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滚动练11 基础学问+语用+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基础学问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揩(kāi)油 痉(jīng)挛
关卡(qiǎ) 物阜(fù)民安
B.泥(ní)古 诤(zhèng)友
蹊(qī)跷 羽扇纶(guān)巾
C.滂(pāng)沱 摈(bìng)弃
聒(guō)噪 悄(qiǎo)然无声
D.地窖(xué) 糟粕(pò)
酝酿(niàng) 人心惶(huáng)惶
答案 D [A项,“痉”读jìng;B项,“泥”读nì;C项,“摈”读bìn。]
2.(2022·四川自贡第一次诊断)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岔气 以身作则 一笔钩销 白璧微瑕
B.葱笼 言不尽意 缘木求鱼 始终不渝
C.沧桑 如法炮制 真知灼见 旁稽博采
D.谙熟 语无伦次 不胫而走 既往不究
答案 C [A项,钩—勾;B项,笼—茏;D项,究—咎。]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科学传播不行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假如谁这样想,谁就会________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②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代的典籍,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________。
③每年赛季开头之前,足球队有关人员都要________欧洲各国,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请外援。
A.误会 甄别 周游 B.曲解 鉴别 漫游
C.误会 鉴别 漫游 D.曲解 甄别 周游
答案 A [误会:理解得不正确;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意愿(多指有意地)。甄别:审查辨别(优劣、真伪);鉴别:辨别真伪好坏。周游:到各地游历;漫游:任凭游玩。]
4.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在不断的追赶中查找欢快,有的人却在平凡的生活中安之若素,品尝着平淡的幸福。
B.毕业时,虽然我们班同学都没有许下海誓山盟,但是我们在心里始终把彼此当做一辈子的伴侣!
C.在吵闹的掌声中,这次为期一周的漫长的论证会最终打退堂鼓了。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也最终松了口气。
D.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发表了大量作品,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执牛耳者,他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进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答案 D [A项,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当状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B项,海誓山盟:用在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C项,打退堂鼓:比方做事中途退缩;D项,执牛耳者: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的人。]
5.(2022·黑龙江哈尔滨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样看来,热带沿海和岛屿四周,处处都能长出椰子树来,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法国总统奥朗德在3日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使2021年成为成功挽救法国经济的一年,为此,他要求全部政府成员在当前法国面临极端困难的情势下加强团队合作。
C.赖昌星集团自1996年以来,在厦门海关大肆走私,其累计走私金额高达530亿元之巨。
D.在当下,我们必需重视并加大少儿电视法制节目的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普法训练的传媒效果。
答案 B [A项,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应在“也是生物”前加“这种现象”一类的词作主语。C项,成分赘余,“高”已经含有“巨大”的意思。D项,“发挥”与“效果”搭配不当,应当把“效果”改为“效应”。]
二、语言文字运用
6.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字(包括标点符号)。
近年,各媒体经常曝出“舌尖上的平安”大事真相。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牛肉膏”到“一滴香”,从“地沟油”到“细菌门”……吃的喝的,荤的素的,固体的液体的,好像隔三差五总会有各色“潜规章”来揭穿不堪的真相。那么,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平安”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洁净的食物,离不开洁净的阳光、空气和水,离不开洁净的种植养殖技术与环境。于此而言,“舌尖上的平安”不能离开生产源头这一关。当然,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平安信息追溯平台,严峻打击食品平安犯罪;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使监管常态化也是保证“舌尖上的平安”的重要一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生在解答概括语段主要内容题时,首先要抓住语段层意。本段第一句话说的是媒体揭露“舌尖上的平安”大事真相,其次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具体阐释,可以放在一起作为一层。第三句话是过渡句,引起下文对“舌尖上的平安”问题的解决方法的阐述,从第四句话到段末都是说解决“舌尖上的平安”的方法。这里又可分为两层:一是生产源头关,一是监管常态化。同时还要注要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媒体揭露“舌尖上的平安”大事真相,保证“舌尖上的平安”要抓住生产源头关和监管常态关。
7.依照示例,按要求完成题目。
新教学大楼建成了,学校打算在楼梯口、楼道等地方题写一些诗句,用来劝学和励志,请你推举一条,并说明推举理由。留意:①必需是比较出名的诗句;②肯定要写出作者;③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示例 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理由:运用比方的手法说明,只有多读书,学问才不会枯竭,才思才不会间断。它鼓舞人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1)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认真审读题目要求:一是必需选用出名的诗句,要大多数人都知道;二是写出作者;三是“依照示例”。很多考生在解题时对“留意”的内容还是留了心的,但对题干中说的“依照示例”却忽视了。就本题的“示例”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①诗句运用的手法;②诗句的内涵;③诗句在劝学和励志方面的作用。
