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志书与史书的异同及相互借鉴作用 詹跃华志书是存史,史书是述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各有自己的优势。编修志书,编纂人员要理清志来自w书与史书的概念关系与异同之处,明确史书笔法的优势,在不改变志体的前提下,适当借鉴史书笔法,这对提高志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志书与史书的概念关系志书与史书都属于记载历史事实的书籍,但由于志书与史书的发展演变、种类体例不同,它们的概念也有所区别。(一)志书的概念什么是志?按照古文字义解释,“志者,记也”。“志”通“識、誌”,作为动词,指记在心里或用文字、符号做标记,后来演化为记述或记载,如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作为名词,指记事的书或文章,后来演化
2、为史书的一种,如三国志。“志”写作“誌”,“誌”是由士、心、言组合而成,其义为记,寓意为德才兼备的人用其全部心血写成的记叙事物的书。志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解释:“专门记载地方情况的史书,包括某一地方的历史、古迹、物产、人物、风俗等。”可见,志就是记载、记录的意思,这里谈的志主要指地方志,也就是各地区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项事类的记载。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指出:“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
3、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同时指出,地方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地方志。地方志工作条例中的地方志,是指省、市、县三级编纂的地方志书与地方综合年鉴。在编纂实践中,地方志书不仅指省志、市志、县志,还应包括乡镇志和村志。此外,志书除省、市、县、乡镇四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主持编修外,还有部门、单位组织编纂的部门志、专业志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第十条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因此,志书是官书,反映政府的立场,是当代人
4、写当代志。它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取材于当地,成书于当代。(二)史书的概念什么是史?按照说文解释,“史为记事者也”,即古代官府中掌管卜筮、记事等职务的官员。现代解释,史是指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或研究历史的学科,史书是指记载历史的书籍。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颇多,大致可分为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正史运用纪传体、编年体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如二十四史;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和通志等;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稗史通常指记载
5、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史书,既有官修,也有民修,一般为隔代编修。史书观点鲜明,围绕中心论题重点选材,叙事与论述相结合,研究探索事物的规律性。(三)志书与史书的关系志书与史书关系非常密切,主要体现在史志同源与史中有志两个方面。(1)史志同源。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三个方面: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周朝建立后,分封许多诸侯,各诸侯国出于加强自己统治的需要,均设置史官,随时记录本国发生的事件和统治阶级的活动与言论等,并编纂成书。如晋乘、郑志、鲁春秋是由史官编纂的具有史志性质的国别史。二是导源于地理书。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由于生产的发展,活动地区的扩大,地理知识日渐丰富。随着水陆交
6、通和商品交换的发达,经济上呈现统一的趋势。政治上大一统的趋势也在酝酿之中。由于诸侯们在不断发生的战争中,需要了解本国(本地区)的地理状况和他国(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于是出现一批总结前人积累起来的地理知识,记载全国地理情况的著述,如山海经和禹贡。三是与古地图有密切关系。周礼、尚书、诗经、管子等书中,都有关于地图的记载。我国地图的出现很早,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使用地图。地图上标明了行政区划、山川、土地等情况。如始于汉唐的地方志种类之一的“图经”,就是由古地图发展而来的。随着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三个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间的融合兼蓄。期间,由于各自的发展,形成了方志的不同形式;
7、由于相互融合,又逐渐使三个方面的特点融为一体,而成为形式完备的方志。以上可以反映,史志同源异流。(2)史中有志。隋书经籍志列出史部著录共13类,包括正史、古史、杂史、稗史、起居注、旧事篇、职官篇、仪注篇、刑法篇、杂传、地理书、谱系篇、簿录篇。其中地理书又称地记、舆地志,收入有南州异物志、交州异物志、异物志、隋诸州图经集、隋诸郡土俗物产、方物志;职官、仪注、刑法、谱系诸篇也可视为志。清修四库全书,定史部为15类,其中地理类就包括大明一统志、广东通志、西樵志等志书。这些可以表明,中国史书体裁较多,原本包括志体,志原属史书的范畴。二、志书与史书的异同之处地方志作为中国特有的地方文献,经过长期的发展,
8、已形成一门独立于史学之外的自成体系的学科。但不能把志书与史书对立起来,应该看到志书与史书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一)志书与史书的相同之处志书与史书同源,它们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两者都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范畴,具有鲜明的著述性和纪实性。二是两者编写的指导思想和运用的基本原理相同,都要坚持“存真求实”的方针。三是两者研究的对象范围相似,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民俗等方面。四是两者的社会功能相通,都具有“鉴往知来”,“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五是两者记述事物的文风相似,都要求准确、简练、生动、朴实,力求文约事丰。六是两者的结构体式类似,多采用章节体,统辖记述内容。七是两
