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试验十一 传感器的简洁应用
试验目的
1.生疏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传感器的特性。
2.了解传感器在技术上的简洁应用。
试验器材
热敏电阻、光敏电阻、多用电表、铁架台、烧杯、冷水、热水、小灯泡、同学电源、继电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
试验过程
一、争辩热敏电阻的热敏特性
二、争辩光敏电阻的光敏特性
留意事项
1.在做热敏试验时,加开水后要等一会儿再测其阻值,以使电阻温度与水的温度相同,并同时读出水温。
2.光敏试验中,假如效果不明显,可将电阻部分电路放入带盖的纸盒中,并通过盖上小孔转变射到光敏电阻上的光的多少。
3.欧姆表每次换挡后都要重新调零。
热点一 热敏电阻的原理及应用
【例1】 如图2所示,一热敏电阻RT放在控温容器M内;A为毫安表,量程6 mA,内阻为数十欧姆;E为直流电源,电动势约为3 V,内阻很小;R为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 Ω,S为开关。已知RT在95 ℃时的阻值为150 Ω,在20 ℃时的阻值约为550 Ω。现要求在降温过程中测量在20 ℃~95 ℃之间的多个温度下RT的阻值。
图2
(1)在图中画出连线,完成试验原理电路图。
(2)完成下列试验步骤中的填空:
a.依照试验原理电路图连线。
b.调整控温容器M内的温度,使得RT的温度为95 ℃。
c.将电阻箱调到适当的阻值,以保证仪器平安。
d.闭合开关,调整电阻箱,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0,并记录________。
e.将RT的温度降为T1(20 ℃<T1<95 ℃);调整电阻箱,使得电流表的读数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
f.温度为T1时热敏电阻的电阻值RT1=________。
g.逐步降低T1的数值,直到20 ℃为止;在每一温度下重复步骤e、f。
解析 (1)电阻箱的最大阻值与热敏电阻的最大阻值相差不大,因此电阻箱应与热敏电阻串联。
(2)本试验原理是当电路的两种状态的电流相等时,外电路的总电阻相等。
95 ℃和RT时对应的电路的电阻相等,有150+R0=RT+R1,即RT=R0-R1+150 Ω。
答案 (1)试验原理电路图如图所示
(2)d.电阻箱的读数R0
e.仍为I0 电阻箱的读数R1
f.R0-R1+150 Ω
【变式训练】
1.利用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制作的热传感器,一般体积很小,可以用来测量很小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反应快,而且精确度高。
(1)假如将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与电源、电流表和其他元件串联成一个电路,其他因素不变,只要热敏电阻所处区域的温度降低,电路中电流将变________(填“大”或“小”)。
(2)上述电路中,我们将电流表中的电流刻度换成相应的温度刻度,就能直接显示出热敏电阻四周的温度。假如刻度盘正中的温度为20 ℃(如图3甲所示),则25 ℃的刻度应在20 ℃的刻度的________(填“左”或“右”)侧。
图3
(3)为了将热敏电阻放置在某蔬菜大棚内检测大棚内温度变化,请用图乙中的器材(可增加元器件)设计一个电路。
解析 (1)由于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温度降低时,电阻增大.故电路中电流会减小。
(2)由(1)的分析知,温度越高,电流越大,25 ℃的刻度应对应较大电流,故在20 ℃的刻度的右侧。
(3)如图所示。
答案 (1)小 (2)右 (3)见解析
热点二 光敏电阻传感器的应用
【例2】 (多选)如图4所示为光敏电阻自动计数器的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激光,圆柱体表示随传送带运动的货物,其中R1为光敏电阻,R2为定值电阻,此光电计数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 )
图4
A.当光照射R1时,信号处理系统获得高电压
B.当光照射R1时,信号处理系统获得低电压
C.信号处理系统每获一次低电压就计数一次
D.信号处理系统每获一次高电压就计数一次
解析 激光是照在光敏电阻R1上,信号处理系统与R1并联,其电压就是R1上的电压,当货物挡光时R1阻值大,电压高,货物挡光一次,就计数(货物的个数)一次,故B、D正确。
答案 BD
【变式训练】
2.(多选)利用光敏电阻制作的光传感器,记录了传送带上工件的输送状况,如图5甲所示为某工厂成品包装车间的光传感记录器,光传感器B能接收到发光元件A发出的光,每当工件拦住A发出的光时,光传感器就输出一个电信号,并在屏幕上显示出电信号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传送带始终匀速运动,每两个工件间的距离为0.2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5
A.传送带运动的速度是0.1 m/s
B.传送带运动的速度是0.2 m/s
C.该传送带每小时输送3 600个工件
D.该传送带每小时输送7 200个工件
解析 从乙图可以知道:每间隔1秒的时间光传感器就输出一个电信号,而在这一段时间内传送带运动了两个工件之间的距离,所以传送带运动的速度是v= m/s=0.2 m/s.故A错误、B正确;传送带每小时传送的距离为s=vt=0.2×3 600 m,工件个数为n==3 600个,C正确、D错误。
答案 B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