字。5下列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接见 B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还是 D今急而求子急:着急6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
3、西封 B是寡人之过也予过维扬C行李之往来 则修文德以来之 D晋军函陵沛公军霸上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能为也已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失其所与,不知D共其乏困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9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齐孝公伐我北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10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B不阙秦,将焉取之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朝济
4、而夕设版焉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简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 B则思谦冲以自牧牧:放牧C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滥:过度,无节制 D役聪明之耳目役:役使,劳损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两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D总此十思,宏兹九德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必
5、固其根本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则思三驱以为度D则纵情以傲物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臣闻求木之长者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人君当神器之重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A和相同,和相同 B和不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 D和相同,和不同1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人君当神器之重A不念居安思危B择善而从之 C则思正身以黜恶 D必固其根本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固其根本 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尽情。C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慎:特别谨慎。
6、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诚能见可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君当神器之重 安步以当车C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貌恭而不心服 甲兵不劳而天下服20下列句子与“以其无礼于晋”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D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则思三驱以为度 认为 B.则思正身以黜恶 使自身端正C.何必劳神苦思 不必 D.虽董之以严刑 通“懂”,使知道2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来源:
7、 .Com A无以怒而滥刑 B我见相如,必辱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C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24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 B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枚举C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D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2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来源: A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 B乃令张良留
8、谢/则与斗卮酒,哙拜谢C樊哙从良坐/因击沛公于坐 D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26.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白白地 B.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没有才能C.独畏廉将军哉 独: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最终2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B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D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2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A相如每朝时B大王必欲急臣C而相如廷叱之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9“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
9、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仅仅 B臣等不肖,请辞去 请:请求C独畏廉将军哉 独: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最终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毕礼而归之A我见相如,必辱之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
10、一项是()A拜送书于庭 B臣愿奉璧往使 C从径道亡 D可予不33下列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徒见欺 D大王来何操3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请”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B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因跪请秦王3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旦日:第二天B范增数目项王 数:多次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示:请示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3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1、A. B.C. D.3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吾得兄事之范增数目项王籍吏民,封府库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道芷阳间行A/B/ C/ D/3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继承B沛公起如厕 如:到去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致谢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意料39下列各项对加点字的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B.C.D.40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距关,毋内诸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范增数目项王豪毛不敢有所近 张良出,要项伯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拔剑切而啗之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 B C D41下列文学常识和
12、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4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礼不辞小让
13、 让:谦让 B度我至军中 度:估计C沛公则置车骑 置:置办,准备 D会其怒,不敢献 会:遇上4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道芷阳间行”中的“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项伯杀人,臣活之 B范增数目项王 C常以身翼蔽沛公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4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距关,毋内诸侯通“纳”,动词的使动用法,“让进来”B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来”C张良出,要项伯动词,要求D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为动词,“登记”4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介词,引进动词涉及的对象,作“对于”讲B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副词,作“怎么”讲C
14、不如因善遇之动词,作“因此”讲D所以遣将守关者助词,与介词“以”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原因。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邦多谋机诈,很讲策略。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这些都表现了刘邦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B项羽听了项伯的话后,不假思索,马上许诺,随便改变既定的决策,表现了他为人头脑简单而又刚愎自用。C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D项伯的通风报信,使得刘邦、张良得知了项羽的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他是刘