答案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运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少年的时候不知道努力读书,等到年老想读书的时候才发觉已经迟了。它劝诫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
8.下面一则征稿启事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并予以修改。
征稿启事
《黄河浪》是我校文学社自办的期刊,它的进展离不开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从下学期开头,本刊将增设“真我风采”“热点评说”栏目,欢迎同学们惠赠稿件,同时本刊对期望发表文章的同学也会鼎力相助。期望同学们不要敬谢不敏。
来稿要求:严禁抄袭,但可以是公开发表过的;体裁、题材不限;请写清作者姓名及所在班级。稿件斧正后请设入《黄河浪》编辑部邮箱(huanghl1234@)或直接奉送校刊总编高老师处。
《黄河浪》编辑部
2022年×月×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为征稿启事,要同学们投稿,不能说“惠赠”,由于“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鼎力相助”是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不能用在自己身上;“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奉送”是敬辞,赠送,用在此处不当。
答案 (1)将“惠赠稿件”改为“踊跃投稿”;
(2)将“鼎力相助”改为“供应挂念”或“赐予支持”;
(3)将“敬谢不敏”改为“错失良机”;
(4)将“斧正”改为“修改”;
(5)将“奉送”改为“送至”。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2·河南洛阳统一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铜镜源流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上古的镜,叫鉴,就是大盆的意思。《说文》:“鉴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古人以水为镜,“鉴”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在三代之初,其器皿一般为瓦制。不过,在距今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曾出土有两面铜镜。至商代晚期,铜镜已有较多出土。进入战国,铜镜已经比较流行。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亲密关系,是人们不行缺少的生活用具,因此深受人们宠爱。铜镜又是精致的工艺品,铸造精良,形态秀丽,图纹华丽,铭文丰富。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准时代风尚有肯定的关系。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则须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这便为我们生疏和争辩古代社会供应了牢靠的实物资料。铜镜在考古学争辩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的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的大标准器之一。因此铜镜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艺术水平、冶炼和装饰工艺水平,而且还是古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争辩价值、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战国时期青铜艺术发生重大转变,青铜器由祭祀礼器向有用品转变,铜镜以其新颖时尚流行于上流社会。铜镜在历史上曾是宫廷、贵族享用的高档消费品,在早期使用上还有肯定的级别限制。因此,铜镜的制造量少,保存流传于世的就更少。秦汉以后,铜镜的使用更加广泛,制作也更加精良。直到明代末期,才开头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头大兴于民间。但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仍有以铜为镜子的。
汉以前的铜镜存世较少,现在所能看到的铜镜大多是入汉后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致,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楚,笔势纵横,且多有嵌镶珠宝的。汉代的铜镜都为铭文,都是吉利语句,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图案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盛唐以后,以花为主,多为吉利图案,自由豪放,清爽活泼,表现了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选自《文史杂志》)
9.下列有关“铜镜”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铜镜在上古时期叫鉴,就是大盆的意思,既可以取水,也可用于照看人的面影。
B.铜镜的纹饰和铭文是由当时制作者细心选择的,反映了古时人们的精神生活。
C.铜镜的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准时代风尚有肯定的关系。
D.铜镜工艺精致,图纹华丽,深受人们宠爱,因此成为古代人们不行缺少的生活用具。
答案 B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力量。A项,是“镜”叫“鉴”而不是“铜镜”叫“鉴”,铜镜更不能取水。C项,偷换概念,原文说“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准时代风尚有肯定的关系”。D项,因果倒置。原文为“铜镜……是人们不行缺少的生活用具,因此深受人们宠爱。铜镜又是精致的工艺品……图纹华丽”。]
10.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铜镜在四千年前就已消灭,早期是高档消费品,后来逐步成为生活必备品。
B.早期铜镜是祭祀礼器,战国时期向有用品转变,开头流行于上流社会。
C.清代乾隆以后,开头以玻璃为镜,但直至民国初年,仍有人使用铜镜。
D.唐代铜镜以多样的造型突破了汉式镜,表现了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答案 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力量。B项,文中说“青铜器由祭祀礼器向有用品转变”,没有说铜镜也是祭祀的礼器;同时,“开头”一词也不恰当,原文说的是“流行于上流社会”。C项,明代末期开头有玻璃镜。D项,依据文章最终一段内容可知,表现精神面貌的是图案,不是造型。]
11.争辩铜镜,可以挂念现代人了解古代,下列表述不属于这一作用的一项是
( )
A.争辩随葬铜镜的风格,可以大体推断相应墓葬的历史时期。
B.不同时期铜镜纹饰的变化,反映着艺术观念准时代风貌的演化。
C.铜镜铸造精良,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冶炼和装饰工艺的水平。
D.汉朝以前的铜镜当前存世较少,是极有价值的文物保藏品。
答案 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力量。D项,答非所问。选项对“汉朝以前的铜镜”的文物价值的介绍不是关于“争辩铜镜,可以挂念现代人了解古代”这个作用的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