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9 赤壁之战
【设计说明】
“赤壁之战”为我国古代战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此战以孙刘联军获胜、曹操一方失败而告终,自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课文较长但是比较浅显易懂,应当侧重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引导同学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老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用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是本文的鲜亮特点。本文中对话部分约占了一半的篇幅,对孙、刘、曹三方的状况及战事进展,很多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叙述出来的。特殊是曹操的活动,几乎全由诸葛亮、鲁肃、周瑜的谈话告知读者,这就在叙述上节省了很多笔墨,同时,这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显现出来。因此将学习的重点放在通过师生互动深化理解对话从而体会主要人物的共性特征上。讲课过程中 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终归纳总结。同时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加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2.重点把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分,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复习巩固文言文的倒装句式。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对比注释明白文章大意。
2.熟读人物对话,小组合作分析人物性格。
3.通过朗读体会主要人物的不同共性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学习汉末时期英雄豪杰在强敌面前从容不迫的大无畏气概。
2.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育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作者简介,请同学介绍有关背景。
三、 小组合作争辩:分别找出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等人物的语言并分析人物性格。
四、 精讲: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同学对比注释自读试译,老师订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同学解释:险固——险要牢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愿。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状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依据这种状况又提出了哪些应付的方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预备。一种可能是假如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冲突、背离),则宜别图之(想方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预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实行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五、讲读第1段其次层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读第1段其次层次,并要求同学试译,老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其次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峻。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告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扬孙权的“聪慧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同学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凡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格外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来源:学科网ZXXK]
明确:由于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定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其次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读鲁肃语:1)对孙权
a. 言荆州之利,谈应变措施。
b. 设身处地为孙权着想。
不怀私虑,忠诚可见。
2)对刘备
a. 不露焦急神色,示亲近关怀。
b. 介绍孙权仁义贤德,实力雄厚,非吴巨可比,晓之以理。
3)对诸葛亮
以亲情拉拢。
六、讲读第2段。
要求同学试译这一段,老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同学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同学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接受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同学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同学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对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冲突心理“外托听从之名而内怀迟疑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终,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同学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气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同学讲解“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同学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斗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迟疑心理接受激将法攻心,坚决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精彩的外交、军事才能。
读诸葛亮语:1)对刘备
实话实说
2)对孙权
a)将刘备与孙、曹并举毫不示弱。称刘备“英雄无用武之地”兵之事一笔带过。表面上政法分析,实则激孙权决断。语含机锋,咄咄逼人。
b) 盛称刘备,再激孙权。
c) 先言刘备实力犹存,再说曹军三大弱点:远来疲敝,不习水战,军心不齐。
七、讲读第3段。
同学朗读并试译这一段,老师订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挟天子令诸侯,战事节节成功,夸张兵力进行恐吓。
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逼其投降。[来源:学|科|网Z|X|X|K]
2.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意。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简洁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同学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接受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格外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赞扬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3.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共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真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八、讲读第4段。
同学齐读这一段,让同学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武功才能,地理条件,兵力状况,人才条件。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后方未安,以短击长,盛寒无草,水土不服。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决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把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灵镇静,共性各异。
5.读周瑜语:轻视的口吻(年轻气盛、少年得志、自负豪迈)
九、讲读第五段。
同学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把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曹操的军力到底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来源:学科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2.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来源:Zxxk.Com]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3.读孙权语:a. 对诸葛亮
(1) 反唇相讥,心有不甘。
(2) 决计一搏,出语痛切。问语归于理智,可见其稳重。
b. 对鲁肃
无限感喟,略释愁怀。
c. 对周瑜
(1) 决计抗曹,并以大任自许。拔刀斫案,以示决断。
(2) 与张昭等人对比,深感鲁、周二人不负己意。
(3) 期望周瑜成功,又不推卸责任,大有君王之风。
十、讲读其次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个字概述孙、刘联军向西挺进的过程。
明确:一个“进”字省却了无限文字。因本文重点在于写战前预备(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故进军过程写得格外简略)。
2.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缘由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成功的缘由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答)
明确:曹军失败的缘由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傲慢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缘由。
孙刘联军成功的缘由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全都,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预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接受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十一、分析写作特点。
十二 、拓展延长:
1.依据课文复述故事。
2.学习英雄人物的什么品质?争辩沟通。
【教学反思】
1.关注学情的变化,抓住有利时机调控课堂。
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现场生成性,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的过程打算于师生的双向现场活动。假如老师只是在课堂上呈现编制得格外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不能使课堂布满生命的活力。上课时,最能激起同学爱好的是人物性格分析这个环节,因此我临时转变思路,用这一问题提挈全篇,效果较好。
2.在课堂上,我实践叶澜教授的训练理念 “把课堂还给同学,让课堂焕发诞生命活力”,转变老师角色,创设和谐、公平、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同学自己总结文言学问,以讲故事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同学学习热忱,使同学在互动中获得新知。
3.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的力量有了更为深化的了解。学问深度和广度的缺乏、文化底蕴的相对浅薄,使我在驾驭一堂内容较丰富的课时显得不那么从容。
展开阅读全文