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破练5古诗鉴赏(10)压缩语段(5)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注】沈:同“沉”。绿蚁:一种美酒。(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答:_(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解析(1)此词吟咏寒梅。上片写寒梅初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秀丽高洁。写梅即写人,赏梅亦自赏。全词由月光、酒樽、梅花织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空灵美丽的图画,赞颂了梅花超尘绝俗的洁美素养和不畏霜
2、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德。(2)这首词,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美丽。与前人的咏梅诗词相比,此词艺术上有所创新。词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方、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刻画梅花形象。在对寒梅作了总体勾画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其形象美和神态美。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答案(1)词中呈现了梅花秀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秀丽高洁。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德。(2)比方,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快娇美、玉洁冰清;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
3、玲珑剔透,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秀丽可爱;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答出两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缘由是什么?诗歌首联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答:_(2)诗歌其次联写得格外精妙传神,请赏析。 答:_解析(1)诗的开头点出:春天的山中有很多奇特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沉迷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开放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
4、”的缘由。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其次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合。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其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净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融
5、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支配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亮,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答案(1)“赏玩夜忘归”是由于春天的山里有很多奇特的事物(春山多胜事)。首联总领全诗,奠定了欣喜愉悦的感情基调,铺垫后面对全部“春山胜事”的描写。(2)其次联情景交融。诗中描写到诗人捧起清澈的泉水,月影映照在手中的泉水里,摆布山花,浓郁的花香溢满衣衫。景中含情,物我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美景的宠爱与沉醉。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酬李穆见寄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际,万转云山路更赊。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
6、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1)此类题目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思考。如依据关键词“访”“天际”可以推断出诗人是站在远客的角度来写的。“孤舟”“天际”“万转云山”可以让人想象到访客的路途艰辛,从而产生爱护和感谢之情。组织答案时,可以围围着“爱护”“感谢”来组织语言。(2)此类题目肯定要找出含蓄却富有深意的关键词来推断,想象作者的情感。透过关键词“扫柴门”,“黄叶满贫家”去理解,然后通过想象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访客的期望和欣喜之情。答案(1)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仆人(作者)的角度写;想象访
7、客旅途的艰辛,暗含对远客的爱护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谢。(“爱护”或“感谢”,答出一方面即可)(2)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期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梦入关韦庄梦中乘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吴门梦故山 赵嘏 心熟家山梦不迷,孤峰寒绕一条溪。 秋窗觉后情无限,月堕馆娃宫树西。【注】传:驿站的马车。馆娃宫:古宫殿,在吴门(今苏州)灵岩山上。(1)两诗都写梦回家乡,借梦抒情,但梦境却各有特色,请对两者作分析比较。答:_(2)两诗均写“月”,其作用基本相同,请对此作具体赏析。答:_答案(1)韦诗主要
8、写作者梦中回家乡路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一路奔驰,沿途群山青翠,心情愉悦,梦境欢快明朗;赵诗写作者梦回家乡所见到的生疏画面,孤峰矗立,寒溪绕流,梦境凄清悲凉。(2)韦诗写梦醒后看到月光洒满客居的庭院,赵诗写梦醒后发觉月亮已堕落西天,景物特点虽有差异,却都是作者在借景抒情,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梦醒后的无限失意和怅惘,从而强化了作者的思乡之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韩偓水自潺湲日自斜, 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 不见人烟空见花。(1)请对首句中的两个“自”字进行赏析。答:_(2)“不见人烟空见花”用了对比反衬手法,请分析其在诗句中的具
9、体表现和表达效果。答:_解析(1)一是“自”的赏析,可以参考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句;二是两个“自”连用的赏析,可以从内容及形式两方面来思考。(2)所谓“具体表现”即拿什么和什么作对比,拿什么来反衬什么;表达效果一是突出了什么内容,二是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1)用两个“自”字来描写潺湲之水和西斜之日,营造了当地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与人无涉,村落皆空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怜悯和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慨之情。两个“自”字连用,强化了对村落荒废的描写,突出了诗人感情的抒发。两个“自”字造成音韵上的回环反复,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哀思低回。与尾句的“空”字相呼应,共同营造了患病洗劫后的村落的荒芜景象。(
