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林市第十八中学13级高二下学期期考试卷 语 文 命题人:梁小曲 审题人:刘嘉德留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主观题必需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第卷 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3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峻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当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自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
3、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需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时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接受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便利。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学校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
4、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浅显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渐渐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赞扬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1、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
5、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B 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C 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D 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为“经”。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B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C 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需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D 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
6、容也较简洁,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3、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全部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B 论语接受“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便利外,它当时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缘由。C 论语的内容原来是很庄重严峻的,但是由于接受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D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始终到唐代,论语照旧被作为初等训练的教科书。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
7、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
8、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力日蹙,诚不行以备位。”乃以
9、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B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挽救时世。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10、的一项是()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C唐恪缺少远谋,主见和议。由于主见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D唐恪智谋不足,力气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接受,后被免去相位。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译文:_(2) 恪之智虑
11、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力日蹙,诚不行以备位。(5分)译文: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登楼 杜 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注】玉垒:山名。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这首诗“气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最上者” 。请结合颔联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价的。(5分)答:_(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缘由都有哪些?(5分)答:_ (三
12、)名篇名句默写(7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7分)(1)蜀道难诗中描写瀑布飞流而下撞击山石发出巨响的句子:“ , 。”(2)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 , 。”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公,百姓的凄惨。(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借张翰的典故表达家乡之思的句子:“ , , 。”三、有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
13、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生疏了诗人孙觉。孙觉是出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观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训练,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其次年终登进士榜。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同学。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欢快的时间。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
14、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倾听老师的训练,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格外兴奋,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宠爱,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
15、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凄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猛烈的关怀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呈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的精神。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行寄此一生,又有何忧?”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受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
16、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进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行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定俗不行耐。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开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
17、,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出名。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观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假如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缘由了。”黄自此不愿为人作草书。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吸取养分,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争辩,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
18、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独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德,是留给我们最贵重的文化遗产。他“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久追求的精神境界。(摘自2022年第3期文史天地,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盼,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训练环境。B成为苏轼的同学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格外满足,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
19、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猛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进展的助推剂。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患病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E黄庭坚师从周越二十年的书法成就,苏轼比较认可,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只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2)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文化大家”?试结合材料的全文加以分析。(6分)(3)请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6分)(4)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甜心如砥柱”的风骨,是值得我们永久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第II卷 表
20、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3分 )环境污染日趋严峻,人类这种 的行为如不停止,将毁掉自己的生存空间。某公司非法占地,最终 :所建的37幢别墅式建筑被主管部门勒令全部拆除。制造(3)“120”京广铁路爆炸案的罪犯最终 ,被逮捕归案。他不在村里安心劳动,却跑到城市来乞讨,自找苦吃,真是 。A玩火自焚 自作自受 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B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自作自受C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自作自受D作茧自缚 自作自受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
21、古香的仰止堂进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内、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B专家强调,必需牢固树立疼惜生态环境就是疼惜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进展模式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俗,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人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14. 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生疏了他,生疏了他的思
