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5_T2149-2020公路边坡工程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95247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10.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5_T2149-2020公路边坡工程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DB45_T2149-2020公路边坡工程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DB45_T2149-2020公路边坡工程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DB45_T2149-2020公路边坡工程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DB45_T2149-2020公路边坡工程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93.080.01CCS P 66DB4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 45/T 21492020公路边坡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highway slope engineering2020-10-12 发布2020-11-20 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45/T 21492020I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本规定.34.1一般规定.34.2边坡的分类及安全等级.45勘察.65.1一般规定.65.2勘察技术要求.65.3岩土力学参数取值.85.4成果报告.96边坡稳定性分析.96.1一般规定.96.2土质边坡

2、.116.3软质岩边坡.126.4硬质岩边坡.126.5岩土混合边坡.136.6特殊岩土边坡.137坡体稳定设计.137.1一般规定.137.2横断面设计.157.3软质岩边坡.157.4硬质岩边坡.177.5特殊岩土边坡.188坡面防护设计.188.1一般规定.188.2植物防护.198.3工程防护.218.4综合防护.249防排水设计.249.1一般规定.249.2地表水.249.3地下水.25DB45/T 21492020II10施工.2510.1一般规定.2510.2边坡开挖.2510.3支挡工程.2710.4坡面防护工程.2910.5防排水工程.3211监测.3311.1一般规定.3

3、311.2施工期监测.3411.3运营期监测.3512养护.3512.1一般规定.3512.2边坡检查.3612.3日常养护.3712.4专项整治.38DB45/T 21492020I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宣贯。本文件由广西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新恒通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西翔路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叶琼瑶、米德才、李敦仁、陈开群、唐正辉、蓝日彦、邓胜强、农承尚、刘佳、查俊、何廷全、陈钊、杨泓全、黄东、匡波、刘

4、先林、张建明、罗光、刘光彬、陈云生、张云、罗得把、欧鸥、罗成斌、胡浩、黄凤莉、周坤、蒙建强。DB45/T 214920201公路边坡工程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公路边坡工程的勘察、边坡稳定性分析、设计、施工、监测与养护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区内二级及以上新建或改扩建公路的边坡工程,二级以下的公路、市政道路及其它工程项目的边坡工程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706热轧工字钢尺寸、外型、重量及允许偏

5、差GB/T 5976钢丝绳夹GB 6722爆破安全规程GB/T 6946钢丝绳铝合金压制接头GB/T 20118一般用途钢丝绳GB/T 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 50086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T 5026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 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JTG/T 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B02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C2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E4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9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H10公路养护技

6、术规范JTG H30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GJ/T 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DB 45/T 1829膨胀土地区公路勘察设计规程DB 45/T 1973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施工技术规程交安监发2014266号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DB45/T 214920202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公路边坡highway slope因公路建设形成的人工边坡。3.2土质边坡soil slope主要组成物质为土体的边坡。3.3岩质边坡rock slope主要组成物质为岩石的边坡。3.4岩土混合边坡rock-soil slope组成边坡的地层中,土质(含类土质)、

7、岩质两部分所占比例都大于30的边坡。3.5崩解性岩石 disintegrative rock耐崩解指数小于70的岩石。3.6动态设计法 dynamic design根据施工反馈的信息,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及设计方案进行再验证,确认原设计条件有较大变化,及时补充、修改原设计的设计方法。3.7信息法施工 modify construction with in-situ information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监测数据,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对施工安全性进行判断并及时修正施工方案的施工方法。3.8坡率法slope ratio method通过调整、控制边坡坡率维持边坡整体稳定和采取构造

8、措施保证边坡稳定的边坡治理方法。3.9客土喷播external-soil spray seeding通过喷播施工,在边坡上营造一层稳定且可供植物生长土层的绿化方法。3.10厚层基材喷播 thick layer-based material spraying以有机质为主,将各种添加物、植物种子混合均匀,以压缩空气为输送载体,利用专用机械设备将混合物料喷射到坡面上的绿化方法。3.11生态袋 ecological bag用抗老化长丝无纺土工布加工成袋状构件,并填充物料用于边坡绿化的产品。3.12喷射植被混凝土 vegetation concrete sprayingDB45/T 214920203将

