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武传教学过程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二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常识。 2、整理文言学问,疏通文意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一、新课导入二、班固和他的汉书1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世代从政,皆务为儒术,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故而班固受家学影响极大。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班固幼年聪慧好学, 9岁便能作文、诵诗赋。16岁进入洛阳太学,广泛涉猎群经九流百家之书。他性格宽厚,为人谦逊,颇受当时学者鄙视。23岁时父亲去世,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后传,却认为“所续前
2、史未详”,开头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五年后却被告私改国史而入狱,弟班超为其申辩才得免,汉明帝看过书稿后大为观赏其才学,召为兰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一年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连续编著汉书。经过2O余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编著。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窦宪因专权获罪,班固也受牵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班固一生最大的贡献,他的辞赋在汉代也享有盛名,其代表作是两都赋,内容是写“西都宾”向“东都仆人”夸耀西都长安的富有繁盛,期望东汉皇帝驾返西都;而“东都仆人
3、”则夸陈东都洛阳的盛况,以反对“西都宾”的淫侈之论,作品极铺张扬厉之能事。咏史诗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人之一。明代张溥曾辑有班兰台集,近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叙述了自汉高祖元年(前 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本纪”省称“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分为一百二十卷。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平帝的编年大事记。八表,前六表分别谱列王侯世系,百官公卿表记录秦、汉官制沿革和汉代公卿大臣的迁免,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是对汉以前历史人物的评价
4、。十志,叙述古代到汉朝的典章制度和经济、文化。七十传,主要是西汉人物的传记。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进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名目。 3特点:(1)本着“实录”精神写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物,都从实描写,平实中见生动,具体中有细节。它写苏武的忠节,李陵的怨尤,朱买臣失意或得意时的神情,陈万年教子的秘术,霍光的专权,王莽的为人,循吏之使民安土乐业,酷吏之执法残酷凶暴,都具
5、体而生动,精采而非虚构。(班固对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与批判精神尤为推崇)(2)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判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推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确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比如对李陵的评价两人则不同) (3)在语言艺术方面,汉书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高雅。这与史记的通俗简洁形成了鲜亮的对比。汉书在内容和体制上虽多承袭史记,但史料丰富,保存了很多重要文
6、献,在史学上有相当高的地位。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饬,文章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和传记文学有肯定的影响。唐代刘知几评价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三、苏武传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本是一篇多人合传,记述了李广、苏建两家几代人的故事,苏武的事迹,原附在其父苏建传之后,由于苏武的事迹感人至深,历来选文者常将其独立析出。苏武传是汉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述了苏武出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班固以饱满的热忱和精练的文字,歌颂了苏武威猛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7、移的高尚气节,使这一人物形象流芳百世。四、梳理情节,添加小标题第一部分(1):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访匈奴。其次部分(2-3):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缘由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第三部分(4):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卫律。第四部分(5-6):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熬煎和艰苦的经受。第五部分(7-8):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第六部分(9-10):汉匈和亲,苏武终回汉朝。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仿照项羽本纪添加小标题的方法,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争辩筛选,评比出最佳的小标题。要求:小标题要精确概
8、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呈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留意语言的通顺凝练。(一)1、出访匈奴,以求通好 2、虞常谋反,祸及苏武 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5、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6、苏武归汉,名垂青史(二)不按六部分划分:1、出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猛不屈。 5-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李陵劝降,忠贞如一。8、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困难,发白归汉。五、同学置疑重点文言学问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2评价传主的价值意义。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9、一)、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猛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二)、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假如要深化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探究一: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殊具体,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逼,多少所谓的英雄英雄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决,宁死不屈,忠贞不渝。探究二: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
10、会到每个人物极具共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共性?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逼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惭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决,对国家不够忠诚,由于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懊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脆弱和意志的不坚决。
11、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告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受、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惋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始终处在这种冲突、苦痛的状态中。李陵的冲突、苦痛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
12、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惭愧哀思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冲突苦痛的悲剧人物。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逼,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处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猛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告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成功。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告,苏武的内心也肯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肯定让苏武倍受苦痛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最终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惭愧而
