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报刊、影视进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互联网的进展概况,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快速进展了解今日中国社会的飞速进展。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进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课前预习
一、报刊业走向富强
(一)走向富强
1.兴起: (1)外国人在中国开头创办报刊:时间:19世纪中期前后,主要报刊:《 》和《 》等。
(2):中国人自己开头创办报刊:时间:自 起,间续消灭;主要内容: 、发表评论或争辩商情
2.进展:(1)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 。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扬 ;
(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开放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学问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扬 。中国报刊业呈现出富强景象。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 》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把握的《中心日报》等报刊开放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等党报党刊是宣扬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 、 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3.富强:时间:改革开放后
表现: 连续发挥主导宣扬作用;各种 、 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报刊把真实、准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进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学问、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
2.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进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进展
1.电影业的进展:
(1)起步:标志: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
(2)进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20年月以后快速进展,并走向成熟,
表现:30—40年月,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斗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3)走向辉煌:(20世纪80年月中期以后),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的普及和进展
(1)概况: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头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消灭。
改革开放后,电视渐渐普及:
电视节目日益越丰富。电视形式、内容和质量都大为提高。
(2)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行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四大媒介是指 。其中 被称为第四媒介。
1.兴起:诞生于20世纪60年月末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到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
2.优势:(1)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猎取信息。
3.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便利。互联网不仅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转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消遣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亲密。
三:课堂研讨
1、 除技术因素外,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
2.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你认为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四:学后反思
备 注
课堂检测—(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姓名:
1.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进展方向的是
A.《强学报》 B.《新青年》 C.《天朝田亩制度》 D.《民报》
2.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扬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A.报纸 B.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
3.《申报》记载20世纪学校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消灭这一现象的缘由是①近代工业文明的进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训练的进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4.19世纪30年月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颖的游艺如宏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番大嚼……必需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依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 传统文化吸取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气
5.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有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经成为清政府的喉舌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6.民国初年,生活在上海的某君能够享受到①打电话与女友约会 ②坐小汽车逛街 ③穿着中山装看电影④喝着咖啡读《新华日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看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犹如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课外作业——(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姓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学问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生疏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见,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特地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特地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缘由和主要目的。
(2) 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进展的突出特点。
(3) 据材料三及所学学问,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扬的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学问,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