9、水泥、种植土、混凝土绿化添加剂、腐殖质等与植物种子均匀混合后喷射到工程坡面,形成一层人工基质,有一定强度,不龟裂,抗冲刷,稳定地附着在坡面上,植物能在此基质上正常生长,特别适用于劣质土边坡、岩石边坡及混凝土边坡的复绿工程。3.13锚筋桩anchor pile一种在地基内钻孔浇注、承受轴心拉力的微型桩,它一端与工程构筑物连接,另一端深入地层中,其功能是将锚固体与地层的粘结摩擦作用增大,增加锚固体的锚固力,将拉力传至土体深处。3.14边坡柔性防护系统 flexible system for protecting slope以钢丝绳网为主要特征构件,以覆盖或拦截两种基本形式来防治各类坡面地质灾害和爆

10、破飞石、坠物等危害的系统。3.15主动防护系统 active protection system采用锚杆和支撑绳固定方式将钢丝绳网和钢丝网覆盖在具有潜在地质灾害的坡面上,从而实现坡面加固或限制落石运动范围的一种边坡柔性防护系统。3.16被动防护系统 passive protection system采用锚杆、钢柱、支撑绳和拉锚绳等固定方式将金属柔性网以一定角度安装在坡面上,用以拦截落石的栅栏式边坡柔性防护系统。3.17引导式柔性防护系统guided flexible protection system由钢质立柱、支撑绳、纵横向拉绳、双绞六边网及锚杆等组成边坡柔性防护系统,它以控制、引导、衰耗为

11、防护理念,使落石的运动速度和轨迹受到控制,引导其进入预先设定的收集区。3.18柔性支护结构flexible support structure采用加筋土填筑在边坡外侧的中下部,支护边坡使之保持整体稳定而允许其有一定变形量的一种边坡支护结构。4基本规定4.1一般规定4.1.1公路边坡设计应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优化路线方案,避免设置高填方路基和深挖路堑边坡,无法避免时,应进行多方案比选和综合论证。4.1.2公路高边坡的建设应遵循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程序,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应坚持动态设计法、信息法施工的原则,综合考虑边坡工程的安全等级、支护结构类型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设计

12、,精心施工。4.1.3公路边坡勘察应遵循“有效性、实用性”原则,综合选取勘察方法。4.1.4边坡工程的设计应遵循“安全耐久、预防为主、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易于管护、兼顾景观”的原则。4.1.5边坡防护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路侧净宽和周边自然环境等因素,按照精、细、美的创作设计理念,在平面、立面上合理布设路基边坡、排水和防护工程,按安全、环保、美观和协调要求分段对路基典型横断面进行灵活设计和创作设计。DB45/T 2149202044.1.6公路边坡工程应采用成熟的技术,有条件时可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4.1.7公路边坡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

13、的规定。4.2边坡的分类及安全等级4.2.1根据建造方式、物质组成、边坡高度、稳定程度、安全风险等因素,边坡的分类见表 1。表 1边坡的分类序号分类依据类别划分标准或特征1建造方式路堤边坡坡脚以上为填筑形成路堑边坡坡脚以上为开挖形成2物质组成土质边坡主体由土体或全风化岩石组成的边坡岩质边坡软质岩边坡主体由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低于 15 MPa 的软质岩组成的边坡硬质岩边坡主体由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不低于 15 MPa 的硬质岩组成的边坡岩土混合边坡主体由土体和岩体组成的边坡3边坡高度一般边坡路堤:H20 m路堑:H20 m(土质边坡),H30 m(其余边坡)高边坡路堤:H20 m路堑:H20 m(土质

14、边坡),H30 m(其余边坡)4稳定程度稳定边坡依据稳定性分析结果划分欠稳定边坡不稳定边坡5安全风险类边坡依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划分类边坡类边坡类边坡注1:H为边坡高度。注2:安全风险评估应按照交安监发2014266号的要求进行。4.2.2应根据组成岩质边坡的岩石类型、岩体完整性、主要结构面与坡向的关系、结构面的倾角大小、结合程度等因素对边坡岩体类型进行划分。存在外倾结构面的边坡岩体类型见表 2。表 2边坡岩体分类边坡岩体类型判定条件岩石类型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产状硬质岩完整、较完整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65或15硬质岩完整、较完整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 1565硬

