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生物上册说课稿汇总(精简整理).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884378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0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上册说课稿汇总(精简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说课稿汇总(精简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说课稿汇总(精简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说课稿汇总(精简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说课稿汇总(精简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物的特征”说课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

2、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

3、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三、说学法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二)分组讨论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

5、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四)知识

6、迁移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五)巩固与练习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

7、,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说课稿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 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 能力。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

8、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三、教学规划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9、.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

10、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课时安排: 2课时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导入: 一 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 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 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目标引

11、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

12、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4. 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5.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

13、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延伸 请同学

14、们课下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生物圈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主要内容及地位: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主要内容为生物圈的范围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

15、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二)能力目标:1。 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三)知识目标: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3。重点:1).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4。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

16、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说教法: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三、说学法: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17、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通过展示课件,把美丽的夜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从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学习新知.1。 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

18、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

19、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吗?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分析课本第1213页的图片资料,教师除了用课本上的6幅图片外,可多展示一些学生在课下收集的图片资料,并且思考资料后面的讨论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本节课收集和分析资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应加以重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

20、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3.完成以上探究后,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4。 巩固与延伸: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5。 巩固练习。 6.课后作业:目标检测题22环境对生物

21、的影响说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能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教学重点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前准备: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教师:鼠妇若干只。教学过程设计:一、非生物因素

22、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属甲壳纲,潮虫科。它的身体为长椭圆形,略呈扁平,灰褐色或黑色;生活于陆上潮湿、阴暗环境;以腐烂的植物为食;怕光,常夜间出来活动.本实验是要使学生了解鼠妇选择生存环境的行为,并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及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一)实验材料的准备在花盆下、地上的石块下等阴暗潮湿的角落,常可发现鼠妇。用汤匙或硬纸板将其装入小瓶中.放鼠妇的小瓶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并应放入一些树叶和湿土等物。每一个实验小组要准备1215只鼠妇,供实验时使用.1、采集由于此实验需要大量的鼠妇,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在实验课的前一天采集一些鼠妇,不但可以大大减轻教师

23、的工作量,而且对学生了解鼠妇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帮助.2、 组织实验学生进行此实验的分组人数最好为24人.实验开始前教师应对小组每一位同学都安排明确的分工,重复实验时再将分工轮换。3、整理 实验完成后,教师应让学生把鼠妇放回自然环境中去。(二)用品铁盘、纸板、汤匙、小瓶、泥土、玻璃板。 (三)实验装置在铁盘内的底部放一层薄土或一张厚纸,以中线为界,中线一侧的土或纸是湿的,另一侧保持干燥。在铁盘的上面,以中线为界,潮湿的一侧用纸板盖住,干燥的一侧用玻璃板盖往,这样在盘内形成了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不同环境。另外,可将玻璃和纸板同时转动90度,便在盘内形成了黑暗潮湿、明亮潮湿、黑暗干燥、明亮干燥四种不

24、同环境.1、放置鼠妇将10只鼠妇放入盘中的中心位置(如图),然后盖好玻璃板和纸板,静置约2 min.2、观察和计数小组中一名同学计时,另一名同学记录,再有一名同学统计不同环境中鼠妇的个数.由于鼠妇会在盘中不停地运动,因此,要每隔1 min统计一次,共计数5次.如果有时间,可将小组成员的分工调换一次,然后再重新做一次观察和计数的工作.3、整理数据学生将记录的数据按统一的格式填人表格中,进行相应的计算。表格的格式可以参考下表。环境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11min平均数明亮阴暗4、结论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适当的表格,然后让各小组报告实验数据,并将全班

25、的实验数据汇总在表格内.根据这些数据让学生讨论:鼠妇选择了什么环境?这一环境与你采集鼠妇的地点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实验(机动)根据实验数据,学生们会很快得出他们的结论:鼠妇选择阴暗潮湿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装置中包括不同的环境条件。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装置来检验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7、应注意的问题课前采集的鼠妇要放在一个避光、并有一定湿度的容器中,否则鼠妇会干死。实验应在有光条件下进行,光源的位置在正上方为好。如果以窗外斜射的阳光为光源,则要注意不要让阳光射人装置中的“暗室”部分。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瓢虫捕食蚜虫,狼

26、吃羊,鹿吃草。2、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与海葵,人和大肠杆菌。3、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如地衣(真菌和藻类),大豆和根瘤菌,白蚁和鞭毛虫。4、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如蛔虫、噬菌体;虱、菟丝子;蚊、吸血蝙等。5、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如:不同的草履虫争夺食物与空间;羊与鹿;田间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由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长期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适者被淘汰,生存下来

27、的个体经过遗传变异,使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适应与周围的环境.适应是生物界普遍现象。板书设计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瓢虫捕食蚜虫,狼吃羊,鹿吃草.2、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与海葵,人和大肠杆菌。3、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如地衣(真菌和藻类),大豆和根瘤菌,白蚁和鞭毛虫。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如蛔虫、噬菌体;虱、菟丝子;蚊、吸血蝙等。竞争:两种生物

28、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如:不同的草履虫争夺食物与空间;羊与鹿;田间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

29、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

30、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

31、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

32、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

33、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

34、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

35、、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生态系

36、统”说课稿一,设计思路生物新课程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为了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本节课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进行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架设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桥梁,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中去感悟和体会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37、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

38、思维迁移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3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上初一近三周时间,对一些生物知识还不知、。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阅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较弱。在本课学习中,对于教材中有叙述却无明显答案的问题可能总结不全或说不出来,如生态系统的组成。但他们好奇心强,有求知欲,善良有爱心,热爱大自然,对本课的知识会有很高的热情四,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

39、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五、教学程序一、情景引入: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石河子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

40、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3概念辨析:(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二、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

41、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会

42、了什么?还学习什么?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第二课时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新知识部分:三、食物链和食物网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

43、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

44、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

45、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课堂小结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46、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说课稿说教材教材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来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1: 所有生物都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都和生物圈是息息相关的,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 2:由于当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生物圈的变化反过来也极大地限制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地和谐共生,关注人类社会可时续发展,都离不开对生物圈的了解 3:新课标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从生物圈的角度来阐述,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个概括的了解,以便以后的内容学习.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能力目标:通过我爱我家角色扮演,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件制作,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以及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说教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