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群落不断进展变化,依据肯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快
B.在正常状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患病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解析:原生演替历程长,速度慢;在正常状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上升。
答案:D
2.(2009·海南高考)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消灭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渐渐削减,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 )
A.初(原)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
解析:由题意可知,云杉和桦树因争夺阳光而发生竞争,桦树因得不到阳光而被淘汰。
答案:D
3.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缘由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肯定形成森林
D.进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解析:次生演替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冰川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制约,群落演替最终不肯定能形成森林。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结构更简单的群落所替代,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有效,但人类的活动,如进展工农业生产会使群落的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答案:AC
4.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分是 (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解析:原生演替是起源于原生裸地的演替,次生演替起源于次生裸地。
答案:B
5.下列不是群落自然演替一般趋势的是 (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简洁
C.有些物种可能灭亡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生物可能会灭亡,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种间关系会越来越简单。
答案:BD
6.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暴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解析: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进展变化的,但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不完全相同,有的生态系统因环境条件限制,如西北干旱地区,因环境条件(如水分)限制不能演替为森林;火灾后的林区及弃耕地都属次生演替,有条件演替为森林;沂蒙山区的暴露岩,四周有植被,若环境条件适宜,有可能演替为森林。
答案:A
7.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有机物含量 ( )
A.地衣阶段大于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小于苔藓阶段
C.地衣阶段等于苔藓阶段
D.无法比较
解析:地衣在裸岩上定居后,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渐渐增多。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的生进步一步使岩石分解,有机物增多,土层加厚。
答案:B
8.(2011·安徽高考)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密,风景美丽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肯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解析: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如旅游)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火山喷发后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项错误。
答案:B
9.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更为稳定
B.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存降雨量等气候条件亲密相关
C.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将永久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调整力量更高
解析:顶级群落结构更为稳定,但并不等于永久保持原状。例如一场大火,可以使森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
答案:C
10.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的很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工群落不发生变化
C.人类的活动可以任意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把握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只是破坏性的
解析:人类的很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而且往往会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但人工群落也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破坏性的,也有建设性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8分)西汉时期,我国西部的楼兰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盛,草原上生活着兔、蛇、鼠、狐、鹰等动物,后来由于种种缘由(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致使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沙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缘由是失去了森林的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草原沙漠化的缘由主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自然开头对人类进行报复,从惨痛的教训中,我们应当明白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楼兰没有按次生演替的方向,重新形成原来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整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物群落演替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假如原来的环境条件不存在了,次生演替的群落就不会形成原先的群落。
答案:(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整气候
(2)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
(3)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科学规律办事
(4)次生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的状况下能演替为森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或许就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12.(8分)某地曾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密,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近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983
2490
请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接受标志重捕法,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表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头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终达到________(群落)阶段。
解析:(1)土壤动物的调查一般接受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量法,而不接受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由于很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的个体难以与未标记的个体充分混匀,不符合随机取样的原则。
(2)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距污染河流(污染源)距离越近,污染物浓度越高,对土壤动物影响越大。
(3)污染停止后,原有群落遭到破坏,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有部分生物存在,故在此基础上的演替属次生演替,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暖和潮湿,可始终演替到森林阶段。
答案:(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以与未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2)①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②距离污染源越远(近),农药污染物的浓度越低(高),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大)
(3)次生 森林
13.(14分)观看下列群落演替图回答问题:
(1)此图代表______________的演替过程,是由最初的____________阶段,进展到湿生植物阶段,随着__________的入侵,逐步演替成__________群落。
(2)若三图自上至下分别用字母A、B、C代替,那么演替的挨次应当是:______________。
(3)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此群落演替的动力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催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
(4)外界环境不断变化也是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它包括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对环境作用而引起的变化。
(5)C图中所示群落被火烧光,那么形成的裸地称__________。在此之后的演替称为____________;引起这种演替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是主要因素。
解析: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表现,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是在肯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往往会发生有规律的或有序的变化,水生群落演替的阶段为:水生植物(浮水、沉水植物等)阶段→湿生植物(沼泽、草地植物等)阶段→陆生植物阶段。
答案:(1)水生植物群落 水生植物 灌木和乔木 陆生植物 (2)A→B→C (3)植物的入侵 定居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 (4)外界因子的变化 群落本身 (5)次生裸地 次生演替 火灾、虫害等自然因素 过度砍伐、放牧垦荒等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