15、质岩较破碎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65或15软质岩完整、较完整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65或15硬质岩较破碎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 1565硬质岩破碎结构面无明显规律软质岩完整、较完整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 1565软质岩较破碎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65或15DB45/T 214920205表 2边坡岩体分类(续)边坡岩体类型判定条件岩石类型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产状软质岩较破碎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 1565软质岩破碎结构面无明显规律注1:应按照JTG C20的要求进行岩石分类及岩体完整程度的判别。注2:

16、结构面指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或贯通长度超过20 m的其它结构面。注3:外倾结构面系指倾向与坡向的夹角小于30的结构面。注4:当地下水发育时,软质岩可根据具体情况降低一档岩体类型。注5:当岩体结构面结合差或很差、且结构面贯通性也较好时,可降低一档岩体类型。4.2.3当无外倾结构面及外倾结构面组合时,完整、较完整的硬质岩应划为类,较破碎的硬质岩应划为类;完整、较完整的软质岩应划为类,较破碎的软质岩应划为类。4.2.4由坚硬程度不同的岩石互层组成的边坡,宜由相对软弱的岩石确定边坡岩体类型。4.2.5全风化岩及半成岩应视为土体;极软岩、强风化岩应划为类。4.2.6当组成边坡的主要岩土体为特殊岩土时,

17、边坡岩体类型可根据具体情况降低一档。4.2.7应根据边坡岩土类型、高度和公路等级等因素确定边坡工程安全等级,见表 3。表 3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岩土类型边坡高度 Hm公路等级安全等级岩质边坡岩体类型为或类H60各等级公路一级40H60高速公路岩体类型为类时为二级岩体类型为类时为一级一、二级公路二级H40各等级公路三级岩体类型为或类H50各等级公路一级30H50高速公路岩体类型为类时为二级岩体类型为类时为一级一、二级公路二级H30各等级公路三级土质边坡H20高速公路H30 时为一级20H30 时为二级一、二级公路二级H20各等级公路三级注 1:同一边坡的各段,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安全等级。注 2

18、:对边坡影响范围内存在高压电塔、村庄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其安全等级宜提高一个等级。DB45/T 2149202065勘察5.1一般规定5.1.1公路边坡的勘察宜分阶段进行,并与公路的设计阶段相适应。应根据公路路线地质勘察成果初步判别边坡的安全等级。安全等级为三级的边坡工程可简化勘察流程,与公路路线地质勘察合并进行;安全等级为二级的边坡应进行详细勘察阶段工点勘察;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应进行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阶段工点勘察。5.1.2高速公路应在初步勘察前进行地质选线勘察,判别出大型滑坡、长大顺层边坡、特殊岩土等对路基、斜坡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的路段,提出路线方案优化建议。5.1.3施工或运营

19、期间发生地质灾害的边坡工程宜进行专项工程地质勘察。5.1.4勘察手段可根据工程阶段、边坡特点选择踏勘、地质调绘、钻探、槽(坑)探、物探、现场原位测试、室内岩土物理力学试验以及各类监测手段等中的一项或几项。5.1.5勘察过程中发现重大不良地质或其它影响边坡建设方案的因素时,应及时向设计人员反馈,提出路线方案优化建议。5.1.6滑坡的勘察应根据工程特点按照 JTG C20 及 GB/T 32864 的要求执行。5.2勘察技术要求5.2.1公路边坡工程勘察前宜收集下列资料:1:20001:10000 地形图,必要时宜收集比例不低于 1:100000 的卫星相片或航空相片;边坡工程区域的气象、水文资料

20、;边坡工程所在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拟建公路路线平面、纵面及横断面设计资料;拟采取的支挡、防护方案及范围、位置;边坡滑塌区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相关资料;对边坡工程产生影响的汇水面积、排水坡度、长度和植被等情况;边坡及邻近工程的地质资料。5.2.2公路边坡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场地地形和场地所在地貌单元;地层时代、成因、类型、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结合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及其与临空面的关系;地下水水位、水量、类型、主要含水层分布情况、补给

21、及动态变化情况;岩土的透水性和地下水的出露情况;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地下水、土对支挡结构材料的腐蚀性;边坡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荷载、结构、基础形式和埋深,及其它人类工程活动的情况;边坡挖方土石分级及其填筑性能;边坡工程区域的人类工程活动情况。5.2.3边坡工程勘探范围应包括坡体开挖、填筑区域及若边坡失稳时可能影响的区域。边坡影响范围的界定应符合下列要求:DB45/T 214920207a)对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的影响范围,初拟放坡坡顶以外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边坡高度的区域;b)对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的影响范围,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的