13、去。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逼,还是肺腑之言的劝告,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探究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共性鲜亮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衬托的作用,他们的衬托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1)张胜:糊涂地挂念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糊涂地生疏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贵重的民族气节。(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行一世(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脆弱,意志不坚,冲突,苦痛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明确:在各种
14、人物的对比衬托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糊涂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小结: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殊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共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也正体现了传记纪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二、评价传主设计:让同学争辩评价传主苏武的价值,供应两个论题,由同学自己组织小组争辩,总结观点,期望同学能在沟通
15、,争辩甚至是辩论中获得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推断。争辩:(一)你如何评价苏武守志不渝的民族气节?有人说苏武的忠诚是愚忠,你是否同意?而李陵临阵降敌,后又接受了单于的封赏,生活在匈奴之中,在二十余年后病死,未能再踏上中原一步。有人认为他于国于君都不忠,而历来也被作为反面教材加以批判,你又是如何看待他的选择的?参考观点一:苏武的忠义精神真的是空前绝后、光耀千古。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中,连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他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可是他不但平稳无恙,而且一住就是十九年,这岂不就是由于他的忠诚和节义感动了天地,而得到鬼神冥冥当中的呵护吗?或者说,这种绵延不绝的力气,正是源于他心中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
16、。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最真实的写照。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情愿以性命来安静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由于汉武帝是一个擅长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参考观点二: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
17、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情愿为皇帝肝脑涂地,苏武的那番话表明他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恪守。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当然应当感谢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当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损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由于他到底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假如他能生活在今日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李陵档案:是有名的抗击匈奴的将领李广的后代,李陵步入仕途之后,任侍中,建章监。由于家世的熏陶,李陵不仅擅长射骑,
18、而且谦让真诚,名誉远播。武帝认为李陵最有李广遗风,曾命他率八百骑过居延,深化匈奴之地两千里查看地形,归来后拜为骑都尉,教酒泉,张掖的士卒学习射骑,防备匈奴侵扰。李陵独率五千精选步卒孤军深化,出关以后在大漠行军一个月,扎营浚稽山,和匈奴单于相遇对峙。匈奴派出约三万骑兵围住李陵,见李陵所部人少,马上发起冲锋,但李陵布阵有方、丝毫不乱,前队是长戟盾牌,后队是弓箭、强弩。先是和匈奴近战相搏,然后千弩俱发,把匈奴打退,还追杀数千人。匈奴单于大惊,再召八万铁骑合众围攻。敌人十倍于己,且是骑兵.特种部队也扛不住了.边打一边南撤。一路血战,在山谷、树林、山下等各种地形都曾激战,击杀敌军数千人。匈奴倚仗人多,有
19、时一天要打几十仗,总是死伤众多。单于眼见大军连这点人都打不过,心里可怕,疑心李陵有大军潜伏,预备撤军。就在这时,军候管敢由于被校尉所辱,忿恨投敌,把李陵没有后援粮矢且尽以及李陵的部队旗帜等情报都告知单于,匈奴于是全军压上,李陵力战难脱,南逃时,成安侯韩延年又战死,李陵自觉无颜见汉武帝,遂束手就擒。他是降了,但总在查找机会为汉廷效力,可事态却不由他意愿。李陵兵败后的其次年,武帝懊悔当时没有准时派出援军,致使李陵军全军覆灭,于是遣因纡将军公孙敖率军出塞,预备迎回李陵,不料公孙熬无攻而返,却向武帝上书言:“据捕获的匈奴俘虏供认,李陵正在为匈奴训练士兵,以防备汉军。”这一错误的消息再次激起了武帝的生气
20、,命令将李陵全家抄斩。至此,这一陇西世代名将之家彻底败落。而实际上为匈奴训练士兵的是汉军边塞都尉李绪,降于匈奴之后得到单于礼遇,地位在李陵之上。李陵痛恨李全家因李绪被诛,派人将其刺杀。后单于鄙视李陵的英勇,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封其为右校王。从今李陵就生活在匈奴之中,在二十余年后病死,未能再踏上中原一步。在汉匈战斗史中,李陵是一位最有争议的人物。陈述一:西汉时,苏武出访匈奴被扣十九年,他坚贞不屈,誓死不降,最终返回汉朝。作为民族英雄,苏武的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苏武刚被扣后,匈奴单于曾派李陵去劝降,被苏武断然拒绝。等苏武苦熬19年成功归汉时,李陵很艳羡,曾置酒相送,“泣下数行”,更是情由心生,可见
21、李陵的苦闷心情。在司马迁笔下,除了投降一事外,李陵可以说是个完善的人。司马迁说自己与李陵同在宫中为官,相互间关系一般,志趣也不同,更没有酒桌上的交情。但观其人,讲孝道、守信义,为国家不计生死。正由于李陵不是那种“坏透了”的叛徒,因此,他虽然背负千古骂名,但作为异族人,他生活在匈奴始终到死,他心里的苦楚也就成了后代一些文人的着墨点。于是,他们杜撰了诗文,托名李陵,抒发思国怀乡之情,因此,李陵也博得后世不少人的怜悯。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李陵的一生同样值得人们了解。陈述二:苏武与李陵苏武为汉使,出访匈奴被扣,坚贞不降,被驱往贝加尔湖牧羊十九年后返汉。李陵为汉将,与匈奴作战被俘投降,终身羁留在胡地。由于
22、是同时代人,所以历史上常被人一扬一抑,拿来作为忠君爱国正反两面的教材。两个人没有可比性,彼此的患病其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职务的关系,苏武虽然被扣但是可以免死,这是古例也是惯例,十九年的等待虽然艰苦卓绝,但是,只要有信念还是有期望,苏武深知这漫长等待最终的意义。作为战将,李陵被俘,不降必死。战场上他英勇坚韧,以寡敌众,以死相拼,血战到最终因重伤而被虏,匈奴对他以礼遇,这时候,投降,对李陵来说是一个很自然很人性的选择。武帝闻讯之后残酷地杀害了他的全家,君臣之间恩断义绝,李陵再也不行能回归故国,那么在他下剩的岁月里,他的等待与否都是毫无意义的。无论等待与否,无论等待的结果与否,对于那个时代的这两
23、个人来说,一样都是悲剧,封建帝王之下为人臣者的命运的悲剧,关于这一点,苏武和李陵倒是一样的。争辩(二):前段时间,国家训练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斗,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斗,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确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依据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参考观点一:反对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动身,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
24、民群众不关怀,但好像专家的定义和宽敞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转变生疏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进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气的人,都应当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像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损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摘自 论坛精华)参考观点二: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化,看起来简洁、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状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化,也要照看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