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936476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0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旅游概论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旅游概论是一门研究旅游及旅游业发展历史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经过多年发展,该学科已成为与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法学、环境保护学、心理学等学科发生交叉又有自身独立体系的学科。是一门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始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旅游的本质和社会性质以及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分析旅游的作用与影响,旅游发展的模式和趋势.二、教材分析旅游概论作为旅游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系统介绍、讨论了构成旅游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概念;二是

2、将各种旅游要素分别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类型、特点、功能等.本课程力求在总体上囊括构成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旅游理论对实践中出现的旅游现象进行分析评价,提高旅游管理、决策水平,同时提高学生在旅游方面的素养。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按“了解、理解、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概述1、旅游的特征2、旅游活动的类型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的旅游特征第三章:旅游活动的构成1、掌握旅游者的基

3、本概况2、旅游资源的分类第四章:旅游经营行业1、旅行社2、旅游饭店3、旅游交通4、旅游会展第五章:旅游市场第六章:旅游业的影响四、学生情况分析职业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成绩不够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多数对学习信心不足,平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又不太端正.上了职高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和发展前景不太了解,导致出现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的逐步缺失,从而对学习活动兴趣淡漠,这种“学习冷漠症”,使得学生对一切的学习活动甚至包括专业技能的学习都表现出无动于衷,得过且过的态度。这些学生失去的不仅是职中生涯的学业,而且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激情,同时他们对周围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消极不良的.教师

4、通过寻找学科知识与学生态度、兴趣、能力的契合点,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尝试富有发展意义的教学新方法。在这个基础上,采用发展性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才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五、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1、鉴于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在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辅之以适当的实验课形式,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能力的培训,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旅游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内的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

5、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第一章 绪论学习目的:掌握旅游的定义、特征、本质及属性;熟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了解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特点和划分方法重点:旅游的定义、构成、旅游的分类难点:旅游的本质与属性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征导入: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学生异地读书农民异地打工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三峡大移民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外籍教师来我校任教留学生到外国留学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判断的标准:旅游的本质特征(主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

6、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活动:辨别词义:“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居家)。“游”,游览、游玩.二者关系: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迁徙: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旅行:travel 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旅游:tour或tourism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一、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从横向比较角度)异地性:旅游一定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

7、动,即旅行。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国际上一般规定不超过1年),最终必须返回原住地。所以,移民不是旅游.综合性: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审美性:或娱乐性。即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的活动。人们之所以到某地去旅游,或者是因为那里很美、奇特,或者是去散心。总之,旅游的目的可以是休闲、商务、公务、会议、探亲等,一定不是移民就业.三、旅游的本质和属性(一)旅游的属性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包括休闲、追求新奇、追求体验感受等,所以主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8、但与经济、政治联系紧密.与经济联系紧密旅游与政治关系密切(二)本质属性(学术界有争议)旅游属于社会文化活动.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旅游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讨论:你认为旅游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为什么?分析: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者角度)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人们之所以会经营发展旅游,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可以产

9、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本质属性是经济性。(旅游经营者角度)总结内容: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导入: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类型是多样的,那该如何划分呢?一、按旅游目的划分1。 消遣旅游: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包括观光、度假、探险等.(1)观光旅游: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它是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旅游活动类型。(2)度假旅游: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或利用假期进行休养和消遣的旅游活动方式.(3)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的一种以生态景观欣赏和体验为内容的自然旅游活动.随着我国旅

10、游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继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之后发展的第三大领域。2. 事务旅游: 包括商务、公务、会议等.(1)商务旅游:以经商为目的、将商业经营与旅行游览结合起来的旅游活动.(2)公务旅游:政府人员因公出访在公务之余进行的参观游览活动。(3)会议旅游:以组织、参加会议为主要目的,并提供参观游览服务的一种旅游活动。3.个人或家庭事务旅游:(1)探亲旅游 (2)修学旅游二、按地理范围划分1国内旅游公民在本国国境范围内的旅游活动。不属于所在国居民的长驻(1年以上)外国人在所在国进行的旅游活动。2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包括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和本国居民出境