22、边坡破坏模式确定;c)对于可能按圆弧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的影响范围,初拟放坡坡顶以外的水平距离宜不小于 1.5倍边坡高度的区域;d)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的勘探范围,后部应大于可能的后缘边界,前部应大于可能的剪出口位置;e)勘察范围还应包括可能对建(构)筑物有潜在安全影响的区域。5.2.4边坡工程勘察应先进行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并符合下列要求:a)边坡及边坡影响范围的调绘比例尺不宜低于 1:2000;b)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位、地质单元体、地貌分界线、不良地质体分界线、地质灾害体及环境破坏的边界线等各种地质和主要结构面上应布置地质观测点;c)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

23、和人工露头,当露头少时,可布置一定数量的探井、探槽或探洞;d)对重要观测点宜采用仪器法定位;e)调查边坡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与地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并划分地貌单元;f)调查岩体结构面(含软弱夹层)的类型、产状、延伸分布、组合情况、粗糙程度及充填物的成分与厚度等,并分析其力学属性及其与临空面的稳定关系;g)调查边坡场地的岩溶、土洞、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及边坡场地的地表水、冲沟的形成、分布、形态、规模、发育程度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h)可采用无人机、现场拍照、录像等手段进行边坡调绘。5.2.5边坡工程勘探可采用钻探(直孔、斜孔)、坑(井)探、槽探和物探等方法。对于复杂、可人工挖掘

24、的边坡工程可辅以洞探。勘探点宜成线状布置,形成勘探线。5.2.6勘探线应以垂直边坡走向或平行主滑方向布置为主,在拟设置支挡结构的位置应布置平行和垂直的勘探线。5.2.7勘探线宜布置在地质条件代表性位置,每条勘探线不应少于 2 个勘探点,且勘探点的水平间距不宜大于 30 m。5.2.8基岩裸露的硬质岩边坡勘探点可以为地质观测点;边坡范围内存在大型开挖断面时也可以此为勘探点;其余类型的边坡勘探点宜至少包括一个钻孔。5.2.9边坡工程勘探点深度应穿过最深的潜在滑动面,并进入稳定地层 2.0 m5.0 m;支挡位置的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可能的支护结构形式,按下列要求确定:a)对于挡土墙宜进入持力层不小于

25、5.0 m;b)对于抗滑桩进入嵌固段的深度,土质时不宜小于抗滑桩滑动面以上桩长的 1.5 倍,岩质时不小于 1.2 倍。5.2.10对主要岩土层和软弱层应采取试样,取样方法应符合 JGJ/T 87 的相关规定,试样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主要土层应不少于 6 组,对于现场大型直剪试验,每组不宜少于 3 个试件;b)岩样抗压强度不宜少于 9 个试件;c)岩石抗剪强度不宜少于 3 组。5.2.11试验方法应符合 GB/T 50266 和 JTG E40 的规定,试验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有基本物理指标、强度及变形指标等;b)试验的含水状态宜包括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c)挖方土石需要利用为路堤填料

26、时,土层和全强风化岩石应进行击实和 CBR 试验;DB45/T 214920208d)若边坡影响范围内有污染源,应采取水、土样进行腐蚀性试验。5.2.12用于稳定性计算时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直接剪切试验获取,用于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土的峰值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三轴试验获取。有条件时应进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试验。5.2.13安全等级为三级的边坡可减少取样和试验工作量,计算稳定性所需的参数可在类比分析的基础上按地区经验确定。5.2.14特殊岩土边坡的勘察应符合 JTG C20 及 DB45/T 1829 等标准的规定。5.2.15对高填方路堤及陡坡路堤边坡宜进行填方料源勘察,查明料场岩土体的开挖、填筑性

27、能及岩土参数。5.2.16除各类监测孔外,其余钻孔、探井(坑、槽)等在野外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封孔回填。5.2.17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可进行岩体的物理模拟试验。5.3岩土力学参数取值5.3.1边坡岩土体力学参数应按 JTG D30 的要求确定。5.3.2边坡岩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应根据边坡安全等级按下列规定来确定:a)一级边坡宜采用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反演分析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综合分析确定抗剪强度指标;b)二级边坡宜采用室内试验、反演分析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综合分析确定抗剪强度指标;c)三级边坡宜采用反演分析和工程地质类比法确定岩体抗剪强度指标,必要时可进行室内试验。5.3.3路堤边坡稳定性

