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19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约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当时美国流行的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 )
A.市场富强 B.汽车制造业发达
C.银行业发达 D.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解析:选D。20世纪20年月的美国,经济毁灭了“富强”的景象,但实际上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其中一点就是毫无顾忌地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更烘托出市场的虚假富强,这说明白当时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2.1943年,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失业,仅次于战斗,是我们这一代集中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 )
A.两极格局冷战对峙 B.1929-1933年经济危机
C.苏联农业集体化 D.其次次世界大战
解析:选B。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1929年开头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快速集中至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失业人数激增,故本题应选B项;A项开头于1945年二战结束后,与题干中的时间“1943年”不符,故排解;苏联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并未毁灭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故排解C项;D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失业”不符,故排解。
3. “政府不应当去做或试图去做任何事,这是普遍的原则;在这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无为而治……”下列人物最有可能赞同上述观点的是 ( )
A.凯恩斯 B.胡佛
C.罗斯福 D.邓小平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的经济思想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这与经济危机爆发时胡佛的经济观点是全都的。
4.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方案来,把期望重新寄予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放弃自由经济制度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③期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④开头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时代背景和材料内容可知此时自由经济制度并未被放弃,故①错误,③结合所学可知不正确,故排解。故选择D项。
5.“在20世纪30年月中期,罗斯福提名了5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批准。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它在解释宪法时既深刻又快速,它扫除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乎宪法的怀疑。”这个“罗斯福法院” ( )
A.是罗斯福总统违反宪法的产物
B.是罗斯福总统操纵司法权的结果
C.有利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D.虽违宪,但有利于实施罗斯福新政
解析:选C。依据1787宪法内容总统有权提名最高法院法官,因此并不违宪,而且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这一举措有利于更好地通过社会立法,应对危机。
6.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依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实行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优化农村环境 B.给农夫供应补贴
C.供应就业机会 D.提高农产品价格
解析:选D。经济危机爆发主要缘由是“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造成价格降低。罗斯福政府实行减耕减产,削减农产品,维护商品价格,故D项正确;A、B两项不是解决经济危机措施的目的,故排解;C项应当是以工代赈措施,故排解。
7.
右图是20世纪30年月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扬画(图中文字为:WORK PAYS AMERICA)。它反映了政府( )
A.大规模直接救济
B.确保企业的公正竞争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解析:选D。“WORK PAYS AMERICA”的大意是“就业挽救美国”,表明要实行促进就业的措施,只有D项“兴办基础公共工程”能供应工作岗位,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解。
8.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其五个基本保障项目是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补助、老年补助、未成年人补助。这项法律旨在( )
A.恢复国家信誉 B.鼓舞建立工会
C.扶助弱势阶层 D.调整劳资关系
解析:选C。本题以罗斯福新政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猎取与阐述历史事物的力气。从《社会保险法》的内容分析可知,其目的是扶助弱势阶层,故C项正确;A项是金融方面措施的目的,不符合题意;B项是工业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劳资关系,故D项排解。
9.美国学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在所著《罗斯福》中,把罗斯福应付国会的方法列举出来如下:“充分利用宪法规定的权力,诸如拒绝权;选择有利时机;在行政部门草拟议案;几乎需要不断地施加压力,但却要机机敏妙;用人必需审慎;亲自说服立法领导人;诉诸国民公断。”这说明罗斯福在推行新政时( )
A.并未动摇美国宪政的基础
B.选举议院议长时进行干涉
C.对三权分立制度进行了改革
D.国家权力重心在参众两院
解析:选A。考查罗斯福新政与美国政治体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罗斯福只是“充分利用宪法规定的权力,诸如拒绝权;选择有利时机”,所以他并未动摇美国宪政的基础。
10.经济学界有句名言:“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它体现的经济思想盛行于( )
A.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B.工业革命时期
C.罗斯福新政时期 D.二战后初期
解析:选B。这句名言反映的经济思想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而这一思想盛行的时间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11.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英国政府将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英国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 )
A.英国走上了方案经济的道路
B.英国经济毁灭了严峻的“英国病”
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社会主义制度在西方建立起来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英国经济的新变化。推行国有化是将规模大、成本高、私人很难驾驭的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支配进展,以避开毁灭经济的动荡等问题,这属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2.近日香港凤凰卫视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福利制度可消退贫富差距
B.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好处
C.福利制度可缓和社会冲突
D.这是国民收入再支配的结果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解问题。社会福利制度虽然能够通过社会资本的再支配缓和社会冲突,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退贫富不均。故A 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新政”第一阶段,劳工的真正困难远未得到解决。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从1933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1934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化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最终,其次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斗开设了工厂,制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毁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需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罗斯福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其次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美国“大萧条的噩梦”的。(6分)
(3)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看出劳工的困难问题、工人罢工问题;其次小问依据所学学问相对应地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看出战斗开设了工厂,并制造了就业机会,再结合所学学问回答。第(3)问由“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应当保留”看出新政的实质。
答案:(1)反映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并没有真正解决劳工问题,失业问题照旧严峻,各地罢工持续并不断扩大。
解决措施:连续兴办公共工程,开展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在战斗需求的刺激下,美国开设了大量工厂,为工人制造了工作机会;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快速进展。
(3)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4.近现代史上,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英国等西方主要国家不断进行社会改革,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英国人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有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正支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共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依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正的支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心情,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 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二 19世纪30年月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且推行了以“救济大量平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挂念贫困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支配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方案。
材料三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进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其次次世界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婴儿诞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确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训练。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岳麓版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 在英国,1949-1950年福利支出达到103亿英镑。20世纪六七十年月,随着物价上涨和福利支出的增多,财政赤字显著增大。社会保障多了,人们对工作更挑剔了,致使生产成本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高福利带来高税收,导致资本、人才流失。企业利润明显削减,以1976年的加工业为例,本国的税后利润仅为8.5%,比西欧、北美低7个百分点。社会保障部设总部和六个特地机构,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约有100万,每年的管理费用就高达16亿英镑。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存在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有哪些消极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府为解决材料一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实行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何特点?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实施后产生的影响?(4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战后英国福利政策存在哪些弊端?(6分)
解析:本题围绕福利制度的前因后果命题。材料一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严峻的贫富分化,可以看成是福利政策实施的背景;材料二、三呈现了福利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状况;材料四说明白福利政策带来的问题,整个题目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气息。试题供应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留意认真阅读并从中提炼有效信息。
答案:(1)问题:社会财宝支配不均。
消极影响:工人极端贫困;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阶级冲突激化。
(2)措施:推行社会保障。
特点:以自愿为主。
缘由: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3)特点: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种类繁多,掩盖面广。
影响: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提高;有利于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与进展。
(4)弊端:机构臃肿,政府财政赤字增大;工人工作乐观性减退;资本、人才外流;企业竞争力和利润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