11、旅游两种情况.入境旅游:一般指外国公民到本国的旅游活动。特殊情况:迄今为止,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地区的旅游访问活动。(原因:台湾还没有统一,港澳虽然已经回归,但都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出境旅游:一般指本国公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特殊情况:大陆居民前往港澳台地区的旅游活动.三、其他划分:(一)按组织形式:团体旅游(简称GIT)、散客旅游(简称FIT)(二)按计价方式: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包价旅游是旅行社以一定价格向市场推销的成批量组合的旅行路线产品.它分为全包价和小包价两种.前者包括一次旅游活动的全部旅游服务;后者只包括其中主要的几项服务。非包价旅游是指旅行社根据旅游者需要按单项计价的旅游活动

12、。主要对象是散客,所以非包价旅游又称散客旅游。(三)按费用来源:自费、公费、奖励(四)按旅游距离:远程、中程、近程旅游(五)按旅行方式:航空、铁路、汽车、海上、徒步、骑车(六)按活动内容:观光、考古、探险、宗教等(七)按旅游资源特征:风景名胜、城市旅游、海滩、山地、温泉(八)按享受程度:豪华、标准、经济(九)按旅游要求的特殊性:特种旅游课堂练习:书中的7页复习与思考课后反思: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人类旅游活动的发展过程,认识人类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重点: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

13、的影响;托马斯库克被尊为旅游业先驱的原因。难点: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第一节 古代旅游导入:古代有旅游吗?一、迁徙和旅行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2、人类旅行的产生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

14、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

15、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所以,人类的旅游行为虽然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 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到处奔走,旅行活动由此而开始。二、旅游的萌芽-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旅游是人们处于闲暇状态中在异地进行的游览观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分析旅游的产生,与人的本性有关.从本质上说,人是一种天生的追求享受的动物。旅游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形成,因为旅游者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出游

16、的动机。到奴隶社会时期,旅行更加发达。原因:一是奴隶制建立,社会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更加发达;二是奴隶制统一国家的建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条件更加具备,为旅行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交换和易货经商。中国商周时期的旅游活动,如诸侯朝觐、婚聘、纳贡、祭祀等.三、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旅游的发展1、条件:(1)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上的大一统和超稳定、经济上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上领先水平、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与各国保持友好的传统)(2)相对完善的交通体系(水路、陆路) 2、常见的旅游类型:1、帝王巡游.帝王巡游的目的,一是饱览风景名胜;二是显

17、示帝王权威,震慑人民,了解民情,有利于巩固统治;三是封禅。封禅地点一般选择名山大川,主要是泰山.山上玉皇顶祭天曰“封”,山下梁父小丘祭地曰“禅”。突出的如秦始皇、隋炀帝、乾隆等。2、官吏宦游。中国古代历朝官吏,奉帝王派遣,为执行某种政治、经济、军事任务而进行的旅行活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等.3、买卖商游。如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4、文人漫游。如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游说活动、西汉司马迁二十壮游、魏晋文人纵情山水游、唐朝李白、明朝的徐霞客等。5、宗教云游.以朝拜、寻求仙人、求经等为目的而进行的旅行。如法显、玄奘、鉴真等。6、佳节庆游。在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喜

18、庆佳节很多,如汉民族的春节庙会、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土族的花儿会等。(二)欧洲的旅游活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和动荡,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政治上,民族纷争,国家林立,大小领主拥有对自己土地上的绝对管理权,相互间攻伐不断,始终没有安宁的环境。在经济上,封建庄园自给自足,社会缺少需求。思想文化方面,罗马教会用宗教神学控制人们思想。11世纪之后,欧洲城市开始兴起,西方封建主对财富的追求,促进远航探险热潮,终于在15世纪出现哥伦布、麦哲伦等开辟新

19、航路的伟大的探险旅行活动。(三)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旅游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建立了阿拉伯国家,8世纪中期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辽阔的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欧亚之间)以及宗教原因(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必须到其宗教圣地麦加朝圣一次),促进了其旅行活动的发展。历史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总结:古代社会旅游活动的特点 1、从参加者看:多为帝王、官僚、贵族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级。他们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此时的旅游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2、从旅游类型看:贸易经商旅行仍然占居主导地位。第二节