28、计算所采用的参数宜根据试验并结合当地经验确定。试验方法应根据工程要求、填料的性质和施工质量等确定,试验条件应尽可能接近实际状况,满足下列要求:a)巨粒土、粗粒土料及土夹石混合料,宜采用相同级配条件下的干密度、固体体积率的室内三轴试验或现场大型剪切试验获取的抗剪参数;b)地下水位以下原场地地基和粗粒土料填筑地基、毛细水上升高度以下的细粒土料填筑地基,应采用饱水试件的直接快剪或三轴不排水剪参数;c)填筑边坡内部以及填筑地基与原场地地基结合部排水不畅时,应采用饱水试件的直接快剪或三轴不排水剪参数;d)原场地地基在具备条件时宜进行现场大型直剪试验,试验点应选在具有代表性土层及控制性的软弱层(带)上。5

29、.3.4土质边坡抗剪强度试验方法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坡体内的含水状态选择天然或饱和状态的抗剪强度试验方法;b)在计算土压力和抗倾覆计算时,对粘土、粉质粘土宜选择直剪试验的固结快剪或三轴试验的固结不排水剪,对粉土、砂土和碎石土宜选择有效应力强度指标;c)计算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和抗滑稳定性时,对一般的粘性土、砂土和碎石土,应按 5.3.4 b)的试验方法;对饱和软粘性土,宜选择直剪快剪、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或十字板剪切试验;对膨胀土等特殊土的残余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反复剪切试验。5.3.5试验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试验荷载的大小应与边坡的实际受力情况一致或接近。5.3.6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岩

30、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参数宜根据室内不连续面剪切试验、现场原位试验等方法综合确定。5.3.7岩质边坡的结构面抗剪强度按下列要求取值:a)硬质岩结构面抗剪强度应取峰值强度小值的平均值;b)软弱夹层及软弱结构面抗剪强度应取屈服强度;c)泥化夹层抗剪强度应取残余强度。5.3.8对已滑移的边坡,其滑动面的抗剪强度指标宜取残余强度值,或取反分析强度值。DB45/T 2149202095.3.9岩土参数的取值应考虑岩土体裂隙、降雨入渗、地下水渗透等对边坡岩土体长期性能及抗剪强度的影响。5.4成果报告5.4.1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按不同勘察阶段分别编制。5.4.2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应单独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1、,安全等级为二级的边坡宜单独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安全等级为三级的边坡其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可以与路线地质报告合并。5.4.3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边坡工程概况、安全等级、勘察方法、勘察过程及完成的工作量;区域和场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震、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岩、土的试验成果分析(含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及岩土参数取值建议,宜包括计算所需工况下的参数;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及防护措施建议;挖方土石填筑性能评价;挖方土石分级及评价;结论与建议。5.4.4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宜包括下列图表内容:工程地质平面图,包括勘探点布置、地层及界线、地质分区等内容,

32、比例尺不小于 1:2000,范围应涵盖整个边坡可能影响的区域;工程地质剖面图,每条勘探线均应绘制剖面图;比例尺不宜小于 1:2000,水平向和垂直向比例应相同;剖面线应为一条直线,岩层或结构面应按视倾角绘制在剖面图上;剖面长度应涵盖边坡稳定分析的全部范围;钻孔柱状图及挖探展开图,每个钻孔或挖探点都应绘制;试验成果报告及试验成果统计表;现场及岩芯照片。5.4.5边坡横剖面应沿边坡倾向绘制,并应标注边坡岩层产状、风化程度及界线、构造、地下水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信息。当边坡按照地质条件和稳定性状态被分成若干区段时,每个区段应至少有一条代表性横剖面。5.4.6对潜在滑坡或可能失稳边坡,应沿可能的滑动方

33、向绘制剖面图,各剖面间距不宜大于 100 m。5.4.7岩、土的试验成果应评价其取样代表性和试验成果的准确性,然后依据评价结论正确引用试验成果;建议的岩土层参数宜经反演计算验证。6边坡稳定性分析6.1一般规定6.1.1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查明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边坡可能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状态做出定性判断,确定边坡可能破坏的边界范围,并对边坡可能的失稳发展趋势做出判断。6.1.2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类。定量计算应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合理选取破坏模式、计算模型和物理力学参数。6.1.3边坡的破坏模式可分为整体破坏和坡面局部破坏两种类型。6.1.4土质边坡的整体

