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三 宋明理学
(时间:25分钟 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时,同学们对一幅“三教合一”的图案产生了深厚爱好。图案中三人共一个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如图)。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
A.“三教”应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B.三人一个鼻子说明三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
C.“三教”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道教、儒学
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的思想批判
答案 C
2.右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
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答案 B
3.“未有天地之先,到底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说这段话的应当是 ( )。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荀子
答案 A
4.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化过程中,下列人物中宣扬“心外无物”的是 ( )。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即“心外无物”。
答案 D
5.右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谈论正确的是 ( )。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训练的根本 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哄骗性 ④理学对民族思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乐观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气,留意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重,故④正确;再依据图中的“名家”,可推断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解③,选B项。
答案 B
6.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力量。关键信息是“穷理致知”“传二程”,据此可推断应为朱熹。
答案 C
B组(力量题)
7.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峻动摇。直接缘由是 ( )。
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快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见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答案 B
8.《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中,有一段话:“又问:‘人或有孤孀贫困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微小,失节事极大。’”上述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创造本心
解析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A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进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力量。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阶级角度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朱熹是宋朝的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进一步进展阐述了儒家思想。据此,可判别正确答案应为C。朱熹的思想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涉及,故本题还是有肯定难度的。
答案 C
10.右图是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从这里传播出的有名儒学观点不包括 ( )。
A.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B.“正君心”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解析 解答本题需了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建于宋初,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都曾在这里讲学,题中B、C、D三项分别是以上三人的观点,A项是唐代中后期李翱的观点。
答案 A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图是少林寺内的一座碑刻拓片,在一个大圆圈内,有一位双手捧“九流混元图”的人物。这个人物,整幅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一边,左边就是道教圣人老子侧像;若遮住另一边,右边则是儒教圣人孔子侧像。
材料二 右图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朱子语类》的书影。该书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66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现在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年)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
材料三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伴侣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社会的哪一进展趋势?这一趋势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2)《朱子语类》为什么会受到长期而广泛的重视呢?(3分)
(3)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主要区分是什么?其实质一样吗?(4分)
答案 (1)趋势:三教合一;影响:儒学面临危机,儒学家开头应对思变。
(2)《朱子语类》记载的是朱熹的思想,而朱熹的理学思想自南宋以后渐渐成为官方哲学,且成为宋明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训练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主要区分:求“理”的方法不同,王守仁是“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朱熹则是“格物致知”。
实质相同: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理学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