20、近代旅游业的产生近代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中期,促成旅游近代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出现可以作为近代旅游开端的标志),促成旅游向大众化旅游转化。一、工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指18世纪中到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过程。对旅游的影响:1)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导致居民产生返回大自然去的需要,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多.2)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3)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资产阶级的出现,扩大了外出旅游的队伍。4)科技的进步,蒸汽技术在交通工具运输中应用,出现蒸汽动力的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使大规模的人群流动成为可能。二、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业

21、的产生1、1841年禁酒大会:1841年7月5日,利用包租火车方式,组织了一次570人规模的团队活动,从英国中部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去参加禁酒大会。特点分析:发起、筹备和组织者,自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2、1845年莱斯特-利物浦消遣旅游活动:特点分析:(1)性质:商业活动。(2)目的:观光消遣。(3)时间:长达1周。(4)工作方式:全陪、地陪,开创了旅游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3、1855年莱斯特巴黎参观世博会旅游活动:特点分析:(1)时间:4天。(2)费用:采用一次性包价,包括住宿费和往返交通费共为36先令,是世界上出国包价旅游开端。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

22、公司正式成立。5、1872年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旅游。总结: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导入: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喷气式推进技术在民航中的运用可以作为现代旅游产生的标志。一、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1、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2、个人收入的增加3、闲暇时间增多:带薪假期增多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轮船、铁路汽车、飞机5、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二、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1、普及性或游客的大众性2、增长的持续性3、地理集中性(客源地、目的地)4、季节性第四节 中国旅游业的产生

23、和发展导入: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旅行游览活动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一、近代中国旅游发展特点近代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1)近代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紧密联系,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来到中国,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风景名胜地区巧取豪夺,建造房舍,供其经商、传教、游览和休憩之用;旧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不少外交官员考察异域,游历甚为广泛;不少人民出国出卖劳动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谋生之余顺道游览观赏;为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不少青少年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洋

24、务运动时期,出现“留学热潮,得以游学欧美。(2)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有一定发展旅行社1923年,陈光甫在上海商业银行成立旅行部,即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1927年,更名中国旅行社。交通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1876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广九铁路、中东铁路。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旅游住宿:近代旅馆从清代末期开始发展。二、现代中国的旅游(新中国成立后)(一)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外事接待阶段”(1)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

25、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系统,共为旅行社三大系统)前者负责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由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外事办公室领导;后者负责接待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及台湾同胞,属于政府的侨务系统。(2)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其直接意义是中国旅游事业从此有了专门领导机构.(1978年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各省直辖市成立旅游局;1982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二)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段主

26、要大事:(1)1979年7月,邓小平到黄山考察。(2)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1983年)“世界旅游组织”是1975年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总部设在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198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印度新德里会议一致通过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已跨入世界旅游业的行列.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市场逐步形成。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国内旅游发展给予重视,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方针,形成全社会大办国内旅游业的格局。主要大事:(1)1986

27、年,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2)199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3)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有两天的“双休日。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主要大事:(1)1999年5月1日,全国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加上传统春节,被称为三个旅游“黄金周”)。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2)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至200

28、5年10月,中国公民自费组团可以前去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63个.复习:课后反思: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构成学习目的:了解旅游的主体-旅游者掌握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重点:旅游者的概念、形成条件、主要类型及特点旅游资源概念、分类、特点、开发难点:旅游动机,旅游资源评价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 旅游者的基本概念导入:旅游的主体就是旅游者,那什么是旅游者呢?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一)、我国的界定: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

29、”,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定居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二)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规定,下列人员不在国内游客统计范围内:到各地

30、巡视工作的部以上领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到外地务工的农民.二、 旅游者的形成条件(一)、客观条件1、收入水平对旅游者个体来说,要实现旅游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为:(1)旅游需要是在其基本物质资料得到满足后而产生的精神需要,首先是物质需要必须得到满足才可能产生旅游动机。(2)旅游消费是一种较高的消费.2、余暇时间一般地说,人的时间可以分为工作时间、生活时间、余暇时间三大部分.工作时间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出外工作以赚取货币的时间。生活时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如吃饭、睡觉以