34、破坏模式可分为平面形、折线形和圆弧形三类。DB45/T 21492020106.1.5根据岩体特征,岩质边坡的整体破坏模式分类见表 4。表 4岩质边坡的整体破坏模式分类破坏模式岩体特征破坏特征滑移型由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体硬性结构面岩体沿外倾结构面滑移,分单面滑移与多面滑移软弱结构面的岩体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或无外倾结构面的岩体块状岩体、碎裂状、散体状岩体沿极软岩、强风化、碎裂结构或散体状岩体中最不利滑动面滑移崩塌型受结构面切割控制的岩体被结构面切割的岩体沿陡倾、临空的结构面塌滑,由内、外倾结构不利组合面切割,块体失稳倾倒;岩腔上岩体沿结构面剪切或坠落破坏无外倾结构面的岩体整体状岩体、巨块状岩体陡

35、立边坡、因卸荷作用产生拉张裂缝导致岩体倾倒6.1.6应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布置方案等,分区段选择代表性剖面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计算。6.1.7定性分析方法应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自然(成因)历史分析法或图解分析法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6.1.8工程地质类比法适用于存在与拟建边坡有类似条件的已经研究过的或已有经验的边坡,应对比分析两者在工程地质条件、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及加固措施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评价拟建边坡的稳定性。6.1.9自然(成因)历史分析法应分析边坡形成的地质历史和所处的自然地质环境、边坡外形、地质构造、变形破坏迹象及影响因素,运用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规律,

36、追溯边坡演变的全过程,评价拟建边坡稳定性发展总趋势、演变阶段、区域性特征、稳定状态等。6.1.10图解分析法适用于有较丰富的结构面数据的边坡,应将结构面调查成果绘制成等密度图及优势方位结构面与坡面等结构面赤平投影图,根据结构面间的相互关系评价边坡的稳定性。6.1.11存在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的边坡,宜初步判别为有可能失稳的边坡: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边坡;已发生倾倒变形或蠕变的边坡;已发生张裂变形的下软上硬的双层或多层结构边坡;在碎裂结构岩体中或散体结构岩体中开挖的、坡度较大的边坡;存在有外倾结构面,且结构面的倾角小于坡角并大于其内摩擦角的岩质边坡;坡面上出现平行边坡走向的张裂缝或环形裂缝的边坡;

37、由巨厚层崩积物组成的边坡;坡脚被水淹没或被开挖的新、老滑坡体、崩塌体和土质边坡;坡脚受水流淘刷的土质边坡;有滑坡迹象的边坡或曾经失稳的边坡。6.1.12边坡稳定性分析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可能发生滑动破坏的边坡,宜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或滑坡推力计算;b)对可能发生其他破坏形式的边坡,宜参照类似边坡进行类比法等专门研究。6.1.13定量计算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边坡的破坏模式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确定计算模型和参数,进行稳定性计算。6.1.14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应符合 JTG C20 及 JTG D30 的规定,以极限平衡法为主,以安全系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DB45/T 21492020116

38、.1.15当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推力计算时,应采用隐式解。6.1.16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可采用有限元等数值分析法对边坡进行变形和稳定分析,对边坡影响范围内存在重要建(构)筑物的,其应力和变形还应满足建(构)筑物的要求。6.1.17若某一种工作条件下存在多种工况,应先分析选定最危险工况。对于同一工作条件,应计算出最危险工况的稳定安全系数。当最危险工况难以确定时,应对同一工作条件下的不同工况分别进行稳定计算。对于临水边坡,应验算水位骤降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6.1.18对影响道路安全的边坡应计算下面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正常工况,边坡处于天然状态下的工况;非正常工况,边坡处于暴雨或连

39、续降雨状态下的工况。6.1.19处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不小于 0.15 g 的地区、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公路边坡,应验算非正常工况即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6.1.20应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相应的抗剪强度指标。在计算非正常工况时,宜采用总应力法计算,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层宜采用饱和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时,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层宜采用有效抗剪强度指标。6.1.21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应不小于表 5 的规定值,当计算稳定安全系数小于表中的数值时,应调整边坡坡率或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直至满足稳定性要求。表 5边坡安全系数边坡安全等级安全系数分析方法一级正常工况1.201.30简化 Bishop 法