22、想的价值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向他呈现了行将消逝的暗淡前景,自己却无能为力但是,用来体现他的思想价值的对象历史文化建筑,却大部分已荡然无存对于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整理、总结和疼惜的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他所珍爱的文化被消解更让他苦痛呢他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经常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就犹如眼看着一个患病的亲人,在庸医的手中一每天走向绝境,自己的有效施治方案却无人理睬A. B C D15. 请依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言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文学形象犹如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认真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需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
23、节,方能落笔。,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全部的文字都是颜色;,全部的线条颜色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疾进,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实的心情,这与写作时的心态又有何异?答:_ 16.依据下面的文字和图表,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4分)依据下列文字和图表,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心理学试验显示,知晓自己的成果的人,比不知晓者学习的动机较强。美国心理学家布克和诺非尔将两组同学作为试验对象,在前九天,A组知道自己的成果,B组不
24、知道,从第十天起,再用相反的方法对两组同学进行试验,结果证明 。可见 。(都限25字以内作答)17、 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3分)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副木质门板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争辩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出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时一位新会藉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唯一没有被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这幅画到底是何人何时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
25、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五、写作(60分)18、 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媒体盘点2022年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高居榜首。这句话当时一经传播,网友们便掀起了一波造句热潮:“有貌就是任性”,“有才就是任性”,“有闲就是任性”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高二班级期末语文试卷答案:1、答案:C解析: 文中明确提到“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可见还是跟“经纬”之“经”
26、有关的。2、答案:B解析: 文中说“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左传公羊传觳梁传只能使用六寸的简,可见在汉代不是很重要。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应当是指“南北朝以前”。3、答案:C解析: 说论语比较“人性化”是指论语接受了八寸的竹简,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是指便于观看,不是指内容。它的内容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没有提到庄重严峻的问题。4B持节:拿着符节。5C(按主谓宾断句)6.C(主见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7 (
27、1)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转变当时行径而成为一共性情谨厚的人。(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1分) (5分)(2) 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的确不行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虑,经画、但、蹙、诚各1分) (5分)参考译文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哀痛地哭泣。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假如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查找,晚上就有人来
28、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懊悔自己”),转变当时行径(或“强自克制,转变初衷”)而成为一共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头可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听从命令。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状况;沧州是最远的边疆,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
29、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举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挽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其次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协商,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格外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动身,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四周,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头懊悔,就隐秘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缘由,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当效法景德
30、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峻的了。帝幡然省悟,转变方法,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接受。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恳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的确不行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8、(5分) 【答案】颔联描述山河壮丽的景象,凭楼远
31、望,锦江流水挟着蓬院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1分)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2分),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2分) 【解析】本题的回答,先结合全诗理解颔联的意思,再抓住诗句中“锦江”“春色”“玉垒”“浮云”等主要意象来描述诗歌意境,最终说说诗人的情感即可。9、(5分) 【答案】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 ;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
32、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难过 ;自身抱负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二难过 ;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难过 。(答对其中3点可得满分5分) 【解析】为何而伤,本题的回答一要立足诗句,二要联系背景;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的对比;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抓住这几点,再结合诗句不难回答本题。【诗歌赏析】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动身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
33、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难过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由,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丽,“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担忧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颈联谈论天下大势,“朝廷”、“寇
34、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其次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决的信念。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予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宠爱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方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
35、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方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像。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相互渗透,相互包涵;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0、(7分)(1) 描写瀑布
36、飞流而下撞击山石发出巨响的句子“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孟子寡人之于国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公,百姓的凄惨。(3) 11(1)B、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5分)(2)他师从苏轼,诗歌成就高,双星闪烁,有“苏黄”之称。诗风奇崛,不落俗,对宋代诗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人品高洁。他的作品渗透出猛烈的关怀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呈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书法上刻苦练字,师法自然,吸取名家,大胆创新,终成一家。(每点2分,共6分)(3)聪颖早慧,少年得志。5岁时就能背诵五经,过目不
37、忘。早年便投师问学,科举得意。尊师感恩,一身正气。仰幕苏轼,以砚为礼,老师贬谪时不怕牵连,是非分明。爱民如子,执政为民。做官时和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猛烈的国运民生精神。勤奋好学,成就卓越。与苏轼不断讲道论艺,切磋诗歌技艺。书法师从周越,一练就是二十年,不断吸取名家养分。文学与书法均为宋代名家。(任选三点作答,每点2分,共6分)(4)同意。他的为官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官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良知。当别人都忙于官场周旋,忙于迎合领导时,黄庭坚却仁政爱民,坚持着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了百姓可以得罪自己的上司,不怕领导不兴奋。他的为人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世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老师。当自
38、己的老师苏轼进入人生的低谷被贬时,黄庭坚不会为了自己和老师分清界限,更不会为了自己就对老师暗放冷箭,对老师的感恩和支持是值得我们永久学习的地方。他的为文之道值得我们学习。文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人品。人要诗品不俗,首先得人品不俗,黄庭坚认为,文章者,道之器也,只有人品高洁,文品才能好。黄庭坚这几方面的精神境界对于今日在官场、文坛以及现实中生活的人们无疑是贵重的人生财宝。(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言之有理,共8分)12. 答案 B解析 “作茧自缚”比方自己使自己陷入逆境;“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坏的后果,语意比“自作自受”重;“玩火自焚”玩弄火者,自身遭焚,比方作恶多端的人终无好下场;“自作自受”由自己的不良行为招致的后果,应由自己担当。 13 【答案】B14 A(总说,是承接的转折;领起下文,是对前面所说现象的比方;总结,是深层谈论) 15. (4分) (1)文字是整体流淌的绘画(2)绘画是用线条创作16(4分)结果证明 知晓自己成果的一组,效果高于不知晓自己成果的一组。可见获悉个人的成果,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力刺激。17、(3分)答案:中国的蒙娜丽莎(或“木美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