31、及处理日常琐事等而花费的时间。余暇时间是可用于自由支配从事娱乐、社交、消遣或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间。余暇时间有四种分布:每日余暇、每周余暇、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我国从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从1999年开始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的发展.3、其他因素主要有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可进入性以及旅游者身体状况和家庭结构三个方面。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环境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可进入性:时空距离、入关签证、交通状况等。旅游者身体能力状况和家庭结构:国家旅游局统计50岁以下旅游者占总数的80%。另外,拥有4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出外旅游的可能性较小。

32、(二)、主观条件旅游动机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愿望,即旅游动机。它来源于人的某种需要,主要是精神上的需要.旅游是人们的一种需求或需要.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1、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为了生存而对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产生需要。如由于饥渴冷暖而对吃、穿、住产生需要.(2)安全需要。指维护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需要。前两者属于生理的、物质的需要。(3)爱的需要或社交需要。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4)受尊重需要.指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

33、会地位、荣誉和权力的需要.一个人在家时,一切均需要自理,而作为旅游者则全程有人为你服务,可以享受到受尊重的感觉.(5)自我实现需要。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有的人为了实现自我抱负或谋求自我发展而外出旅游考察,从中获取信息或启示,以寻求发展机会。如考察旅游、会议旅游;如驾车或徒步游全国、全球、跨越某大洲等,以此展示其成就,实现一种自我价值,引起人们的注目。后三者属于心理的、精神的需要。2、其他需要(1)探新求异的需要.好奇之心,人皆有之。(2)逃避紧张现实,调节身心节律的需要。三、不同购买目的旅游者及其特点1、消遣型旅游者:包括度假旅游者、观光旅游者等.总体特点:无任何负担、任务

34、和压力,以游乐为主要目的。1)数量大:在各类旅游者中比例最大.例如2000年,约占42.2)季节性强:因为旅游者的主体是那些最需要通过旅游来调节紧张情绪的在职人员,他们的假期一般比较集中;旅游地的气候。3)自由度较高:目的地、旅行方式、出发时间等.4)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5)大都对价格较为敏感:因为消遣型旅游者大都属于自费旅游者,所以经济实惠是他们选择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交通工具的重要参考条件。2、差旅型旅游者:以业务为主要目的,兼顾观光旅游的人,包括公务旅游者、商务旅游者、学术教育旅游者(会议旅游者)等。1) 需求内容上选择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2) 出行次数频繁。3) 服务质量要求高。4

35、) 不受季节气候影响.5) 选择自由度小。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探亲访友、联系调动工作、疗养治病、购物及其他家庭事务和个人事务而外出旅行的人.特点:1)利用带薪假期探亲访友,可节省个人费用的支出。2)具有合家消遣的特点。3)对出游时间、旅游目的地缺少选择的自由。4)对旅游消费精打细算.5)对旅游价格十分敏感。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一、旅游资源的定义1、旅游资源理论的核心是吸引力。2、存在形式既有的有形物质资源,如山川、河流,也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如神话传说.更多的则是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非物质资源的结合体。如长城与孟姜女哭长城、故宫与历朝王朝的故事、泰山与历代皇帝封禅的故事

36、、杭州的雷峰塔与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等.3、发展变化(1)阶段性:有些现在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将来就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如文革遗迹.即所谓未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和已开发的现实旅游资源.(2)旅游资源吸引力具有群体倾向性或吸引力的定向性,如对城市人来说农村田园风光、对农村人来说城市的高楼大厦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二、旅游资源的特点1、价值上的观赏性。(独特性)它主要是用来看或观赏的。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2、空间上的地域性. 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3、时间上的季节性。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

37、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4、使用上的永续性。 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5、构景上的综合性或多样性。指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三、旅游资源的分类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来分: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即是天然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划分为8类,即:A。地文景观、

38、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附:其他划分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魏向东版按照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划分为三类:(一)自然旅游资源(二)人文旅游资源。(三)社会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质量和级别分类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

39、分与评定国家标准。按照旅游资源品位、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通讯、旅游购物、综合管理、年旅游人数、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条件,将我国旅游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个等级。一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世界上具有重要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国内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50万以上。二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国内具有代表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国内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30万以上。三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本级行政区具有代表意义,或其资源珍贵

