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高考历史一轮真题演练:第16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829123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真题演练:第16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真题演练:第16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模块 第六单元 第16练 [命题视角透析] 1.从古代对外政策和经济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和西欧历史走向不同的缘由。 明清政府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进展的潮流。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国家则乐观开展海外贸易,进行了殖民扩张,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这种中西历史进展方向的反差是史学界争辩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高考考查有以下几种形式: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着重考查这一政策的影响;结合中外形势的对比考查明清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进展的消极影响,探究明清时期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缘由;引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进展,探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进展缓慢的缘由。 2.从大力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现实问题立意,考查中国古代商业进展的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商业起源很早,进展历程困难曲折。中国古代商业有着辉煌绚烂的历史。高考留意考查不同时期商业进展的史实、成就,并与确定时期思想文化相联系。在改革开放的今日,我们要大力进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的进步,建设小康社会。 [真题实战演练] 1.(2011·课标全国卷)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状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进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快速进展 D.长江流域经济进展相对稳定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状况”,依据图示可知,各地经济进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进展程度的不同。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头开发和进展;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河西走廊地区由于丝绸之路商业较为发达,岭南地区经济处于刚开发时期;C项使用绢、帛作为货币可以说是黄河流域丝织业发达的表现,但绢、帛作为货币材料有其本身的弱点;D项精确     地反映了农业经济进展状况和铜币使用状况。 答案:D 2.(2011·北京卷)在北京曾经发觉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 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依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生疏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北京在战国时期是燕国的国都,发觉韩、赵、魏的货币,说明②③正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在战国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发觉燕国货币,说明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①正确。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说法错误,排解。 答案:A 3.(2011·浙江卷)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行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筑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会馆是明清时期商业进展的重要表现。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存放货物、交际的重要场所。故B项认为会馆是“地方商业中心”是不正确的。 答案:B 4.(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毁灭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国家抑制商人,商人却日益富贵,国家重视农夫,农夫却日益贫困。这实际上是说国家所期望的与商人和农夫的现实地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故选择D项。重农抑商是一种政府行为,不涉及百姓问题,排解其他选项。 答案:D 5.(2011·江苏卷)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见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须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张瀚认为治理国家的好方法是农业和商业平衡进展,手工业的进展有利于农业,对农业无害。它们之间的比重在于国君。故C项正确。“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可以看出A项错误;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从“人主操之尔”可知不能任由农工自由进展,D项错误。 答案:C 6.(2022·北京卷)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缘由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由于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制造产品,对社会的进展没有贡献,从而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推断A项正确。B项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商人也有被称为“儒商”的,故B项不正确;C、D两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A 7.(2022·福建卷)《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把握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闾巷皆中绳墨,中法规、有法度,逋亡奸伪无所容足,维护社会治安,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等级严、居有别,严格把握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答案:C 8.(2022·天津卷)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对元朝对外交往状况的理解力气。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朝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答案:A 9.(2022·全国卷)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宝而转变 解析:A由于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济地位虽然不断上升,但政治地位始终低下,不被统治者重视,错误。B学而优则仕始终是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错误。C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不但没有放松,反而进一步强化,错误。D由于商品经济的进展,人们对商人和财宝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正确。 答案:D 10.(2022·江苏卷)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反映市坊界限打破,符合图中北宋情形。A、B、C三项和图片反映的商业信息不相符。 答案:D 11.(2022·新课标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从前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格外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进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进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宝支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进展 解析: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是松江地区工商业的进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大抵以格外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有这句话可以为证。A项工商业的进展造成农业的衰退,农业的衰退在题干中看不出,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明代农业也进展到一个新高度。故A项错;C项贫富分化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故C项错;D项说法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进展和题干意思冲突,故D项错。 答案:B 12.(2022·安徽卷)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分 解析:“通晓”“终日”,A项正确。材料只是供应时间未供应空间突破,B项不精确     。消遣场所主要是民间经营,C项不精确     。坊和市即生活区和商业区有区分,D项不精确     。答案选A。 答案:A 13.(2022·海南卷)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A.商业是棉纺织进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损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分析理解力气。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才会毁灭上述的状况。棉纺织业进展是商业进展的前提,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解。B、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解。 答案:D 14.(2022·福建卷)《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解析:材料信息着重强调了农工商进行对于进展社会经济和增加国库收入的重要性,A和C所阐述的“重农抑商”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D所阐述的“社会稳定”与题干中谋求国财增加有差异,只有B确定商业进展符合题意。 答案:B 15.(2021·课标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进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从材料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可知广东大庾岭南北物产存在差异,但无法说明岭南经济进展程度高于北方,排解A。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岭南地区有商人活动,无法说明该地区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排解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从材料信息看,广东大庾岭南北经济差异明显,这一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故选D。 答案:D 16.(2021·江苏卷)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进展转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析:题干唱词反映出在扬州做官的外乡人经商致富后,不愿再返回家乡,这说明商业进展在确定程度上转变了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二字,C项错在“均由”二字,均犯了以点概面的错误。清政府始终未摒弃传统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17.(2021·四川卷)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推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月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年 300 1 700 1850年 720 2 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解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经济的进展。解题时要特殊留意对表格的横向和纵向分析。由横向比较可知,农村人口数远大于城镇人口数;由纵向比较可知,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都得到了增长,城镇人口增长率大于农村人口增长率。由横向分析可知A项是错误的。仅由“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无法得知全国的状况,也就无法得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的结论,故D项错误。由纵向比较可知,城市经济规模扩大,故B项正确,C项错误。 答案:B 18.(2021·重庆卷)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族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北宋初年政府设机构——“便钱务”,准许百姓存钱,给以“便钱”,商旅可持“便钱”到各州兑换,由此可知D项正确。支票是货币的凭证,不行自由流通,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B项错误;“便钱”是百姓存储货币的凭证,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C项错误。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19.(2021·海南卷)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进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把握逐步加强 解析:对比唐初与南宋征收赋税的主体与计算单位可知南宋的货币化程度较高,而商品经济的进展程度打算了货币化的程度,故A符合题意。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不符合史实,排解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经济把握逐步加强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排解C、D。 答案:A 20.(2021·浙江卷)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推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患病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公正地位 解析:材料中商人“装饰焕烂,从以童骑”说明其经济地位优越;从题干信息“僭越”,宰相“伏请切令禁断”可知商人政治地位低下,也说明商人没有自由民的公正地位。C项中“全社会”的说法太确定,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 21.(2021·山东卷)《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衣。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疼惜小农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由题干中的贾人“皆无得名田”“敢犯令,没入田货”可知这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疼惜小农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故答案为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D 22.(2021·大纲全国卷)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把握  D.进展商品经济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明初对户籍的具体分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可知,这有利于加强对民众的把握,故C项正确。A、D两项均与题干无关;由于户籍划分的主要对象是民户,所以对社会分化影响不大,B项错误。 答案:C 23.(2021·课标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觉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进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毁灭,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毁灭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见:“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经常接受“海禁”的方法。到鸦片战斗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解析:本题既要归纳材料的要点,又要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总结其他特点。 答案: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沟通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沟通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