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武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有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
2、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仿照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动身,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学问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保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
3、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一般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
4、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的确存在。 今义:诚恳、狡猾。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5、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推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
6、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害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
7、“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行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小扣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 (四)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
8、节进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1、同学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争辩筛选,评比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精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呈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留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猛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困难,发白归汉。 (五)作业 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其次课时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同学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猛不屈
9、、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老师引导同学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化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同学争辩: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殊具体,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逼,多少所谓的英雄英雄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决,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同学认真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共性化的语言。 (2)同学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
10、人格魅力。(分组争辩、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惭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决,对国家不够忠诚,由于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懊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脆弱和意志的不坚决。 (二)同学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支配。 2、用共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巳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共性鲜亮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衬托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衬托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3、同学争辩、
11、分析、总结 (1)张胜:糊涂地挂念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糊涂地生疏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贵重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行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脆弱,意志不坚,冲突,苦痛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4、老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衬托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糊涂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
12、,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殊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共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课后思考: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 第三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争辩。 争辩方法:分小组争辩,小组长负责组织争辩并记录小组争辩观点,最终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争辩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
13、,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老师用幻灯片呈现争辩问题 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皇帝
14、,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旧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假如做人君的,死的缘由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打算
15、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独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全部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宣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宣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转变誓词,只宣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由于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听从君主
16、,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问题二: 前段时间,国家训练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斗,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斗,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确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依据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三)同学分组争辩、探究。 (四)各组组长向老师递交各组的总结。 (五)老师利用幻灯片呈现各组的争辩成果。 (六)全班同学相
17、互沟通 (七)老师供应参考观点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情愿以性命来安静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由于汉武帝是一个擅长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
18、因此情愿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当然应当感谢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当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损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由于他到底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假如他能生活在今日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 反对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动身,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怀,但好像专家的定义和宽敞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转变生疏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
19、。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进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气的人,都应当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损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
20、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化,看起来简洁、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状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化,也要照看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苦痛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殊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别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乐观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消灭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
21、共处、互助、互利、共同进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乐观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相互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假如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抵制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士气令人鄙视。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抵制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涵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八)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一、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简单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才智,结合你平常知道的历史和外交学问,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精彩的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