9、者的体裁相近,“述、记、传、图、表”是志书与史书均可采用的体裁,但采用起来各自有所侧重,并非志书特有。(二)志书与史书的不同之处志书与史书虽然同源,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经过各自的长期发展,在功能性质、编写体例、记述内容等方面又有某些差异。(1)功能性质不同。志书是资料性著述,功能在“存史”,要体现出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即侧重于资料性;史书是学术性著述,注重于“述史”,要力求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即侧重于学术性。换句话说,志书是在体现资料原始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条理化,侧重资料的感性价值体现;史书是对原始历史资料的开发与归纳,侧重对历史发展规律走势的揭示,
10、但不是说史书可以不真实,资料可以不丰富,而是要上升到更为理性的层次,其落脚点是为历史作出理性的思考。志书编纂人员的观点只能融合于资料之中,不可能作直接的表述,而史书编纂人员则要对历史的记述表现出自己的观点。(2)编写体例不同。志有志体,史有史体,它们的编写体例也有一些差异:一是体裁方面。志书以述、记、志、传、图、表、录等铺陈资料体裁为主,志和附录为志书独有;史书以“叙史”、“述史”、“论史”等著述体裁为主。二是结构方面。志书以事为横,按门类排列,以横为主,即根据社会分工实际和科学分类的原则,把区域内各行(事)业横剖为许多篇章,章下设节、目、子目记述,且篇、章、节、目、子目之间层次分明,领属关系
11、明确;史书以时为纵,先纵后横,以纵为主,即按照历史分期法,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民俗等方面,把史料分解为若干条史实(类似志书的节、目、子目)叙述。三是章法方面。志书多为横排竖写,以类系事,开门见山,直书其事,不加议论,寓褒贬于记述之中;史书多为竖排横写,以时系事,以叙为主,叙论结合,可评可议,对功过是非,加以褒贬,也可作生动真实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描写。(3)记述内容不同。志书称为“一方之百科全书”,范围较广,既记自然情况,又记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偏重于对现状的调查,以记现状为主,详今略古,横不缺项,篇、章、节、目、子目(类目、分目、条目)标题一般简短,常用“主题词”命题;史书范围较
12、窄一些,主要记载社会历史情况,侧重于政治、军事、文化,重记过去,详古略今,举大弃小,条目标题相对长一些,常用“一句话”命题。三、志书编修应借鉴史书笔法编纂人员编修志书,应该借鉴史书笔法,找出史书笔法的优势之处,在不改变志体的前提下,把它灵活运用于志书,增强志书的可读性与社会价值。(一)史书笔法的优势之处在写作笔法上,志书有志书的长处,史书有史书的优势。与志书相比,史书笔法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是以时系事,综合叙述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历史发展主线清晰。二是记述事物完整,既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背景,又记述事物纵向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不随意割裂事物。三是善于概括归纳、对比分析史料,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13、,揭示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四是以介绍、叙说史实为主,只要不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可以穿插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名人轶事,也可以用文学手法进行形象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还可以议论。五是注重反映历史人物的活动,突出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人物个性鲜明,文采横溢,可读性强。(二)志书运用史书的笔法以往,方志界强调地方志书是资料性工具书,却忽略了用正确的“史学观”来统筹资料、解读资料。其结果是片面理解地方志书就是一部资料书,却不清楚它也是一部史书。这个结果反映在志书编纂行为中就出现资料堆积现象,以及不顾历史事实的完整性或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随意切割资料,这些都会影响志书质量。编纂人员编修志书,应在志体不变的
14、情况下,运用史书的优势笔法:一是运用史书笔法,增强志书文采。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一部文采横溢的历史巨著,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既是科学的历史著作,又是优美的文学作品,鲁迅称赞它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古人早就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管什么文章,如若没有文采,是决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志书要提高可读性,就需运用史书笔法,增强志书的文采。增强志书文采的手法有多种,如记述人物篇的人物,可以运用一些能够反应人物特征的心理描写,提高志书的艺术感染力;又如记述旅游篇的景区景点,可以穿插一些民间传说、名人轶事,也可以借用形容、比喻等文学手法,用形象化的语言准确描述。当然,提倡志书有文采,并非要
15、求志书如同文学作品那样,运用华丽的词藻,主观的想象以及夸张的手法去表现人物和事物;并非要求离开“客观真实”这个提法,去搞哗众取宠和矫揉造作的那一套。二是运用史书笔法,进行“述而精作”。志书不仅具有资料性,同时也具有著述性,它要求“述而有作”。志书的“有作”,不是“滥作”,而是在坚持志体的基础上,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进行“精作”。志书“精作”的方法较多,有对比分析法,把情况和数字按一定的层次与结构表现出来,彰明因果;有概括归纳法,从大量的史实中概括出事物的兴衰起伏及其原因,反映出事物的阶段性与规律性;有“画龙点睛”法,在记述史实前,先用一句话加以概括,提出要点,再用史实进行说明;有借论法,通过
16、记述别人对某事物的评价来表达编纂人员对事物的褒贬。志书进行“述而精作”,可以解决记述深度不够、字数膨胀等问题,增强记述的思想性与科学性。三是运用史书笔法,完整记述事物。志书完整记述事物,就是来自www.lW5U.com记述事物从发端到下限的历史发展脉络,它要求编纂人员不仅要记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揭示其因果关系,还要记述事物的纵向发展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物或事件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等),交代结果或现状。四是应用史书笔法,加强宏观记述。在志首设置“概述”或 “总述”,各篇之首设置无题小序,用宏观资料反映区域或行(事)业的发展面貌,在资料筛选方面要求保留宏观的、全局的以及能反映区域或行(事)业特点的典型资料,少用或不用反映局部的、微观的资料,加强事物的宏观记述,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志书加强宏观记述,可以达到重点突出、点面结合、脉络清晰的效果,还可以精炼文字,有效控制篇幅,从而增强志书的整体性和立体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