40、(圆弧或任意形状滑面)平面滑动面解析法(直线滑面)不平衡推力法(任意滑面)非正常工况1.101.20二、三级正常工况1.151.25非正常工况1.051.15注 1:边坡地质条件复杂或破坏后危害严重时,取大值;地质条件简单或破坏后危害较轻时,取小值。注 2:边坡破坏后的影响区域内有重要建筑物(桥梁、隧道、高压输电塔、油气管道等)、村庄和学校时,取大值。注 3:非正常工况下的边坡安全系数应符合 JTG B02 的规定。注 4:施工期的临时边坡安全系数不得小于 1.05。注 5:路堤的安全系数应符合 JTG D30 的规定。6.1.22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结论应统一,应以此结论为依据进行边坡防护设计

41、。6.2土质边坡6.2.1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适用于以各类土或类土质(包括全风化岩、强风化岩、极软岩、半成岩等)为主要岩性的边坡。6.2.2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宜以定量计算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性分析宜以工程地质类比法为主要方法,定量计算应以平面滑动面解析法、简化 Bishop 法或不平衡推力法为主要方法。6.2.3土质边坡的破坏模式判别应符合下列要求:a)黏性土类边坡应以圆弧滑动为主要破坏模式;b)非黏性土类边坡应以平面滑动为主要破坏模式;c)强风化岩等类土质边坡宜分别按平面滑动、圆弧滑动计算,取计算安全系数最小的方法所对应的破坏模式为最可能发生的破坏模式;d)存在有可能控制边坡稳定的结

42、构面或软弱夹层的边坡,宜以复合滑动为主要破坏模式。6.2.4圆弧滑动模式宜采用简化 Bishop 法计算。DB45/T 21492020126.2.5高路堤应根据原场地岩土性质、填筑材料及填筑高度等条件,采用下列方法分析边坡稳定性:a)当原场地地基均匀或为厚层土层时,宜采用圆弧滑动面分析;b)当原场地地基存在高程变化较大的相对软弱层时,宜采用折线形滑动面分析。6.2.6路堤边坡中的车辆荷载宜按均布荷载分布在路堤顶面。6.2.7特殊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还应符合 6.6 的规定。6.3软质岩边坡6.3.1由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不大于 15MPa 的岩石组成的边坡或坡体内夹杂有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不大于15

43、MPa 的岩层且其对边坡稳定起控制作用的边坡,应按软质岩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6.3.2软质岩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受控于结构面,其整体破坏模式有崩塌、折线形破坏、顺层滑动、楔形体滑动等,符合以下特征:强度较高、坡率较陡的软质岩边坡容易发生崩塌破坏;有外倾结构面或以薄中厚层软岩为主的边坡容易发生折线形破坏;层面外倾且坡面存在切断岩层的边坡容易发生顺层滑动破坏;有外倾结构面组成楔形体时容易发生楔形体滑动破坏。6.3.3软质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宜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为辅。6.3.4软质岩边坡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地质类比法和图解分析方法,图解分析方法宜以赤平投影法为主要方法。6.3.5对可能产生折线形

44、破坏或顺层滑动破坏的边坡宜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计算稳定性;有外倾的结构面组成楔形体破坏时宜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楔形体的稳定性。6.3.6对受结构面控制可能存在多个滑动面的边坡,应分别对各种可能的滑动面组合进行稳定性计算,并取最小稳定性系数作为边坡稳定性系数。对多级滑动面的边坡,应分别对各级滑动面进行稳定性计算。6.3.7对于边坡岩体结构复杂、破坏机制不确定的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可采用数值分析法辅助分析,但宜简化地质模型和边界条件。6.3.8非正常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计算,软质岩的力学参数取值应考虑饱水后的软化效应。6.4硬质岩边坡6.4.1全部由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 15 MPa 的岩石组成的边

45、坡,应按硬质岩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6.4.2硬质岩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受控于不利结构面,其整体破坏模式有崩塌、顺层滑动、楔形体滑动等,符合以下特征:陡倾的边坡容易发生崩塌破坏;存在外倾结构面的边坡容易发生顺层滑动破坏;有外倾结构面组成楔形体时容易发生楔形体滑动破坏。6.4.3硬质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宜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为辅。6.4.4硬质岩边坡的定性分析方法宜以地质类比法和图解分析法为主,图解分析法宜以赤平投影法为主要方法。6.4.5对可能产生顺层滑动破坏的边坡宜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计算稳定性;有外倾的结构面组成楔形体破坏时宜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楔形体的稳定性。6.4.6层状硬质岩边坡的倾倒变

