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地六校”联考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龙海二中 曾海鹅 审题人:陈开盛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24小题,共48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见节制资本,其具体方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李贽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
A.提倡人人公正 B.主见共性解放,思想自由
C.反对封建礼教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3、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头呈现出简洁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进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汉赋和唐诗 B.风俗画和文人画
C.宋词和元曲 D.话本和小说
4、19世纪八九十年月,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头开眼看世界 B.关注西方科技
C.坚持“中体西用” D.普遍接受西式训练
5、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的问题
6、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富强,而期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B.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见
C.阶级属性发生转变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7、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 )
A、毛泽东故居 B、瑞金苏维埃政府旧址
C、遵义会议旧址 D、延安窑洞
8、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心、国务院、中心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
A.训练被摆到了优先进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训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沟通
D.留学训练为中国现代建设培育了大量人才
9、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进展的缘由所在,必需排解上帝打算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 )
A.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神学丢失对历史争辩的影响
C.史学领域毁灭人文主义思想 D.人类已经进入理性时代
10、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推动“历史性变革”的思想因素是(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空想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
11、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基于这样的生疏,下列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达•芬奇 D.莎士比亚
12、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2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其次大网购市场。2022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这说明( )
A.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B.学问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D.进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13、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辨别。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缘由是( )
A.社会公正意识的形成 B.贵族政治的渐渐没落
C.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14、“这种制度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由此形成的国家不是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这一状况的转变得益于国家实行了(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5、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恳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6、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很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气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丢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君权至上的后果
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中心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17、据统计,19世纪40年月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确定值毁灭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毁灭的主要缘由是( )
A.鸦片战斗时期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斗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18、“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士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猛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白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
19、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这样记载:“……每位关怀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斗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斗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大事最有可能的是( )
A. 武汉会战 B. 太原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徐州会战
20、从近代中国开头沦为半殖民地开头,下列最能全面代表近代中国人民探究的历史主题的是( )
A.近代化 B.工业化 C.民主化 D.救亡图存
21、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支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训练
22、右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训练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23、毛泽东在某次会议后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由此可以推断出毛泽东所说的“某次会议”的影响是
A.中共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 B.中共进入了独立领导革命战斗的新时期
C.中共从稚嫩走向成熟 D.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
24、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心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照旧严峻简洁,应当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当年毛泽东说的“进京赶考”其背景是
A. 解放战斗取得完全成功 B. 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建立
C. 全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 D. 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3题,共52分)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依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提倡仁人君子之道,从抱负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德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伴侣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成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制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2分)结合所学学问,,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4分)
(2)依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成功”? (2分)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见? (4分)
26、(25分)2021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斗暨中国人民抗日战斗成功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方案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斗占据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提倡向富有宽广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方案,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冲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据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方案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方案》。随着太平洋战斗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斗供应稳定的后方基地。
——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
材料二 国际公认的战斗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方案、预备、发动、实施侵略战斗。②常规战斗罪,即违反战斗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据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斗或战斗中杀害、灭亡、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三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 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宏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分散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制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极大增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念和傲慢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斗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两例说明。(9分)
(3)指出材料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基本内涵;(4分)并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斗中发挥的作用。(6分)
27、(15分)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假如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
材料二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格外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始终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始终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缘由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毁灭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气。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6分)
(2) 材料二、三的作者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缘由的视角有何不同?(4分)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1分)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理由。(4分)
“四地六校”联考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题答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题 号
21
22
23
24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25. (1)
(6分)
(2)
(6分)
26. (1)
(6分)
(2)
(9分)
(3)
( 10分)
27. (1)
(6分)
(2)
(9分)
“四地六校”联考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C
A
B
B
D
A
D
D
C
B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A
C
B
C
A
B
B
C
C
D
题 号
21
22
23
24
答 案
A
B
B
D
25.(1)、品德:①忠信等个人美德(留意个人自我修养)②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2分)
政治抱负:主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转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见“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恢复周礼和等级秩序)。(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成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
主见: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6.(1)、背景:①明治维新后,对外殖民扩张是日本既定方针;②岛国日本进展患病瓶颈,国内冲突日益激化;③日本渐渐占据中国东北,借助该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以战养战;④镇压中国抗日力气,同化当地居民,实现永久占据和独霸中国东北。(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三种罪行都有。①反和平罪: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斗)。②常规战斗罪:九•一八事变后的沈阳屠杀;南京大屠杀。③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用中国活人做试验。(9分)
(3)、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英勇、自强不息(4分)
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制外来侵略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斗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7.(1)、缘由:①改革家威望不足;②变法过急,缺乏成效;③用人不当;④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缘由)。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缘由)。(4分)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1分) 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定的。失败的根本缘由是民族资本主义进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气弱小。(4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假如认为材料一分析更合理,理由充分亦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