10、2)诗中一“见”一“不见”,相互衬托,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芜破败的惨象呈现在人们眼前。以乐景衬哀情,鲜花盛开反衬出不见人烟的怅惆、感伤之情。将眼前的有花而无人烟的景象与想象中过去人烟与鲜花共存的和谐景象对比,突出了眼前的荒芜与心中的哀痛。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唐多令惜别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注】吴文英,号梦窗,宋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漫:空,徒劳。(1)“燕辞归,客尚淹留”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答:_(2)试简析词中
11、诗人形象。答:_解析(1)对手法的推断,肯定要留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本题中的“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之间是对比关系,这样可推断此句是对比。对比的作用,就是要突出其中的一方面,这里是以燕子辞归,来突出自己不得归的伤感之情。(2)先依据诗句中的“离人”的细节描写和诗中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就是要留意答案的组织,首先要对人物形象作一个定性的概括,即是一个游子形象,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答案(1)对比。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诗人是一位年光过尽、青春暗逝、客居他乡、无法回归,因此思乡怀亲、孤独苦痛的羁旅游子形象。作者借“离人
12、心上秋”“雨打芭蕉”“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等景物和细节描写,鲜亮地表现出怀乡思亲之愁。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春草杨基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平川十里人归晚,很多牛羊一笛风。(1)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答:_(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解析(1)首联从实处着笔。春天来了,处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暗香,极目远眺,“更行更远还生”。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诗人的无尽情思:“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他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
13、,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首联描绘了春草的生气勃勃,照应诗题。引出其次联的“恨”“愁”之情,并形成反衬(以乐衬哀)。(2)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布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从前的“旧恨”“新愁”,在这舒适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渐渐获得的闲适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答案(1)首联描绘了春草的生气勃勃,照应诗题。引出其次联的“恨”“愁”之情,并形成反衬(以乐衬哀)。(2)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布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从前的“旧恨”“新愁”,在这舒适的田园旋
14、律中渐渐消融,可在渐渐获得的闲适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8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题目。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1)点绛唇一词起句“醉里春归”与结句“梦里寻春去”颇有艺术韵味,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答:_(2)词富情趣,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秦诗之理趣:_元词之情趣:_解析(1)解答此题,一要在读懂全词的基础上着重鉴赏首尾句,二要分析已给提示并依此确定
15、答题的赏析角度。“颇有艺术韵味”的赏析角度:表达出“沉迷于春景”无奈的内容与情感及“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的表达作用,突出惜春之情。(2)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的整体赏析。从“理趣”与“情趣”的角度进行了提示,限定了“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这意味着解答本题,要留意整体把握其“理趣”与“情趣”,要在读懂
16、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赏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如何表现”,应从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加以思考赏析。答案(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与伤感,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查找春天的踪迹,表明诗人的惜春之情。首尾回环照应,突出惜春之情。(2)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当然奇特,但也无需圆满,由于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秦诗直接讲明道理。元词之情趣:作者接受情景交融的手法,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意象渲染了春
17、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吾观格外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1)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概括。答:_(2)前人评孟浩然诗,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之说。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答:_解析(1)这道题要认真而机敏地审题,题干中强调“有丰富的内涵”,说明内涵不止一条。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首边塞诗中,既有诗人对他人从军的鄙视之情,也有自己抑郁不得志的失意之情,还表达了自己也想从军报国的志向。(2)这道题考查同学对语言鉴赏辩证分析的力量。“冲淡”和“壮
18、逸”看似冲突,实则统一,其统一的基点在于:诗人语言上“冲淡”,情感上“壮逸”;诗人平素“冲淡”,而此刻“壮逸”。答案(1)对陈七从军的鄙视。对自己蹉跎岁月的不满。表达忠心报国的决心。(2)孟浩然的诗,整体具有淡雅清丽的特点,但这首诗却布满了壮逸之气。前四句陈述自己与友人的各自情态,平淡无奇。后四句描画边关吃紧,投军争先恐后,对友人从军鄙视不已,表达自己以文报国的决心,布满阳刚之气。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塞路初晴 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行子:出行的人。(1)本诗颔联运用