46、形或溃屈破坏,应以工程地质定性分析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以数值分析法为辅助手段,进行稳定性分析。6.4.7块状硬质岩边坡的崩塌破坏,应根据划定的危岩体和不稳定岩体范围,采取定性及定量的分析方法,评价其稳定状况。DB45/T 21492020136.5岩土混合边坡6.5.1组成边坡的地层中,土质(含类土质)、岩质两部分所占比例都大于 30的边坡,应按岩土混合边坡来分析。6.5.2岩土混合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受控于结构面及软弱夹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a)岩质部分稳定,土质边坡部分发生滑动破坏,应按照 6.2 的要求分析、计算稳定性;b)沿土岩分界面发生滑动破坏,应根据土岩分界面的形状按平面或折

47、线形滑动面计算稳定性;c)受控于岩石结构面或软弱夹层的滑动或崩塌破坏,应按照 6.3 的要求分析、计算稳定性,且土质边坡部分宜视为岩质边坡的附加载荷。6.6特殊岩土边坡6.6.1由花岗岩残积土、膨胀土或崩解性岩石等特殊性岩土组成的边坡,其稳定性分析除满足以上常规岩土边坡的要求外,还应考虑这类岩土的特殊力学性质。6.6.2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应分析圆弧滑动破坏和坡面冲刷破坏两种破坏模式。6.6.3膨胀土边坡应分析圆弧滑动破坏和土层膨胀致使坡面土体发生向坡体外侧的水平位移而形成的破坏两种破坏模式:a)圆弧滑动破坏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应符合 6.2 的规定;b)由于土体发生膨胀变形形成的破坏应计算膨胀土的膨

48、胀力。6.6.4崩解性岩石边坡应分析顺结构面(层)或土岩界面滑动破坏和岩体崩解碎裂后发生的崩塌、平面滑动破坏两种破坏模式,两种破坏模式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应符合 6.2 及 6.3 的规定,但岩土体参数宜根据崩解性强弱进行折减。7坡体稳定设计7.1一般规定7.1.1路基边坡在下列情况宜设置支挡结构:减少路堑边坡薄层开挖、路堤边坡薄层填方地段或加强路堤整体稳定地段的陡坡路基;避免大量挖方、降低边坡高度或加强边坡稳定性的路堑地段;发育有强崩解性岩、易风化软化岩或特殊土的路段;受水流冲刷影响路堤稳定的沿河、滨海等路堤路段;为节约用地、少占农田或保护重要的既有建筑物的路段;需采取措施保护的生态环境敏感路段

49、。7.1.2边坡的防护和加固设计按下列原则,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a)应综合考虑边坡的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环境条件、工期、施工技术水平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边坡范围存在重要构筑物的还应考虑构筑物与边坡的相互关系;b)若需要采用多种措施进行边坡防护和加固,应综合考虑各种措施的技术特点和用途,形成有机的防护和加固体系;c)应贯彻使用者优先的设计理念,按根治、稳定、绿化、美化、经济的原则慎重选择防护设计方案。宜按生态防护、放缓边坡卸载、圬工防护、锚杆(索)锚固防护、其它防护方式等的顺序选择防护方案;d)应根据施工期揭露的地质条件变化和监测反馈的有关信息,完善和修正设计;e)应论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

50、、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DB45/T 21492020147.1.3填方路基中的耕地路段、高填方路段、临水路段和桥头路段等,可采用支挡结构收缩坡脚;滑坡路段应处治滑坡后再填筑路基。7.1.4对确定采取坡体加固措施的边坡,应根据边坡的类型和地质特点、破坏模式、规模、施工条件、边坡影响范围的构筑物分布情况等,按 7.1.2 的要求,结合下列规定,选择坡体加固方案:a)对于高陡地形边坡,可采取各种类型的挡土墙、格构锚固等措施;b)对于潜在滑动面较深的边坡,宜选择抗滑桩、排水隧道等措施;c)对于可能有多层滑面的边坡,宜采用锚固、抗滑桩等能控制多层滑面的措施;d)对于临水边坡,可采用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公路桥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