40、、稀少与奇特程度,在国内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10万以上。四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本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本地区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3万以上.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导入:旅游资源是开发好还是保护好呢?(讨论)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现实旅游资源:指那些已经具备接待条件,并且正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潜在旅游资源:指那些本身具有一定吸引力,但由于不具备交通及其他接待条件,或者是由于缺乏宣传还不大为外人所知,目前还没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的旅游资源。1、含义:指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

41、力而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2、特殊性:(1)地域固定。旅游资源开发后并不移动,是旅游者移动来就旅游资源;而其它资源经过开发,是资源移动(或以其自身,或以其产品)去就使用者。如西气东输。(2)可重复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后只供游客观赏,所以在妥善保护的情况下多可以长期反复利用;其它资源开发利用后多数不能再生,如石油资源。(3)强调特色。(高教版)强调国家、民族、时代、地方的特色。3、类型:(1)原有资源基本不动,只是在附近兴建一些旅游服务设施,如自然风景区.(2)在原有资源基础上,经过对其进行部分加工改造,然后向游人开放;(3)完全靠人工建造旅游资源,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中国深圳的世界之窗等.二、旅

42、游资源开发的基础:资源评价(一)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开发、规划、管理(二)评价标准:1、美学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的美学质量的高低或特色进行评价.2、社会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否体现当地现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色进行评价。3、历史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否反映担负地过去的历史文化风貌进行评价.4、市场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所吸引的客源对象、吸引程度和客源规模进行评价.5、综合标准:从市场观念出发,同时也涉及美学、社会及历史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三、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1、含义:指对有关开发项目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该项目的开发在经济上是否可行而进行调查和研究。2、内容:(1)开发者的实力和

43、资格(2)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3)分析项目开发和经营的微观条件,包括工程技术、费用测算等方面。(4)分析当地宏观社会经济条件。四、旅游资源开发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某一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多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某一旅游点或旅游地的开发.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1)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及其内部交通交通条件的通畅和便利程度。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指主要为当地居民使用,旅游者也需要依赖的旅游设施.如供水、电、气系统;道路交通、车站、码头、机场等;医院、银行等。3)建设旅游上层设施(或服务设施):主要供外来旅游者使用的服务设施。如饭店、问讯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娱

44、乐场所等。4)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包括新景区、景点的开辟,也包括对原有景区、景点的改造和更新.5)培训服务人员五、开发利用的原则1、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原则。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之一就是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在增加旅游者享受的乐趣和被当地带来效益的同时,将旅游开发对所在地的消极影响维持在最小限度内.六、旅游地(线)的形成(一)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地的条件特定空间的旅游资源要变为现实旅游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具备一定数量的吸引力较强的旅游资源。2、一定规模的设施接待能力。3、具有一定的可进入性。(二)旅游地的构成1、旅游点:

45、是构成旅游地的基本细胞.2、旅游区:是一定数量的旅游点,一定质量的旅游内容,一定质量的旅游接待设施和足以让旅游者停留一定时间的旅游空间。3、旅游路线:旅游经营者组织客源时推出的旅行游览路线,包括游程、经停点、游览观赏内容、逗留时间、交通工具、食宿标准和收费价格。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自然灾害:(1)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 (2)气象灾害,如风蚀、水蚀、日照等。 (3)生物灾害,如鸟类、白蚁等。人为因素:(1)战争破坏,如圆明园。(2)游客不良行为带来的破坏。(3)经济建设不当造成的破坏.(4)政治因素带来的破坏,如“文革.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我

46、国旅游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国际国内收入已超过400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由于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滞后、管理体制的弊端,伴随着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在经济中心论的思想指导下,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破坏了旅游业赖以存在的自然资源基础,对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风景名胜区的厄运1982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1987年诞生了第一批世界遗产.至今全国已有11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00多处省市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作为旅游业的主要吸引物、旅游资源的主力军,我国不少国家级、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

47、,遭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严重破坏.二、旅游资源的保护方式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保护内容 1、旅游资源:指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景物。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建筑、碑刻及革命文物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山峰、象形石、水体和树木等自然旅游资源. 2、旅游环境:指影响文物保护、游客旅游行为的周围环境。主要包括气候、水体、地形、林木及社会文化环境等。三、保护规划(一)旅游资源的保护1、等级划分1)一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点,属于旅游区内核心景观的景观资源。 2)二级。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