19、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答:_(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终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由颔联中两个人格化的动词“浸”和“傍”,可以明显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至于其次问这类题目的解答思路是,由分到总,先细述分说相关的各种景象描写,再总结概括整个意境特点。(2)这虽然是一首边塞诗,但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惊之感。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它以满腔热忱,讴歌了边塞初秋季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爽、安静和静谧,洋溢着深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期望和平的良好愿望。答案(1)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
20、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回旋在被绿杨分散的村庄上,呈现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丽景象。(2)作者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闲适观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的闲适图景以及义正辞严地告诫企图犯边的胡人,唐朝军队严阵以待,守护边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宠爱和对和平的憧憬之情。11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信息,提取三个关键词语。 解放军日前在黄海某海疆进行演习,中国海军空中预警平台引导空军战机成功拦截隐身导弹。香港文汇报引述有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的话称,这反映出中国的反导力量已有很大提升。 成功拦截隐形导弹反映
21、中国对隐形第四代战机有反制力量。现代战斗最重要的是制空权的争夺。数据显示,所谓第四代战斗机即是目前正在研制的最先进的战斗机,它的技术战术指标是依据现代高技术局部战斗的实战阅历提出的,通常要具备四大先进技术性能:突出的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力量、超常规机动性和灵敏性、短起降力量(或全环境作战力量)。关键词语:_答案中国海军第四代战机反导力量(或反制力量)12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觉和命名了钓鱼岛,发觉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
22、觉,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白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四周海疆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实行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确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见是站不住脚的。答:_解析此题换个问法就是从哪些方面可以证明画线的结论。所以在分析时,要从语段中,找出相关内容的语句进行分类概括。如文段第一句,是从国际法角度;其次句从历史相关资料方面,可概括为相关资料;第三句明以后的历代政府都行使主权,可概括为行使主权。答案国际法则(先占原则),相关资料(纳入版图),行使主权(有效统治)13.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五个关键词。 记者从中国
23、最大的煤层气开发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煤矿瓦斯事故是我国煤矿平安的最大威逼之一。仅依据最近15年的统计,因瓦斯事故而死亡的人数约占煤炭行业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的30%40%,占重大事故的70%80%,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答:_解析此题可在整体理解文段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能代表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即可。如文段是围绕瓦斯事故写的,所以,要提取“瓦斯”,瓦斯事故威逼大,对人身和财产平安构成威逼,所以要提取“威逼”“煤矿”“平安”“损失”。答案瓦斯(事故)威逼煤矿平安(经济)损失14. 请依据下文供应的信息,对“自然湖的特点”作简要的介绍。(不超过32个字) 在天山高处,可以看到一个面
24、积很大的自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楚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山色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加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加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你站立高处远眺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假如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视线的是那闪闪的粼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格外分明。答:_解析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然后速读文段,初步感悟文段内容,再认真品读,找出能代表自然湖特点的关键词进行概括。如第一句就可以抓住“高”“大”“水明净”概括为自然
25、湖高大明净;其次个句子可以抓住“幽静”概括为湖面幽静;第三个句子可以找出“多变”概括为“湖色多变”。答案自然湖在天山高处,面积很大,湖水明净,湖面幽静,湖色多变。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三个词语(短语)概括出“雾”和“霾”的不同点。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是雾,霾是霾,雾和霾的区分很大。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消灭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分散(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亮度,使能见度降低,假如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 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分散(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 000
26、10 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当是饱和的。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降低,假如水平能见度小于10 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阴霾。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答:_解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综观整个语段,可以发觉该语段以第一段为中心句,分两个段落对“雾”“霾”从三个不同方面分别进行了介绍,这三个方面亦即它们的不同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即可。 答案组成成分对能见度的影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