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创新预测演练4-8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822266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创新预测演练4-8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创新预测演练4-8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2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创新预测演练4-8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8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1(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日后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缘由。(2)与材

2、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一的治国思想,“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可以看出思想是以民为本,不夺农时;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分析缘由,可以考虑唐太宗个人因素、隋亡的教训和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说明由原来与民休息、克制个人生活欲望变为苦役百姓、贪图享受;其次小问,两则材料分别表述了唐太宗在不同时期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正一反,说明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全面看待其在不同时期的作为。 答案(

3、1)思想:以民为本,不夺农时。缘由:唐太宗个人品德(擅长反思和自我批判);吸取隋亡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2)变化:从与民休息、克制个人生活欲望变为苦役百姓、贪图享受。评价:唐太宗即位初期推行疗养生息,可以说是明君,但他晚年也贪图享受,劳民伤财,走向自身的反面。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全面看待其在不同时期的作为。2(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姚启圣生于浙江会稽在执政香山期间,姚启圣偷开海禁,同外商做生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同时也为朝廷贡献赋税。清朝前期有着严峻的海禁政策,官员开海禁有可能被罢官入狱,甚至杀头。年轻的香山知县姚启圣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开海禁,

4、他的胆识,从这时候开头得以体现。姚启圣的远见材料二(康熙)二十一年郑锦(经)屡入寇,(姚启圣)徙滨海居民入内地,俾绝接济、避侵掠,下令越界者罪至死,民多荡析。及禁旅班师,驱系良民子女北行,启圣白王严禁。复捐赀赎归难民二万余人,并请开海界、复民业,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及经死,子克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国轩等。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克塽乃遣使赍书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启圣驻厦门督馈运,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赉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复设间使克塽与国轩相互猜,众莫为用。琅遂定台湾,克塽、国轩等皆降。摘编自清史稿(1)依据所学学问,分析“清

5、朝前期有着严峻的海禁政策”的缘由。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不同时期姚启圣对待“海禁”政策的做法及其目的。(2)据材料二,归纳姚启圣在清廷收复台湾中实行的措施及其作用。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回答做法及目的。如“在执政香山期间,姚启圣偷开海禁,同外商做生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同时也为朝廷贡献赋税”体现其前期的做法和目的。而“郑锦(经)屡入寇,(姚启圣)徙滨海居民入内地,俾绝接济、避侵掠,下令越界者罪至死,民多荡析。及禁旅班师,驱系良民子女北行,启圣白王严禁”反映了其做法和目的:郑经骚扰时期执行海禁,目的是避开被掠夺,断绝台湾物资供应。第(2)问,依据材料“(康熙)二十一年郑

6、锦(经)屡入寇,(姚启圣)徙滨海居民入内地,俾绝接济、避侵掠复捐赀赎归难民二万余人,并请开海界、复民业,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克塽乃遣使赍书启圣驻厦门督馈运,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赉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复设间使克塽与国轩相互猜,众莫为用”可归纳其措施及其作用。答案(1)缘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应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应对外来殖民者在沿海的殖民扩张。做法及目的:执政香山时期偷开海禁,目的是促进商品沟通增加税收;郑经骚扰时期执行海禁,目的是避开被掠夺,断绝台湾物资供应。(2)措施:疼惜百姓,招抚难民降卒垦荒生产;断绝台湾物资供

7、应;离间台湾统治集团;为军事行动供应后勤保障。作用:为军事统一台湾供应了坚实的支持。3(2021河南濮阳摸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耳目股肱,寄于卿辈。”“协力同心,事有担忧,可极言无隐。”材料二唐太宗的家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典型,他的祖母、母亲、妻子都是鲜卑族人。特殊是由于唐太宗具有远见卓识和杰出的才能,能够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远利益和边疆安定考虑问题,因而他比以往任何封建帝王都懂得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以仁义取信于各民族,不轻易诉诸暴力

8、。这就是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的民族接近政策即怀柔政策。(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唐太宗“怀柔政策”的主要表现。唐太宗的做法对我们今日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解析第(1)问,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生疏到虚怀纳谏的重要性。第(2)问,表现如设置羁縻府州,与吐蕃的和亲政策等;启示要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角度加以阐释。答案(1)治国思想: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削减决策的失误。(2)表现:在东突厥地区建立羁縻府州;在西突厥地区建立安西都护府;领先垂范,与鲜卑族通婚;与吐蕃通婚,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启示:实行民族公正和民族团结的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富

9、强的重要保证。4(2021湖南怀化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论语材料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行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行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行以不顺。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材料三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推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正),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

10、中道的权衡。法治应当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听从,而大家所听从的法律又应当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主见有哪些?这一主见到后来对社会进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当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解析第(1)问,紧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所学学问回答。如结合材料“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归纳回答孔子主见。联系儒学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地位及变化回答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城邦以正义为原则。要

11、使事物合于正义(公正),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当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听从,而大家所听从的法律又应当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回答。其次小问,结合材料的中心含义回答,主要有法治和道德两个方面。答案(1)主见:依据君臣名分之礼、以德治国。影响:后来形成的三纲五常成为维护专制封建统治的工具,束缚了社会的进展与进步。(2)通过实现正义、法治、中道来建立社会秩序。通过法治实现正义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加强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5(2021江苏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我们在体力和健康方面就可以看

12、到,熬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唯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对于节制、英勇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节制和英勇是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材料二谁让法律来统治,谁就是让神和理智来统治,但谁要是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由于相互牵制,人人都不能按自己所认可的准则行事。这是格外有利的,由于人假如能够随心所欲,就无法应付根植于每一个人内心的鄙陋和丑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材料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学就是应用伦理学。真正的政治家都要特地地争辩德性。晁乐红中庸与中道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中道

13、伦理学的观点。结合所学,指出其关注的对象。(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见。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产生这些主见的时代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政治主见的内在联系。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和“节制和英勇是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作答;其次小问,结合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的阶段,关注的是人和人类社会或者雅典公民。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谁让法律来统治,谁就是让神和理智来统治,但谁要是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中的“法律”“理智”“一个个人统治”等

14、关键词作答;其次小问,结合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角度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的“政治学就是应用伦理学真正的政治家都要特地地争辩德性”作答。答案(1)观点:德性(善和美);中庸,适度。对象:人和人类社会或雅典公民。(2)主见:法治,理性;民主,反对专制。背景:民主政治的进展(衰落);商品经济的进展;古希腊人文主义。(3)联系:伦理学是政治学的基础;政治学就是伦理学的应用。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死后,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春秋大一统”。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袁世凯就任中华民

15、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行离。”材料二从中解读孔子仕途辛酸史:从仕途角度讲,孔子的一生是很不幸的。他官场不得志,有国家的问题,有社会的问题,也有其本身性格的问题。随着近代社会剧变,其思想地位也发生了变迁,我们以何种姿势生疏它,成为一个新课题。(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三人对待儒学和孔子的真正目的何在。(2)结合所学学问,谈谈应当如何对待孔子和孔学。解析第(1)问,董仲舒的目的结合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时代要求分析;谭嗣同的目的结合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史实分析;袁世凯的目的结合其复辟帝制的史实分析。第(2)问,如何对待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的、历史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答案(1)目的:迎合统治者意向,为中心集权政治供应依据;抨击儒学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宣扬维新变法;为复辟帝制作舆论预备。(2)对待:坚持历史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盲目“尊孔”和彻底反孔,对儒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