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山街道电力社区“职工书屋”建设上半年工作汇报为加快社区文化建设,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天山街道电力社区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为原则,不断完善职工书屋软硬件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在提高社区职工整体素质、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推动和谐社区创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天山街道电力社区2011年上半年“职工书屋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一、党工共建,始终坚持将惠及职工群众作为重点建设工程来抓.天山街道电力社区职工书屋建于2005年,通过采取上级部门采购和居民群众捐赠等形式,现有哲学类、经济政治类、医学类、语言类、励志类藏书达7000余册,市图书馆流动书籍2000册,期刊杂志类及宣传类书籍200
2、0余册,共计藏书11000余册. 2008年创建了市级职工书屋,2009年9月授予“自治州级职工书屋”和“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2010年6月,天山街道电力社区授予“自治区职工书屋”挂牌示范点.电力社区始终把建设职工书屋作为惠及职工群众、提高职工素质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来抓,紧紧围绕“党工共建”,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在辖区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广大职工和居民群众中受到了好评。二、不断完善职工书屋管理制度,增强职工书屋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组织领导认识到位。年初,电力社区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成立了社区职工书屋建设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职工书屋的建设,由电力社区党总支书
3、记、社区主任邢桂香任组长,分工明确,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为职工书屋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经费投入到位.社区工会坚持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多方筹措职工书屋建设资金。主动联系州、市总工会、州、市图书馆等相关领导部门,争取支持。2011年2月,中国残联为社区职工书屋捐赠了340余册图书,主要为盲文、按摩、残疾教育教材及科技培育、励志类图书等,价值7000余元,为各族职工特别是残疾职工输送了新的知识。2011年3月,自治区为社区职工书屋捐赠了300余册图书,总价值9000余元。图书的种类繁多,内容新颖,勾起广大职工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职工读书热情.三、提高职工读书兴趣,掀起职工学习热潮.电力
4、社区工会始终坚持建设“职工书屋”服务职工群众的宗旨,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职工群众欢迎、受益作为标准,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确保了“职工书屋建设质量和作用的正常发挥。始终坚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职工的原则,以一线职工和农民工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让职工在休息时间能就地阅读和查找资料.目前,职工书屋免费开放,全辖区的职工、农民工以及居民均可免费借阅,上半年,前来借阅图书的职工达100余人。为了丰富社区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我们还设立了乒乓球活动室和棋牌室。电力社区文体队的队员们来社区参加文体活动,休息之余,来社区职工书屋阅览一下报刊杂志,可称为他们陶冶情操的好地方;各社区工作人员及辖区职
5、工也常常来职工书屋,一方面为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为家人借阅图书,提高家人特别是子女的文化水平,一举两得,职工们常说“电力社区职工书屋办的好,丰富了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为我们职工办了实事、好事。2011年5月4日,借助“54”青年节,天山街道电力社区与巴州一中北校区学生共同组织了“红色教育宣讲活动,为180余民学生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并向他们宣传了社区职工书屋,鼓励大家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为职工书屋的建设出一份力量。四、搭建社区文化平台,联合一切力量共促职工发展.天山街道电力社区为使辖区内外的职工都能够享受到职工书屋带来的实惠,电力社区党总支多方协调,联系社区青少年宫的教师及孩子家长,
6、试行“职工书屋”共同管理,利用各个学校的青少年来文化宫学习之际,陪同家长可以在职工书屋进行阅读和借阅,从而使职工书屋不仅在电力社区发挥作用,更是促进了社会中的广大职工及青少年儿童追求文化进步和求知精神,起到以书屋促进工会建设,以职工促进社会和谐的推动作用。五、下半年工作计划一是加大职工书屋宣传力度,发挥社区职工书屋作用,虽然职工书屋在广大职工中有了一定影响力,但是发挥作用还有待加强,下半年,社区将利用各大宣传活动,加大职工书屋的宣传力度。二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职工的中坚力量,带领广大职工、农民工提升文化素质,促成广大职工干部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提高职工书屋作用.我们在“职工书屋”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职工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如:职工书屋所需的电脑设备、观看电教片所需音响设施、DVD影碟机等还没有,职工书屋面积狭小,容纳入座的桌椅还有待改善等问题。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狠抓规划落实,进一步巩固提高,把“职工书屋建设推上新水平,努力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科学实用的精神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工会“职工书屋”不仅为职工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职工和居民群众阅读及活动需要。天山街道电力社区工会委员会20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