15、邦、张良安插在项羽身边的一个“间谍”,跟刘邦身边的曹无伤是同一类人。4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边 B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边际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不久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长久4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我之谓也C少仲尼之闻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49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广阔,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
16、变是值得肯定的。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50对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两涘渚崖之间 涘:水边 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C众闻则非之 非:诽谤 D以亏人自利也 亏:损害5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B.C. D.5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B以为莫己若者 C大王来何操 D君何以知燕王5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
17、项是()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D从而誉之,谓之义54下列各句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百川灌河 B顺流而东行 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5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同,同 B不同,不同C同,不同 D不同,同56下列对墨子非攻(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的两类。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掠夺性战争。B本文运用比喻和对比从小事到大事,一步步推理,指出侵略别国的战争是不义之战。C作者开头叙述“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马牛”“杀不辜人”四个事例,最后
18、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但并未真正得出结论。D墨子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如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人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5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推荐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驽:愚笨,拙劣D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 披:掀开文言文课内部分练习题(第四专题)参考答案1、解析:选C。许:答应,许诺。2、解析:选A。A项,和例句都是介
19、词,“用,拿”的意思;B项,介词,把;C项,目的连词,来;D项,转折连词,可是。3、解析:选A。“盟”在句中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4、解析:选D。“突出一个智字”错,应该是突出一个“义”字。5、解析:选B。A项,“见”,拜见;C项,“犹”,尚且;D项,“急”,危急。6、解析:选D。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疆界;名词,疆界。B项,名词,过错;动词,路过。C项,动词,过来;使动用法,使来。D项均为动词,驻扎。7、解析:选B。A项,“已”通“矣”;C项,“知”通“智”;D项,“共”通“供”。8、解析:选D。题干中的“行李”属于古今异义。古义: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20、A项,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B项,古义:去厕所,今义:换衣服。C项,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9、解析:选A。例句与A项的“鄙”都是“边疆,边远的地方”的意思。B项的“鄙”为动词,当做边境。C项可解释为“目光浅陋”。D项可解释为“见识短浅”。10、解析:选D。D项为句末语气词,其他三项都是疑问代词。11、解析:选B。B项的“有益”与现代汉语相同,都可解释为“有利于”。A项的“行李”,古义为“外交使节”,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的“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D项的“夫人”,古义为“那人”,今义为“一般人的妻子”。12、解析:选B。牧:约束
21、、修养。13、解析:选C。C项,都是“者”字结构,的人。A项,代词,他;助词,的。B项,介词,把;连词,来。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14、解析:选AB。A、B都是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5、解析:选B。B项,古今义都是指亲人,包括父母、兄弟、子女等。A项,古义:指树根;今义:用比喻义或引申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C项,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今义:是“认为”的意思。D项,古义: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今义:尽情。16、解析:选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它,代“天下”。17、解析:选D。例句与A、B、C三项均
22、为形容词用作名词,D项为使动用法。18、解析:选B。B项,“纵”是“放纵”的意思,“纵情”应解释为“放纵情欲”。19、解析:选D。A项,第一个“欲”解释为“想要的东西”,第二个“欲”解释为“愿意的”。B项,第一个“当”解释为“主持”,第二个“当”解释为“当做”。C项,第一个“积”解释为“积蓄、积累”,第二个“积”解释为“堆积、积聚”。D项,两个“服”都解释为“服从”。20、解析:选C。例句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C项也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即“以严刑董之”“以威怒震之”。A项,“也”,表判断,是判断句。B项,“岂乎”,表反问。D项,“何也”,表疑问。21.答案B。A.以为:把作为。C
23、.何必:为什么一定(要)。D.董:督责。22.答案:A。A项都作“因为”解释,B项第一个代词他,第二个第一人称代词“我”;C项第一个是所字结构,第二个和为连用表被动;D项第一个为“于是”,第二个为“就是”。23答案D。“再拜”为“拜两次”之意,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24答案D。D项,两个“间”都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A项,句中的“去”为“距离”;句中的“去”为“离开”。B项,句中的 “胜”为“能承受”;句中的“胜”为“尽”。C项,句中的“安”为疑问代词,哪里;“安”为“养”。25.答案D。D项,均为“接纳”。A项前者为“放弃”,后者为“放置”;B项前者为“辞谢”,后者为“感谢”;C项前者为“坐
24、下”,后者为“座位”。26.答案A。徒:只是。27、解析:选B。顾:只是,不过。28、解析:选D。D项,与例句同,均为意动用法。A项,名词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状语。29、解析:选B。蔺相如并不是怕见廉颇,他宽宏大量,先国家之急,为了赵国的利益,他不愿与廉颇发生冲突。所以B项分析正确。30、解析:选B。请:请允许我们。31、解析:选A。“辱”与例句中的“归”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B项,形容词作动词,尊重。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D项,名词作动词,穿。32、解析:选C。A项中“庭”通“廷”;B项中“奉”通“捧”;D项中“不”通“否”。33、解析:选A。A项
25、,与例句均为判断句;B项,疑问句;C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句。34、解析:选B。含有“读允许我”之意。其余为“请求”。35、解析:选C。示:示意,暗示。36、解析:选C。C项,“于”,介词,在。A项,“因”,就/趁机;B项,“以”,来(表目的)/用(表方式);D项,“然”,这样/的样子。37、解析:选B。“兄”、“间”在句中都是名词用作状语;“目”、“籍”在句中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从”在句中是使动用法。38、解析:选C。谢:道歉。39、解析:选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和“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均是名词用作动词,称王。40、解析:选A。“距”通“拒”,拒守;“内”通“纳”,接纳。“倍”通
26、“背”,违背、背叛。“豪”通“毫”,细长而有锋的毛。“要”通“邀”,邀请。“蚤”通“早”,早些。“啗”通“啖”,吃。41、解析:选C。“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42、解析:选C。置:留下,弃置。43、解析:选B。A、D为使动用法,B项与例句为名词用作动词,C项为名词作状语。44C(要,同“邀”,邀请)45C(因,介词,趁着)46D(项伯不是刘邦、张良安插在项羽身边的“间谍”。项伯通风报信是为了救出恩人张良,同时,他也似乎不同意项羽攻打刘邦)47、解析:选C。旋:掉转。48、解析:选B。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三项,助词,的。49、解析:选C。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是批评自己的盲目
27、崇拜。50、解析:选C。非:非难,指责。51、解析:选B。见:介词,表被动。A项,代词,指下文所引野语/助词,的;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介词,对着、面对/副词,从前。52、解析:选A。A项为省略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53、解析:选B。A项,东面:古义为“面向东”,今义为方位词,“东边”;C项,面目:古义指“神态”,今义为“面貌”;D项,从而:古义为“反而”,今义为“因此就”。54、解析:选A。B.东,名词作状语,向东;C.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D.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55、解析:选B。假如;苟且。代词,他;难道。56、解析:选C。“并未真正得出结论”错。57、解析:选B。简: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