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作业
计算题:
1、 某企业年销售额为210万元,息税前利润60万元,变动成本率60%;全部资产200万元,负债比率40%,负债利息率15%。试计算该企业的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和复合杠杆系数。
解:1.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基期边际贡献/ 基期息税前利润
=210*(1-60%) / 60=1.4
2.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 / (息税前利润-利息)
=60 / (60-200*40%*15%)=1.25
3.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
=1.4*1.25=1.75
2、 某公司拟发行债券,债券面值为1000元,5年期,票上率为8%,每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若预计发行时债券市场利率为10%,债券发行费用为发行额的0.5%,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0%,则该债券的资本成本为多少?
解:债券发行价格=1000*8%*(P / A,10%,5)+1000*(P / F,10%,5)
=1000*8%*3.7908+1000*0.6209
=924.28 (元)
债券的资本成本=80*(1-30%)/ (924.28*(1-0.5%))
=6.09 %
3.某公司目前拥有资金500万元,其中,普通股25万股,每股价格10元,每股股利2元,债券150万元,年利率8%,优先股100万元,年股利率15%,目前的税后净利润为67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该公司准备新开发一投资项目,项目所需投资为500万元,预计项目投产后可使企业的年息税前利润增加50万元,下列两种方案可供选择:(1)发行债券500万元,年利率10%;(2)发行普通股股票500万元,每股发行价格20元。
要求:(1)计算两种筹资方案的每股利润无差别点
(2)计算两种筹资方案的财务杠杆系数与每股利润
(3)若不考虑风险因素,确定该公司最佳的筹资方案。
解:(1)、因为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的计算公式为:
((EBIT-I1)*(1-T)-d1) / N1=((EBIT-I2)*(1-T)-d2)/ N2
I1,I2为两种筹资下的年利息;D1,D2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年利息
N1,N2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数。
由题得:I1=150*8%=12 万元 I2=12+500*10%=62 万元
N1=25+500/20=50 万股 N2=25 万股
所以 ((EBIT-12)*(1-33%)-100*15%)/50=((EBIT-62)*(1-33%)-100*15%)/ 25
所以 EBIT=134.39
(2)追加投资前的EBIT=67/(1-33%) +12=112 万元
追加投资后的EBIT=112+50=162 万元
发行债券的财务杠杆系数=162/(162-62-15*(1-33%))=2.09
发行股票的财务杠杆系数=162/(162-12-15*(1-33%))=1.27
发行债券的每股利润=((162-62)*(1-33%)-100*15%)/ 25=2.08元/股
发行股票的每股利润=((162-62)*(1-33%)-100*15%)/ 50=1.71元/股
(3)因为发行债券的每股收益2.08元 / 股 > 发行股票的每股收益1.71元/股
所以不考虑风险因素的话应该追加债券投资。
4.某公司目前年销售额10000万元,变动成本率70%,全部固定成本和费用(含利息费用)2000万元,总优先股股息24万元,普通股股数为2000万股,该公司目前总资产为5000万元,资产负债率40%,目前的平均负债利息率为8%,假设所得税率为40%。该公司拟改变经营计划,追加投资4000万元,预计每年固定成本增加500万元,同时可以使销售额增加20%,并使变动成本率下降至60%。该公司以提高每股收益的同时降低总杠杆系数作为改进经营计划的标准。要求:
(1)计算目前的每股收益、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总杠杆
(2)所需资金以追加股本取得,每股发行价2元,计算追加投资后的每股收益、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总杠杆,判断应否改变经营计划;
(3)所需资金以10%的利率借入,计算追加投资后的每股收益、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总杠杆,判断应否改变经营计划。
解:(1)每股收益=((10000-10000*70%-2000)*(1-40%))/ 2000
=0.3 元 / 股
息税前利润=1000-1000*70%-(5000*40%-2000*8%)
=1160 万元
利息保障系数=1160 / 160=7.25
经营杠杆=(10000-10000*70%)/ 1160 =3000 / 1160=2.59
财务杠杆=1160/(1160-160)=1.16
总杠杆=2.59*1.16= 3.0
(2)
增资后的净利润=[10000×(1+20%)×(1-60%)-(2000+500)]×(1-40%)=1380(万元)
增加的股数=4000/2=2000(万股)
每股收益=1380/(2000+2000)=0.35(元/股)
息税前利润=12000×(1-60%)-(1840+500)= 2460(万元)
利息保障倍数=2460/160=15.38
经营杠杆=[12000×(1-60%)]/2460=4800/2460=1.95
财务杠杆=2460/(2460-160)=1.07
总杠杆=1.95×1.07=2.09
因为与筹资前相比每股收益提高,总杠杆系数降低,所以应改变经营计划。
(3) 每年增加利息费用=4000×10%=400(万元)
每股收益={[10000×(1+20%)×(1-60%)-(2000+500+400)]×(1-40%)}/2000=0.57(元/股)
息税前利润=12000×(1-60%)-(1840+500)=4800-2340=2460(万元)
利息保障倍数=2460/(400+160)=4.39
经营杠杆=(12000×40%)/2460=4800/2460=1.95
财务杠杆=2460/[2460-(400+160)]=1.29
总杠杆=1.95×1.29=2.52
因为与筹资前相比每股收益提高,总杠杆系数降低,所以应改变经营计划。
3、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B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不能测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C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费用与分配加工费用所用的完工率都是一致的。X
C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应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错
C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
C成本报表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
C成本分析的首要程序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C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核算。×
C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一般应与基本方法结合使用而不单独使用。√
C成本计算方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分步法。X
D当车间生产多种产品时,“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的借方余额,月末均直接记入该产品的产品成本
中。×
D定额法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F“废品损失”账户月末没有余额。√
F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X
F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步骤之间要进行成本结转。(√)
G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可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错
G工资费用就是成本项目。(×)
G归集在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最后均应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对
J计算计时工资费用,应以考勤记录中的工作时间记录为依据。(√)
J简化的分批法就是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J简化分批法是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对
J加班加点工资既可能是直接计人费用,又可能是间接计人费用。√
J接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生产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X
K可修复废品是指技术上可以修复使用的废品。错
K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修理可以使用,而不管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的废品。X
P品种法只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
Q企业的制造费用一定要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X
Q企业职工的医药费、医务部门、职工浴室等部门职工的工资,均应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X
S生产车间耗用的材料,全部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X
S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W完工产品费用等于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费用。对
Y“预提费用”可能出现借方余额,其性质属于资产,实际上是待摊费用。对
Y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的支出是费用性支出。X
Y以应付票据去偿付购买材料的费用,是成本性支出。X
Y原材料分工序一次投入与原材料在每道工序陆续投入,其完工率的计算方法是完全一致的。X
Y运用连环替代法进行分析,即使随意改变各构成因素的替换顺序,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加总后仍等于指标的总差异,因此更换各因索替换顺序,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
Z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对
Z直接生产费用就是直接计人费用。X
Z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为计列半成品分步法。√
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账户月末(可能有月末余额/可能有借方余额/可能有贷方余额/可能无月末余额)。
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